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苍海一飞鱼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景阳乡小河口村,我看见了满山遍野的桐花,看见了山羊,看见了蓝天白云这熟悉的景致,一下就打开了我遥远、旷古的家乡之门,看到了与她有着同样朴实热情友好的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脸
桐花,曾经作为我诗歌的意象,被写进我的诗歌里:
那年春天,父亲领着我
在开满桐花的山冈上放羊
洁白的桐花,古铜色的桐叶
成了父亲和我放牧的另一群山羊
我们的山羊啃噬着青草
在微风中穿村而过
我和父亲看到蓝天上的云朵
也在向桐花演化
一个遥远、旷古的小山村
从此秘密地在我心坎里种下
——桐花开了
我是一个出生于乡村的孩子,小时候见不到华丽的牡丹,娇艳的玫瑰,只有像桐花一样朴实的山花,留存在记忆的最深处。桐花以其朴实、清新的美占据着我的童年时光,多少年来,她一直静静地开放在我的灵魂深处,她亲切地连着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以及与小山村所有相关的信息。也算是命运的一次特意安排,我最终没有错过景阳川上的桐花,仿佛此行只为你而来。
桐花不艳不丽,不鲜不靓,她的美就像朴实的山里人一样,纯得令人心痛,真得让人落泪。古往今来,写桐花的人寥寥无几,而对她的美更是提及的很少。“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唐代诗人元稹的代表作桐孙诗,桐花只是作为一种童年美好的记忆留存在诗人的心中。韶光易逝,人生如梦,满头白发重回故里的诗人没见到桐花,见到的却是桐树桐孙,更添无限伤感。然而那清新素洁的桐花恍然还在昨日,就像诗人的青春,就像诗人朴拙的初恋日夜沸腾在记忆的底片里。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赠别朋友的诗句,这里我们看到雪海一样盛开在万里关山路上的桐花,也是勾起了诗人少小时的记忆,芬芳桐花就像两位老友之间浓浓的情谊,散发着愈久弥新的宝贵真情。
这满山满冈的桐花就像一位位久违的乡邻突然被推到我眼前,打开了我久闭的心灵,让乡音乡情暖暖地熨烫着我疲惫的身心。而景阳,更像我邻家的一个妙龄的待嫁妹妹,睁着一双纯真、明亮的大眼睛,仿佛在对人们说着:桐花开了,芝麻开门吧!是的,桐花开了,芝麻会开门的!
景阳是美的,她的美是朴实本真的美,她的美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美,是人人都可以亲近但不容玷污的美,这美美得让人吃惊,美得让人留恋忘返。就像这些开在深山,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不喧不躁,朴朴素素,清清淡淡,素面朝天的桐花的美;也像这些静静地开放着丝丝缕缕令人惊叹的,紫蓝色的鸢尾花的美!它安静地飘落于秦岭的裙裾上,汉江的臂膀里,不媚俗,不喧哗,一张素素净净的脸上,闪动一双明亮的眸子,正等待着一个发现的使者,一个开路的先锋,一个心灵的知己,一次灿烂的绽放!
“中国油桐之乡”多么值得期待的前景,为重振景阳之繁荣,景阳人当前正看准了大兴环保,大兴绿色能源的时机,把广袤的桐子树种满秦岭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让洁白的桐花像铺天盖地的雪花一样铺满景阳川的每一寸土地!
