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大秦帝国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秦国第一次力不从心了
当赵国的崛起奥秘全部被揭开,秦国君臣在章台的秘密会商莫衷一是了。
以丞相魏冄的主张:赵国在武灵王之后已经休整二十余年,惠文王赵何的王权已经稳固,赵军兵力已六十万余,实力显然已经超过了武灵王后期;当此之时,秦国不宜与赵国展开大战,当先行周旋山东列国,陷赵国于孤立,而后徐徐图之。然则如此一来,立即便有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阏与之败如何对朝野交代?丧师八万,秦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朝野伐赵声浪正在汹汹之时,天下战国也在睁大眼睛看秦国如何举动,若就此隐忍不发,且不说灭杀秦人公战士气,只怕追随秦国的山东诸侯也会倒向赵国了。这种局面,任谁也不愿看到。如此一番折辩,大权在握的魏冄也不能固执己见了,只拍案一句:“王前但有定策,老夫鼎力实施!”板着脸不再说话。
末了,还是一直默默思忖的白起开口了:“从大势权衡,目下还得给赵国一个颜色,否则内外难安。只是此战只宜快速战胜,不宜僵持大打。战胜之后,我王可会赵王,压其处于下风,使天下皆知大秦并无示弱赵国之意,以了阏与之结。而后,当以丞相之策行事。”虽然不甚解气,然则重臣们反复掂量,目下还似乎只有如此方可暂做了局。一时无话,算是默认了白起的谋划。
“会王之事好说。”秦昭王皱着眉头,“要紧处是,这一仗必须胜得利落。”
白起慨然拱手:“此战臣当亲自统兵,定给我王打出会盟威风!”
一言落点,魏冄当先拍案喊好,几位重臣尽皆赞叹,连秦昭王也似乎绽开眉头松了一口气。白起的厚重寡言人人皆知,统兵出战的沉稳犀利更是人人放心,他说打出威风那便必然能打出威风。只要一战打胜与赵国扳个平手,秦国便能从容周旋。如此情势,君臣心下一时稍安。
会商结束,大臣们立即赶回咸阳各自忙碌去了。独自留在章台消暑的秦昭王有些坐卧不宁,总觉心下沉甸甸的。落日余晖将山谷染成了一片金色,秦昭王沿着湖畔草地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到了竹林掩映的孝公庭院——玄思苑。漫步在这简朴幽静的小小庭院,秦国的风风雨雨油然浮现在眼前。秦孝公与商君的盛年悲剧发生在这里,秦惠王的暮年悲剧发生在这里,秦武王扑朔迷离的继位之变也发生在这里,秉政三十余年的母亲宣太后,去岁也惨死在这里。小小章台,每每在秦国大转折的时刻不期然成了风浪的源头,神秘得令人不可思议,只有叹息天意了。如今,自己即位已经三十余年,秉政母后死了,统摄国事的舅父丞相也老了,眼看自己就要稳稳当当地亲掌大权统一六国了,却突然一座赵国大山横在了面前。拨开这座大山上笼罩的云雾,又恰恰是在章台。若非天意,其中奥秘为何如此令人难测?诚然,一国内政也可以不因他国强大而改弦易辙。然则这是战国之世,大国连续碰撞激烈对抗,天下大势几乎铁定地左右着各国的权力格局,如何能以寻常时期的外事邦交论短长?若无赵国大山骤然横空出世,阏与之战秦军大败,以穰侯年近七旬之身,朝野呼吁其退位还政之声必然日见高涨,穰侯无由恋栈,自己亲政指日可待。然则赵国大山一横,秦国局势陡见险恶,强臣猛将立会成为国家重宝,稳定权力格局也会成为上下同欲,朝野便会转而拥戴穰侯此等强臣掌国,以与赵国对抗。穰侯虽已年迈,却老而弥辣,非但体魄强健,权欲更是不见稍减,若再有十年,嬴稷自己也是年近六旬之老人了,倏忽一生,难道注定要将这空头王冠戴到坟墓里去么?
这种茫然无措,与其说是因自己的权力处境而起,毋宁说是惊心动魄的赵国故事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毕竟,自己是秦王,也算身强体健,终不成还能走在老舅父之前了?纵是亲政再晚,秦国最终也还是得嬴稷掌权了。说到底,秦国目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对抗这个巍巍然崛起的赵国?然则,依赵国目下之势,秦国还当真是力不从心也。就兵力说话,战国以来,初期魏国最是强盛,魏惠王中期曾达到五十万精锐大军;战国中期,楚国吞灭吴越之后,兵力一度达到六十余万,齐国在齐湣王后期也达到了六十余万大军。然则,上述三国都倏忽衰落了,目下都是拥兵三四十万而已,且还不是清一色的精锐新军。目下七大战国之中,兵力在六十万之上者,唯有目下之赵国。
若是仅仅数量占优而战力疲弱,秦国五十余万大军何惧之有?要紧之处在于,赵国这六十余万大军,偏偏是胡服骑射之后练出的精锐新军,其剽悍勇猛之战力,竟能一战吞灭秦军八万铁骑,当真令人惊心。纵是胡伤用兵不能与白起相比,然则两军死战绝地,赵军并非大军重围以数倍兵力优势取胜,而是在兵力大体相等的情势下死战取胜的。若非此等血战,岂能令善战之秦国朝野震惊?
如果说,阏与之战还仅仅是对赵军战力的惊讶,在白起揭开赵国帷幕后,秦国君臣已经被赵国的整体实力震惊了。若是赵武灵王的主父一直做下去,以赵雍晚年之错失频出,也许赵国之强大也就是昙花一现了。偏是阴差阳错,一场兵变竟成了赵国朝野的枢纽之油,使这个民风强悍的国家度过危机而继续强大起来。本来赵雍未必就死,偏偏是那个最后的侍女岱云子刚刚走出赵国,却永远地失踪了。本来少年赵何未必能稳定赵国,谁料那个公子成被封为安平君独掌国政三年之后却死了。那个谋划起事的李兑虽然做了司寇大臣,却也因实力靠山倒塌而被处斩了。于是,赵何安然亲政,赵国度过了变乱之期。更令人不安的是,赵何当政后礼贤下士,赵国倏忽涌现出一大拨名臣名将,势头似乎比当年秦国崛起还要来得迅猛。虽说在赵国内乱之时中山国又死灰复燃,可如今的赵国不是又灭了中山么?如此一来,赵何的国王越做越稳,赵国也是扶摇直上,天算也?人算也?
战国之世,但能在变法之后连续两代稳定,立即成为超强战国。若一代变法而后代止步,必会无可奈何地迅速衰落。前者如魏国,如齐国,如秦国;后者如楚国,如韩国,如燕国。目下之赵国,赵何已经稳定近二十余年,上下同心,坚持新法,朝野拥戴,国力凝聚,若再有一代如此坚持,秦国的压倒天下之势则可能要被两分了。虽然赵国没有废除封地旧制,旧根没有彻底刨除,令秦国君臣稍感心安。然则,赵国稳定之后,安知不会再行第二次变法?若当真推行第二次变法,如同秦国商君变法一般彻底,赵国岂能撼动了?果真如此,赵国岂非要与秦国平分华夏?秦国一统天下之大业岂非要付诸东流?那时,身为第四代强秦国君的嬴稷将何以面对嬴氏祖先?何以面对天下变法之士?
