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问》透视屈原之天地精神一 (1/2)
笔趣阁 www.biquge3.cc,北漠尘清——巴图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楚子屈原的天问凡一百八十八句,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求索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诘问。这是身处战国时代的屈原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中谋求与宇宙天地共消息,判世间社会盛衰兴亡内在规律的玄思冥想。透过天问,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化人对兴衰盛亡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厚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请问:开天辟地之初的太古往事谁来传说?既然天地未分之际又从何来考之它呢?“遂古”遂者,深邃古远。也就是太古往事“上下未形”就是天地未分的混沌时代。这种对于往古传说秉持诘问的探索精神,贯穿在屈原终生为真理而探索不止的人生历程中。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天地混沌,阴阳未辨,一团大气,仿仿佛佛,在这样的混沌时代,谁能穷究万物根源而加以识别呢?屈原在这里提出了对宇宙起源和史前时期万物起源的思考和诘问,谋求探索天地万物之源起,是诗人禀持天地阴阳之汪洋大气的创化玄思。“冥昭”幽明,泛指天地阴阳。易。系词:“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冯翼”大气饱满之像。诗人屈原独与天地相往来,幽思越万古,意想混沌初启,万物萌发的前夜,天地之间充盈着蓬勃奋发的磅礴气象,谋求解读和照察万物之由来的思幽索古之天地精神。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昼夜初分,时空创始,天地万物在冥冥的初始起点上如何孕化?宇宙天地之间,到底什么是本体?其中包涵着什么样的创世、创生、创化之道?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宇宙本体论思想的提出,闪耀着华夏祖先认识、解读宇宙自然的精神智慧。“明明闇闇”指昼夜,昼夜初分,也就意味着一个时间的源起,由此昭示天地万物即将萌生。易。系词:“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揭示了与昼夜交替之道息息相关的乃是天地万物的变化,其蕴含了天地消息,周而复始的内在规律,决非局限于昼夜本身。因此,易。系词中进一步揭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和易都是万物消息,变化成像的规律,正所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屈原把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回归到阴阳之道,这与周易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天宇为什么有九重之高?是由谁来测量确定的呢?又是谁当初作成这九重天呢?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是阳的极数,即所谓“九天”对未知宇宙的不懈求索,是古代文明起源的动因之一,也是人类至今孜孜以求的未来之谜,从人类仰天叩问到踏上月球,人类在这漫长的时空隧道里艰难跋涉,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而诗人屈原则是以一个人文创世者的玄思妙想,神游九天,上下求索。相比于耽于声色犬马,物欲权位中的权贵而言,屈原实在是一位高扬着自由激情和富于理性精神的求索者。
斡惟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宇如车轮昼夜不停地旋转,这个绕轴旋转的天宇顶端系在何处?这个天轴又是安放在何处呢?传说天宇有八根柱子,这柱子又落在何处?古人认为西北靠近天宇,东南离天较远,那么当天柱运行到东南时,则势必短一截,天柱是如何短一截的?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可观的自然存在,有着太多太多的未知令人不解,成为圣哲们研探求索的一大难题,虽然古人在对天宇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宇宙观,但是面对苍茫辽远的宇宙世界,仍然有无数的未知需要探索。屈原在这里提出的诘问,庄子在他的天运篇中提出了同样的询问:“天其运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一系列的天体未知问题,摆在了战国时期的圣者面前,成了他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也只有这些身处人类文明创世期的圣哲们,用他们思想者的大智慧,于天地苍茫间,经天纬地,立天地之心,开万世之太平,这也是创世者的使命意识在屈原的诗语世界中天赐神喻式的昭告!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隈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宇渺渺茫茫、层层叠叠高达九重,犹如穹庐悬空,碧落四垂,莽莽苍苍,难以名状,不知何处不关联,何处又关联?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而在层层叠叠之间,参差错落的拐角有谁能知多少呢?屈原面对混沌初开,阴阳如何变化,天宇如何形成,提出了诘问。意在探索宇宙世界的未知和未解。若非出于壮怀天地的大胸襟,试问有谁能如庄子、屈原这样的古圣前贤,任凭智慧的玄思冥想行走在浩渺无际的天宇中,提出探天问地的大思索!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黄道的轨迹在周天运行中是如何形成的?十二星辰又... -->>
