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崇云敬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荣生
革命端须接力传
瑞金出发九炊全。
行军肩负货郎担
宿息锅烧热辣泉。
雪岳双眠兴国友
草场连逝吉安员。
铜锅坠地后人继
待到延河独我完。
(2015-10-03晚,于广州八匹马。)
注释:1。解题,诗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价值观而作。2。首联,议论开篇,在交代故事开端的同时,阐发故事蕴含的革命哲理: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许多人勇于牺牲,前仆后继、接力承传。九炊全,谓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时,三军团某连共有1个司务长,领导9个炊事员。3。颔联,写炊事班比较战斗部队,在某种意义上更加辛劳。参见原文:“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4。颈联,具体叙述炊事员2人在爬雪山、3人在过草地时,先后殉职牺牲。参见原文:“炊事员的口号:‘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个炊事员却倒下去了,不论我们怎么喊,怎么喂生姜、灌辣子水,都无济于事。这是我第一次悲痛地看着炊事班的战友牺牲在身边。”“(草地上)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水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能不伤心呢?”“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约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掀起来,忽听身后噗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5。尾联,写故事结局:到达陕北,炊事班九名炊事员先后全部牺牲,那口烈士们留下的铜锅,本应由炊事员轮流肩负的,却挑在了作为司务长的“我“的肩膀上。参见原文:“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荣生按:这篇文章每次读到,都会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先烈们的事迹太感人了;也许因为我在部队服兵役(1969-1975)的最后两年,也曾当过炊事班长,煮过饭,喂过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因而特别容易激起我共鸣的原故。谢方祠文章原载1975年10月23日解放军报。收入新华日报1975年第11期通讯专辑纪念长征胜利四十周年。笔者所藏,系由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5级2班刘文玉同学当时提供。
张荣生
革命端须接力传
瑞金出发九炊全。
行军肩负货郎担
宿息锅烧热辣泉。
雪岳双眠兴国友
草场连逝吉安员。
铜锅坠地后人继
待到延河独我完。
(2015-10-03晚,于广州八匹马。)
注释:1。解题,诗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价值观而作。2。首联,议论开篇,在交代故事开端的同时,阐发故事蕴含的革命哲理: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许多人勇于牺牲,前仆后继、接力承传。九炊全,谓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时,三军团某连共有1个司务长,领导9个炊事员。3。颔联,写炊事班比较战斗部队,在某种意义上更加辛劳。参见原文:“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4。颈联,具体叙述炊事员2人在爬雪山、3人在过草地时,先后殉职牺牲。参见原文:“炊事员的口号:‘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个炊事员却倒下去了,不论我们怎么喊,怎么喂生姜、灌辣子水,都无济于事。这是我第一次悲痛地看着炊事班的战友牺牲在身边。”“(草地上)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水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能不伤心呢?”“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约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掀起来,忽听身后噗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5。尾联,写故事结局:到达陕北,炊事班九名炊事员先后全部牺牲,那口烈士们留下的铜锅,本应由炊事员轮流肩负的,却挑在了作为司务长的“我“的肩膀上。参见原文:“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荣生按:这篇文章每次读到,都会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先烈们的事迹太感人了;也许因为我在部队服兵役(1969-1975)的最后两年,也曾当过炊事班长,煮过饭,喂过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因而特别容易激起我共鸣的原故。谢方祠文章原载1975年10月23日解放军报。收入新华日报1975年第11期通讯专辑纪念长征胜利四十周年。笔者所藏,系由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5级2班刘文玉同学当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