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这天,桓温乘船西去,便是要到荆州赴任。
船逆水而行,走得甚是缓慢。
桓温端立船头,看着滔滔江水一波又一波向身后涌去,仿佛觉得自己毕生的追求唾手可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快点划船!再快点!”他嘴里不住催促着船工,不知不觉间,船已驶入了荆州地界。
与此同时,远在国都建邺,公卿对桓温的前景并不看好。众人认为:庾翼的两个儿子——庾方之和庾爰之都在荆州手握重兵,二人肯定不会屈服于桓温之下。
何充不以为然地说:“以桓温的能力足能制服二人,诸君勿忧。”
正如何充所料,桓温到任后,果断缴下庾方之和庾爰之的兵权,并以强硬手段将二人外派到了豫章郡。
昔日,庾翼对桓温有知遇之恩,但桓温心里只秉承着一个理念——北伐中原,收复故土。无论是谁横在这条路上,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巴蜀王朝
当时,整个中国大陆分布着如下几个势力。让我们从北往南,从东到西逐个捋一遍。
东北方,今天的辽宁省一带,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前燕往西,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一带,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再往西,当时的凉州,今天的甘肃省一带,是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
这三股势力以南的整个中原地区,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早在十六年前,石勒就吞并了整个汉赵。如今,后赵皇帝是石勒的侄子石虎。
长江以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晋,疆域基本等同于三国时期的吴国。
东晋往西的巴蜀,则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汉,疆域基本等同于三国时期的蜀国。
处在东晋的立场,前燕、代、前凉地处最北,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基本可以被忽视。后赵与东晋形同水火,但双方势均力敌,短期内谁也灭不了谁。
桓温想,北伐首先需要稳固后方,由此,与荆州西部接壤的成汉理所当然被列入他的第一个目标。
关于成汉帝国,前文曾提过几次。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国家。早在公元304年,氐族流民首领李雄攻占成都,一年半后,李雄称帝,国号“成”,是为十六国中第一个立国的胡人王朝。李雄在巴蜀踏踏实实做了三十年土皇帝,完全不理会中原纷争。他死后,李氏家族为帝位掀起一连串内斗,最终,李雄的堂弟李寿胜出,改国号为“汉”,这即是“成汉”的来历。现如今,成汉皇帝是李寿的儿子李势。
公元346年,成汉国内爆发叛乱,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国力也因此大损。
桓温意识到伐蜀良机已到。
这年12月,桓温上疏请求伐蜀,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亲自率领一万精兵向巴蜀进发了。
沿途经过西陵峡口时,桓温看着前方狭小的隘口,又抬头仰望两岸险峻的峭壁,口中不住感叹道:“既为忠臣,不为孝子!”古人以不轻身赴险为孝。此时,桓温一心为国效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路上,晋军连战连胜,到来年3月已经顺利打到距成都仅十里的十里陌。桓温只带了一万人就能取得如此佳绩,不得不说他的运气实在很好。成汉派出去截击桓温的主力军,由于判断错误走了冤枉路,等他们发觉桓温逼近成都,才千里迢迢回去防守,赶到十里陌已累得气喘吁吁,结果还没交锋就不战自溃了。
不过,成汉余威尚存。皇帝李势又迅速集合所有兵力,誓与桓温一决雌雄。
就在十里陌,桓温即将与成汉大军展开最后的对决。
强运在手
进击的鼓声隆隆响起,两军开始了冲锋。桓温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惨烈的战争,成汉军孤注一掷,战斗力爆发,把晋军逼得节节后退。
桓温身旁的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箭雨从他耳畔边嗖嗖飞过。突然,他胯下坐骑一个趔趄,将他狠狠甩了出去。战马倒在地上,挣扎嘶鸣不止。在这马的额头上,插着一支流矢。
几名部将见桓温跌落马下,慌忙将其扶起,口中苦劝道:“我军已然抵挡不住,请将军快下令撤军!”
