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护国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就是杨庆给李自成的那本邪书上的经济规划。
以明俄贸易谋发展。
咱大清晋商的富可敌国,可是全靠俄国人的输血,李自成完全可以接过这个角色,这也是李自成目前必须配合他的原因,缺少粮食的李自成对外扩张,必须得依靠杨庆的输血,只要杨庆肯付钱,他是不介意把朱慈烺送回来的。
只要多尔衮还在,杨庆就会一直和他保持友好的。
而四民大会的第二项议题,也就是这次大会最初的议题,就是科举制度的改革,杨庆的科举改革方案在第一场大会后就发给那些代表。他给代表们五天讨论时间,五天后对科举改革方案进行逐条表决,最终得出确定的方案。不过阻力不会太大,就连士子代表绝大多数都支持改革,也就是对一些细节有分歧,尤其是其他各科的举人资格问题,主要是士子代表想增加些文字上的难度,而其他代表又想把文字上的门槛低一些。
这关系谁更容易中举。
按照杨庆的方案,新的科举将分文,农,工,商,医五科,地方撤销学政,改成考试院,分科选秀才和举人,程序与过去相同。
但武举取消。
事实上朝廷的武举根本没用,目前战场上的名将,几乎没有一个是武举考出来的,干脆就取消,而是单独设立陆军和海军学院,学员毕业授予低级军官军衔,然后扔到军队里去锻炼一步步往上爬,除了考试入学外也可以由各军内部保送。
总之这与科举无关了。
这是军队内部的,军校校长由大都督兼职,实际负责的是校监。
目前来讲士子代表争取的,就是把杂科举人的文学门槛,定得稍微高一些,毕竟杂科也得会写文章,未来要做官的,文章都写不好是肯定不行的。这样那些穷秀才们的所学就有用武之地了,那些只是识字,但文学功底有限的,在这一点上肯定争不过穷秀才们。
后者的数量并不少。
话说大明官民加起来可是两千多书院啊!
这还不算教书先生的私塾。
更别说小说泛滥了。
不识字看个屁小说!
至少在城市里面,识字的一点不稀罕,明朝可是有过类似强制入学的命令的,甚至有地方官为了博名声,直接下令八岁以上必须上学,否则罚其父兄,那些上过学,但没靠上秀才,然后流入各行各业的人,就是穷秀才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所以这个改革方案就需要费点时间来逐步解决了。
好在原则上都接受改革。
东林群贤还是忍,但令人意外的是那些士绅对废奴令居然也没有真正反抗的迹象,至少目前这道命令所传到的地方是如此,咒骂杨庆祸国殃民的当然肯定不可避免,但为此做些什么的却不多。不过地方官员对于这道命令也仅仅是传达一下,至于为推行废奴令而做些什么,这个同样也是没有的,那些官员闲得蛋疼了也不会给杨庆捧这种场,至少在短时间內看无论官绅,都准备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对抗。
当然,这在预料之中。
杨庆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废奴令不断宣传,这个时代这样的政令想要真正传达下去,哪怕他的宣传机器全力开动,也必须得很长时间。
目前只是南京周边,和一些报纸影响的地方,能够知道这个命令,这个范围以外哪怕士绅也不知道。而这些知道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明军或者民兵就近驻扎的,那些士绅在没有真正强制性推行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就失去理智。总之对于废奴令,杨庆需要的是不断宣传,让那些奴婢统统都知道,至于强制性推行,那得等宣传的差不多了以后。
这件事肯定不会善了。
现在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士绅们也在等待时机,他们也不会傻到脑子一热直接扯旗,他们得需要谋划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同样也是朱慈烺。
杨庆又不是头脑发热,他抽疯一样突然发废奴令的目的是他的那个迎驾国债,他是用废奴令抽着那些士绅凑这笔巨款。要不然他就算发国债也很难筹集这么多资金,用废奴令抽一鞭子,逼着那些士绅为了和他斗齐心协力把朱慈烺弄来。
然后……
士绅们因为废奴令而造反,连家都被抄了,这国债还需要他以后继续还吗?
