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大明正统144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却英国公还有谁?”
徐晞心中有些不舒服,因为他是兵部尚书,乃是兵相,而今皇帝军国大事却要英国公意见而决断。
他的兵部尚书的权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武英殿之中。
朱祁镇等着英国公张辅
只是而今英国公张辅的气息却柔和了许多。
无他,虽然英国公张辅比朱祁镇大了不知道多少岁,但是他与朱祁镇有一个相同的好事,那就是张辅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在六十高龄的情况下,正统六年终于再次有了儿子,起名张懋,现在已经四岁,历史上,五年后他会袭父公爵。
英国公一脉后续有人了。
这对英国公来说,是天大的喜事。
而今英国公本人也有退下去的意思,特别是皇帝变得如此难伺候的时候。比如这一次关于哈密卫的事情。
如果在之前,皇帝定然第一个问英国公。
而且却是朱祁镇一直留着英国公没有召见。却派亲信将关于哈密卫的大小事务全部发给英国公。
所以在朝廷因为哈密卫之事议论纷纷的时候,英国公却一直闭门不出。
英国公从朱祁镇的态度,再加上朱祁镇之前所说过的话,自然品味出味道,那就是皇帝本人他并不是想听所谓的放弃哈密卫而来的。
但是张辅也从军事角度衡量过救援哈密的可能。他与杨溥的意见几乎是一致的。
大明没有进取西域,决计不是大明对西域没有野心。更多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永乐年间六次出击草原,几乎都是从东部北伐,从开平卫横渡大漠,那么为什么汉击匈奴,又击西域,断匈奴一臂的战略决策。但是明朝却要经营东北。
这里面原因很复杂,但是西北残破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张辅也知道,朱祁镇不可能不在这一件事情上,对瓦剌还以颜色。秉承这个态度,他心中已经有方案。
朱祁镇与英国公说了几句家常。几句话之内,就拐入正题,说道:“而今瓦剌攻哈密,哈密王求援,国公乃是天下名将,朝廷柱石,不知道何以教朕?”
英国公张辅说道:“陛下,瓦剌心怀叵测,臣反复思量,瓦剌未必没有引大军决战于哈密的想法,如此则派兵少,不能建功于异域,反而折损大明之威。派兵多了,且不说战事如何,一旦大军到哈密,瓦剌退却,大军不可长期驻扎哈密,一旦大军回师,则瓦剌复来,该如何处置?”
朱祁镇听了,不得不沉默。
大明一点一点的放弃了漠南,也就形成了而今步兵居多,马兵比较少的局面,即便是杨洪出塞的一万骑,已经是大同大半骑兵了。
骑兵缺少,尤其是成建制骑兵集团的缺少,让大明军队的机动能力下降了不少。
蒋贵成名之战,前后骑兵参战也不超过三万骑。就能看出西北的骑兵规模。但是比起瓦剌骑兵数目,瓦剌掌握了选择战场的能力。
这种情况之下,朱祁镇越发明白,张辅所制定的长城决战方案,固然有些泄气,但是总体上来说,已经是明军最有可能执行下去的方案了。
不过,朱祁镇依旧不甘心,带着几分苦笑说道:“难到英国公让朕回复哈密忠顺王,让他妹妹嫁到瓦剌,朕还要赐婚,送嫁妆不成。”
英国公说道:“陛下,朝廷固然对哈密鞭长莫及,但是对有些人却是可以打的?”
朱祁镇听出了英国公弦外之音,说道:“国公的意思是?”
英国公说道:“瓦剌之所以敢西进,就是因为兀良哈在东,安顿瓦剌后方,既然兀良哈敢在大明与瓦剌之间做出选择,就要承受这个选择的代价。”
“瓦剌可以下哈密,朝廷也可破兀良哈。”
......
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巧妙地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期待中的结果。
张辅果然是名将,最少在这个战略分析之上还是不错的。
朱祁镇其实并不想与瓦剌提前决战,毕竟河北水利还没有完工,即便是完工了,河北的民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等河北粮草积蓄,非数年不可。
朝廷盐税虽然一点点增长出来,但是完成所有的改革,也是需要时间的。宁波倭寇之事,固然不大,但是朱祁镇也知道海运并不是太安稳的。
这样一来,朝廷调配南方物资的速度,就要受到运河的限制。
一年四百万的粮食,在承平时期还好,但是一旦打起仗来,完全不够看。
千言万语一句话,朱祁镇还没有做好准备。最少没有准备好,与瓦剌进行长期的鏖战。至于停战,想都不要想。
不是朱祁镇不想,朱祁镇固然不想向瓦剌低头。但是此时的朱祁镇,更多思考都是基于利益,如果利益足够大,朱祁镇不介意低头。
是因为大明与草原蒙古的世仇关系。
一旦打起来,朱祁镇想要议和,必然要损失自己的政治威信。一旦瓦剌与大明正式开战,朱祁镇是决计不是要喊停那一个。
但是一时间大明没有能力将兵力投放到漠北去。灭不掉瓦剌,所以战事长期化,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基于战事长期化的准备。
朱祁镇并没有做好。
财政的积累,资源的调配,乃至军事的改革,特别是军事的改革,根本就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深入。
所以,朱祁镇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瓦剌的反应,说道:“国公,如果大军出塞击兀良哈,成算几何?还有瓦剌会不会因此与朝廷大战?”