桓温心知这一撤退,势必前功尽弃,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谁都知道败局已定,如果再拖延,恐怕会全军覆没。他一拳狠狠捶在地上,无奈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鸣钲!收兵!”钲是一种乐器,在战场上用作撤退信号。
可出乎意料的是,钲声并未响起,反而传来隆隆鼓声。击鼓是进攻的号令。
“怎么回事?”桓温惊得面无血色。
“回禀将军,肯定是鼓吏听错军令,误击战鼓。”
两军交战竟出现传错军令这种乌龙事,桓温万念俱灰,觉得自己必葬身于此了:“让他们赶快鸣钲!快鸣钲!”恰在这时,他突然注意到,那些四散奔逃的士兵听到鼓声竟停住脚步,有几个人更折身向敌军反冲回去。
“等等!”他一把拽住要跑去传令的部将,眯缝着双眼,定睛观瞧战场局势,果然,军队渐渐稳住阵脚,纷纷掉头准备再战。
“传令!不要鸣钲,继续击鼓!”
部将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呆若木鸡地望着桓温:“将军,您说什么?”
“击鼓!不要停!击鼓进攻!”桓温声嘶力竭地吼道。
震天的鼓声伴随着喊杀声,响彻云霄。晋军士气大振,皆怀着舍命一搏的决心向成汉军发起反扑。战况骤然逆转。
几轮冲杀过后,战线从十里陌一直推进到成都城下。
赢了!
居然赢了。
“放火烧掉成都城门!”桓温高喊。他声音有些发颤,不只因为胜利的喜悦,更是因为后怕。他知道自己赢得实在侥幸,正是这份侥幸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像这样的运气,一生中能有几次?桓温不敢奢望。他暗暗告诫自己,往后再不能寄希望于运气,凡事务须慎重才能走得长远。
公元347年3月24日,李势逃出成都,成汉官员举城请降。4月13日,李势放弃逃亡,正式向桓温投降。至此,割据巴蜀四十三年的成汉王朝宣布灭亡。
桓温在成都待了一个月后,率军返回荆州。同时,他将亡国之君李势送往建邺。
这年5月,朝廷收到了两份厚礼,一份是俘虏李势,另一份则是巴蜀的土地。两份厚礼都是桓温送来的。按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你拿了人家,吃了人家,自然该有所表示。然而,朝廷开始装聋作哑,一没给桓温升官,二没给桓温授爵,三没让桓温扩张地盘。
当时,摆在皇位上的吉祥物是年仅五岁的司马聃(dn),首辅重臣何充已死,琅邪王氏、颍川庾氏又日渐沉沦,朝廷的新任掌权者是会稽王司马昱(欲)。
这位司马昱热衷于清谈,眼下,他正忙着和名士胡吹海聊,而桓温一封又一封陈述伐蜀功勋的奏疏却搅了他的雅兴。“让他再等等,着什么急。”司马昱将奏疏随手甩在一旁。
几个月后,桓温的奏疏他没再收到,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荆州高级官员连番发来的邀功奏疏。要知道,连最高统帅都没封赏,那些为平定巴蜀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更是什么都得不到。一时间,荆州军界频频给朝廷施压。
就这么耗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9月,司马昱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召集公卿讨论封赏事宜。
有人提议赐封桓温豫章郡公。
尚书左丞荀蕤(荀崧的儿子)言道:“豫章郡太大了。万一将来他再拿下洛阳,朝廷还能给他什么?不如换个小点儿的郡以留个后手吧。”
最后,朝廷拜桓温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桓温盯着面前这枚拖了一年多才寄来的侯印,面露苦笑,他心道:以后再想要什么,看来不能等着朝廷给,还得自己去争啊……
仇恨
要说羯族人的残暴程度,在历史上绝对数一数二。而后赵皇帝石虎的治国手段则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个字:杀。
谁犯法了,杀!
谁惹自己不高兴了,杀!
