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司马睿有点失望,但他还是相信司马承的忠心,遂顶着群臣的压力,于公元320年底正式任命司马承为湘州刺史。不仅如此,他又给司马承加了一磅,让司马承兼任湘州都督。也就是说,司马承一手包揽了湘州军政大权。
司马承去湘州的路上途经武昌,出于礼节,他得去拜访王敦。
此时,王敦正因为亲信沈充没当上湘州刺史耿耿于怀。他见到司马承就奚落道:“您是位风雅文士,却非将帅之才!”
司马承回道:“王公这话可就不对了。即使铅制的刀也能切割!”原文“铅刀一割”是个古代成语,源自东汉名将班超的话,意喻才能平庸的人偶尔也能派上用场。
王敦懒得搭理他。待司马承走后,他鄙视道:“谯王只会学古人豪言壮语,肯定没什么作为。”
不想,司马承来到湘州后,勤勤恳恳,秣马厉兵,成绩斐然。
不过,司马承说过重振湘州需要三年光景。司马睿当然不敢把宝押在他一个人身上。
布局江北
公元321年,司马睿等来了又一个机会。
祖逖历经多年艰辛,基本平定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徐州大片地区。
司马睿的机会,建立在牺牲祖逖利益的代价上。
他委派戴渊担任司隶、兖、豫、冀、雍、并六州都督。毋庸置疑,他把戴渊抬到江北军事统帅的位子上是为了制衡王敦,可阴错阳差,这最终竟导致祖逖内心不平,郁郁而终。关于戴渊的出身,前面讲过,他出身士族,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戴渊沦为江洋大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绑架了江东名士陆机,陆机一句话令他大彻大悟,当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同时,司马睿又委派刘隗担任青、徐、幽、平四州都督。我们知道,刘隗的官职是丹阳尹,手握京畿郡政权,司马睿连刘隗这么重要的角色都派出去,说明他能用的人的确少之又少,说白了,他为换来地方军权放弃了京畿郡的政权。
戴渊任六州都督,刘隗任四州都督,乍一听牛气冲天,但实际上,戴渊、刘隗治下只有兖州、豫州以及半个徐州是实实在在的,其他七个州(司隶、幽、冀、雍、并、青、平)都是侨州。侨州即是微缩版的州,辖区不过几个县。而即便是那些名副其实的州,经过连年战乱,再加上不受朝廷管辖的坞堡势力,实力也强不到哪儿去。可想而知,这二位军事统帅压力重大。话说回来,这的确也是司马睿所能争取的极限了。
刘隗给司马睿出了个主意:限定豪族奴客数量,超过规定数量的奴客一律裁撤。奴客本身没有户籍,不能侍奉豪族就变成了流民,如此再把这些流民征募为兵。
刘隗的计策一石二鸟,既削弱了豪族的实力,又扩充了军队。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就是让刘隗更不得人心。
司马睿照此实施,征募了二万流民(都是强行遣散的豪族奴客),并把这批军队尽数移交到刘隗和戴渊手中。
王敦得知后,给刘隗写了一封警告信:“陛下对你宠信有加,我也打算和你携手匡扶社稷,平定海内。如果你能接受我的好意则帝业兴隆,否则就别指望天下安宁!”
刘隗也给王敦回了一封信:“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引自《庄子》,指人在道义面前分道扬镳)。我的志向只有尽股肱之力为社稷效忠。”
王敦看信后,火冒三丈,他知道刘隗是要跟自己作对到底了。
司马睿把司马承、戴渊、刘隗都派了出去担任藩镇大员,而他的另一个亲信——尚书令刁协则依旧坐镇尚书台,毕竟,尚书台政务是重中之重,绝不能放手。可是,紧邻建邺城西的防御重镇——石头城还没人驻守,司马睿只好从矬子里拔将军,他想到之前江东豪族周氏叛乱时,周札没跟侄子周勰(xi)搅在一起,便让周札统领石头城的驻军。
周札明白这意味着自己将成为王敦的眼中钉,死活不上任。司马睿连利诱带恐吓,跟周札扯了半天皮,最后周札才勉强答应。
司马睿手里的牌差不多打光了。尚书纪瞻给司马睿提了个醒:“如果真到了社稷动荡之际,臣认为江北的流民帅也能派上用场。”
纪瞻是最早支持司马睿政权的江东名士,而今,随着顾荣、贺循的相继去世,他成了江东名士中资望最高的重臣。那么,纪瞻所说的流民帅又是些什么人呢?
