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明朝当官那些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有考生按考号入座之后,天还没有亮,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查阅人数无缺之后,开始发放答题纸。
答题纸封页是考生的情况,和陈惇手上的考牌浮票相对应,把名字什么的都填好,打开另外十页,这才是答题的地方,答题纸有红线横直道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同时发素纸两张用作草稿纸,对于答题卷面格式的要求是,题目及抬头字,不管是草稿还是答题纸,都需用楷书写,考生不得将答案写于密封线外,违者作零分处理。
县试相对于其他的考试,就不算非常严格了,县令的自主程度很大,甚至由县令决定是考五场还是四场,这一次曹正选择考四场,第一场叫正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取者准许府考,第二场称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称面复,隔一天一场,每场考试隔数日揭晓一次。从第二场开始,各场是否参加,由考生自己决定。因为考生只要将正场考中了,便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那些正场考不中的,就要参加初复、复试,要是还不中就只有等下次县试了。
各场考试不外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性理论等。题目、文皆有一定格式,不能犯庙讳(已故皇帝名)御名(当今皇帝名)及圣讳(先师孔圣名),考试文不得少于三百字,又不能多于七百字,因为七百字之后,就需要重新要一份答题纸了,文章写得好还罢了,写的不好,哪个考官愿意看又臭又长的文章?
等到所有考生填写完毕,曹知县就走进考棚里,在他身后,马典吏带着衙役封锁了大门。曹正在白纸上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被挂了起来——制艺二篇,两篇四书文。
大明朝只重时文,不考试帖诗,也不像清朝那样,默写圣谕广训,两篇时文标准都是四书文,而童子试只考《四书》时文。乡试考举人,首场考时文。会试考进士,首场也考时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时文为主。因为首场作时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总体来说,时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作的功力如何了。
而曹正出的题目,第一题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第二题则是“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试题一出,寂静无声的考场中,顿时发出了倒吸冷气的声音,陈惇左手边的考子甚至不由自主“啊”了一声,声音不大不小,被巡视考场的衙役听到了,顿时吼道:“肃静!”
陈惇望向捋胡子笑而不语的曹知县,他显然是看到了考生的震惊,不由得得意起来。
因为这题目,的确出乎意料。第一题也就罢了,中规中矩;第二题却是截搭题。
什么叫截搭题,就是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作为题目之意。一般来说,考试题目应该从《四书》里面选一句、数句或一节、数节,这样意思完整清晰;但是所谓的截搭,就是将经义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截割出题目来。
这样出题是有原因的,从唐宋开科取士以来,所有的考题都从那么几本四书五经中出来,作为题库的经书加起来也就几万字罢了,哪一句没有被用过?学子若是记忆好一些,甚至不要读经书,只背诵程文就行了。
眼看程文满天飞,考题没有一句是不在程文里的,出题的主考官急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一位主考官揭竿而起,弄出了一个“春秋合题”,从《春秋》里挑出了相关的人物、事件进行搭配,开启了截搭题的先河。当然这种截搭还不同于以后公认的截搭,这属于截搭题中特立独行的一种,正统的截搭题是在相邻的句子章节之间进行截取。当然很快就发展为在四本书里进行截取,《论语》中选半句,拼到《中庸》半句中,如此种种,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组成一个闻所未闻的题目,这种出题就叫截搭题。
要知道这种截搭实际是排列组合,而且搭的方式太多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隔书搭等等。总之这一个考题一出,顿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甚至不久之后朝廷也承认这种出题方法,但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小题可以漫天截割,大题则不许。
小题就是童子试,县府院三道考试,不少知县、知府最喜欢出截搭题,他们见猎心喜,借此展示才情,限制又不严格,所以往往将题目割裂破碎,牛头马面,把考生弄得不明题意,无法下笔。因为这种截割,很容易就跑偏方向,只要你破题的想法和出题人不一样,那就完蛋。但是过了童子试,就不许这样漫天截割了,大题出题必须顺而直,不许割裂地太破碎,句子都比较完整,正是重剑无锋,回到了对文字文理、辞气和思想的追求上。所以有的人花了二十年考秀才,一旦考中秀才,之后的所有考试有如... -->>
