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如何正确地围观林黛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崔氏听得连连点头,反而奇怪了:“既然如此,为何公公反而要让修儒去呢?”公公不可能因为修儒考的好就要为修儒着想的,什么都是那孔修贤不要了,才有可能轮的上修儒。
两人说到这里,孔尚兰的脸色不由地又有些憋屈:“还不是孔修贤那个傻小子不想去修书,便写信给父亲抱怨,恰好我们写给父亲为修儒报喜的信到了,父亲便想了这么个主意...叫修儒自己上书,这不是为难修儒么...”
“公公这也...太偏心了...”崔氏忍不住热泪盈眶,将头靠在自家相公的肩膀上,孔尚兰心里也不好受,任谁摊上个如此偏心的父亲,心里能没有一点儿怨气。好在他坚持娶了一个能和他一心的媳妇,两人现在心意相通,什么也不用多说,一副温情在两人之间默默地流转。
过了好一会儿,孔尚兰长叹一口气,说道:“算了,我写信给族叔,让他帮忙想想办法吧。”这个族叔,也是孔家旁支,却跟孔尚兰差不多大,俩人从小玩得好,关系就亲近,后来孔尚兰离开山东,他也出门游学,后来孔尚兰回去的时候,他已经是户部的一个小官了,刚好管的是户籍这块,所以孔尚兰才能那么顺利地帮崔丕业改名换姓,后来又恢复过来。
崔氏也跟着直起腰来,看着他说道:“我这就去准备些礼品,叫人送过去吧。”崔氏对这位族叔也是充满的感激,所以年节给孔家本家送礼的时候,从来也不会忘了这位族叔家里。
两人还没站起来,就见崔氏的丫头捧着一封信走了进门:“太太快看,少爷寄信回来了!”
崔氏这会儿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忙惊喜的说道:“快拿过来给我看看!”
两人又靠在一起看孔修儒的信。
孔修儒的性格跟他父亲算是像了个十成十,这次写信回来,也是先斩后奏,原来那天三阿哥点了孔修贤去修书,孔修儒却是在后来又主动向皇上请缨自己也要去,说是仰慕太上皇当年的风采,太上皇正巧见了孔修儒这个折子,心里暗爽,于是就准了。皇帝却想着两个孔家人都去修书,一下子埋没了两个人才,在外人看来好像自己也太不给孔家面子了。正好听说孔修贤想去兵部,于是将孔修贤另外派了个兵部的官儿做,圣旨到达那天恰逢大阿哥进宫给太上皇和皇帝谢恩出来,被要入宫递折子谢恩的孔修贤看见了,以为是大阿哥帮他说情,心里对大阿哥的感激就又多了一分。
最后,到孔尚兰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其实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孔尚兰和崔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算是歪打正着,无话可说了。
不过晚上睡觉时,崔氏还是和孔尚兰悄悄抱怨了两句。两人云雨稍歇,孔尚兰今天心情也不大好,便话多了些,讲起了后来那族叔从他父亲那里听来的往事。你道是为何这孔家的孔肃如此在意孔修贤的职位?又为何如此偏心的?这一切还得从当年摄政王之乱说起。那时候的孔肃也只是他父亲的幼子,本就不需继承孔家。孔家的嫡枝一直也秉承着公平公正地教育儿子的想法,也不约束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孔肃本来也就是跟他大儿子一个性子,自喜欢钻研学问,不想过问俗事。当时太上皇才刚刚登上皇位,孔肃的两位哥哥也刚刚考了新科进士,都在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谁知就是在翰林院呆出了问题。