张辅说道:“兀良哈虽然有数万骑,但是绝非朝廷之对手,只需大同,宣府,辽东三镇合兵,足以击溃兀良哈,成国公朱勇,从太宗皇帝数次北征,经验丰富,轻车熟路,足以破兀良哈。杨洪也是一名宿将。”
“至于瓦剌的反应?”张辅轻轻一笑说道:“臣敢说也先,决计不会与朝廷撕破脸。原因有三,其一,瓦剌主力在西北,对东北鞭长莫及,即便与朝廷撕破脸于他又有什么好处?其次乃是兀良哈总就不是瓦剌本部,也先不会在意兀良哈的损失。其三就是瓦剌通过朝贡,获利不少,让他放弃这利益,也先即便肯。但是瓦剌很人都未必肯。”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张辅说道:“这兀良哈的存在并不符合瓦剌的利益。陛下如果坐在也先的位置上,陛下如何考虑南下之事?”
朱祁镇沉吟了片刻说道:“朕不做好万全的准备,是不会南下的。”朱祁镇顿时想明白了。也先恐怕要清场。
老大与老二打仗,老三倒霉。
从来如是。
虽然朱祁镇忌惮瓦剌,但是有一个事情却是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即便是大明军方的实力有所衰弱,在国力上,依旧是大明胜过瓦剌。
瓦剌攻大明,是以弱攻强,所以也先必定先整合好资源,尽量的吞并版图。再者从永乐年间草原之上,就有一个规律。
那就是大明敌人都不是大明打死的。
比如阿鲁台所部,如果不是太宗皇帝将阿鲁台给打残了,瓦剌想要拿下阿鲁台也要费好大功夫,而也先的爷爷,马哈木之事,更说明问题,他刚刚与太宗皇帝打了一场忽兰忽失温之战,随即就被阿鲁台追上,一场大战,让瓦剌伤亡惨重,如果不是脱欢是一个人杰,几乎要退出草原之争了。
这样的教训在前,也先与大明作战之前,会允许兀良哈旁观吗?
除却英国公还有谁?”
徐晞心中有些不舒服,因为他是兵部尚书,乃是兵相,而今皇帝军国大事却要英国公意见而决断。
他的兵部尚书的权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武英殿之中。
朱祁镇等着英国公张辅
只是而今英国公张辅的气息却柔和了许多。
无他,虽然英国公张辅比朱祁镇大了不知道多少岁,但是他与朱祁镇有一个相同的好事,那就是张辅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在六十高龄的情况下,正统六年终于再次有了儿子,起名张懋,现在已经四岁,历史上,五年后他会袭父公爵。
英国公一脉后续有人了。
这对英国公来说,是天大的喜事。
而今英国公本人也有退下去的意思,特别是皇帝变得如此难伺候的时候。比如这一次关于哈密卫的事情。
如果在之前,皇帝定然第一个问英国公。
而且却是朱祁镇一直留着英国公没有召见。却派亲信将关于哈密卫的大小事务全部发给英国公。
所以在朝廷因为哈密卫之事议论纷纷的时候,英国公却一直闭门不出。
英国公从朱祁镇的态度,再加上朱祁镇之前所说过的话,自然品味出味道,那就是皇帝本人他并不是想听所谓的放弃哈密卫而来的。
但是张辅也从军事角度衡量过救援哈密的可能。他与杨溥的意见几乎是一致的。
大明没有进取西域,决计不是大明对西域没有野心。更多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永乐年间六次出击草原,几乎都是从东部北伐,从开平卫横渡大漠,那么为什么汉击匈奴,又击西域,断匈奴一臂的战略决策。但是明朝却要经营东北。
这里面原因很复杂,但是西北残破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张辅也知道,朱祁镇不可能不在这一件事情上,对瓦剌还以颜色。秉承这个态度,他心中已经有方案。
朱祁镇与英国公说了几句家常。几句话之内,就拐入正题,说道:“而今瓦剌攻哈密,哈密王求援,国公乃是天下名将,朝廷柱石,不知道何以教朕?”
英国公张辅说道:“陛下,瓦剌心怀叵测,臣反复思量,瓦剌未必没有引大军决战于哈密的想法,如此则派兵少,不能建功于异域,反而折损大明之威。派兵多了,且不说战事如何,一旦大军到哈密,瓦剌退却,大军不可长期驻扎哈密,一旦大军回师,则瓦剌复来,该如何处置?”