先前讲过,祖逖北伐将后赵石勒逼退到黄河以北,而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区域——包括徐州、兖州、豫州以及扬州淮南郡,则零零散散遍布着大批流民军。流民军的统帅多是坞主,他们接受朝廷的官爵,名义上隶属东晋,实质上却保持半独立性。朝廷对这帮泥腿子从来都没好感,严令禁止他们渡过长江:一来避免扰乱江东稳定;二来让他们充当东晋和后赵之间的缓冲层。
“那帮人能靠得住吗?”司马睿这么前怕狼后怕虎,也不是没道理。事实上,流民帅为了生存,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纯属家常便饭,就连先前名声最好的一个流民帅——祖逖初到江北时,都因实在过不下去而到处抢劫。
“流民帅的确鱼龙混杂,不过也有心系社稷的忠直义士。郗鉴就是其中翘楚。”
江北流民帅多如牛毛,为何纪瞻独独看重郗鉴呢?原来,流民帅多出身寒门,就算有出身士族的,名声也不大响亮。也即是说,流民帅群体与江东朝廷根本不搭调。在这群土包子堆里,名士郗鉴绝对算凤毛麟角。
早在几年前,郗鉴就因为声势浩大被司马睿任命为兖州都督。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戴渊的官职——六州都督,其管辖的兖州和郗鉴可是有冲突的。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稀奇,那些流民帅的官职本来就乱七八糟,他们有的接受东晋朝廷封的官,有的保留往日西晋朝廷、荀氏行台,甚至刘琨封的官,还有的更是接受石勒的官爵,在东晋与后赵之间首尾两端。而且,朝廷封给官爵他们也根本不在意,最多算开张空头支票,因为流民帅整天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指不定哪天就被灭了。司马睿让戴渊担任司隶、兖、豫、冀、雍、并六州都督的时候,大概早忘了先前还任命过郗鉴这个兖州都督吧。
“纪公的意思是?”
“召郗鉴入朝,让他把部下带到建邺以增加朝廷军力。”
这是一招险棋,姑且不提郗鉴本人是否如纪瞻形容得那么靠谱,光想想建邺充斥着大批流民军,就让司马睿心里发毛。但纪瞻的确是一心帮司马睿对付王敦。司马睿犹犹豫豫道:“明天上朝,你把这事提出来跟公卿商量商量吧。”
翌日,纪瞻正式上疏。他先是夸了郗鉴一番,末了又不忘补了一句:“这事臣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还得请王导大人定夺。”大半生混迹政坛的纪瞻无疑是个老油条,他这么一说,两头不得罪。
可是,这事一到王导那自然也就进展不下去了。王导比司马睿更怕流民帅,他除了担心流民帅扰乱建邺秩序,更担心的是流民帅个个手握重兵,难免削弱自家权力。最后,召郗鉴入朝的事只好暂且搁置。
公元321年,司马睿布完所有的棋子,终于把手伸向王敦的后盾——王导。他晋升王导为司空,顺便剥夺了王导骠骑将军的官位。这显然是明升暗降,王导在建邺没了兵权。
司马睿大大松了一口气。可是,他这口气并没能松太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江州武昌是江南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东晋权臣——大将军王敦的驻地。
这天,王敦像往常一样在正厅宴请宾客。酒宴毕,幕僚宾客却无一人起身告辞,他们依旧安坐在席位上静静地等着。因为按照惯例,王敦总要在酒宴后表演他最擅长的助兴节目。
咣当一声,王敦将酒樽重重拍到面前的案几上。他手劲很大,案几上的其他物件几乎被震飞了起来。随后,他扬起手,身旁仆役赶忙将早已准备好的玉如意(古代搔痒的器具,顶端如人手形状,故名如意)递到他手里。王敦凝视远方,手持玉如意,开始极有韵律地敲打起脚边一个瓷壶。细心的宾客能很清楚地观察到,这瓷壶因为长期被敲打,边缘已经残缺,变得坑坑洼洼。伴随着清脆悦耳的敲击声,王敦唱起了一首乐府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乐府诗是曹操五十三岁时写的,名为“龟虽寿”。这年,王敦年已五十七岁了。
王敦唱完《龟虽寿》,右手却还在敲着瓷壶,似意犹未尽,继而,他左手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须,眼神中流露出少见的彷徨和沧桑。
五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走到今天这步,不容易啊!
渐渐地,他的眼神又变得跟以往一样神采飞扬,随之加大敲击力度,并再次高唱了其中两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大半生积累的权势,绝不能一朝尽毁!