是了,要害在这里,秦昭王茫然无措的根子也在这里。
当年,秦孝公东出未成梦断关河,临死之际与太子嬴驷单独密谈。孝公问嬴驷:“何谓国耻?”嬴驷答:“六国蔑秦,不与会盟。”孝公问:“何谓国誓?”嬴驷答:“大出天下,一统华夏!”孝公一字一顿地做了最后叮嘱:“王族易败,若无远图则速朽。凡我嬴秦子孙,必以一统天下为激励,荒疏者,死后不得入太庙也!”从此之后,“大出天下,一统华夏”便成了嬴氏王族的秘密国誓。尽管,由于分化六国的策略之需,这一秘密国誓不能公诸朝野,但嬴氏王族与股肱大臣历来都是清楚的。而且,自秦惠王之后,秦国与山东六国经过五十余年周旋,压倒优势已经是越来越明显,齐魏楚燕韩皆成疲弱之邦,统一天下眼看便可着手实施了,却偏生崛起了如此一个强猛赵国,岂非大大令人头疼?更令人担忧的是,若这种秦赵僵持的局面再延续得几年,五大战国完全有可能重新恢复过来,那时山东六国再以赵国为盟主合纵抗秦,岂非又倒退回秦惠王的艰难时期了?稍有闪失,秦国被逼回函谷关以西亦未可知也。
血红的晚霞中,秦昭王猛然一个激灵。
“备车!回咸阳!”秦昭王对遥遥跟在身后的老内侍喊了一声,大踏步走了。
当夜三更,秦昭王回到了咸阳,没有进宫,车驾直奔穰侯魏冄的丞相府邸。可匆匆迎出的相府主书吏却禀报说,丞相从章台回来只在府中停留得一个时辰,便带着一班精干吏员北上九原了。秦昭王思忖片刻,也没有多问,驱车回宫了。
刚进书房,长史王稽来禀报:武安君府行军司马报来急件,说武安君与丞相已经兼程北上九原,但有军情,随时羽书急报。秦昭王心下稍微宽松,立即吩咐长史下书各郡县并晓谕朝野:上将军白起已经起兵伐赵复仇,秦人精壮但有非征入军者,各郡县得踊跃接纳并就地驻扎,俟国尉府稍后一体接编。这是章台会商确定的谋划,此战事先书告朝野,以安国人汹汹请战之心,昭示国府雪耻之心志。王书发出,秦昭王吩咐张挂九原地图。硕大的羊皮地图在六盏与人等高的铜灯下分外清晰,秦昭王伫立在图下久久端详——白起要在这里与赵国开战么?
因此战不大,章台会议没有要求白起详陈谋划。当然,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是白起统兵出战,若是别个大将,那是无论如何也要多方谋议的。加之白起与丞相魏冄素来是军政联手的极佳将相搭档,白起慨然请战,魏冄一力赞同,秦国君臣还有个不放心了?秦昭王从章台回来的路上便在思忖,白起会将战场选在哪里?秦昭王原本多谋深思,即位以来虽说不握掌国实权,但却从来都在细心体察白起的用兵之道,尤其是那些兵略谋划。虽说君王不必领兵,然战国之世大战连绵,君王不知战场兵术尚可,若对兵家战略也是一窍不通,是迟早要出事的。以秦昭王的推测,白起打仗刁猛狠稳,看似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实则机变难测;论秉性,更是刚勇深沉,战胜欲望格外强烈。以此看去,白起这一仗定然是选在河内安阳之外。
安阳是白起夺得河内郡后设置的新要塞,恰在与赵国接壤处。兵出安阳,百里之遥便是丛台行宫(后世赵王台),再北上百里便直接威胁邯郸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安阳要塞四周驻有秦国的精锐铁骑十万,攻城大型器械也多在此囤积,实则是蓝田之外的秦军第二大本营。攻敌距离短,秦军优势大,但出可直捣赵国都城要害,对天下震动大,对赵国震慑更大。秦昭王以为,对赵复仇,此地为上,白起也必选此地无疑。
然则,白起选了九原,实在不可思议。
九原与云中,是秦国北长城段防备匈奴的两大要塞,驻军统共八万铁骑。自从武灵王设置云中郡后,赵国一直在阴山大草原驻有廉颇统帅的十万胡服精骑,东南二百余里是雁门关大军营地,原野开阔,骑兵相互驰援极是便利。依据各方军报,此番白起北上没有调遣大军,看来是要以八万铁骑对赵军十万开战了。虽说秦军战力出类拔萃,然目下这是打过阏与血战的赵军,如何能保得稳操胜券了?白起啊白起,你素来沉稳,如何却在这只能赢不能输的关节点上冒险了?
然则,秦昭王不想干预,也不能干预。
白起背后还有魏冄,且不说魏冄目下大权在握,便是论兵论战,魏冄也是几近一流的统兵之才。无论如何,魏冄的谋国忠心秦昭王是毫不怀疑的,他能全力支持白起,一如既往地亲自为白起坐镇粮草辎重,其中必有道理。大战在即,若自己表示异议,虽说并不一定会动摇这一对将相合璧,但毕竟会使他们分心辩解,传扬开去,对军心无疑是一种无端干扰。可是,如若不说,当此要紧关头,万一失利该如何处置?秦昭王心中蓦然一亮——此战若败,不说白起,先便是废黜魏冄丞相的绝好时机,大权可一举回归。然则片刻之间,心中那一丝亮光黯淡了下去。果真败北,秦国立时便是内外交困,纵能废黜魏冄,却用何人替代?大国丞相统摄国政,其人若无非凡才具,君王会立即陷入繁剧的国务旋涡而处处尴尬狼狈。一将一相,历来是国家栋梁。无大才出世,无端换相便是徒然乱国,如何能在战败危机之时动手?
“长史拟书。”良久伫立,秦昭王突然回过身来。
长史王稽将王书迅速拟就,半个时辰内誊抄刻简用印泥封一应完备。天亮时分,三骑快马飞出咸阳直上北阪,向遥远的北方风驰电掣般去了。
两个月后,九原战报传来:秦军大捷,斩首赵军六万,一举将廉颇大军赶出云中以北的阴山草原,赵国云中郡不复存在。
秦昭王精神大振,备细询问了军使大战谋划经过,情不自禁地拍案赞叹:“天赐白起与秦,当真大秦长城也!”
