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属羊的女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这种孤寂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日子没有朝朱胡氏设想的那样行走。七个女儿,七个月一轮流。只轮了两轮。日寇来了。1937年,全中国笼罩在战火的硝烟中。几十万中国人的末日到了。朱胡氏也未能幸免。我们这个江南小镇所属的县府毗邻国民政府南京。自古就是军事上攻打南京的跳板。1937年的夏季,在南京读书做生意的朱家子弟纷纷回来了。同来的还有他们的同学朋友,以及这些同学朋友的兄弟姊妹。朱家的公房和空房子都住满了人。朱胡氏的七个女儿出嫁后,她们的闺房空着的,这下也一下住满了人。人群熙熙攘攘,人人的脸上都展示着恐慌。都说“小日本打进来了。日本鬼子,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杀。中国要亡了。”其中有些是北方人,说着铿锵的北方话:“该死的小鬼子,真畜生啊。我们无家可归了。”小鬼子该死,可鬼子一路扬威,死的是怯懦逃亡的中国人。这些北方年轻人到了村子里,就在空地上挖地窖。想挖地窖安身躲藏。可他们不知南北方的差异。挖个两米深,地下就冒水了。只好作罢,把土回填。家里有些值钱东西的人家,纷纷把值钱的东西装在腌菜的瓦钵里,用油布盖了钵口,把它们埋在地下。老四扛个铁锹跑来对朱胡氏说:“弟妹,把值钱的东西装瓦钵里吧。我给你挖个地洞埋起来。”朱胡氏笑了笑说:“我现在哪还有值钱的东西?”老四说:“有的话,你要收好。听说鬼子就要打过来了。说不定要跑反呢。你一个人谁照顾你呀,要不要把你送你女儿家去?”朱胡氏摇了摇头。
八月,天气炎热。什么活也干不了。朱胡氏紧闭房门,在屋里消夏。整日呼噜噜吸着水烟袋。她吸的不是烟丝。烟丝太贵了,她舍不得花钱买烟丝吸了。吸的是晒干绞碎的玉米穗与树叶。吸烟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消夏打发时光的方式。村子里来的人越发多。房间里多打了地铺。一天朱胡氏颠着小脚摇摆着去提水,有一对年轻夫妻尾随着她,女人挺着肚子。两人毫不客气挤进朱胡氏房里说:“大妈,我们没地住了。”在桌子旁放张席子就住下了。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不留夫妻同房的。朱胡氏看了看女人的肚子,没有赶男人走。年轻的夫妻或躺或坐在席子上扑打扑打扇着纸扇,朱胡氏呼噜呼噜吸着水烟,蚊子嗡嗡嗡地叫着,年轻夫妻没有帐子,啪啪啪不断打着叮咬他们的蚊子。没有人能安眠。女人可怜巴巴地对朱胡氏说:“大妈,大妈,鬼子不会打这里来吧。”那男的想让妻子安心吧,总抢着说:“不会的,鬼子只打县城。”第二天,朱胡氏对那对年轻夫妻说:“你们住这吧,睡床吧。”
“大妈,你去哪。”
“我还有个房间,如果没住人的话,我就住那了。这里交给你们。我的东西你们不要动。”
“你放心,我们只住宿,不会动你东西的。”朱胡氏去了菊香屋。菊香屋还上着锁,没人住进来。因为一说这屋子里的人寻了死,就没人敢住进来了。中国人对寻死鬼的恐惧远大于直面死亡。
油坊里都住满了人。人心惶惶的。今年的菜籽收的不多。青壮年都抓了壮丁。油坊早就息了工。这些人来了后,没事干,就自觉地找事干,有的烧锅做饭有的给油坊榨油。只为混口饭吃。
常听到飞机呼啸而过,那是死神狰狞的咆哮。胆小的人抱着头跑进屋里,喊:“飞机,飞机!又轰炸南京了!”小孩子吓得躲在桌子底下。可怜的孩子们,脆弱的房子桌子如何能抵挡住炮弹呢。隐隐地听到远处有炮轰的声音。
村子里的鸡鸭牲口每天都在被宰杀。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今年的苍蝇好像格外多,一群一群的苍蝇在河边在屋檐在树干停息飞窜着。人人心中只念着“鬼子。鬼子要打来了。”