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司马睿有点失望,但他还是相信司马承的忠心,遂顶着群臣的压力,于公元320年底正式任命司马承为湘州刺史。不仅如此,他又给司马承加了一磅,让司马承兼任湘州都督。也就是说,司马承一手包揽了湘州军政大权。
司马承去湘州的路上途经武昌,出于礼节,他得去拜访王敦。
此时,王敦正因为亲信沈充没当上湘州刺史耿耿于怀。他见到司马承就奚落道:“您是位风雅文士,却非将帅之才!”
司马承回道:“王公这话可就不对了。即使铅制的刀也能切割!”原文“铅刀一割”是个古代成语,源自东汉名将班超的话,意喻才能平庸的人偶尔也能派上用场。
王敦懒得搭理他。待司马承走后,他鄙视道:“谯王只会学古人豪言壮语,肯定没什么作为。”
不想,司马承来到湘州后,勤勤恳恳,秣马厉兵,成绩斐然。
不过,司马承说过重振湘州需要三年光景。司马睿当然不敢把宝押在他一个人身上。
布局江北
公元321年,司马睿等来了又一个机会。
祖逖历经多年艰辛,基本平定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徐州大片地区。
司马睿的机会,建立在牺牲祖逖利益的代价上。
他委派戴渊担任司隶、兖、豫、冀、雍、并六州都督。毋庸置疑,他把戴渊抬到江北军事统帅的位子上是为了制衡王敦,可阴错阳差,这最终竟导致祖逖内心不平,郁郁而终。关于戴渊的出身,前面讲过,他出身士族,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戴渊沦为江洋大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绑架了江东名士陆机,陆机一句话令他大彻大悟,当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同时,司马睿又委派刘隗担任青、徐、幽、平四州都督。我们知道,刘隗的官职是丹阳尹,手握京畿郡政权,司马睿连刘隗这么重要的角色都派出去,说明他能用的人的确少之又少,说白了,他为换来地方军权放弃了京畿郡的政权。
戴渊任六州都督,刘隗任四州都督,乍一听牛气冲天,但实际上,戴渊、刘隗治下只有兖州、豫州以及半个徐州是实实在在的,其他七个州(司隶、幽、冀、雍、并、青、平)都是侨州。侨州即是微缩版的州,辖区不过几个县。而即便是那些名副其实的州,经过连年战乱,再加上不受朝廷管辖的坞堡势力,实力也强不到哪儿去。可想而知,这二位军事统帅压力重大。话说回来,这的确也是司马睿所能争取的极限了。
刘隗给司马睿出了个主意:限定豪族奴客数量,超过规定数量的奴客一律裁撤。奴客本身没有户籍,不能侍奉豪族就变成了流民,如此再把这些流民征募为兵。
刘隗的计策一石二鸟,既削弱了豪族的实力,又扩充了军队。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就是让刘隗更不得人心。
司马睿照此实施,征募了二万流民(都是强行遣散的豪族奴客),并把这批军队尽数移交到刘隗和戴渊手中。
王敦得知后,给刘隗写了一封警告信:“陛下对你宠信有加,我也打算和你携手匡扶社稷,平定海内。如果你能接受我的好意则帝业兴隆,否则就别指望天下安宁!”
刘隗也给王敦回了一封信:“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引自《庄子》,指人在道义面前分道扬镳)。我的志向只有尽股肱之力为社稷效忠。”
王敦看信后,火冒三丈,他知道刘隗是要跟自己作对到底了。
司马睿把司马承、戴渊、刘隗都派了出去担任藩镇大员,而他的另一个亲信——尚书令刁协则依旧坐镇尚书台,毕竟,尚书台政务是重中之重,绝不能放手。可是,紧邻建邺城西的防御重镇——石头城还没人驻守,司马睿只好从矬子里拔将军,他想到之前江东豪族周氏叛乱时,周札没跟侄子周勰(xi)搅在一起,便让周札统领石头城的驻军。
周札明白这意味着自己将成为王敦的眼中钉,死活不上任。司马睿连利诱带恐吓,跟周札扯了半天皮,最后周札才勉强答应。
司马睿手里的牌差不多打光了。尚书纪瞻给司马睿提了个醒:“如果真到了社稷动荡之际,臣认为江北的流民帅也能派上用场。”
纪瞻是最早支持司马睿政权的江东名士,而今,随着顾荣、贺循的相继去世,他成了江东名士中资望最高的重臣。那么,纪瞻所说的流民帅又是些什么人呢?