原来,白起与魏冄的谋划是:此战决意要给天下一个明告——秦国大军强于赵军,阏与之战不过是偶尔不慎战败而已,列国莫要错判情势附赵抗秦。为此,便要寻求与赵国主力大军决战。丞相魏冄曾经提出,从河内郡安阳北上,攻下丛台行宫。武安君不赞同,说从河内方向攻赵腹地是名大实小,既不能化丛台入秦,又不能攻下邯郸,且邯郸以南山地河湖交错,加之赵军后援便利,不宜铁骑驰骋速战速决;但凡用兵,当以夺地灭敌二者兼得为上,以此为谋,九原云中当是此战战场;阴山大草原的边军骑兵历来是赵军最精锐主力,也是赵国傲视天下的根本,若战而胜之,非但可硬铮铮证实秦军威力,而且可大大削弱赵国云中郡,甚或可将阴山草原化入秦国势力。武安君说罢,丞相大是赞同,立即放弃了河内攻赵的主张,二人只带了三千铁骑兼程北上了。
九原在西,东南距云中尚有一百余里。战场之地在云中,白起却先期驻扎在九原,为的是不使赵军觉察。经过半个多月的秘密踏勘与斥候侦探,武安君对赵国边军情势已经了如指掌。此时赵国的长城边军分做三大营驻扎:最东是平城大营,中段是雁门关大营,最西是云中郡治所周围的廉颇大军。因了刚刚吞灭中山国,赵国主力大军尚“镇抚”在雁门关与中山国故地之间的楼烦、广武地带,廉颇的云中大军堪堪只有八万,且是两大营区背靠背两面防守:北防匈奴南下,南防秦军北上,营寨坚固深沟高垒,显是将中原战法搬到了大草原之上。
敌情探明,武安君立即赶赴云中调遣大军:中路轻装铁骑一万,武安君亲自统率,从赵军两大营区的河谷地带杀入,分割赵军;北路军一万铁骑,绕道北营以北的草原,攻赵北营;南路军一万五千,直出云中要塞攻赵南营;铁甲重装骑兵两万,在山谷军营外的大草原截杀出营赵军;其余两万五千骑士与五千步卒,全部改为强弩营并携带猛火油柜,攻营前秘密潜行到大营两边山头密林,先行对赵营猛烈火攻。武安君特意申明将令:此战不堵截赵军援兵来路,集秦长城全部大军猛攻赵军,务求果敢猛勇速战速决,务必于天亮前击溃赵军。
天色一黑,秦军偃旗息鼓从大草原分四路秘密进发,夜半时分抵达赵国云中大营的外围山地。一个时辰后寅时卯刻,三声苍狼的吼叫呜呜呜顺着风声蔓延过来。这是武安君与众将约定的夜袭号令。狼吼方才落点,埋伏在两面山腰的强弩营立即万箭齐发,长大的箭镞带着浸透猛火油猛烈燃烧的厚布头,火龙般扑向赵军营寨。赵军壕沟内外均是粗大的圆木鹿砦,军营内也多有木栅障碍、瞭望云车等诸般木制物事,火箭但钉上鹿砦帐篷,顿时烈火熊熊。不消片刻,火势在赵军的呐喊中无边蔓延开来。此时四面战鼓大作,三路大军潮水般杀入了赵国大营。
赵军虽然勇猛,然在强兵突袭之下也是大乱。饶是廉颇奋勇冲杀,无奈赵军已经被武安君的三万铁骑拦腰分割,无法成阵而战,只有拼命冲出已成火海的山谷军营,在大草原与秦军奋力死战。刚冲到地势开阔的草原,秦军的两万铁甲重装骑兵展开成足足三五里宽的巨大扇形阵包抄了过来。铁甲重装骑兵是秦军铁骑精华,马罩铁皮甲(内皮衬外包铁),骑士则一身六十余斤的精铁甲胄,全身只露出两只眼睛;与轻装骑兵不同的是,重装骑士每人一口重型长剑之外,还有一支一丈余长的铁杆长矛与二十支远射长箭。此等骑兵只宜在地形平坦的原野做强力冲锋,不宜在山地作战。故此,武安君专门部署在九原云中做对抗草原匈奴的利器,不想今日派上了用场。重装铁骑展开,一具具铁塔相连,恍如漫无边际黑色铁流压过草原,恰与红色胡服的赵国轻装骑兵形成鲜明对照。
两军一经碰撞,赵军的轻装骑士立见不支。这道铁流挺着长矛抡着长剑压来,任你轻灵剽悍,只是近不得一丈之内,纵有几箭射出,也是叮当落地伤不得他皮肉。赵军骑士是清一色的胡人战刀,大体三尺余长七八斤重,近战劈杀没有秦军十余斤重型长剑那般威猛,远战又无秦军长大的精铁长矛。如此一来,人马皆不能近身搏杀,只有在不断闪避中寻机而战,然则躲闪稍微有误,便被一矛洞穿。前有重装铁流堵截,后有轻装铁骑追尾,四面又有专门对付散兵的两万多强弩,前后一个多时辰,赵军骑兵全线崩溃了。廉颇久经战阵,情知僵持下去只能是全军覆灭,连声大吼,一阵撤兵牛角号吹起,率领着溃散骑兵向北方草原撤退了。
天亮清点战场,秦军只有六千余伤亡,斩首赵军六万余。
如此战绩,秦昭王如何不感慨备至?十分地庆幸自己没有对此战表示异议,而是以那道王书支持了这场战事。兴奋之余,秦昭王立即派遣特使北上犒军,并同时书告朝野:秦军大胜赵国主力边军!两书发出,秦昭王想到了该自己出面的第二步棋,思忖良久,秦昭王吩咐内侍立即召长史王稽进宫。
二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
赵惠文王看罢秦国特使的国书,一时云山雾罩了。
“素闻秦王持身端正,厌恶奢靡,何以如此喜好一方美玉?”
“人各有癖,何能以情理论之也。”特使王稽拱手笑道,“然则,宣太后喜好美玉,又是楚人,赵王当知也。太后安葬之时,秦王四处搜求楚玉瑰宝陪葬母后而不能得,今闻赵王得楚玉至宝,秦王欲以其恪尽孝道,亦未可知也。”
“一己之孝,以十五城交换,秦王当真阔绰也。”赵何揶揄地笑了。
王稽也是不无讥讽:“赵王若能将和氏璧无偿赠与秦王,自然是一等一的美事了。”
赵惠文王有些不悦:“和氏璧乃赵之国宝,特使且驿馆等候,待本王与大臣议决而后定。”王稽说声那是自然,告辞去了。
回到书房,赵惠文王仍是百思不得其解,秦王嬴稷究竟有何图谋,要在这和氏璧上大做文章?孝母陪葬,屁话!普天之下谁不知道,秦国法度森严,向有“非举国公议,君不得割一城一地”之大法?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纵然不是割地,也是荒诞之尤,如何能通过秦国那些重臣名将了?战国之世,国家财富之内涵只是实实在在的三样——土地、民众与诸般实用财货。除此之外,珠宝名器甚或钱币,都是可有可无的。进入战国两百年,只有一个魏惠王是真正的珠玉癖,酷好收藏各种明珠宝玉与罕见金器,视此类物事为“国宝”,被当时尚刚刚即位称王的齐威王大大嘲笑了一通,从此成为天下笑柄。饶是如此,当时的越国要用一颗千年大海珠换取魏国南部六城,也被魏惠王断然拒绝了。魏惠王恶狠狠地回答了越国特使,本王有六城之地,可得三万铁骑;三万铁骑纵横天下,何宝不可得也!一个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魏惠王尚且如此,简朴明锐的秦昭王如何能做出此等荒诞事体来?若是真正交换,赵何肯定是毫不迟疑,一方玉器再贵重,也只是一方贵胄赏玩器物而已,不能吃不能喝更不能成兵强国,如何当真价值连城当得十五座城池?
如此说来,秦国肯定是以换宝为入手而另有所图。图在何处?秦国刚刚战胜,赵国最精锐的边军铁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两战下来,秦赵各胜一场,堪堪打了个平手。赵奢、廉颇一班大将与平原君等一班重臣,都主张不要急于寻仇,一定要稳住阵脚与秦国长期对抗,寻求最合适的时机决战。当此狼虎两家怕之时,秦国一反夺取魏国河内、楚国南郡后对山东六国的强猛高压,却突然放下身段与赵国展开了平势邦交周旋,且当先便是一出匪夷所思的以城换宝,当真令人觉得莫测高深。
“备车,马服君府。”赵惠文王决意先听赵奢如何说法。
阏与血战,赵奢负伤二十余处,虽经太医精心治疗而痊愈,毕竟是大见衰弱,寻常时日深居简出。惠文王敬重这位力挽狂澜为赵国立威的名将,怕他在家落寞,下书赵奢以封君高爵兼领了国尉府,谋划赵国军务。国尉许历,本是赵奢力拔于军士,对马服君兼领国尉府自是分外服膺,但有军政大计便来马服君府共谋,赵奢的精气神终是渐渐好了起来。
惠文王知道,赵奢特意在后园庭院水池边建了书房,寻常总是在这里养伤待客,便不走正门,径直进得偏门,未过影壁,闻得一股淡淡的草药气息飘来。绕过影壁再穿过一片竹林,便到了那座四开间书房的背后。猛然,一阵琅琅吟诵传来,透过摇曳修竹,惠文王看见一个红衣散发黝黑健壮的少年,正在水池边挺身肃立着高声念诵。听得几句,是《孙膑兵法》。噢,对了!惠文王心中一动,早听说马服君有个天赋不凡的儿子,莫非这便是了?看这模样,马服君是在书房廊下了。别急,看看这父子做何功课。惠文王向身后内侍挥挥手,站在竹林边不动了。
片刻之后,少年吟诵停止,昂昂高声道:“父亲,赵括背完兵书十三部,你做何说?”