/>
这天,桓温乘船西去,便是要到荆州赴任。
船逆水而行,走得甚是缓慢。
桓温端立船头,看着滔滔江水一波又一波向身后涌去,仿佛觉得自己毕生的追求唾手可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快点划船!再快点!”他嘴里不住催促着船工,不知不觉间,船已驶入了荆州地界。
与此同时,远在国都建邺,公卿对桓温的前景并不看好。众人认为:庾翼的两个儿子——庾方之和庾爰之都在荆州手握重兵,二人肯定不会屈服于桓温之下。
何充不以为然地说:“以桓温的能力足能制服二人,诸君勿忧。”
正如何充所料,桓温到任后,果断缴下庾方之和庾爰之的兵权,并以强硬手段将二人外派到了豫章郡。
昔日,庾翼对桓温有知遇之恩,但桓温心里只秉承着一个理念——北伐中原,收复故土。无论是谁横在这条路上,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巴蜀王朝
当时,整个中国大陆分布着如下几个势力。让我们从北往南,从东到西逐个捋一遍。
东北方,今天的辽宁省一带,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前燕往西,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一带,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再往西,当时的凉州,今天的甘肃省一带,是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
这三股势力以南的整个中原地区,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早在十六年前,石勒就吞并了整个汉赵。如今,后赵皇帝是石勒的侄子石虎。
长江以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晋,疆域基本等同于三国时期的吴国。
东晋往西的巴蜀,则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汉,疆域基本等同于三国时期的蜀国。
处在东晋的立场,前燕、代、前凉地处最北,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基本可以被忽视。后赵与东晋形同水火,但双方势均力敌,短期内谁也灭不了谁。
桓温想,北伐首先需要稳固后方,由此,与荆州西部接壤的成汉理所当然被列入他的第一个目标。
关于成汉帝国,前文曾提过几次。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国家。早在公元304年,氐族流民首领李雄攻占成都,一年半后,李雄称帝,国号“成”,是为十六国中第一个立国的胡人王朝。李雄在巴蜀踏踏实实做了三十年土皇帝,完全不理会中原纷争。他死后,李氏家族为帝位掀起一连串内斗,最终,李雄的堂弟李寿胜出,改国号为“汉”,这即是“成汉”的来历。现如今,成汉皇帝是李寿的儿子李势。
公元346年,成汉国内爆发叛乱,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国力也因此大损。
桓温意识到伐蜀良机已到。
这年12月,桓温上疏请求伐蜀,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亲自率领一万精兵向巴蜀进发了。
沿途经过西陵峡口时,桓温看着前方狭小的隘口,又抬头仰望两岸险峻的峭壁,口中不住感叹道:“既为忠臣,不为孝子!”古人以不轻身赴险为孝。此时,桓温一心为国效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路上,晋军连战连胜,到来年3月已经顺利打到距成都仅十里的十里陌。桓温只带了一万人就能取得如此佳绩,不得不说他的运气实在很好。成汉派出去截击桓温的主力军,由于判断错误走了冤枉路,等他们发觉桓温逼近成都,才千里迢迢回去防守,赶到十里陌已累得气喘吁吁,结果还没交锋就不战自溃了。
不过,成汉余威尚存。皇帝李势又迅速集合所有兵力,誓与桓温一决雌雄。
就在十里陌,桓温即将与成汉大军展开最后的对决。
强运在手
进击的鼓声隆隆响起,两军开始了冲锋。桓温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惨烈的战争,成汉军孤注一掷,战斗力爆发,把晋军逼得节节后退。
桓温身旁的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箭雨从他耳畔边嗖嗖飞过。突然,他胯下坐骑一个趔趄,将他狠狠甩了出去。战马倒在地上,挣扎嘶鸣不止。在这马的额头上,插着一支流矢。
几名部将见桓温跌落马下,慌忙将其扶起,口中苦劝道:“我军已然抵挡不住,请将军快下令撤军!”