谁都知道,翰林院离皇帝很近,可以经常进宫和皇帝说话,甚至有的人还可以帮皇帝草拟圣旨。但是当时所有的圣旨都是要通过摄政王的,所以这两位哥哥一个跟皇帝关系好,另一个却是跟摄政王成了好同僚。当然之后的党争也就渐渐地带到了孔家内部,引起了内部的争斗。直到最后皇帝在斗争中胜利亲政,摄政王倒台被清算。当时孔家也遭了很大的罪,不仅牵涉了跟摄政王关系好的哥哥全家甚至族里的一部分人,还有人趁着这层关系在皇帝面前诬告孔家蛇鼠两端,最后皇帝一怒之下将孔家全部关了起来。幸亏皇帝亲政时候其实年纪还小,他的很多决策还要靠着他的祖母来分辨,虽然她祖母很快发现了这件事情并将孔家的人都放了出来。但是当时好多官员杀人杀红了眼,再加上世人对孔家的不同态度,一些官员就趁机残害了不少孔家的人,嫡支的这两位大少爷也就死在了狱中。孔家家主出狱后不久就去了,临死前对他唯一剩下的嫡子交代,一定要保住孔家,不要再让孔家任人宰割。于是出狱后,整个孔家的嫡枝就只剩下了只有半条命的孔肃和他尚且年幼的儿子孔尚英,旁支不是死了就是散了,所以曲阜孔家现在的人数真真是当年的十分之一。当时因为年幼,孔尚英没有被关起来,被人好心地送进了善堂,但是善堂的孩子哪里有善茬?孔尚英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所以变成了现在这种不愿意与人接触的性子。而孔肃则是刚好相反,他认识到了权利的作用,他不想再做普通的官员,但是他的身体却不允许他出仕了,所以他一直强压着他的长子儿子上进,却对另一个儿子不闻不问,只是怕当年摄政王的事件重演罢了。不过时间长了,人老了,也就只记得自己偏心了,连当初为何要偏心都忘记了。
崔氏听了这段过往,也忍不住唏嘘,其实当时丈夫出仕的时候,孔家的情况已经不错了,只不过公公以前遇到的事情过于惨烈,性子有些激烈了。不过好在相公会心疼人,她这一辈子也不求高官厚禄,只要相公和儿子都能平平安安的,将来再娶上一个好儿媳妇,她也就知足了。却不知孔尚兰可不知足,他调笑着还想再要一个呢,满意地看着妻子羞红了的脸。
崔氏听得连连点头,反而奇怪了:“既然如此,为何公公反而要让修儒去呢?”公公不可能因为修儒考的好就要为修儒着想的,什么都是那孔修贤不要了,才有可能轮的上修儒。
两人说到这里,孔尚兰的脸色不由地又有些憋屈:“还不是孔修贤那个傻小子不想去修书,便写信给父亲抱怨,恰好我们写给父亲为修儒报喜的信到了,父亲便想了这么个主意...叫修儒自己上书,这不是为难修儒么...”
“公公这也...太偏心了...”崔氏忍不住热泪盈眶,将头靠在自家相公的肩膀上,孔尚兰心里也不好受,任谁摊上个如此偏心的父亲,心里能没有一点儿怨气。好在他坚持娶了一个能和他一心的媳妇,两人现在心意相通,什么也不用多说,一副温情在两人之间默默地流转。
过了好一会儿,孔尚兰长叹一口气,说道:“算了,我写信给族叔,让他帮忙想想办法吧。”这个族叔,也是孔家旁支,却跟孔尚兰差不多大,俩人从小玩得好,关系就亲近,后来孔尚兰离开山东,他也出门游学,后来孔尚兰回去的时候,他已经是户部的一个小官了,刚好管的是户籍这块,所以孔尚兰才能那么顺利地帮崔丕业改名换姓,后来又恢复过来。
崔氏也跟着直起腰来,看着他说道:“我这就去准备些礼品,叫人送过去吧。”崔氏对这位族叔也是充满的感激,所以年节给孔家本家送礼的时候,从来也不会忘了这位族叔家里。
两人还没站起来,就见崔氏的丫头捧着一封信走了进门:“太太快看,少爷寄信回来了!”
崔氏这会儿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忙惊喜的说道:“快拿过来给我看看!”