“天赋强记,原是不错。”赵奢淡漠的声音突然一转,“赵括,兵书十三部你倒背如流,还在这些兵书上密密麻麻做点评批注。我问你,兵书作者,皆是身经百战之兵家名将,兵书之言,皆是实战而来。你从未上过战阵,更不说统兵作战,却以何为凭据,做如此多方评点诘难?”听羊皮纸哗啦啦翻动,显然是赵奢拿着兵书在对照,对上面的批点大皱眉头。
“父亲差矣!”少年赵括红着脸高声反驳,“兵书作者未必身经百战。最多之吴起,终生只有七十六战。最少之孙膑,终生只有两战。次之如太公,终生只有三战,灭商之前只是一悠闲老叟而已,从未有统兵上阵之阅历。由此观之,久历战阵可成名将,精研兵学亦可成名将。前者如父亲如廉颇,后者如太公如孙武如孙膑。赵括虽未入军旅战阵,然则读尽天下兵书,相互参校,自能见其谬误,如何不能评点?父亲不说评点是否得当,而只对评点本身一言抹杀,岂非大谬也!”
“嗬!小子倒振振有词了。”赵奢翻动着羊皮纸,“你对《吴子》这番评点显是无理。《吴子?论将篇》说,‘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此断至明也。你说,你是如何批点?”
“此断大谬也,非兵家求实之论!”少年琅琅背诵,“无勇不成将,何能仅占数分之一耳?将之勇,在心不在力,在决断之胆识,而不在战阵之搏杀。吴起之误,在于错认将勇只是搏杀之勇也!”
“学宫论战之风,全然不涉实际。”赵奢显然是板着脸在说话。
“父亲差矣!”少年赵括立即一口否定,“阏与血战,若论搏杀之勇,父亲不如廉颇,亦不如乐乘。然则廉颇乐乘皆说不可战,何独父亲主战,且有狭路相逢勇者胜之名言?究其竟,父亲勇略胆气当先,自有名将之功。人云,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实则大谬不然!何也?凡战必守,而无进攻胆识,谈何勇气?此等将军,纵是终生战阵,也必无一名战。赵括立论端正,言必有据,如何不涉实际了?”
“不对不对!小子总是岔道,只不过老夫一时想不来罢了。”
赵括天真地笑了:“父亲自己想不明白,还只说我岔道,真是。”
“且慢!”哗啦一翻,赵奢又道,“《孙子?作战》云:‘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你又是如何批点?”
赵括应声即答:“此论春秋可也,战国之世拘泥此论,当败兵!”
“一派胡言!”赵奢呵斥一句,“在敌国就地解决军粮,向为大将之所求,用兵之至境,何以当世不可行?”
“父亲熟知战史。吴起之后,可有一国大军取粮于敌国者?”
一阵沉默,赵奢显然被儿子问倒了。过得片刻,又是赵奢声音:“倒是当真没有。你小子说,何以如此?”
“老父但想,”赵括脸上闪过一丝似顽皮似得意的笑,接着却是与少年笑意极不相称的老到论说,“春秋时诸侯上千数百,半日路程一个邦国,但有军旅征伐,少有不穿越几国者。邦国小,粮仓易见易夺。纵然不能夺得,也可就近向他邦借粮。最不济时,还可抢收敌国与四周小国之成熟田禾。唯其如此,春秋之世邦国相互借粮赈灾救战者屡有发生,故此有‘征伐食于敌’之说。然则方今之世,天下已被七大战国分割,二三十个小诸侯挤在夹缝里奄奄一息。但有战端,动辄数十万大军对峙,敌国粮仓要塞皆远在战场之外,而军营粮仓则是重兵布防,如何能轻易夺得?纵然奔袭敌方粮仓成功,也只能断敌之粮,而不能补充己方之粮也。是故,孙子此说不应战国,战国之世亦无此等战例!”
“似乎在理。”赵奢声音拖得很长,“然则,老父总觉何处不对,只不过一时间想不清楚……”
“想不清楚,不要想了。”惠文王大笑着走出了竹林,“后生可畏,信哉斯言也!”
赵奢连忙站起施礼参见,赵括也跟在父亲后面行了大礼。惠文王高兴地拍着少年肩膀连连赞叹将门虎子,回身笑道:“马服君,我借你这儿子一用。”
“我王笑谈了。”
“非是笑谈。”惠文王收敛笑容,“太子赵丹,才智平平。本王想教赵括进宫伴读,少年同窗切磋,以激励太子奋发,马服君意下如何?”
赵奢思忖片刻,肃然拱手道:“赵括虽有读书天赋,然则老臣总觉其未经锤炼,华而不实,若误太子,老臣心下何安?”
“马服君何其多虑也。”惠文王笑了,“初生之犊若畏虎,岂非你我老暮了?”转身一拍少年肩膀,“赵括,你可愿再读几年书?”
赵括挺胸高声:“读书历练,愿意!”
“好!”惠文王点头,“那便定好了,明日你进宫拜见太子傅。”
“遵命!”赵括将军般高声领命,“赵括告辞,代父亲下令上茶!”回身飞跑去了。
望着赵括背影,惠文王犹是一脸欣然,站在座案前兀自喃喃赞叹。赵奢也是若有所思,直到惠文王回身入座,才恍然笑了:“我王拨冗前来,必有大事。此间清静隐秘,我王但说无妨。”惠文王收拢心神,将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事说了一遍,末了道:“此事棘手,马服君有何评判?”赵奢思忖一阵道:“秦国此等做法,意在挑起事端,原非寻常邦交之道。以老臣揣摩,秦国军力一时无奈赵国,便以此等邦交手段试探周旋。赵若不加理睬,天下会视赵国畏秦如虎,不敢与我结盟;赵若将和氏璧交出,而秦国必不会当真割让十五城。目下赵国无力与秦国决战,其时徒然受骗被欺,大大有损我邦尊严;若断然拒绝,则给秦国以寻衅口实,五大战国不想卷入战端,则会指斥赵国惜宝轻战,力劝我邦达成交换,到头来还是左右两难。权衡起来,当真难以处置。”
“刁钻秦王,此等龌龊伎俩,也亏他想得出。”惠文王愤然拍案,再没了后话。
“且慢,”赵奢眼睛一亮霍然站起,“还是老话,狭路两难勇者胜。”
“马服君,你是说要与秦国开打?”惠文王大是惊愕。
“原是老臣突兀也。”赵奢歉然一笑,“老臣之意:邦交诡计,当以邦交手段破之。两难斡旋,便需邦交猛士。若有一智勇兼备之特使,专司和氏璧周旋秦国,或可得完满结局也。”
“有理。”惠文王轻轻敲着座案,“马服君以为,何人堪当特使?”