所有考生按考号入座之后,天还没有亮,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查阅人数无缺之后,开始发放答题纸。
答题纸封页是考生的情况,和陈惇手上的考牌浮票相对应,把名字什么的都填好,打开另外十页,这才是答题的地方,答题纸有红线横直道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同时发素纸两张用作草稿纸,对于答题卷面格式的要求是,题目及抬头字,不管是草稿还是答题纸,都需用楷书写,考生不得将答案写于密封线外,违者作零分处理。
县试相对于其他的考试,就不算非常严格了,县令的自主程度很大,甚至由县令决定是考五场还是四场,这一次曹正选择考四场,第一场叫正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取者准许府考,第二场称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称面复,隔一天一场,每场考试隔数日揭晓一次。从第二场开始,各场是否参加,由考生自己决定。因为考生只要将正场考中了,便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那些正场考不中的,就要参加初复、复试,要是还不中就只有等下次县试了。
各场考试不外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性理论等。题目、文皆有一定格式,不能犯庙讳(已故皇帝名)御名(当今皇帝名)及圣讳(先师孔圣名),考试文不得少于三百字,又不能多于七百字,因为七百字之后,就需要重新要一份答题纸了,文章写得好还罢了,写的不好,哪个考官愿意看又臭又长的文章?
等到所有考生填写完毕,曹知县就走进考棚里,在他身后,马典吏带着衙役封锁了大门。曹正在白纸上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被挂了起来——制艺二篇,两篇四书文。
大明朝只重时文,不考试帖诗,也不像清朝那样,默写圣谕广训,两篇时文标准都是四书文,而童子试只考《四书》时文。乡试考举人,首场考时文。会试考进士,首场也考时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时文为主。因为首场作时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总体来说,时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作的功力如何了。
而曹正出的题目,第一题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第二题则是“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试题一出,寂静无声的考场中,顿时发出了倒吸冷气的声音,陈惇左手边的考子甚至不由自主“啊”了一声,声音不大不小,被巡视考场的衙役听到了,顿时吼道:“肃静!”
陈惇望向捋胡子笑而不语的曹知县,他显然是看到了考生的震惊,不由得得意起来。
因为这题目,的确出乎意料。第一题也就罢了,中规中矩;第二题却是截搭题。
什么叫截搭题,就是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作为题目之意。一般来说,考试题目应该从《四书》里面选一句、数句或一节、数节,这样意思完整清晰;但是所谓的截搭,就是将经义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截割出题目来。
这样出题是有原因的,从唐宋开科取士以来,所有的考题都从那么几本四书五经中出来,作为题库的经书加起来也就几万字罢了,哪一句没有被用过?学子若是记忆好一些,甚至不要读经书,只背诵程文就行了。
眼看程文满天飞,考题没有一句是不在程文里的,出题的主考官急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一位主考官揭竿而起,弄出了一个“春秋合题”,从《春秋》里挑出了相关的人物、事件进行搭配,开启了截搭题的先河。当然这种截搭还不同于以后公认的截搭,这属于截搭题中特立独行的一种,正统的截搭题是在相邻的句子章节之间进行截取。当然很快就发展为在四本书里进行截取,《论语》中选半句,拼到《中庸》半句中,如此种种,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组成一个闻所未闻的题目,这种出题就叫截搭题。
要知道这种截搭实际是排列组合,而且搭的方式太多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隔书搭等等。总之这一个考题一出,顿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甚至不久之后朝廷也承认这种出题方法,但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小题可以漫天截割,大题则不许。
小题就是童子试,县府院三道考试,不少知县、知府最喜欢出截搭题,他们见猎心喜,借此展示才情,限制又不严格,所以往往将题目割裂破碎,牛头马面,把考生弄得不明题意,无法下笔。因为这种截割,很容易就跑偏方向,只要你破题的想法和出题人不一样,那就完蛋。但是过了童子试,就不许这样漫天截割了,大题出题必须顺而直,不许割裂地太破碎,句子都比较完整,正是重剑无锋,回到了对文字文理、辞气和思想的追求上。所以有的人花了二十年考秀才,一旦考中秀才,之后的所有考试有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