桓温心知这一撤退,势必前功尽弃,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谁都知道败局已定,如果再拖延,恐怕会全军覆没。他一拳狠狠捶在地上,无奈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鸣钲!收兵!”钲是一种乐器,在战场上用作撤退信号。
可出乎意料的是,钲声并未响起,反而传来隆隆鼓声。击鼓是进攻的号令。
“怎么回事?”桓温惊得面无血色。
“回禀将军,肯定是鼓吏听错军令,误击战鼓。”
两军交战竟出现传错军令这种乌龙事,桓温万念俱灰,觉得自己必葬身于此了:“让他们赶快鸣钲!快鸣钲!”恰在这时,他突然注意到,那些四散奔逃的士兵听到鼓声竟停住脚步,有几个人更折身向敌军反冲回去。
“等等!”他一把拽住要跑去传令的部将,眯缝着双眼,定睛观瞧战场局势,果然,军队渐渐稳住阵脚,纷纷掉头准备再战。
“传令!不要鸣钲,继续击鼓!”
部将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呆若木鸡地望着桓温:“将军,您说什么?”
“击鼓!不要停!击鼓进攻!”桓温声嘶力竭地吼道。
震天的鼓声伴随着喊杀声,响彻云霄。晋军士气大振,皆怀着舍命一搏的决心向成汉军发起反扑。战况骤然逆转。
几轮冲杀过后,战线从十里陌一直推进到成都城下。
赢了!
居然赢了。
“放火烧掉成都城门!”桓温高喊。他声音有些发颤,不只因为胜利的喜悦,更是因为后怕。他知道自己赢得实在侥幸,正是这份侥幸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像这样的运气,一生中能有几次?桓温不敢奢望。他暗暗告诫自己,往后再不能寄希望于运气,凡事务须慎重才能走得长远。
公元347年3月24日,李势逃出成都,成汉官员举城请降。4月13日,李势放弃逃亡,正式向桓温投降。至此,割据巴蜀四十三年的成汉王朝宣布灭亡。
桓温在成都待了一个月后,率军返回荆州。同时,他将亡国之君李势送往建邺。
这年5月,朝廷收到了两份厚礼,一份是俘虏李势,另一份则是巴蜀的土地。两份厚礼都是桓温送来的。按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你拿了人家,吃了人家,自然该有所表示。然而,朝廷开始装聋作哑,一没给桓温升官,二没给桓温授爵,三没让桓温扩张地盘。
当时,摆在皇位上的吉祥物是年仅五岁的司马聃(dn),首辅重臣何充已死,琅邪王氏、颍川庾氏又日渐沉沦,朝廷的新任掌权者是会稽王司马昱(欲)。
这位司马昱热衷于清谈,眼下,他正忙着和名士胡吹海聊,而桓温一封又一封陈述伐蜀功勋的奏疏却搅了他的雅兴。“让他再等等,着什么急。”司马昱将奏疏随手甩在一旁。
几个月后,桓温的奏疏他没再收到,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荆州高级官员连番发来的邀功奏疏。要知道,连最高统帅都没封赏,那些为平定巴蜀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更是什么都得不到。一时间,荆州军界频频给朝廷施压。
就这么耗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9月,司马昱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召集公卿讨论封赏事宜。
有人提议赐封桓温豫章郡公。
尚书左丞荀蕤(荀崧的儿子)言道:“豫章郡太大了。万一将来他再拿下洛阳,朝廷还能给他什么?不如换个小点儿的郡以留个后手吧。”
最后,朝廷拜桓温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桓温盯着面前这枚拖了一年多才寄来的侯印,面露苦笑,他心道:以后再想要什么,看来不能等着朝廷给,还得自己去争啊……
仇恨
要说羯族人的残暴程度,在历史上绝对数一数二。而后赵皇帝石虎的治国手段则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个字:杀。
谁犯法了,杀!
谁惹自己不高兴了,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