“老臣不谙邦交,尚无人选。我王不妨召集大臣举荐,或可得人。”
惠文王一拍案,“好!便是这般。”
次日清晨卯时,凡在邯郸的大臣们都奉王命进宫了。惠文王将原委说过,命大臣们各自举荐堪当特使的大才。由于封地制仍然保留,赵国大臣大多养有多少不等的门客,寻常举荐贤能,除了官署吏员与风尘奇士,主要来源便是各府门客。当时之赵国,当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门客最多,大体有近两千人。然则平原君思忖半日,门客武士居多,除此则是略有一技之长的文士,谋勇兼备的邦交之才目下确实没有。其余大臣倒是说了几个,然则又立即被知情者非议,不了了之了。眼看没有个结果,平原君提出下书各郡县求贤,偌大赵国,宁无人乎?惠文王虽觉太慢,也只好赞同了。
正午时分大臣们散去,惠文王正要出殿,一直守候在王座旁的宦者令缪贤却走过来一躬道:“敢问我王,老臣有一人才,不知可否举荐?”惠文王不禁笑道:“非常之时,不拘常例,你说。”原来,这宦者令总管王宫事务并兼领所有内侍侍女,虽在大臣之列,本人也并非被阉割的内侍,但却因是侍奉国君之近臣,各国便有不许宦者令与闻政事的法度。每逢殿议,宦者令是唯一不设座案而只能遥遥站在国君侧后以备不时之需的大臣。因了如此,缪贤自然只能事后说话,且须经国君特许。
“老臣府中舍人蔺相如,堪做特使。”缪贤拘谨寡言,一句话完了。
“总得说说,此人何以堪当大任?”惠文王笑了,“来,入座说话。”
“谨遵王命。”缪贤小心翼翼地跪坐案前,“当初,老臣依附公子成获罪,想逃亡燕国。舍人蔺相如坚执劝阻,问臣何以相信燕王。臣答,当年曾随主父与燕王会盟,燕王私下曾拉着老臣之手说,愿与老臣结交,故此欲投奔燕国。蔺相如却说,赵强而燕弱,足下乃赵王信臣,故此燕王方有结交之意,如何能做真诚结交论之?今日足下做逃亡之人,失势失国,燕王畏惧赵国强兵,非但不会容留,且必然绑缚足下送回以示好赵国,足下何能自投罗网也!老臣请其为一谋。蔺相如说,赵王宽厚,足下亦非元凶,但肉袒伏斧请罪,赵王必能开赦也。老臣听从,果然我王赦了老臣,还官复原职……”
“噢——”惠文王恍然大悟,“老令当年请罪得脱,是此人谋划?”
“正是。”
“不错。”惠文王轻叩书案,“这个蔺相如何方人氏?因何做了你的舍人?”
“启禀我王:蔺相如本代郡安阳县令蔺胡之子,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修业六年,方回赵国,其父却卷入赵章之乱而获罪。蔺相如奔走邯郸谋求出路,经门客举荐而入老臣门下,老臣命他做了门客舍人,总管府务。”缪贤素知用人奥秘,将关节处说得很是确切。
“卿以为此人堪用?”
“老臣以为:蔺相如乃胆识勇士,更有智谋,可做特使。”缪贤没有丝毫犹疑。
“好!”惠文王拍案,“下书蔺相如,午后在西偏殿晋见。”
“老臣遵命!”缪贤兴冲冲去了。
午后斜阳,西晒的偏殿一片明亮日光。惠文王从大木屏的望孔一瞄,便见一个红衣束发者在殿中悠然走动,身材劲健笔挺,白皙的脸膛高鼻深目棱角分明,三绺短须些许发黄,显见有胡人血统。惠文王快步走了出来:“阶下可是蔺相如乎?”“代郡布衣蔺相如参见赵王。”由于舍人只是家臣,没有官身,蔺相如以士礼晋见。
“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交换我和氏璧,可以做么?”惠文王直截了当入了话题。
“秦强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简洁一句,无片言剖析。
“若秦国得璧之后不割城池,我却奈何?”
“财宝互换,天下公理也。秦以城求璧,原是常道,赵若不许,理屈在赵。赵若交璧,秦不予赵城,理屈在秦。权衡两策,宁可选择交付玉璧而让秦国理屈。”
“然则,这个特使却难也!”惠文王长叹一声。
蔺相如慨然拱手:“目下我王必是无人,蔺相如愿奉璧出使。秦若割城,则璧留秦国。秦不割城,臣保完璧归赵。”
“好!”惠文王拍案站起,“若得如此,则无论换与不换,赵国都立于不败之地也。”转身高声吩咐,“御书颁书:蔺相如职任特使,奉璧入秦。”
蔺相如慨然应命,随着御书在王宫办理了一应仪仗国书印信,五日后入宫迎出和氏璧,带着三百铁骑护卫辚辚西去了。赵王书没有封蔺相如任何官爵,而只是任为特使。特使不是官爵,而只是一事一办的国君使者,大臣可做特使,布衣之士亦可做特使。此时身为特使的蔺相如,实际身份还是门客舍人,而门客历来是家主之私臣,不是国家官员,说到底,依然还是布衣之士。蔺相如很清楚,赵王之所以如此下书,一则是法度有定:无功不得受禄;二则是他的才具究竟是否堪当大任,还有待证实,骤然因事加爵,反倒会引起朝野非议。但无论如何,蔺相如只抱定一点:名士但为国使,便当不辱使命。
旬日之间,蔺相如抵达咸阳,将三百马队驻扎城外渭水之南,只带十名赵王特派护璧的黑衣武士入城。先在驿馆驻定,蔺相如派副使奉赵王国书进入丞相府行人署,磋商一应相关事宜。次日清晨,行人署传来秦王书令:着赵国特使奉和氏璧,即刻前往章台晋见。蔺相如接书,一行车马在秦国行人陪同下出得咸阳过得沣水,奔章台而来。
进得章台,沿途警戒森严,蔺相如心知必是秦国君臣在此会议。到得章台宫正殿外,秦国行人先行进殿禀报,片刻之后出来高宣:“护卫随从殿外等候,特使副使奉璧上殿。”蔺相如略一思忖,示意护璧武士与几名吏员在殿外等候,亲自捧起那方硕大的铜匣昂昂进殿了。进得殿中一瞄,蔺相如大觉蹊跷,殿中虽多有人在,却尽是护卫内侍与侍女,两厢没有一个大臣列座。显然,秦王并非在这里朝会,也并非郑重其事地对待这场换宝邦交。虽则如此思谋,蔺相如还是依照邦交大礼参见了秦昭王,双手捧上了赵王国书。
“好!赵王献璧,秦赵亲善也。”秦昭王哈哈大笑着,将国书随意地往旁边一撂,“来,本王先看看这名动天下的和氏璧。”
见秦王如此轻慢,蔺相如心中一沉,但还是镇静自若地捧着铜匣走上了王阶,在王案上打开了铜匣,捧出沉甸甸的玉璧亲手交给了秦王。秦昭王捧着玉璧,但觉眼前白绿相间光彩晶莹,手中温润可人,当真一方举世无匹的宝玉,哈哈大笑道:“赵国献得此宝,果然天下无双也!来,你等都开开眼界了。”递给身边内侍总管交卫士侍女们传看,浑没将这件举世重宝当做郑重大事。内侍侍女们惊讶传看熙熙攘攘,一片声高呼:“我王得宝!国之祥瑞!万岁!”秦昭王也高兴得站起来与几个老内侍指点品评,只是津津乐道地议论此宝能派何用场。
蔺相如长长一躬道:“秦王但知此宝之贵,却不知此宝之瑕疵。”
“如此玉璧,竟有瑕疵?”秦昭王不禁惊讶,“来,你说说看,瑕疵何在?”
