笔趣阁 www.biquge3.cc,我崇祯绝不上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这位皇帝看起来还挺和蔼的,但他的师傅钱谦益就是被这个皇帝所杀,年幼的郑森其实对皇族的人略微有些排斥。
但他还是不敢有丝毫犹豫,没法子,人在京城,身不由己。
崇祯皇帝本来打算让郑森住到皇宫里的,但见这小子才十二岁就这么谨慎,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他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孩子在受教育之前如同一张白纸,师傅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头皮痒的水太凉都能把郑森教好,他身为皇帝自然自然也不差。
不就是请名师吗?一道旨意而已,天下的大儒还不都得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教书。
崇祯皇帝之所以让他与朱慈烺一块就读,其实是打着其他主意,崇祯皇帝从来没打算让朱慈烺完全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他总会私下里给朱慈烺讲大明之外的故事。
身为穿越者,他绝不可能让堂堂太子变成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还是让郑森暂住在杨嗣昌府上,毕竟杨嗣昌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身为内阁大学士,文采什么的自然不比那钱谦益差,说不定耳濡目染之下,也会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小子似乎对朕很防备呀!”让郑森退下后,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对杨嗣昌道。
“孩童而已,又是初到京城,想必心里头还是有些怕吧。”杨嗣昌不置可否道。
“可不要小瞧了这个郑森,他日后的功勋可不见得比杨爱卿你低,他暂住在你府上,有空时可多多指点,尤其是在国家大义方面。”崇祯皇帝特意提醒道。
“是,微臣遵旨。”杨嗣昌心中一凛,从崇祯皇帝刚见到郑森时,杨嗣昌其实就很奇怪,为什么陛下对这么一个娃娃如此上心。
可杨嗣昌现在仍旧想不明白,陛下怎么会如此确信,郑森将来的造诣会在他之上?
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什么高官,但又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不过杨嗣昌只敢想想,他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哦对了,对郑家的水师你有什么意见?”崇祯皇帝将郑森先放一边,问起了正事儿。
郑芝龙虽然交出了水师,但郑家的水师从上到下清一色都是郑家的人在统管,倘若崇祯皇帝能百分百确信郑芝龙的忠心的话还没事,关键是崇祯皇帝并不敢如此冒险。
“回陛下,臣以为,直接将高级将领全部替换并非上上之策,陛下短时间内也难以寻到如此多的水师将领,况且还必须知根知底。
依臣之见,这郑芝龙目前是真心效忠陛下的,至少在弗朗机和尼德兰退出南洋之前,郑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占南洋,倘若陛下大举替换将领,反倒会令郑芝龙感到不信任。
倒不如慢慢来,靠着郑芝龙手里的工匠,朝廷可出钱多建造海船甚至战船,也可募集些水手冲入这支水师,待这些水手充分学会了海战海事的技巧,陛下顷刻间就能另外组建一支新的水师。
依陛下的雄才伟略,有了这支水师,那郑芝龙即便有其他心思,又岂敢忤逆陛下?”
