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大国崛起164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敢乘船渡江,索性率军继续往西走,打算途径芜湖、池州等地,进入九江。
自从左良玉死后,九江已经被清军占领,只要阿济格的大军抵达九江,无论是渡江,还是整军备战,都有选择的余地了。
可从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里,途径好几个省份,李鸿飞率军一路追赶,中途烦不胜烦的多铎,更是率队又与李鸿飞的联军打了几场,可大都是败多胜少,甚至连严重拖慢行军速度的炮队,也被李鸿飞趁机吃掉。
二十万大军,最后逃回九江,仅余十三万,要不是吴三桂解决完李自成领兵来援,加上战线太长,李鸿飞的火器部队弹药难以补给,还真有可能将对方给彻底吃掉。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鸿飞班师回朝,这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南京保卫战,以南明大获全胜而结束。
包括扬州会战在内,清军此次南侵,总共历时八个月之久,前后共计损失三十多万军队,阵亡了五名贝勒,十七名先锋大将被俘或被杀,损失战船上千艘。
虽然清军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才占领没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镇守。
如今除了镇守各地的军队之外,清军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了。
就连扬州城内的三万多守军,在得知多铎大败后,果断弃城离开,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军前去接管。
满人数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军节节胜利,不少明军将领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又担心作战失利,朝廷责罚,于是纷纷降清。
这些将领心中,多多少少抱着一个想法:反正明军打不过清军,大明气数已尽,何不早点投入大清阵营,至少在满人这边,还能立功授勋,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也是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军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军降将惧怕清军,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负了汉奸,国贼的骂名后,这些人心里渐渐变得扭曲起来,对待昔日同胞,远比满人将领还要残忍。
臭名昭著的剃发令,就是明朝降将孙之懈搞出来的。
清兵入关后,朝臣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满洲人。
前者蓄发盘头,后者则剃发梳辫,每次入朝官员们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懈一改常态剃发梳辫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满族人的行列,可是满人嫌弃不要他,而汉族大臣们又因为他此举太恶心,也不愿意让他站在汉族人的行列里。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一怒之下就给当时的顺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原来的装束,只会有损清帝的权威。
顺治帝(实际上是多尔衮)大为赞赏,遂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剃发令。
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荣华富贵,又见不得别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辫子,这样一来,大家都一样后,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汉人降将残忍,那也只是对待那些,可以欺负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军大杀四方,后又苏州新军千里追击,令一众明朝降将各个胆战心惊。
连满清主子都打不赢明军,他们这些奴才,还能怎么办?
士兵们开始逃兵役,有的南下进入江南避难,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索性参加当地的义军,在满清后院搞风搞雨,甚至有不少汉人降将,又开始偷偷蓄发,只等哪日明军打回来,好献城投降。
长江以北的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满清的兵力经此大败之后,就连巩固后方,都显得捉襟见肘了。
敢乘船渡江,索性率军继续往西走,打算途径芜湖、池州等地,进入九江。
自从左良玉死后,九江已经被清军占领,只要阿济格的大军抵达九江,无论是渡江,还是整军备战,都有选择的余地了。
可从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里,途径好几个省份,李鸿飞率军一路追赶,中途烦不胜烦的多铎,更是率队又与李鸿飞的联军打了几场,可大都是败多胜少,甚至连严重拖慢行军速度的炮队,也被李鸿飞趁机吃掉。
二十万大军,最后逃回九江,仅余十三万,要不是吴三桂解决完李自成领兵来援,加上战线太长,李鸿飞的火器部队弹药难以补给,还真有可能将对方给彻底吃掉。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鸿飞班师回朝,这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南京保卫战,以南明大获全胜而结束。
包括扬州会战在内,清军此次南侵,总共历时八个月之久,前后共计损失三十多万军队,阵亡了五名贝勒,十七名先锋大将被俘或被杀,损失战船上千艘。
虽然清军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才占领没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镇守。
如今除了镇守各地的军队之外,清军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了。
就连扬州城内的三万多守军,在得知多铎大败后,果断弃城离开,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军前去接管。
满人数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军节节胜利,不少明军将领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又担心作战失利,朝廷责罚,于是纷纷降清。
这些将领心中,多多少少抱着一个想法:反正明军打不过清军,大明气数已尽,何不早点投入大清阵营,至少在满人这边,还能立功授勋,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也是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军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军降将惧怕清军,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负了汉奸,国贼的骂名后,这些人心里渐渐变得扭曲起来,对待昔日同胞,远比满人将领还要残忍。
臭名昭著的剃发令,就是明朝降将孙之懈搞出来的。
清兵入关后,朝臣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满洲人。
前者蓄发盘头,后者则剃发梳辫,每次入朝官员们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懈一改常态剃发梳辫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满族人的行列,可是满人嫌弃不要他,而汉族大臣们又因为他此举太恶心,也不愿意让他站在汉族人的行列里。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一怒之下就给当时的顺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原来的装束,只会有损清帝的权威。
顺治帝(实际上是多尔衮)大为赞赏,遂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剃发令。
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荣华富贵,又见不得别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辫子,这样一来,大家都一样后,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汉人降将残忍,那也只是对待那些,可以欺负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军大杀四方,后又苏州新军千里追击,令一众明朝降将各个胆战心惊。
连满清主子都打不赢明军,他们这些奴才,还能怎么办?
士兵们开始逃兵役,有的南下进入江南避难,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索性参加当地的义军,在满清后院搞风搞雨,甚至有不少汉人降将,又开始偷偷蓄发,只等哪日明军打回来,好献城投降。
长江以北的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满清的兵力经此大败之后,就连巩固后方,都显得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