蔺相如接过玉璧道:“此玉之瑕,当照以青铜之光方可见得。”抱着玉璧从容走到殿中铜柱旁,转身看着秦昭王,倏忽正色道:“秦王可知,此宝何以名为和氏璧也?”秦昭王笑道:“无非和氏雕琢,岂有他哉?”蔺相如肃然道:“此宝现世,有一个血泪故事。秦王可曾闻之?”秦昭王摇摇头笑道:“血泪故事?未尝闻也,你但说来。”蔺相如道:“五百年前,楚国玉工卞和,于荆山觅得一方合抱大石。此石生于嶙峋山腰,石下浸出淙淙泉水。卞和天赋慧眼,识得此方大石中藏有不世至宝,便将此石进献楚厉王,说此中宝玉但做王印之材,可使国运绵长。楚厉王当即传来王室尚坊之三名玉工师评判,三玉师皆说此石粗朴无形,安得有宝,分明是此人欺世盗名。楚王大怒,立即砍掉卞和双脚,赶出宫外。卞和出宫,抱着大石在荆山下风餐露宿日夜哭泣,三年间发如霜雪形容枯槁,举国视为怪异不祥。后来楚文王即位,派使者到荆山下询问。卞和哭道,吾之悲哀不在失足,而在举世宝玉隐没顽石之间也!世无慧眼,宝玉做石。分明忠贞,却认罪人。泱泱楚国,不亦悲乎!楚文王得报,立即带玉工前赴荆山,剖开顽石,果见光华宝玉。楚文王当即下书,封卞和为陵阳侯,领地六十里。卞和却只是长身一躬,国宝现世,和当去也。合身滚下山崖,死在了荆山南麓。楚文王心感卞和坚贞守宝,因命此宝为和氏璧。秦王以为,这不是血泪故事么?”
“卞和蠢工也!”秦昭王被这个故事吸引了,皱着眉头道,“何不自己剖开大石,取出玉石献国,岂非省了断足大灾?”
“秦王不知做工之难也!”蔺相如一声叹息,“剖藏玉之石,须得特铸镔铁刀具与北海细沙,此两物非楚国所产,郢都尚坊尚须从他国买得,寻常玉工却如何剖石切玉也?”
“原来如此,特使博闻。”秦昭王笑道,“说说,和氏璧瑕疵何在?”
“此璧之瑕疵,即此璧之神异也。”蔺相如将和氏璧托起对着阳光,一缕红光骤然一闪,“秦王须知,当初卞和一缕鲜血溅入玉身,使此璧于白绿亮色之中有了一缕炎炎红光。楚人说,此为血光,亦是卞和灵魂归附之所也!”
“血光何算瑕疵?有此血光,正合战国大争之道,真我大秦国宝也!”秦昭王一伸手,“来,本王再看看。”
蔺相如猛然靠近铜柱,将玉璧高高举起,怒火上冲道:“秦王若再近前一步,蔺相如与玉璧一起毁于铜柱之下。”
“好个蔺相如,突兀变脸,却是为何?”秦昭王大为惊讶。
“秦王何明知故问也!”蔺相如怒发冲冠愤然高声:“和氏璧天下重宝,赵王奉若神器,斋戒五日,方才郑重送来咸阳。秦王得宝,却传之内侍侍女,轻慢辱弄天下名器,却只字不提割城交换之事,分明蔑视赵国。身为特使,蔺相如何能忍之?”
秦昭王愣怔片刻,一阵哈哈大笑道:“好好好,来人,拿地图来。”书吏匆匆拿来一卷羊皮大图展开,秦昭王指点着地图,“特使看好了,这河内十五城与赵国接壤,割给赵国如何?”蔺相如冷笑道:“和氏璧价值连城,岂可一语了事?秦王当仿效赵王斋戒五日,举行隆重朝会,交换割城国书,蔺相如自当奉上和氏璧。”秦昭王思忖片刻笑道:“好!依你了,本王斋戒五日,你再献宝。来人,将赵国特使安置广成传舍住下,五日后朝会。”说罢拂袖去了。
传舍,客栈也。广成传舍,是章台外一座最有名的客栈兼酒肆,宽敞整洁,偶尔也兼做国府驿馆。外国使节但在章台晋见秦王,大多住在这广成传舍。因了这个原由,职掌邦交的行人署在这广成传舍住了一名吏员,称为传舍吏,专司接待照应外邦使节。蔺相如一行住定,已经是日暮时分。用过晚餐,蔺相如叫过两名黑衣武士商议一番,黑衣武士当即扮做商旅出了传舍。片刻之后,蔺相如带着两名护卫乘坐轺车公然出行,对传舍吏只说是要到赵国特使营安置事务,辚辚去了。到得沣水南岸,正遇两名黑衣商旅等候。蔺相如将和氏璧交两人收好,吩咐两人即刻飞骑北上。蔺相如为武士选定的路径是,从咸阳北阪直上河西上郡,再西出离石要塞直入赵国。这条路比东出函谷关的大道要近得大半,两名武士不出三五日已经回到了邯郸。
送回和氏璧,蔺相如在广成传舍泰然住了下来。
到得第六日清晨,传舍外车马仪仗大有声势,行人署奉王命前来迎接特使献宝。蔺相如也不说话,只从容登车进了章台宫。这次章台宫正殿当真是盛大朝会威仪赫赫,宣呼之声随着蔺相如脚步从宫门外迭次上传,直达正殿。依照礼仪参见完毕,王座上秦昭王威严矜持地开口了:“赵使蔺相如,本王已经如约斋戒五日,今日当献和氏璧也。”蔺相如正色道:“秦王明察,不是赵国献璧,而是秦国以城易璧。”秦昭王道:“便是以城易璧,本王也已对你指看了河内十五城,还有何说?”蔺相如悠然一笑:“和氏璧已经安然归赵,外臣请说其中缘故。”秦昭王骤然大怒拍案道:“大胆蔺相如!竟敢戏弄大秦么?”蔺相如长身一躬道:“秦王明察: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代国君,与山东诸侯从未有过坚明约束,口头允诺立成泡影者多矣!蔺相如诚恐见欺于秦王而有辱使命,故此完璧归赵。秦王若果真以十五座城池交换,敢请立即派出交割特使,随臣前往河内,一俟赵国接防十五城,蔺相如当即奉上和氏璧。赵国虽强,终比秦国实力有差。赵国无意开罪秦国,更不欲以一方玉璧欺骗秦国而贻笑天下。秦王若罪我,蔺相如愿就汤镬之刑,甘受烹杀而无怨也!”
大殿中一片沉寂,秦国君臣都被这个从容应对自请烹杀的赵国使臣震撼了,准确地说,还有几分敬佩。虽则如此,毕竟是邦交难堪,大臣们纷纷怒声指斥,赵国无信!亵渎秦王!该杀!蔺相如当下油镬烹杀!