先前讲过,祖逖北伐将后赵石勒逼退到黄河以北,而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区域——包括徐州、兖州、豫州以及扬州淮南郡,则零零散散遍布着大批流民军。流民军的统帅多是坞主,他们接受朝廷的官爵,名义上隶属东晋,实质上却保持半独立性。朝廷对这帮泥腿子从来都没好感,严令禁止他们渡过长江:一来避免扰乱江东稳定;二来让他们充当东晋和后赵之间的缓冲层。
“那帮人能靠得住吗?”司马睿这么前怕狼后怕虎,也不是没道理。事实上,流民帅为了生存,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纯属家常便饭,就连先前名声最好的一个流民帅——祖逖初到江北时,都因实在过不下去而到处抢劫。
“流民帅的确鱼龙混杂,不过也有心系社稷的忠直义士。郗鉴就是其中翘楚。”
江北流民帅多如牛毛,为何纪瞻独独看重郗鉴呢?原来,流民帅多出身寒门,就算有出身士族的,名声也不大响亮。也即是说,流民帅群体与江东朝廷根本不搭调。在这群土包子堆里,名士郗鉴绝对算凤毛麟角。
早在几年前,郗鉴就因为声势浩大被司马睿任命为兖州都督。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戴渊的官职——六州都督,其管辖的兖州和郗鉴可是有冲突的。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稀奇,那些流民帅的官职本来就乱七八糟,他们有的接受东晋朝廷封的官,有的保留往日西晋朝廷、荀氏行台,甚至刘琨封的官,还有的更是接受石勒的官爵,在东晋与后赵之间首尾两端。而且,朝廷封给官爵他们也根本不在意,最多算开张空头支票,因为流民帅整天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指不定哪天就被灭了。司马睿让戴渊担任司隶、兖、豫、冀、雍、并六州都督的时候,大概早忘了先前还任命过郗鉴这个兖州都督吧。
“纪公的意思是?”
“召郗鉴入朝,让他把部下带到建邺以增加朝廷军力。”
这是一招险棋,姑且不提郗鉴本人是否如纪瞻形容得那么靠谱,光想想建邺充斥着大批流民军,就让司马睿心里发毛。但纪瞻的确是一心帮司马睿对付王敦。司马睿犹犹豫豫道:“明天上朝,你把这事提出来跟公卿商量商量吧。”
翌日,纪瞻正式上疏。他先是夸了郗鉴一番,末了又不忘补了一句:“这事臣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还得请王导大人定夺。”大半生混迹政坛的纪瞻无疑是个老油条,他这么一说,两头不得罪。
可是,这事一到王导那自然也就进展不下去了。王导比司马睿更怕流民帅,他除了担心流民帅扰乱建邺秩序,更担心的是流民帅个个手握重兵,难免削弱自家权力。最后,召郗鉴入朝的事只好暂且搁置。
公元321年,司马睿布完所有的棋子,终于把手伸向王敦的后盾——王导。他晋升王导为司空,顺便剥夺了王导骠骑将军的官位。这显然是明升暗降,王导在建邺没了兵权。
司马睿大大松了一口气。可是,他这口气并没能松太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江州武昌是江南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东晋权臣——大将军王敦的驻地。
这天,王敦像往常一样在正厅宴请宾客。酒宴毕,幕僚宾客却无一人起身告辞,他们依旧安坐在席位上静静地等着。因为按照惯例,王敦总要在酒宴后表演他最擅长的助兴节目。
咣当一声,王敦将酒樽重重拍到面前的案几上。他手劲很大,案几上的其他物件几乎被震飞了起来。随后,他扬起手,身旁仆役赶忙将早已准备好的玉如意(古代搔痒的器具,顶端如人手形状,故名如意)递到他手里。王敦凝视远方,手持玉如意,开始极有韵律地敲打起脚边一个瓷壶。细心的宾客能很清楚地观察到,这瓷壶因为长期被敲打,边缘已经残缺,变得坑坑洼洼。伴随着清脆悦耳的敲击声,王敦唱起了一首乐府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乐府诗是曹操五十三岁时写的,名为“龟虽寿”。这年,王敦年已五十七岁了。
王敦唱完《龟虽寿》,右手却还在敲着瓷壶,似意犹未尽,继而,他左手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须,眼神中流露出少见的彷徨和沧桑。
五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走到今天这步,不容易啊!
渐渐地,他的眼神又变得跟以往一样神采飞扬,随之加大敲击力度,并再次高唱了其中两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大半生积累的权势,绝不能一朝尽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