这就是杨庆给李自成的那本邪书上的经济规划。
以明俄贸易谋发展。
咱大清晋商的富可敌国,可是全靠俄国人的输血,李自成完全可以接过这个角色,这也是李自成目前必须配合他的原因,缺少粮食的李自成对外扩张,必须得依靠杨庆的输血,只要杨庆肯付钱,他是不介意把朱慈烺送回来的。
只要多尔衮还在,杨庆就会一直和他保持友好的。
而四民大会的第二项议题,也就是这次大会最初的议题,就是科举制度的改革,杨庆的科举改革方案在第一场大会后就发给那些代表。他给代表们五天讨论时间,五天后对科举改革方案进行逐条表决,最终得出确定的方案。不过阻力不会太大,就连士子代表绝大多数都支持改革,也就是对一些细节有分歧,尤其是其他各科的举人资格问题,主要是士子代表想增加些文字上的难度,而其他代表又想把文字上的门槛低一些。
这关系谁更容易中举。
按照杨庆的方案,新的科举将分文,农,工,商,医五科,地方撤销学政,改成考试院,分科选秀才和举人,程序与过去相同。
但武举取消。
事实上朝廷的武举根本没用,目前战场上的名将,几乎没有一个是武举考出来的,干脆就取消,而是单独设立陆军和海军学院,学员毕业授予低级军官军衔,然后扔到军队里去锻炼一步步往上爬,除了考试入学外也可以由各军内部保送。
总之这与科举无关了。
这是军队内部的,军校校长由大都督兼职,实际负责的是校监。
目前来讲士子代表争取的,就是把杂科举人的文学门槛,定得稍微高一些,毕竟杂科也得会写文章,未来要做官的,文章都写不好是肯定不行的。这样那些穷秀才们的所学就有用武之地了,那些只是识字,但文学功底有限的,在这一点上肯定争不过穷秀才们。
后者的数量并不少。
话说大明官民加起来可是两千多书院啊!
这还不算教书先生的私塾。
更别说小说泛滥了。
不识字看个屁小说!
至少在城市里面,识字的一点不稀罕,明朝可是有过类似强制入学的命令的,甚至有地方官为了博名声,直接下令八岁以上必须上学,否则罚其父兄,那些上过学,但没靠上秀才,然后流入各行各业的人,就是穷秀才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所以这个改革方案就需要费点时间来逐步解决了。
好在原则上都接受改革。
东林群贤还是忍,但令人意外的是那些士绅对废奴令居然也没有真正反抗的迹象,至少目前这道命令所传到的地方是如此,咒骂杨庆祸国殃民的当然肯定不可避免,但为此做些什么的却不多。不过地方官员对于这道命令也仅仅是传达一下,至于为推行废奴令而做些什么,这个同样也是没有的,那些官员闲得蛋疼了也不会给杨庆捧这种场,至少在短时间內看无论官绅,都准备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对抗。
当然,这在预料之中。
杨庆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废奴令不断宣传,这个时代这样的政令想要真正传达下去,哪怕他的宣传机器全力开动,也必须得很长时间。
目前只是南京周边,和一些报纸影响的地方,能够知道这个命令,这个范围以外哪怕士绅也不知道。而这些知道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明军或者民兵就近驻扎的,那些士绅在没有真正强制性推行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就失去理智。总之对于废奴令,杨庆需要的是不断宣传,让那些奴婢统统都知道,至于强制性推行,那得等宣传的差不多了以后。
这件事肯定不会善了。
现在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士绅们也在等待时机,他们也不会傻到脑子一热直接扯旗,他们得需要谋划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同样也是朱慈烺。
杨庆又不是头脑发热,他抽疯一样突然发废奴令的目的是他的那个迎驾国债,他是用废奴令抽着那些士绅凑这笔巨款。要不然他就算发国债也很难筹集这么多资金,用废奴令抽一鞭子,逼着那些士绅为了和他斗齐心协力把朱慈烺弄来。
然后……
士绅们因为废奴令而造反,连家都被抄了,这国债还需要他以后继续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