突然,秦昭王哈哈大笑一阵:“蔺相如,算得一个人物也!本王纵然杀你,终是不能得璧,何苦来哉?璧城交换,原是买卖一桩,愿做则做,不做也罢。谅赵王不致以一玉璧欺我大秦也!蔺相如,本王放你回赵,此事日后再说。”说罢径自拂袖去了。
蔺相如回到邯郸,在赵国朝野声名鹊起。惠文王更是感喟不已,立即下书拜蔺相如为上大夫执掌邦交。一场由秦国发动的邦交危机就此不了了之,秦国从此不再提起交换和氏璧,赵国也不再提起割让城池,两大强国在这场邦交战中又打了个平手。
魏惠王与齐威王关于“国宝”的论争,是战国人才观念的不朽故事,见第一部《黑色裂变》。
三 赵瑟秦盆 蔺相如尽显胆识
战场平手,邦交平手,事情自然没有完结。
在赵惠文王正与一班重臣秘密谋划准备推行第二次变法之际,秦国特使王稽再次进入邯郸,邀赵王在河内与秦王会盟修好。这一突兀举动,顿时又在赵国引起了种种猜测议论,赴约与否,几名重臣纷争不一。
此时的赵国,文武大才兼备,朝局生气勃勃:马服君赵奢伤病虚弱,力荐老将廉颇做了大将军统率军事;国尉许历襄助,名将乐乘、楼缓镇守北边长城,赵奢与隐居的乐毅父子则力所能及地不断谋划,军争大事前所未有的整齐。国政有文武兼备的平原君赵胜,邦交有后起之秀蔺相如,堪称明君强臣济济一堂。然则,如何应对秦国发动的又一次邦交之战,大臣们却是一时不能统一。大将军廉颇与国尉许历认为,秦国意在欺骗天下,坚持不赞同赵王赴约。乐乘、楼缓一班大将则主张,即或赴约,亦当在第三国选地,而不当在秦国河内。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都主张不宜拒绝修好盟会,毕竟,能够当真与秦国修好而使赵国安定数年,对赵国也是求之不得的二次变法时机。然则,赵胜赵奢都有一个担心,怕秦昭王故伎重演,使赵王做了楚怀王第二。虽说目下赵国之强大远非昔日楚国可比,然则秦国对山东六国之威压欺侮也是远远甚于从前。万一赵王有失,对赵国便是无可估量的一击,届时纵是兴兵攻秦,邦交尊严国势衰颓也是无可挽回了。
只有蔺相如主张赴约,理由只有一个:赵虽实力稍弱,然大体与秦国正当均势斡旋之时,军事兵争犹不退让,邦交安可畏敌退让?至于邦交尊严,蔺相如自请一力承担。赵王本来也怕秦王有背后图谋,不欲应约,然则经蔺相如一番剖析,又觉得不能示弱于秦,思忖再三,下了一道王书:会盟秦王,交上大夫蔺相如全权处置,其余大臣各听调遣。
蔺相如奉命,先与秦国特使王稽会晤磋商,提出秦赵会盟当在第三国居中地,否则有失公允。王稽丝毫没有为难,爽朗笑道:“秦王但谋两国修好,意在河内尽东道之礼也。若赵王觉他国好,便是他国。上大夫确定会见地。”听得王稽如此说法,蔺相如知是秦国君臣已经商议好了应变之策,却不宜说破,便也笑道:“既然如此,会见地在河外渑池如何?”“好!”王稽拍案,“渑池韩地,两王路途相当。便是渑池。”蔺相如笑道:“既是我邦定了地点,请秦国确定时日。”“好说。”王稽一挥手,“秦王之意,可在中秋,如何?”“也好。”蔺相如道,“中秋月圆,会盟好兆也。”
议定了会盟地点时日,蔺相如来到大将军府拜会廉颇。按照赵国的七级爵位——君、侯、上卿、客卿、五大夫、上大夫、大夫——上大夫尚只是第六级爵位。论实际执掌,邦交虽则是重要实权,但在各国历来属于丞相府辖制,蔺相如以上大夫爵执掌邦交,虽说是直接面对赵王的列班大臣,但无论如何也还说不上高爵重臣。老廉颇不同,职任大将军是一等一的重臣,爵位虽是上卿(第三级),但在非王族大臣中几乎是最高爵位了。赵国法度:君侯两级爵位有封地,非特殊功勋与王族大臣不能授予。目下之赵国,非王族封君者只有赵奢、乐毅两人。廉颇虽然后来也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然此时爵位尚只是上卿。虽则老廉颇如此显赫,但对于蔺相如而言,与廉颇本无统属,目下又是奉命全权调遣秦赵邦交,正是炙手可热的新锐大臣,即便平礼会商也不为过。然则,蔺相如对这位大将军分外敬重。老廉颇非但是高职高爵重臣,且是蔺相如素来景仰的赵国长城,蔺相如宁愿执下属之礼拜会大将军府。
门吏如飞般报进,蔺相如尚在门廊下肃立等候,影壁后有力的脚步声伴着苍老浑厚的笑声已飞了过来:“大贤士如此礼敬,老夫如何当得也!”笑语方罢,须发雪白神色健旺一身红色胡服软甲的老将军已经到了面前。蔺相如连忙深深一躬:“在下蔺相如见过大将军。”老廉颇哈哈大笑着扶住了蔺相如:“上大夫后生新锐,老夫粗莽武夫,正欲讨教了。来,进去说话。”拉着蔺相如手大步进了庭院。
来到水池边一座茅亭下,廉颇笑道:“屋间闷热,便在这里说话。来,这是凉茶。”蔺相如一看,亭下石案上除了陶壶陶碗,便是摊开的几卷竹简与一张羊皮地图,显见是廉颇正在这里谋划何事。饮得一大陶碗凉茶,蔺相如一拱手道:“大将军可是在谋划,要于河内秦赵边境部署大军?”“噫!你如何得知了?”廉颇大是惊讶。蔺相如道:“在下前来,正是要请大将军,在两王渑池会盟期间,切莫对秦国河内施压。”“为何?”廉颇目光炯炯,“我大军压迫河内,赵王方得渑池安全。”蔺相如摇摇头道:“大将军试想,赵军压迫河内,秦军岂能不同等部署?两支大军对峙在侧,两王会盟岂非天下笑柄?赵国若要争取会盟成功,不能大军压阵。”廉颇思忖一阵笑道:“说得也是。但没有军备,老夫总是担心也。”蔺相如道:“在下以为,大将军目下军备当在上党。”“为何?”廉颇又惊讶了。“秦国若要施压于我,必在此处。”蔺相如指点着石案上的羊皮地图,“赵国上党,南与韩国上党相连。秦国若夺取韩国上党,等于夺取了赵国上党之根基也。”“噢!老夫明白也。”廉颇恍然,“这叫敲山震虎,既不落进攻赵国之名,又实实在在地威慑了赵国,以白起之狡诈,有此可能!老夫便卡在这里。”廉颇粗大的指头当当点着上党中部山地的壶关,“白起再来,老夫正好报一箭之仇。”蔺相如起身一拱:“大将军谋划既定,在下告辞了。”
“且慢!”老廉颇猛然拉住了蔺相如衣袖压低了声音,“赵王此行,当真无忧?”
“大将军但出壶关,蔺相如保赵王无忧也。”
“好,赵王若有闪失,老夫拿你是问。”老廉颇的黑脸骤然沉了下来。
蔺相如目光一闪笑道:“大将军当以全局为上,无得有擅自举措才是。”
“蔺相如,你说老夫有擅自举措?”