桐花,景阳的希望之花,景阳的致富之花,景阳的乡花!也是汉水两岸,大江南北,祖国所有村落的村花!她只要在一个人的童年开过,她一定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永不凋落!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未来的某天,再来看景阳的桐花,再来看一个雪白的世界簇拥着秦岭,再来看这清丽的香魂飘满我的汉江,飘落我的心海
景阳之巍巍刘洪寨
地处汉江中游的景阳,是去西安的必经之路,沿途古道战痕累累,寨堡林立。其兰滩村的万家山上,至今巍然屹立有刘洪寨、麻王寨、女儿寨等历史遗迹。
刘洪寨大约建于唐朝初年,历经了1500多年,是寨主刘洪操练兵马和发号施令的场所。据景阳当地的民间传说,唐太宗年间,新科状元陈光蕊携妻子殷氏赴江州上任,途径乌江渡,遭刘洪抢劫,劫匪将陈光蕊推入汉江中,把殷氏劫上山寨。当时殷氏怀胎六甲,半年后生下一子,殷氏为使儿子长大后不沦为土匪,将其装进木桶,放入汉江,木桶倒流30里,被上游百佛寺老主持救起,并收为弟子,取名玄奘。18年后,刘洪杀死状元冒官上任的事情暴露,唐军破刘洪寨,活捉了刘洪,救出殷氏,玄奘母子随得以相认。这传说跟西游记第九回的记述大同小异。
小说自然不能当作历史来考证。但真与假,虚与实,今天看来,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此地有传说,此地是一个诞生传说的地方,此地是一个流行传说的地方!
汉江兰滩古渡岸边,有一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酷似一尊佛像,景阳人都说,这尊佛像就是唐玄奘的化身,名曰“圣僧出世”站在高高的刘洪寨上,向西南远望,果真那佛像出神入化,妙趣天成!
刀光剑影的时代,恩恩怨怨的人间,纷纷扰扰的世事,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登上一座刘洪寨,就如打开一部厚重的史书。
“古寨插云间,秦楚第一关”刘洪寨风景奇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四壁悬空,犹如长矛刺天,奇山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山脚下汉水滔滔,周围山林莽莽,所以也成为古时土匪杀人越货,拦路抢劫的古战场,观察汉江的制高点。据传,当年刘洪在此据守时,人马众多,每次从汉江抢劫来的货物,只消从汉江岸边人挨人地一直传往山顶。
刘洪寨山顶云雾缭绕,长风扑面,景色蔚为壮观。那么高的山巅居然有一偌大的取水处,再干旱的夏天,里面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那石条垒起的寨墙历经千年坚固如新,沧桑遗迹古风古韵,至今寨上还有上下寨门、镜子石、主寨、寝宫古迹等掩映于绿树野草、石崖壁垒之间,而“刘洪滚鼓”、“火牛火羊攻山”、“百佛寺认子”、“乌江祭江”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是传唱于百姓的茶余饭后,铭刻于苍茫的天地之间。
与正史的记述不同,与正史的教化相异,草莽英雄,历来在民间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杀富济贫,他们侠胆仗义,他们疏财帮困。所以在老百姓的心中,这些人并不是坏人,他们拥护以至迷信,在千年万年的口语中传他们、唱他们,赞扬他们,直到美化、神话、圣化他们,想来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景阳之旷世奇儒
景阳在汉江的涛声中几起几落。一方面,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独特的区位优势,厚重的历史积淀,你完全可以放开思维,大胆地去想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你绝难把景阳和一个人联系起来,而这个人居然是一代旷世奇才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是被誉为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翰林学士(正五品)大儒宋濂的学生,他的文章、学问皆为宋濂诸弟子之冠。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从五品),直至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洪武三十五年,燕王朱棣决定挥师南下,从北京打到南京,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取政权。临行前,他问“国师”——大和尚姚广孝有何嘱咐。姚广孝说“殿下到了南京,一定会顺利取得皇位,忠实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会有许多人不肯同你合作,这些大臣中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他是建文帝的老师,这个人你万万杀不得。”朱棣问他为何杀不得,姚广孝回答:“方孝孺是一颗读书的种子,你若杀了他,有明一代,就没有读书的种子了。”朱棣答应了姚的请求。