朱祁镇听了,不得不沉默。
大明一点一点的放弃了漠南,也就形成了而今步兵居多,马兵比较少的局面,即便是杨洪出塞的一万骑,已经是大同大半骑兵了。
骑兵缺少,尤其是成建制骑兵集团的缺少,让大明军队的机动能力下降了不少。
蒋贵成名之战,前后骑兵参战也不超过三万骑。就能看出西北的骑兵规模。但是比起瓦剌骑兵数目,瓦剌掌握了选择战场的能力。
这种情况之下,朱祁镇越发明白,张辅所制定的长城决战方案,固然有些泄气,但是总体上来说,已经是明军最有可能执行下去的方案了。
不过,朱祁镇依旧不甘心,带着几分苦笑说道:“难到英国公让朕回复哈密忠顺王,让他妹妹嫁到瓦剌,朕还要赐婚,送嫁妆不成。”
英国公说道:“陛下,朝廷固然对哈密鞭长莫及,但是对有些人却是可以打的?”
朱祁镇听出了英国公弦外之音,说道:“国公的意思是?”
英国公说道:“瓦剌之所以敢西进,就是因为兀良哈在东,安顿瓦剌后方,既然兀良哈敢在大明与瓦剌之间做出选择,就要承受这个选择的代价。”
“瓦剌可以下哈密,朝廷也可破兀良哈。”
......
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巧妙地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期待中的结果。
张辅果然是名将,最少在这个战略分析之上还是不错的。
朱祁镇其实并不想与瓦剌提前决战,毕竟河北水利还没有完工,即便是完工了,河北的民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等河北粮草积蓄,非数年不可。
朝廷盐税虽然一点点增长出来,但是完成所有的改革,也是需要时间的。宁波倭寇之事,固然不大,但是朱祁镇也知道海运并不是太安稳的。
这样一来,朝廷调配南方物资的速度,就要受到运河的限制。
一年四百万的粮食,在承平时期还好,但是一旦打起仗来,完全不够看。
千言万语一句话,朱祁镇还没有做好准备。最少没有准备好,与瓦剌进行长期的鏖战。至于停战,想都不要想。
不是朱祁镇不想,朱祁镇固然不想向瓦剌低头。但是此时的朱祁镇,更多思考都是基于利益,如果利益足够大,朱祁镇不介意低头。
是因为大明与草原蒙古的世仇关系。
一旦打起来,朱祁镇想要议和,必然要损失自己的政治威信。一旦瓦剌与大明正式开战,朱祁镇是决计不是要喊停那一个。
但是一时间大明没有能力将兵力投放到漠北去。灭不掉瓦剌,所以战事长期化,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基于战事长期化的准备。
朱祁镇并没有做好。
财政的积累,资源的调配,乃至军事的改革,特别是军事的改革,根本就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深入。
所以,朱祁镇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瓦剌的反应,说道:“国公,如果大军出塞击兀良哈,成算几何?还有瓦剌会不会因此与朝廷大战?”
张辅说道:“兀良哈虽然有数万骑,但是绝非朝廷之对手,只需大同,宣府,辽东三镇合兵,足以击溃兀良哈,成国公朱勇,从太宗皇帝数次北征,经验丰富,轻车熟路,足以破兀良哈。杨洪也是一名宿将。”
“至于瓦剌的反应?”张辅轻轻一笑说道:“臣敢说也先,决计不会与朝廷撕破脸。原因有三,其一,瓦剌主力在西北,对东北鞭长莫及,即便与朝廷撕破脸于他又有什么好处?其次乃是兀良哈总就不是瓦剌本部,也先不会在意兀良哈的损失。其三就是瓦剌通过朝贡,获利不少,让他放弃这利益,也先即便肯。但是瓦剌很人都未必肯。”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张辅说道:“这兀良哈的存在并不符合瓦剌的利益。陛下如果坐在也先的位置上,陛下如何考虑南下之事?”
朱祁镇沉吟了片刻说道:“朕不做好万全的准备,是不会南下的。”朱祁镇顿时想明白了。也先恐怕要清场。
老大与老二打仗,老三倒霉。
从来如是。
虽然朱祁镇忌惮瓦剌,但是有一个事情却是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即便是大明军方的实力有所衰弱,在国力上,依旧是大明胜过瓦剌。
瓦剌攻大明,是以弱攻强,所以也先必定先整合好资源,尽量的吞并版图。再者从永乐年间草原之上,就有一个规律。
那就是大明敌人都不是大明打死的。
比如阿鲁台所部,如果不是太宗皇帝将阿鲁台给打残了,瓦剌想要拿下阿鲁台也要费好大功夫,而也先的爷爷,马哈木之事,更说明问题,他刚刚与太宗皇帝打了一场忽兰忽失温之战,随即就被阿鲁台追上,一场大战,让瓦剌伤亡惨重,如果不是脱欢是一个人杰,几乎要退出草原之争了。
这样的教训在前,也先与大明作战之前,会允许兀良哈旁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