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底层逻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节时,有一个女孩问我:“吕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和您一样有自信?”
通过女孩的讲述,我了解到,虽然她已经工作5年了,却还只是单位的一名普通员工,与她同一时期入职的同事如今大都已经成了她的上级。她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即使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不会主动争取,在机会面前常常产生“我不配”的自卑感。
望着女孩略显紧张的样子,我笑着鼓励她说:“所有的自信都是靠慢慢积累的,你要做的就是从细小的、琐碎的成功中发现它,然后不断积累,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自信的职场人。”
其实,半年前我参加另一个演讲活动时,现场也有朋友问过我类似的问题,那一次我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说:“一个人自信的程度和他内心对成功的渴望程度成正比,你不是缺乏自信,你只是对成功的渴望程度还不够。”
当时,我将这句话视为至理名言,因为我认为自己就是依靠对成功的绝对渴望才一次又一次地从职场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
大学创业的时候,因为对拿到天使投资有着极度渴望,即使是第一次参与商业运作,我也强迫自己不能露出一丝慌乱,被甲方夸奖“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知名自媒体公司实习的时候,因为特别渴望留下,即使稿子被连续“毙”掉50多次,我仍相信自己能够从数百篇爆款文章里找到“成功秘籍”,最终我迎来了第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
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因为对出版图书的渴望,虽然我从未涉足图书领域,但我凭借在内容创作中积累的自信和经验去写作,图书上市不久就登上了亚马逊图书热销榜单。
因为渴望,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成功。
2
直到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在整理电脑文档时发现了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坚信的道理。
那天,北京下大雨,难得不加班,我打算归类整理一下“逼死强迫症”的电脑桌面,整理着整理着,就读起了之前做新媒体工作时写过的文章。
“存在的意义”——这个文件夹里有什么?我不记得自己写过这篇文章啊。我一边在大脑里飞速检索,猜测里面的内容,一边拖动鼠标点击文件夹。
2017年7月8日
今天的文章标题起得特别好,让人一看就有打开的欲望。
2017年8月5日
今天在选题会上被主编夸了,她说从反面角度切入的想法很不错。
2017年8月30日
今天,公众号后台有读者留言说特别喜欢我写的这个故事,她前段时间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读完这篇文章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
我忽地记起,这个文件夹里保存的是我实习时的工作随笔。我索性暂停了手头的整理工作,打开桌边的空气加湿器,又倒了杯红酒,窝在椅子上,抱着笔记本电脑,一字一句地读起自己当初写的随笔。原来,我那时好像也没有记忆里那么“惨”。
虽然稿子经常被“毙”,但我是同组人中写稿最快的,经常因为提前交稿而受到同期实习生的“嫉妒”。
每次选题会上,我都会争着发言。渐渐地,主编在会上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吕白有什么想法吗?”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好久不联系的朋友的消息:“以前只觉得你小子长得帅,没想到写东西也有两把刷子,我这一米八六的山东大汉差点看哭。”
3
微醺中,我忽然想起自己在演讲上中对于自信的那个问题的回答。
一直以来,我都将内心的极度渴望归结为自信的来源,却忽略了日常工作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功。如果没有这些近乎微不可察的成功,我还会像今天一样自信吗?
答案显而易见。
如果下一次演讲现场还有人提问如何才能变得自信,我大概会回答:拥有对成功的绝对渴望,也别忘了积累细小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因为所有的自信都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细微之处往往最为珍贵,成功与自信,往往成正相关。
思维落地:“3+3”练习
其实,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并没有那么难,你只需要用“3+3”的方法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改变现在的生活。
具体来说,“3+3”是什么呢?其实就是3个成功练习+3个感恩练习。
1.每天晚上,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
2.写下3件你觉得值得骄傲,带给你强烈自信的事。比如:
今天,我厘清了毕业论文框架,一直害怕做的事被我干掉了。
今天,我向老板汇报了工作的关键成果,并带有数据,我太厉害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次外出拍摄,一直想做的事终于开始做了。
3.写下3个你觉得需要感恩的人,或3件需要感恩的事。比如:
谢谢项目组的Mary(玛丽)给我的行业报告,这对我非常有帮助。
谢谢导师的指导,他帮我节省了很多写毕业论文框架的时间。
谢谢楼下小摊的小哥,他摊煎饼的手艺太棒了。
这个方法每天只耗费你几分钟时间。当然,你做得越多,对自己的生活观察得越细致,耗费的时间就会越少。
用这个方法建立你的自信手账本和感恩手账本。每次不自信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你会获得特别实在的满足感,而且你也会发现,日子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自信可以来自巨大的成就,也可以来自数十次小小的肯定。
节时,有一个女孩问我:“吕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和您一样有自信?”