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心思大致了解,事实上一路上杨嗣昌都在想这支水师的处置方式,是以崇祯皇帝刚问起,杨嗣昌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嗯,杨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朕也不打算强行干预这支水师,只要朕能调得动就成,至于重新组建水师之事,何至于那么麻烦,你再去安平时,给朕物色一个忠心可靠的将领便可。”崇祯皇帝道。
召集水手去学习,倘若日后成了郑芝龙的嫁衣岂不是亏大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不想这么麻烦,是因为工部尚书毕懋康的奏疏,一年多前工部秘密派往壕镜的匠人学成归来,不仅掌握到了弗朗机人的铸炮工艺,就连荷兰人的现役战船工艺也学到了手。
崇祯皇帝因为这事儿还专门把毕懋康召进宫里吃了顿酒席,大明的福船虽然并不比西式战船小,但在航速上以及火力上终究是已经逐渐被欧罗巴人赶超。
有了这批工匠,最起码大明的造船工艺与铸炮工艺,会再次与欧罗巴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足以令崇祯皇帝龙心大悦。
况且,凭借崇祯皇帝对各类科技树的了解,虽然他不能具体的指导工部和宋应星的制造局怎么制造,但至少可以让大明的科技少走弯路。
仅凭这一点,崇祯皇帝就有把握让大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这都是后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从着手组建、到战船制造、水手召集、训练,资金、人才、技术一个都少不了,短时间内想都不用想,不过好在是毕懋康开了个好头。
崇祯皇帝将这批学成归来的工匠全部冲入了宋应星的制造局,并给这些工匠丰厚的赏赐以获得他们的忠心。
皇家制造总局是个半封闭的科研基地,这里研制的都是崇祯皇帝交代的,对国计民生、国防最重要的前沿科技,崇祯皇帝甚至命令京营的一个千总对制造总局进行安防轮值。
在崇祯皇帝的计划里,工部只是一个代工厂,就好像后世的富士康一样,而皇家制造总局才是大明真正的技术命脉。
崇祯皇帝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并且打算趁着如今各大帝国对技术的封锁没有那么严密,再派些人到欧罗巴区,将他们文艺复兴的技术成果都拿回来。
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人诚不我欺呀!
“微臣遵旨,对了陛下,此番微臣回京,郑芝龙除了送来了一大批粮食外,还给陛下准备另外一份厚礼呢!”杨嗣昌想到此后笑道。
“哦?可是因为蜀王的事儿?”崇祯皇帝询问道。
“原来陛下知道。”杨嗣昌略感诧异,但随即便想通了。
崇祯皇帝尤其注重监察系统的管理,厂卫才重开一年多,总人手就已经破了十万大关,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总能获得各地第一手的消息,蜀王的事儿自然也瞒不过崇祯皇帝。
再加上新组建的外务府衙门,他在福建时就看到了外务府捣鼓出来的新式邸报,崇祯皇帝叫他报纸,而这报纸竟然也有名字,叫。
……chaptere
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这位皇帝看起来还挺和蔼的,但他的师傅钱谦益就是被这个皇帝所杀,年幼的郑森其实对皇族的人略微有些排斥。
但他还是不敢有丝毫犹豫,没法子,人在京城,身不由己。
崇祯皇帝本来打算让郑森住到皇宫里的,但见这小子才十二岁就这么谨慎,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他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孩子在受教育之前如同一张白纸,师傅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头皮痒的水太凉都能把郑森教好,他身为皇帝自然自然也不差。
不就是请名师吗?一道旨意而已,天下的大儒还不都得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教书。
崇祯皇帝之所以让他与朱慈烺一块就读,其实是打着其他主意,崇祯皇帝从来没打算让朱慈烺完全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他总会私下里给朱慈烺讲大明之外的故事。
身为穿越者,他绝不可能让堂堂太子变成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还是让郑森暂住在杨嗣昌府上,毕竟杨嗣昌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身为内阁大学士,文采什么的自然不比那钱谦益差,说不定耳濡目染之下,也会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小子似乎对朕很防备呀!”让郑森退下后,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对杨嗣昌道。
“孩童而已,又是初到京城,想必心里头还是有些怕吧。”杨嗣昌不置可否道。
“可不要小瞧了这个郑森,他日后的功勋可不见得比杨爱卿你低,他暂住在你府上,有空时可多多指点,尤其是在国家大义方面。”崇祯皇帝特意提醒道。
“是,微臣遵旨。”杨嗣昌心中一凛,从崇祯皇帝刚见到郑森时,杨嗣昌其实就很奇怪,为什么陛下对这么一个娃娃如此上心。
可杨嗣昌现在仍旧想不明白,陛下怎么会如此确信,郑森将来的造诣会在他之上?