路上到处是逃难的饥民。看见吃的就不顾一切来抢夺。还有些称乱世作歹的人。这月轮到昌惠来尽孝。昌惠不敢独自来看望母亲。兴汉莲花陪着她来。带了两小袋炒熟的荞麦面,绑在昌惠和莲花的肚子上。看上去两人是孕妇样。三人手里都拿了把镰刀防身。天没亮就动身了,三人轮流划着船。全身上下都汗湿透了。午后到了村里,堂嫂们告诉昌惠:“你娘不对劲,住菊香屋里了。”三人急吼吼奔菊香屋。朱胡氏插着门栓在屋里躺着。莲花拍打着门大喊:“干娘!干娘!”朱胡氏听见敲门声,打开门走出屋,见是女儿女婿干媳妇来了。她咧嘴笑了,说:“你们来了,快进屋吧。热坏了吧,盆里有水,赶紧洗把脸吧。”三人进屋,放下镰刀。昌惠和莲花解开绑在肚子上的口袋。昌惠说:“娘,给你带了荞麦面。炒熟的,用水冲了就能吃。”朱胡氏看了看三把镰刀,看了看浸湿了汗的口袋,她的眼睛湿润了。“难为你们了。路上不易吧。你们也饿了吧。我早上下了面疙瘩,还剩了一碗,你们先吃两口,我再为你们下。”
“不用了娘,我们吃点带来的荞麦面就行了。”昌惠说完,就拿起桌子上一把勺子,从口袋里舀了两勺荞麦面干吃了。她把勺子递给莲花,莲花也吃了两勺。朱胡氏把面疙瘩递给女婿兴汉。兴汉吃了两口,递给莲花,莲花没吃递给昌惠,昌惠吃了两口又递给莲花。莲花吃了两口放下了:“干娘,你吃了吗?”
“干娘吃过了。兴汉,你男人,饭量大还是你吃了吧。”
“我也吃荞麦面吧。”
“吃了再吃荞麦面吧。”兴汉把剩下的面疙瘩吃了。又呡了两口干荞麦面,喝了两碗水。昌惠和莲花也是各喝了一碗冷水。他们忍着饥饿尽可能多省一口辛苦带给母亲的口粮。昌惠说:“娘,你跟我们走吧。到处有逃难的人,我们不能多带粮食来看你,你以后吃啥啊。”
“娘是朱家的人,朱家人不会让娘饿死的。你们放心吧。路上不太平,家里还有小孩子,娘也不留你们了,你们赶紧回吧。”莲花说:“现在家里人多得很呢,南京的亲友都避难来了,每天供几十人吃喝,家里粮食能吃多少天哪。这战不知何时能打起来,何时能结束。”兴汉深深叹口气:“唉,我们走吧。娘你多保重。”
可这种孤寂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日子没有朝朱胡氏设想的那样行走。七个女儿,七个月一轮流。只轮了两轮。日寇来了。1937年,全中国笼罩在战火的硝烟中。几十万中国人的末日到了。朱胡氏也未能幸免。我们这个江南小镇所属的县府毗邻国民政府南京。自古就是军事上攻打南京的跳板。1937年的夏季,在南京读书做生意的朱家子弟纷纷回来了。同来的还有他们的同学朋友,以及这些同学朋友的兄弟姊妹。朱家的公房和空房子都住满了人。朱胡氏的七个女儿出嫁后,她们的闺房空着的,这下也一下住满了人。人群熙熙攘攘,人人的脸上都展示着恐慌。都说“小日本打进来了。日本鬼子,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杀。中国要亡了。”其中有些是北方人,说着铿锵的北方话:“该死的小鬼子,真畜生啊。我们无家可归了。”小鬼子该死,可鬼子一路扬威,死的是怯懦逃亡的中国人。这些北方年轻人到了村子里,就在空地上挖地窖。想挖地窖安身躲藏。可他们不知南北方的差异。挖个两米深,地下就冒水了。只好作罢,把土回填。家里有些值钱东西的人家,纷纷把值钱的东西装在腌菜的瓦钵里,用油布盖了钵口,把它们埋在地下。老四扛个铁锹跑来对朱胡氏说:“弟妹,把值钱的东西装瓦钵里吧。我给你挖个地洞埋起来。”朱胡氏笑了笑说:“我现在哪还有值钱的东西?”老四说:“有的话,你要收好。听说鬼子就要打过来了。说不定要跑反呢。你一个人谁照顾你呀,要不要把你送你女儿家去?”朱胡氏摇了摇头。