哪知“靖难”成功,方孝孺拒不为朱棣写即位诏书,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相传朱棣杀方家十族的时候,幸有一孙侥幸外出躲过浩劫,随外祖母逃隐深山,方氏后代为保性命,遂改为祖母祝姓,在景阳以及周边地区自古有“方祝一家”之说,祝氏子弟谨记祖训“生时姓祝,死后姓方”据十堰市史志办主任、市民协潘彦文主席说他在本世纪初到景阳的采风活动中,发现了了祝家大院,并通过祝家的家谱发现原来祝家人就是一代奇儒方孝孺的后人。
在吴家扁村,我们见到了始建于乾隆年间的祝家大院,大院分上
下两院,至今古风犹存,并保留有许多珍贵的文物。两院内大庭里都摆放有一张圆型八仙桌,雕龙画凤,油光铮亮。祝家人睡的床至今仍是“二龙戏珠”的四壁帐幔的古式床,踏脚板,箱储柜,雕花桌,墙上挂的竹编簸、花篮,桌上摆的花瓶,都古色古香。行走于祝家大院几进几出的院落与曲折回环的走廊屏风间,还以为是走进了民俗古居的艺术殿堂,再看院子内外光滑发亮的青石板,斑驳脱落的墙壁,岁蚀雨打的石雕,又看热情好客的方氏后代,头插簪子、身着蓝布青衣,具有大家风范慈祥的老奶奶,漂亮安静的双胞胎姐妹,历史与现实的强烈交叉碰撞,无不让人感到沧桑历史的久远,时光行走的迅疾
祝家上下两院现大概共有六七十余人,方氏后代可谓人丁兴旺。我不知道,如若方老先生在天有灵对此作何感想?所谓暴君无知,天地良心未泯“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读书种子是永远扼杀不尽的!
说到方孝孺,说到文人被诛杀,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是一样的沉重。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正是真正的中国文人,千古遗留的祖训!
古道斜阳,青山黛瓦,斑驳墙垣,人杰地灵,唯有深深的祝福,送给方氏后人,送给保护了方氏后人的郧西景阳
2012。5。10
地——景阳乡小河口村,我看见了满山遍野的桐花,看见了山羊,看见了蓝天白云这熟悉的景致,一下就打开了我遥远、旷古的家乡之门,看到了与她有着同样朴实热情友好的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脸
桐花,曾经作为我诗歌的意象,被写进我的诗歌里:
那年春天,父亲领着我
在开满桐花的山冈上放羊
洁白的桐花,古铜色的桐叶
成了父亲和我放牧的另一群山羊
我们的山羊啃噬着青草
在微风中穿村而过
我和父亲看到蓝天上的云朵
也在向桐花演化
一个遥远、旷古的小山村
从此秘密地在我心坎里种下
——桐花开了
我是一个出生于乡村的孩子,小时候见不到华丽的牡丹,娇艳的玫瑰,只有像桐花一样朴实的山花,留存在记忆的最深处。桐花以其朴实、清新的美占据着我的童年时光,多少年来,她一直静静地开放在我的灵魂深处,她亲切地连着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以及与小山村所有相关的信息。也算是命运的一次特意安排,我最终没有错过景阳川上的桐花,仿佛此行只为你而来。
桐花不艳不丽,不鲜不靓,她的美就像朴实的山里人一样,纯得令人心痛,真得让人落泪。古往今来,写桐花的人寥寥无几,而对她的美更是提及的很少。“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唐代诗人元稹的代表作桐孙诗,桐花只是作为一种童年美好的记忆留存在诗人的心中。韶光易逝,人生如梦,满头白发重回故里的诗人没见到桐花,见到的却是桐树桐孙,更添无限伤感。然而那清新素洁的桐花恍然还在昨日,就像诗人的青春,就像诗人朴拙的初恋日夜沸腾在记忆的底片里。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赠别朋友的诗句,这里我们看到雪海一样盛开在万里关山路上的桐花,也是勾起了诗人少小时的记忆,芬芳桐花就像两位老友之间浓浓的情谊,散发着愈久弥新的宝贵真情。
这满山满冈的桐花就像一位位久违的乡邻突然被推到我眼前,打开了我久闭的心灵,让乡音乡情暖暖地熨烫着我疲惫的身心。而景阳,更像我邻家的一个妙龄的待嫁妹妹,睁着一双纯真、明亮的大眼睛,仿佛在对人们说着:桐花开了,芝麻开门吧!是的,桐花开了,芝麻会开门的!
