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艾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乾隆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三年,和珅应该是乾隆最得意的大臣,和珅为官二十多年,官至相位,盛极时身兼九个大臣。和珅由一个“少贫无籍”的普通官生,从乾隆三十七年,被挑选为皇帝轿旁的銮衣卫,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逐渐由一个小侍卫,一跃成为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的所谓“宠任冠朝列”的朝廷重臣。尤其在太上皇乾隆训政期间,更是出纳帝命、统帅百僚、综理朝政,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和珅担任官职之多,可以说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以来到宣统之前空前绝后的。嘉庆即位以后,首先拿和珅开刀,据说,和珅的家产有相当于清王朝15年国库收入的总和,如此一个人物,恐怕应该算是一个巨贪了。但是,抛开“成则英雄败则寇”的旧观念,和珅奋斗历程应该是个人奋斗史上最成功的范例。
人们谈起和珅,常常会提起他的出身,说他连个举人都不是,竟然当上了殿试读卷官、国子监祭酒、四库全书正总裁。由此,我们真的怀疑乾隆帝是不是也和历史上平庸的皇帝一样,把职务赏给自己亲近的人呢?我们可以认真分析一下,彼时和珅已经担任过九个大臣,按说这一类职务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倒是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说是编撰四库全书耗时数十载未能完成,后来由和珅任正总裁,他拨冗提纲,知人善用,终于在他手里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由此我们看到,和伸是很能办事的。特别是在“康乾盛世”弘历皇帝可不是好蒙的,但也不是教条的,只要你有本事,提拔了再说,不管你什么出身。通过和珅事例可以看出,英明的乾隆帝把握了一个尺度,才为我用,不为出身所累。乾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量,不知道为大清王朝延揽下多少人才?也为康乾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珅的成功,既有他非凡的能力,更得益于遇上了乾隆这么一位英明的皇帝。
和珅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一个九岁的孩子承担了如此的重大变故,却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很是难能可贵。特别是在咸安宫官学求学期间,和珅表现了与一般八旗子弟不同的性格特性,对汉人的经、史、子、集下了极大的功夫,据说对诸子百家的著作、汉赋唐诗倒背如流。这些东西别说是一个满族的孩子,对一个汉族的孩子都是很难的。当然有人会说了,和珅如此勤奋,为何连个举人都没考上?我们不要忘了,和珅可是个满族人,乾隆朝六十三年,就一个叫阿桂的满人考中了进士,和珅未考上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因为和珅有深厚的积累,当机遇出现时,他便很轻易把握住了。一次乾隆出游,有人报告边境有要犯逃脱,乾隆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在场臣工及侍卫战战兢兢,此话典出何处恐怕都没弄明白,更别说回答了。和珅环顾四周,从容上前,答曰:“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乾隆循声看去,见是一个小侍卫,相貌堂堂、不卑不亢,招来问了几句,果然对答不俗,又点了论语中的一段,和珅不仅背了下来,还解释的头头是道。由此,和珅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以至成了乾隆朝举足轻重的人物。由此看来,和珅能引起乾隆的注意,完全是凭着其真才实学。
和珅进入乾隆的圈子,立刻显示出其非凡的才能,不仅可以帮助乾隆处理政务,还通晓多民族语言,在平定边疆叛乱时,能用藏、蒙、唯、汉等文字书写谕旨,史书上记载,和珅为了博得乾隆的好感,竟然学习乾隆的书法,后来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紫禁城许多题字都是和珅代笔的。和珅如此投上所好,很有些小家子气,但同时说明和珅是一个很能自律的人。须知练习书法决非一日之功,不下一番苦功很难学会某人笔意的,由此看来,和珅决非是一个奸佞小人,他是以其超人的才能获得了乾隆的信任,两人都有惺惺相惜之感,成了忘年之交。和珅在朝期间,大肆敛财,恐怕与乾隆不无关系。所谓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乾隆作为一代圣君,其在位期间,已经有了非常严密的“密折”制度,尽管和珅再厉害,乾隆也不可能不知道和珅聚敛财富,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了。以至后来积重难返,和珅竟然富可敌国,乾隆还是不忍心杀和珅,应该是爱才之心导致“爱屋及乌”吧?这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乾隆知道自己创造的太平盛世,儿子接班后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就把和珅作为绝好的礼物留给了儿子,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平庸的皇帝位。我们不希望这样的,如果真是这样,乾隆就太阴险奸诈了。或许,乾隆根本就不想杀和珅,希望他的爱卿能够善始善终。嘉庆所以动了杀机,说不定受人蛊惑也不可知。
当然,和珅毕竟是个负面人物,出了一些对大清帝国具有破坏性的坏主意,比如设立“议罪银”制度,但这同样与乾隆有关,乾隆要花钱,又无处可支,和珅不得已而为之。但其功过相比,还是可以扯平的。所以嘉庆皇帝一亲政,只是赐其自缢了事,再也没有继续深究。倒是和珅的个人奋斗史常常被人遗忘,其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以及严格的自律精神不被提起,很是有失公允的。和珅读书甚广,但不迂腐,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也是很可贵的。