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什么高官,但又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不过杨嗣昌只敢想想,他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哦对了,对郑家的水师你有什么意见?”崇祯皇帝将郑森先放一边,问起了正事儿。
郑芝龙虽然交出了水师,但郑家的水师从上到下清一色都是郑家的人在统管,倘若崇祯皇帝能百分百确信郑芝龙的忠心的话还没事,关键是崇祯皇帝并不敢如此冒险。
“回陛下,臣以为,直接将高级将领全部替换并非上上之策,陛下短时间内也难以寻到如此多的水师将领,况且还必须知根知底。
依臣之见,这郑芝龙目前是真心效忠陛下的,至少在弗朗机和尼德兰退出南洋之前,郑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占南洋,倘若陛下大举替换将领,反倒会令郑芝龙感到不信任。
倒不如慢慢来,靠着郑芝龙手里的工匠,朝廷可出钱多建造海船甚至战船,也可募集些水手冲入这支水师,待这些水手充分学会了海战海事的技巧,陛下顷刻间就能另外组建一支新的水师。
依陛下的雄才伟略,有了这支水师,那郑芝龙即便有其他心思,又岂敢忤逆陛下?”
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心思大致了解,事实上一路上杨嗣昌都在想这支水师的处置方式,是以崇祯皇帝刚问起,杨嗣昌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嗯,杨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朕也不打算强行干预这支水师,只要朕能调得动就成,至于重新组建水师之事,何至于那么麻烦,你再去安平时,给朕物色一个忠心可靠的将领便可。”崇祯皇帝道。
召集水手去学习,倘若日后成了郑芝龙的嫁衣岂不是亏大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不想这么麻烦,是因为工部尚书毕懋康的奏疏,一年多前工部秘密派往壕镜的匠人学成归来,不仅掌握到了弗朗机人的铸炮工艺,就连荷兰人的现役战船工艺也学到了手。
崇祯皇帝因为这事儿还专门把毕懋康召进宫里吃了顿酒席,大明的福船虽然并不比西式战船小,但在航速上以及火力上终究是已经逐渐被欧罗巴人赶超。
有了这批工匠,最起码大明的造船工艺与铸炮工艺,会再次与欧罗巴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足以令崇祯皇帝龙心大悦。
况且,凭借崇祯皇帝对各类科技树的了解,虽然他不能具体的指导工部和宋应星的制造局怎么制造,但至少可以让大明的科技少走弯路。
仅凭这一点,崇祯皇帝就有把握让大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这都是后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从着手组建、到战船制造、水手召集、训练,资金、人才、技术一个都少不了,短时间内想都不用想,不过好在是毕懋康开了个好头。
崇祯皇帝将这批学成归来的工匠全部冲入了宋应星的制造局,并给这些工匠丰厚的赏赐以获得他们的忠心。
皇家制造总局是个半封闭的科研基地,这里研制的都是崇祯皇帝交代的,对国计民生、国防最重要的前沿科技,崇祯皇帝甚至命令京营的一个千总对制造总局进行安防轮值。
在崇祯皇帝的计划里,工部只是一个代工厂,就好像后世的富士康一样,而皇家制造总局才是大明真正的技术命脉。
崇祯皇帝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并且打算趁着如今各大帝国对技术的封锁没有那么严密,再派些人到欧罗巴区,将他们文艺复兴的技术成果都拿回来。
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人诚不我欺呀!
“微臣遵旨,对了陛下,此番微臣回京,郑芝龙除了送来了一大批粮食外,还给陛下准备另外一份厚礼呢!”杨嗣昌想到此后笑道。
“哦?可是因为蜀王的事儿?”崇祯皇帝询问道。
“原来陛下知道。”杨嗣昌略感诧异,但随即便想通了。
崇祯皇帝尤其注重监察系统的管理,厂卫才重开一年多,总人手就已经破了十万大关,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总能获得各地第一手的消息,蜀王的事儿自然也瞒不过崇祯皇帝。
再加上新组建的外务府衙门,他在福建时就看到了外务府捣鼓出来的新式邸报,崇祯皇帝叫他报纸,而这报纸竟然也有名字,叫。
……chapt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