两人又靠在一起看孔修儒的信。
孔修儒的性格跟他父亲算是像了个十成十,这次写信回来,也是先斩后奏,原来那天三阿哥点了孔修贤去修书,孔修儒却是在后来又主动向皇上请缨自己也要去,说是仰慕太上皇当年的风采,太上皇正巧见了孔修儒这个折子,心里暗爽,于是就准了。皇帝却想着两个孔家人都去修书,一下子埋没了两个人才,在外人看来好像自己也太不给孔家面子了。正好听说孔修贤想去兵部,于是将孔修贤另外派了个兵部的官儿做,圣旨到达那天恰逢大阿哥进宫给太上皇和皇帝谢恩出来,被要入宫递折子谢恩的孔修贤看见了,以为是大阿哥帮他说情,心里对大阿哥的感激就又多了一分。
最后,到孔尚兰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其实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孔尚兰和崔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算是歪打正着,无话可说了。
不过晚上睡觉时,崔氏还是和孔尚兰悄悄抱怨了两句。两人云雨稍歇,孔尚兰今天心情也不大好,便话多了些,讲起了后来那族叔从他父亲那里听来的往事。你道是为何这孔家的孔肃如此在意孔修贤的职位?又为何如此偏心的?这一切还得从当年摄政王之乱说起。那时候的孔肃也只是他父亲的幼子,本就不需继承孔家。孔家的嫡枝一直也秉承着公平公正地教育儿子的想法,也不约束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孔肃本来也就是跟他大儿子一个性子,自喜欢钻研学问,不想过问俗事。当时太上皇才刚刚登上皇位,孔肃的两位哥哥也刚刚考了新科进士,都在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谁知就是在翰林院呆出了问题。
谁都知道,翰林院离皇帝很近,可以经常进宫和皇帝说话,甚至有的人还可以帮皇帝草拟圣旨。但是当时所有的圣旨都是要通过摄政王的,所以这两位哥哥一个跟皇帝关系好,另一个却是跟摄政王成了好同僚。当然之后的党争也就渐渐地带到了孔家内部,引起了内部的争斗。直到最后皇帝在斗争中胜利亲政,摄政王倒台被清算。当时孔家也遭了很大的罪,不仅牵涉了跟摄政王关系好的哥哥全家甚至族里的一部分人,还有人趁着这层关系在皇帝面前诬告孔家蛇鼠两端,最后皇帝一怒之下将孔家全部关了起来。幸亏皇帝亲政时候其实年纪还小,他的很多决策还要靠着他的祖母来分辨,虽然她祖母很快发现了这件事情并将孔家的人都放了出来。但是当时好多官员杀人杀红了眼,再加上世人对孔家的不同态度,一些官员就趁机残害了不少孔家的人,嫡支的这两位大少爷也就死在了狱中。孔家家主出狱后不久就去了,临死前对他唯一剩下的嫡子交代,一定要保住孔家,不要再让孔家任人宰割。于是出狱后,整个孔家的嫡枝就只剩下了只有半条命的孔肃和他尚且年幼的儿子孔尚英,旁支不是死了就是散了,所以曲阜孔家现在的人数真真是当年的十分之一。当时因为年幼,孔尚英没有被关起来,被人好心地送进了善堂,但是善堂的孩子哪里有善茬?孔尚英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所以变成了现在这种不愿意与人接触的性子。而孔肃则是刚好相反,他认识到了权利的作用,他不想再做普通的官员,但是他的身体却不允许他出仕了,所以他一直强压着他的长子儿子上进,却对另一个儿子不闻不问,只是怕当年摄政王的事件重演罢了。不过时间长了,人老了,也就只记得自己偏心了,连当初为何要偏心都忘记了。
崔氏听了这段过往,也忍不住唏嘘,其实当时丈夫出仕的时候,孔家的情况已经不错了,只不过公公以前遇到的事情过于惨烈,性子有些激烈了。不过好在相公会心疼人,她这一辈子也不求高官厚禄,只要相公和儿子都能平平安安的,将来再娶上一个好儿媳妇,她也就知足了。却不知孔尚兰可不知足,他调笑着还想再要一个呢,满意地看着妻子羞红了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