乾隆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三年,和珅应该是乾隆最得意的大臣,和珅为官二十多年,官至相位,盛极时身兼九个大臣。和珅由一个“少贫无籍”的普通官生,从乾隆三十七年,被挑选为皇帝轿旁的銮衣卫,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逐渐由一个小侍卫,一跃成为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的所谓“宠任冠朝列”的朝廷重臣。尤其在太上皇乾隆训政期间,更是出纳帝命、统帅百僚、综理朝政,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和珅担任官职之多,可以说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以来到宣统之前空前绝后的。嘉庆即位以后,首先拿和珅开刀,据说,和珅的家产有相当于清王朝15年国库收入的总和,如此一个人物,恐怕应该算是一个巨贪了。但是,抛开“成则英雄败则寇”的旧观念,和珅奋斗历程应该是个人奋斗史上最成功的范例。
人们谈起和珅,常常会提起他的出身,说他连个举人都不是,竟然当上了殿试读卷官、国子监祭酒、四库全书正总裁。由此,我们真的怀疑乾隆帝是不是也和历史上平庸的皇帝一样,把职务赏给自己亲近的人呢?我们可以认真分析一下,彼时和珅已经担任过九个大臣,按说这一类职务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倒是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说是编撰四库全书耗时数十载未能完成,后来由和珅任正总裁,他拨冗提纲,知人善用,终于在他手里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由此我们看到,和伸是很能办事的。特别是在“康乾盛世”弘历皇帝可不是好蒙的,但也不是教条的,只要你有本事,提拔了再说,不管你什么出身。通过和珅事例可以看出,英明的乾隆帝把握了一个尺度,才为我用,不为出身所累。乾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量,不知道为大清王朝延揽下多少人才?也为康乾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珅的成功,既有他非凡的能力,更得益于遇上了乾隆这么一位英明的皇帝。
和珅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一个九岁的孩子承担了如此的重大变故,却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很是难能可贵。特别是在咸安宫官学求学期间,和珅表现了与一般八旗子弟不同的性格特性,对汉人的经、史、子、集下了极大的功夫,据说对诸子百家的著作、汉赋唐诗倒背如流。这些东西别说是一个满族的孩子,对一个汉族的孩子都是很难的。当然有人会说了,和珅如此勤奋,为何连个举人都没考上?我们不要忘了,和珅可是个满族人,乾隆朝六十三年,就一个叫阿桂的满人考中了进士,和珅未考上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因为和珅有深厚的积累,当机遇出现时,他便很轻易把握住了。一次乾隆出游,有人报告边境有要犯逃脱,乾隆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在场臣工及侍卫战战兢兢,此话典出何处恐怕都没弄明白,更别说回答了。和珅环顾四周,从容上前,答曰:“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乾隆循声看去,见是一个小侍卫,相貌堂堂、不卑不亢,招来问了几句,果然对答不俗,又点了论语中的一段,和珅不仅背了下来,还解释的头头是道。由此,和珅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以至成了乾隆朝举足轻重的人物。由此看来,和珅能引起乾隆的注意,完全是凭着其真才实学。
和珅进入乾隆的圈子,立刻显示出其非凡的才能,不仅可以帮助乾隆处理政务,还通晓多民族语言,在平定边疆叛乱时,能用藏、蒙、唯、汉等文字书写谕旨,史书上记载,和珅为了博得乾隆的好感,竟然学习乾隆的书法,后来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紫禁城许多题字都是和珅代笔的。和珅如此投上所好,很有些小家子气,但同时说明和珅是一个很能自律的人。须知练习书法决非一日之功,不下一番苦功很难学会某人笔意的,由此看来,和珅决非是一个奸佞小人,他是以其超人的才能获得了乾隆的信任,两人都有惺惺相惜之感,成了忘年之交。和珅在朝期间,大肆敛财,恐怕与乾隆不无关系。所谓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乾隆作为一代圣君,其在位期间,已经有了非常严密的“密折”制度,尽管和珅再厉害,乾隆也不可能不知道和珅聚敛财富,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了。以至后来积重难返,和珅竟然富可敌国,乾隆还是不忍心杀和珅,应该是爱才之心导致“爱屋及乌”吧?这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乾隆知道自己创造的太平盛世,儿子接班后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就把和珅作为绝好的礼物留给了儿子,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平庸的皇帝位。我们不希望这样的,如果真是这样,乾隆就太阴险奸诈了。或许,乾隆根本就不想杀和珅,希望他的爱卿能够善始善终。嘉庆所以动了杀机,说不定受人蛊惑也不可知。
当然,和珅毕竟是个负面人物,出了一些对大清帝国具有破坏性的坏主意,比如设立“议罪银”制度,但这同样与乾隆有关,乾隆要花钱,又无处可支,和珅不得已而为之。但其功过相比,还是可以扯平的。所以嘉庆皇帝一亲政,只是赐其自缢了事,再也没有继续深究。倒是和珅的个人奋斗史常常被人遗忘,其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以及严格的自律精神不被提起,很是有失公允的。和珅读书甚广,但不迂腐,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也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