楚子屈原的天问凡一百八十八句,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求索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诘问。这是身处战国时代的屈原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中谋求与宇宙天地共消息,判世间社会盛衰兴亡内在规律的玄思冥想。透过天问,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化人对兴衰盛亡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厚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请问:开天辟地之初的太古往事谁来传说?既然天地未分之际又从何来考之它呢?“遂古”遂者,深邃古远。也就是太古往事“上下未形”就是天地未分的混沌时代。这种对于往古传说秉持诘问的探索精神,贯穿在屈原终生为真理而探索不止的人生历程中。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天地混沌,阴阳未辨,一团大气,仿仿佛佛,在这样的混沌时代,谁能穷究万物根源而加以识别呢?屈原在这里提出了对宇宙起源和史前时期万物起源的思考和诘问,谋求探索天地万物之源起,是诗人禀持天地阴阳之汪洋大气的创化玄思。“冥昭”幽明,泛指天地阴阳。易。系词:“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冯翼”大气饱满之像。诗人屈原独与天地相往来,幽思越万古,意想混沌初启,万物萌发的前夜,天地之间充盈着蓬勃奋发的磅礴气象,谋求解读和照察万物之由来的思幽索古之天地精神。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昼夜初分,时空创始,天地万物在冥冥的初始起点上如何孕化?宇宙天地之间,到底什么是本体?其中包涵着什么样的创世、创生、创化之道?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宇宙本体论思想的提出,闪耀着华夏祖先认识、解读宇宙自然的精神智慧。“明明闇闇”指昼夜,昼夜初分,也就意味着一个时间的源起,由此昭示天地万物即将萌生。易。系词:“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揭示了与昼夜交替之道息息相关的乃是天地万物的变化,其蕴含了天地消息,周而复始的内在规律,决非局限于昼夜本身。因此,易。系词中进一步揭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和易都是万物消息,变化成像的规律,正所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屈原把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回归到阴阳之道,这与周易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天宇为什么有九重之高?是由谁来测量确定的呢?又是谁当初作成这九重天呢?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是阳的极数,即所谓“九天”对未知宇宙的不懈求索,是古代文明起源的动因之一,也是人类至今孜孜以求的未来之谜,从人类仰天叩问到踏上月球,人类在这漫长的时空隧道里艰难跋涉,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而诗人屈原则是以一个人文创世者的玄思妙想,神游九天,上下求索。相比于耽于声色犬马,物欲权位中的权贵而言,屈原实在是一位高扬着自由激情和富于理性精神的求索者。
斡惟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宇如车轮昼夜不停地旋转,这个绕轴旋转的天宇顶端系在何处?这个天轴又是安放在何处呢?传说天宇有八根柱子,这柱子又落在何处?古人认为西北靠近天宇,东南离天较远,那么当天柱运行到东南时,则势必短一截,天柱是如何短一截的?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可观的自然存在,有着太多太多的未知令人不解,成为圣哲们研探求索的一大难题,虽然古人在对天宇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宇宙观,但是面对苍茫辽远的宇宙世界,仍然有无数的未知需要探索。屈原在这里提出的诘问,庄子在他的天运篇中提出了同样的询问:“天其运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一系列的天体未知问题,摆在了战国时期的圣者面前,成了他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也只有这些身处人类文明创世期的圣哲们,用他们思想者的大智慧,于天地苍茫间,经天纬地,立天地之心,开万世之太平,这也是创世者的使命意识在屈原的诗语世界中天赐神喻式的昭告!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隈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宇渺渺茫茫、层层叠叠高达九重,犹如穹庐悬空,碧落四垂,莽莽苍苍,难以名状,不知何处不关联,何处又关联?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而在层层叠叠之间,参差错落的拐角有谁能知多少呢?屈原面对混沌初开,阴阳如何变化,天宇如何形成,提出了诘问。意在探索宇宙世界的未知和未解。若非出于壮怀天地的大胸襟,试问有谁能如庄子、屈原这样的古圣前贤,任凭智慧的玄思冥想行走在浩渺无际的天宇中,提出探天问地的大思索!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黄道的轨迹在周天运行中是如何形成的?十二星辰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