八月,天气炎热。什么活也干不了。朱胡氏紧闭房门,在屋里消夏。整日呼噜噜吸着水烟袋。她吸的不是烟丝。烟丝太贵了,她舍不得花钱买烟丝吸了。吸的是晒干绞碎的玉米穗与树叶。吸烟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消夏打发时光的方式。村子里来的人越发多。房间里多打了地铺。一天朱胡氏颠着小脚摇摆着去提水,有一对年轻夫妻尾随着她,女人挺着肚子。两人毫不客气挤进朱胡氏房里说:“大妈,我们没地住了。”在桌子旁放张席子就住下了。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不留夫妻同房的。朱胡氏看了看女人的肚子,没有赶男人走。年轻的夫妻或躺或坐在席子上扑打扑打扇着纸扇,朱胡氏呼噜呼噜吸着水烟,蚊子嗡嗡嗡地叫着,年轻夫妻没有帐子,啪啪啪不断打着叮咬他们的蚊子。没有人能安眠。女人可怜巴巴地对朱胡氏说:“大妈,大妈,鬼子不会打这里来吧。”那男的想让妻子安心吧,总抢着说:“不会的,鬼子只打县城。”第二天,朱胡氏对那对年轻夫妻说:“你们住这吧,睡床吧。”
“大妈,你去哪。”
“我还有个房间,如果没住人的话,我就住那了。这里交给你们。我的东西你们不要动。”
“你放心,我们只住宿,不会动你东西的。”朱胡氏去了菊香屋。菊香屋还上着锁,没人住进来。因为一说这屋子里的人寻了死,就没人敢住进来了。中国人对寻死鬼的恐惧远大于直面死亡。
油坊里都住满了人。人心惶惶的。今年的菜籽收的不多。青壮年都抓了壮丁。油坊早就息了工。这些人来了后,没事干,就自觉地找事干,有的烧锅做饭有的给油坊榨油。只为混口饭吃。
常听到飞机呼啸而过,那是死神狰狞的咆哮。胆小的人抱着头跑进屋里,喊:“飞机,飞机!又轰炸南京了!”小孩子吓得躲在桌子底下。可怜的孩子们,脆弱的房子桌子如何能抵挡住炮弹呢。隐隐地听到远处有炮轰的声音。
村子里的鸡鸭牲口每天都在被宰杀。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今年的苍蝇好像格外多,一群一群的苍蝇在河边在屋檐在树干停息飞窜着。人人心中只念着“鬼子。鬼子要打来了。”
路上到处是逃难的饥民。看见吃的就不顾一切来抢夺。还有些称乱世作歹的人。这月轮到昌惠来尽孝。昌惠不敢独自来看望母亲。兴汉莲花陪着她来。带了两小袋炒熟的荞麦面,绑在昌惠和莲花的肚子上。看上去两人是孕妇样。三人手里都拿了把镰刀防身。天没亮就动身了,三人轮流划着船。全身上下都汗湿透了。午后到了村里,堂嫂们告诉昌惠:“你娘不对劲,住菊香屋里了。”三人急吼吼奔菊香屋。朱胡氏插着门栓在屋里躺着。莲花拍打着门大喊:“干娘!干娘!”朱胡氏听见敲门声,打开门走出屋,见是女儿女婿干媳妇来了。她咧嘴笑了,说:“你们来了,快进屋吧。热坏了吧,盆里有水,赶紧洗把脸吧。”三人进屋,放下镰刀。昌惠和莲花解开绑在肚子上的口袋。昌惠说:“娘,给你带了荞麦面。炒熟的,用水冲了就能吃。”朱胡氏看了看三把镰刀,看了看浸湿了汗的口袋,她的眼睛湿润了。“难为你们了。路上不易吧。你们也饿了吧。我早上下了面疙瘩,还剩了一碗,你们先吃两口,我再为你们下。”
“不用了娘,我们吃点带来的荞麦面就行了。”昌惠说完,就拿起桌子上一把勺子,从口袋里舀了两勺荞麦面干吃了。她把勺子递给莲花,莲花也吃了两勺。朱胡氏把面疙瘩递给女婿兴汉。兴汉吃了两口,递给莲花,莲花没吃递给昌惠,昌惠吃了两口又递给莲花。莲花吃了两口放下了:“干娘,你吃了吗?”
“干娘吃过了。兴汉,你男人,饭量大还是你吃了吧。”
“我也吃荞麦面吧。”
“吃了再吃荞麦面吧。”兴汉把剩下的面疙瘩吃了。又呡了两口干荞麦面,喝了两碗水。昌惠和莲花也是各喝了一碗冷水。他们忍着饥饿尽可能多省一口辛苦带给母亲的口粮。昌惠说:“娘,你跟我们走吧。到处有逃难的人,我们不能多带粮食来看你,你以后吃啥啊。”
“娘是朱家的人,朱家人不会让娘饿死的。你们放心吧。路上不太平,家里还有小孩子,娘也不留你们了,你们赶紧回吧。”莲花说:“现在家里人多得很呢,南京的亲友都避难来了,每天供几十人吃喝,家里粮食能吃多少天哪。这战不知何时能打起来,何时能结束。”兴汉深深叹口气:“唉,我们走吧。娘你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