景阳是美的,她的美是朴实本真的美,她的美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美,是人人都可以亲近但不容玷污的美,这美美得让人吃惊,美得让人留恋忘返。就像这些开在深山,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不喧不躁,朴朴素素,清清淡淡,素面朝天的桐花的美;也像这些静静地开放着丝丝缕缕令人惊叹的,紫蓝色的鸢尾花的美!它安静地飘落于秦岭的裙裾上,汉江的臂膀里,不媚俗,不喧哗,一张素素净净的脸上,闪动一双明亮的眸子,正等待着一个发现的使者,一个开路的先锋,一个心灵的知己,一次灿烂的绽放!
“中国油桐之乡”多么值得期待的前景,为重振景阳之繁荣,景阳人当前正看准了大兴环保,大兴绿色能源的时机,把广袤的桐子树种满秦岭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让洁白的桐花像铺天盖地的雪花一样铺满景阳川的每一寸土地!
桐花,景阳的希望之花,景阳的致富之花,景阳的乡花!也是汉水两岸,大江南北,祖国所有村落的村花!她只要在一个人的童年开过,她一定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永不凋落!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未来的某天,再来看景阳的桐花,再来看一个雪白的世界簇拥着秦岭,再来看这清丽的香魂飘满我的汉江,飘落我的心海
景阳之巍巍刘洪寨
地处汉江中游的景阳,是去西安的必经之路,沿途古道战痕累累,寨堡林立。其兰滩村的万家山上,至今巍然屹立有刘洪寨、麻王寨、女儿寨等历史遗迹。
刘洪寨大约建于唐朝初年,历经了1500多年,是寨主刘洪操练兵马和发号施令的场所。据景阳当地的民间传说,唐太宗年间,新科状元陈光蕊携妻子殷氏赴江州上任,途径乌江渡,遭刘洪抢劫,劫匪将陈光蕊推入汉江中,把殷氏劫上山寨。当时殷氏怀胎六甲,半年后生下一子,殷氏为使儿子长大后不沦为土匪,将其装进木桶,放入汉江,木桶倒流30里,被上游百佛寺老主持救起,并收为弟子,取名玄奘。18年后,刘洪杀死状元冒官上任的事情暴露,唐军破刘洪寨,活捉了刘洪,救出殷氏,玄奘母子随得以相认。这传说跟西游记第九回的记述大同小异。
小说自然不能当作历史来考证。但真与假,虚与实,今天看来,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此地有传说,此地是一个诞生传说的地方,此地是一个流行传说的地方!
汉江兰滩古渡岸边,有一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酷似一尊佛像,景阳人都说,这尊佛像就是唐玄奘的化身,名曰“圣僧出世”站在高高的刘洪寨上,向西南远望,果真那佛像出神入化,妙趣天成!