通过女孩的讲述,我了解到,虽然她已经工作5年了,却还只是单位的一名普通员工,与她同一时期入职的同事如今大都已经成了她的上级。她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即使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不会主动争取,在机会面前常常产生“我不配”的自卑感。
望着女孩略显紧张的样子,我笑着鼓励她说:“所有的自信都是靠慢慢积累的,你要做的就是从细小的、琐碎的成功中发现它,然后不断积累,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自信的职场人。”
其实,半年前我参加另一个演讲活动时,现场也有朋友问过我类似的问题,那一次我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说:“一个人自信的程度和他内心对成功的渴望程度成正比,你不是缺乏自信,你只是对成功的渴望程度还不够。”
当时,我将这句话视为至理名言,因为我认为自己就是依靠对成功的绝对渴望才一次又一次地从职场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
大学创业的时候,因为对拿到天使投资有着极度渴望,即使是第一次参与商业运作,我也强迫自己不能露出一丝慌乱,被甲方夸奖“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知名自媒体公司实习的时候,因为特别渴望留下,即使稿子被连续“毙”掉50多次,我仍相信自己能够从数百篇爆款文章里找到“成功秘籍”,最终我迎来了第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
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因为对出版图书的渴望,虽然我从未涉足图书领域,但我凭借在内容创作中积累的自信和经验去写作,图书上市不久就登上了亚马逊图书热销榜单。
因为渴望,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成功。
2
直到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在整理电脑文档时发现了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坚信的道理。
那天,北京下大雨,难得不加班,我打算归类整理一下“逼死强迫症”的电脑桌面,整理着整理着,就读起了之前做新媒体工作时写过的文章。
“存在的意义”——这个文件夹里有什么?我不记得自己写过这篇文章啊。我一边在大脑里飞速检索,猜测里面的内容,一边拖动鼠标点击文件夹。
2017年7月8日
今天的文章标题起得特别好,让人一看就有打开的欲望。
2017年8月5日
今天在选题会上被主编夸了,她说从反面角度切入的想法很不错。
2017年8月30日
今天,公众号后台有读者留言说特别喜欢我写的这个故事,她前段时间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读完这篇文章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
我忽地记起,这个文件夹里保存的是我实习时的工作随笔。我索性暂停了手头的整理工作,打开桌边的空气加湿器,又倒了杯红酒,窝在椅子上,抱着笔记本电脑,一字一句地读起自己当初写的随笔。原来,我那时好像也没有记忆里那么“惨”。
虽然稿子经常被“毙”,但我是同组人中写稿最快的,经常因为提前交稿而受到同期实习生的“嫉妒”。
每次选题会上,我都会争着发言。渐渐地,主编在会上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吕白有什么想法吗?”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好久不联系的朋友的消息:“以前只觉得你小子长得帅,没想到写东西也有两把刷子,我这一米八六的山东大汉差点看哭。”
3
微醺中,我忽然想起自己在演讲上中对于自信的那个问题的回答。
一直以来,我都将内心的极度渴望归结为自信的来源,却忽略了日常工作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功。如果没有这些近乎微不可察的成功,我还会像今天一样自信吗?
答案显而易见。
如果下一次演讲现场还有人提问如何才能变得自信,我大概会回答:拥有对成功的绝对渴望,也别忘了积累细小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因为所有的自信都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细微之处往往最为珍贵,成功与自信,往往成正相关。
思维落地:“3+3”练习
其实,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并没有那么难,你只需要用“3+3”的方法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改变现在的生活。
具体来说,“3+3”是什么呢?其实就是3个成功练习+3个感恩练习。
1.每天晚上,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
2.写下3件你觉得值得骄傲,带给你强烈自信的事。比如:
今天,我厘清了毕业论文框架,一直害怕做的事被我干掉了。
今天,我向老板汇报了工作的关键成果,并带有数据,我太厉害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次外出拍摄,一直想做的事终于开始做了。
3.写下3个你觉得需要感恩的人,或3件需要感恩的事。比如:
谢谢项目组的Mary(玛丽)给我的行业报告,这对我非常有帮助。
谢谢导师的指导,他帮我节省了很多写毕业论文框架的时间。
谢谢楼下小摊的小哥,他摊煎饼的手艺太棒了。
这个方法每天只耗费你几分钟时间。当然,你做得越多,对自己的生活观察得越细致,耗费的时间就会越少。
用这个方法建立你的自信手账本和感恩手账本。每次不自信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你会获得特别实在的满足感,而且你也会发现,日子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自信可以来自巨大的成就,也可以来自数十次小小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