刀光剑影的时代,恩恩怨怨的人间,纷纷扰扰的世事,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登上一座刘洪寨,就如打开一部厚重的史书。
“古寨插云间,秦楚第一关”刘洪寨风景奇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四壁悬空,犹如长矛刺天,奇山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山脚下汉水滔滔,周围山林莽莽,所以也成为古时土匪杀人越货,拦路抢劫的古战场,观察汉江的制高点。据传,当年刘洪在此据守时,人马众多,每次从汉江抢劫来的货物,只消从汉江岸边人挨人地一直传往山顶。
刘洪寨山顶云雾缭绕,长风扑面,景色蔚为壮观。那么高的山巅居然有一偌大的取水处,再干旱的夏天,里面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那石条垒起的寨墙历经千年坚固如新,沧桑遗迹古风古韵,至今寨上还有上下寨门、镜子石、主寨、寝宫古迹等掩映于绿树野草、石崖壁垒之间,而“刘洪滚鼓”、“火牛火羊攻山”、“百佛寺认子”、“乌江祭江”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是传唱于百姓的茶余饭后,铭刻于苍茫的天地之间。
与正史的记述不同,与正史的教化相异,草莽英雄,历来在民间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杀富济贫,他们侠胆仗义,他们疏财帮困。所以在老百姓的心中,这些人并不是坏人,他们拥护以至迷信,在千年万年的口语中传他们、唱他们,赞扬他们,直到美化、神话、圣化他们,想来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景阳之旷世奇儒
景阳在汉江的涛声中几起几落。一方面,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独特的区位优势,厚重的历史积淀,你完全可以放开思维,大胆地去想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你绝难把景阳和一个人联系起来,而这个人居然是一代旷世奇才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是被誉为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翰林学士(正五品)大儒宋濂的学生,他的文章、学问皆为宋濂诸弟子之冠。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从五品),直至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洪武三十五年,燕王朱棣决定挥师南下,从北京打到南京,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取政权。临行前,他问“国师”——大和尚姚广孝有何嘱咐。姚广孝说“殿下到了南京,一定会顺利取得皇位,忠实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会有许多人不肯同你合作,这些大臣中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他是建文帝的老师,这个人你万万杀不得。”朱棣问他为何杀不得,姚广孝回答:“方孝孺是一颗读书的种子,你若杀了他,有明一代,就没有读书的种子了。”朱棣答应了姚的请求。
哪知“靖难”成功,方孝孺拒不为朱棣写即位诏书,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相传朱棣杀方家十族的时候,幸有一孙侥幸外出躲过浩劫,随外祖母逃隐深山,方氏后代为保性命,遂改为祖母祝姓,在景阳以及周边地区自古有“方祝一家”之说,祝氏子弟谨记祖训“生时姓祝,死后姓方”据十堰市史志办主任、市民协潘彦文主席说他在本世纪初到景阳的采风活动中,发现了了祝家大院,并通过祝家的家谱发现原来祝家人就是一代奇儒方孝孺的后人。
在吴家扁村,我们见到了始建于乾隆年间的祝家大院,大院分上
下两院,至今古风犹存,并保留有许多珍贵的文物。两院内大庭里都摆放有一张圆型八仙桌,雕龙画凤,油光铮亮。祝家人睡的床至今仍是“二龙戏珠”的四壁帐幔的古式床,踏脚板,箱储柜,雕花桌,墙上挂的竹编簸、花篮,桌上摆的花瓶,都古色古香。行走于祝家大院几进几出的院落与曲折回环的走廊屏风间,还以为是走进了民俗古居的艺术殿堂,再看院子内外光滑发亮的青石板,斑驳脱落的墙壁,岁蚀雨打的石雕,又看热情好客的方氏后代,头插簪子、身着蓝布青衣,具有大家风范慈祥的老奶奶,漂亮安静的双胞胎姐妹,历史与现实的强烈交叉碰撞,无不让人感到沧桑历史的久远,时光行走的迅疾
祝家上下两院现大概共有六七十余人,方氏后代可谓人丁兴旺。我不知道,如若方老先生在天有灵对此作何感想?所谓暴君无知,天地良心未泯“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读书种子是永远扼杀不尽的!
说到方孝孺,说到文人被诛杀,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是一样的沉重。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正是真正的中国文人,千古遗留的祖训!
古道斜阳,青山黛瓦,斑驳墙垣,人杰地灵,唯有深深的祝福,送给方氏后人,送给保护了方氏后人的郧西景阳
20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