“揣摩而已,尚请大将军见谅。”
“蔺相如啊,惜乎你不是重臣,否则,老夫也揣摩你一个了。”廉颇似乎不胜惋惜。蔺相如笑了笑没有说话,只一躬身悠然去了。
转眼八月上旬,蔺相如总领六千军马护卫赵王车驾仪仗,辚辚出了邯郸。这一日刚刚过得漳水,却见一支马队沿着漳水河谷从西边风驰电掣而来。蔺相如观望有顷,走马王车旁道:“臣请我王稍候,必是大将军赶来了。”赵惠文王笑道:“这个老廉颇,急吼吼赶到这里做甚?”说话之间,马队已到车前,廉颇飞身下马向王车赳赳走来:“老臣廉颇,敢请我王移驾百步,老臣有密事启奏。”惠文王略一思忖道:“好,到那片胡杨林去。”驭手一抖马缰,四匹骏马碎步走马去了。
到得胡杨林边,廉颇慨然一拱手道:“老臣终疑秦国不善,请以三十日为限,王若不归,老臣则联络重臣拥立太子为赵王,以绝秦国胁迫野心!”惠文王心下一沉:“大将军果真以为,本王是芈槐第二?”廉颇肃然正色道:“为防万一,老臣不敢掉以轻心。”惠文王思忖笑道:“也好,本王三十日不归,你等拥立太子好了。”“老臣遵命!”廉颇一躬,飞身上车,亲自驾着王车回到了仪仗之下,下车对蔺相如慨然一拱:“上大夫重任在肩,老夫拜托了。”蔺相如悠然笑道:“各司其职,大将军放心便了。”老廉颇退后丈许,看着王车仪仗辚辚远去,方才回马去了壶关。
“上大夫,你知道方才廉颇所请何事么?”惠文王若有所思地问了一句。走马王车右侧的蔺相如从容笑道:“必是大将军请命,我王逾期不归,便要拥立太子。”惠文王有些惊讶:“廉颇也与你有约了?”蔺相如摇头:“臣非重职,大将军不会约臣。”惠文王暗自松了一口气道:“你以为此事如何?”蔺相如道:“大将军忠心耿耿,赵国之幸也,我王何其忧心忡忡?”惠文王道:“赵国痼疾,上大夫不曾闻得?”蔺相如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赵国纵有兵变痼疾,然绝非大将军此等人所为也。”惠文王哈哈大笑:“说得好!上大夫可谓知人也。”
及至赵国车驾抵达,渑池已经是军营连绵了。此次两大强国会盟,地点在韩国,韩釐王大为兴奋,看做是韩国斡旋大国邦交的绝好时机,要大大尽一番地主之谊。七月流火的时节,韩釐王命上将军韩举带领一万人马,先期到渑池筹划行辕事务。八月上旬一过,韩釐王亲自到渑池迎接两王。秦国车驾先一日到达,韩釐王虔诚迎接之余,想与秦昭王好生盘桓一阵,诉说一番韩国的两难处境,希望秦国不要将三晋看做一家,对韩国压力太甚。谁知秦昭王只是打哈哈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得一阵竟打起盹来。韩釐王大是尴尬,告辞走了。本想立即回新郑,无奈已经见过了秦王,此时若走,分明不给秦国脸面,且还要引得赵王猜测。韩国已经是弱势,两强间谁也不能开罪,韩釐王只有强打精神迎候赵王了。秦国不待见韩国,赵国便是韩国靠山了。毕竟,赵国要与秦国抗衡,便要结盟韩国,谅来赵王不至于如秦昭王那般傲慢。
果然,一见韩釐王出迎,赵惠文王远远下了王车迎了过来:“韩王兄别来无恙?”
韩釐王顿时大为感动。论年龄,他比赵王小得两岁,说相仿也不为过。论王位资历,惠文王赵何已经是二十年老王了,他却只有十七年,还没到这个约定俗成的老王关口。即或寻常人等交往,赵何也比他资深年长,理当敬重。更要紧的是,目下之赵国已经是与秦国抗衡的超强战国,成了山东六国的主心骨,赵王之分量他这韩王如何比肩而论?如此情势之下,纵是赵王轻慢,韩釐王自觉也可忍耐,谁料赵王竟远远下车迎来,非但全然没有丝毫骄矜,反倒是超乎邦交礼仪的一片热诚。蓦然,韩釐王心中油然浮现出“三晋一家”这句已经被天下遗忘的老话,一时间情不自禁,迎上去拉住赵王双手一声哽咽:“赵王兄,韩咎……”便说不下去了。
“走!行辕说话,先叨扰你一酒。”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赵何笑得真诚爽朗。
“正是正是,接风酒宴早安排好了,走!”
在韩国行辕大帐里,两王酒不断话不断分外亲密。韩釐王感慨万端,说秦王这次也只带了六千军马,与赵王人马相当,赵国能与强秦平手周旋,山东六国便有指望。如此局面,谈何容易。惜乎韩国日见萎缩,韩咎愧对祖先也!说着说着泪眼蒙蒙了。惠文王一番劝慰激励,说强弱互变,数十年前赵国还不是一样?只要韩王兄励精图治,韩国还是劲韩。韩釐王感奋不已,拍着酒案一阵慷慨,有赵王兄做靠山,韩咎便振作一番。三晋一家,此次会盟,韩咎做赵王兄臂膀了。惠文王哈哈大笑,好啊好啊,有韩王兄一句话,赵何有底气也!直到暮色降临,这场接风酒宴才告结束,韩釐王亲自将惠文王送到赵国行辕,又叮嘱絮叨一阵,方才呵呵笑着回韩国行辕去了。
酒宴期间,蔺相如已经约见了秦王特使王稽,商议好次日磋商盟约,三日后秦赵两王举行会盟大典,盟约用印。回到行辕,侍女正在为赵王煮茶消酒。蔺相如禀报了诸般会盟事务的排列,惠文王连连点头,涨红着脸兴致勃勃地说了与韩釐王会面的情形。蔺相如笑道,既然如此,臣动议会盟邀东道国列席如何?好,正当如此。惠文王拍案笑道,秦王没有拒绝韩王列席的理由,只对我有利。
经过一整日磋商,蔺相如与王稽终于将秦赵盟约议定了,等书吏们将盟约誊抄到羊皮纸上,并刻好竹简本时,已经是天交三更了。按照邦交礼仪,秦赵两王还有一日的最后定夺,若无异议,第三日便是会盟大典。蔺相如很清楚,这次的秦赵盟约,只是秦国分化山东六国的一次邦交谋划而已,更确切地说,是秦国在山东六国孤立赵国的谋划。也就是说,秦国要通过这次会盟,将赵国变成与秦国同等的超强战国,使其余战国将赵国也看成与秦国同样雄心勃勃要统一天下的强敌,进而不敢靠拢赵国,而秦国便能全力与赵国对抗。唯其如此,这种盟约既不会有重大的实际约定,最终也不能当真信实。然则,赵国却必须会盟。说到底,赵国需要时间,而时间的核心,是没有秦国这般强敌所能引发的举国大战;虽然与秦国会盟,会有在山东战国中变成孤家寡人的危险,赵国依然得跨出这一步,尤其在秦国主动示好的情势下更不能拒绝;根本原因便在于:秦国之强,发动大战可使赵国有倾覆之危,山东五国疲弱,赵国即便一时孤立,也完全挺得过去。这便是邦交,唯以利害为根本,两害相权,取其轻也。这样的会盟,盟约形式比盟约内容更重要,只要修好意愿昭示天下,盟约议定的具体条款实际是无足轻重的,根本无须两王亲自定夺。然则,这便是邦交,虚则虚之,必经的关节却是不能少的。
直到次日中饭时辰,蔺相如才走进了赵王大帐。
惠文王一气睡了五个时辰,酒意全部消散,显得精神奕奕,将蔺相如呈递的盟约瞄了一眼丢在了旁边笑道:“明日大典,上大夫有何见教?”
“既是大典,我王泰然处之可也。但有非常,我王听臣处置。”
“素闻秦王善饮,所带赵酒可够?”
“尚坊赵酒百桶,足以应对也。”
“要否给秦王送一车了?”
“此等细务,我王听臣见机行事。”
“好!上大夫虑事周详,我放心。”赵何本来还想提醒几件事,见蔺相如显然有多方谋划,也不再说起。
次日清晨,大河南岸的三片营地响起了悠扬的号角。随着阵阵号角,西边行辕的黑色仪仗,东边行辕的红色仪仗,南边行辕的红蓝色仪仗,不疾不徐地向中央地带的大营聚拢而来。三方汇聚,红蓝色的韩国仪仗在大营外围的东南角扎定,单留一个百人马队簇拥着韩釐王的青铜轺车隆隆驶入大营辕门。进得大营中央的高台之下,韩釐王下了王车登上高台东侧的一辆云车,高高地长呼了一声:“大韶乐起——会盟两王入营——”
骤然之间,乐声大起,钟鼓悠扬,箫管清亮,玉磬平和,唱和肃穆。这是被称为“大德极致,尽善尽美”的《大韶》。相传这《大韶》本是舜帝时的乐曲,自西周之后成为与《大雅》、《颂》并列的天子乐舞。春秋之世,《大韶》流入诸侯殿堂,得到了礼乐名家的高度评价。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了《大韶》,激动万分,盛赞《大韶》:“乐而不淫,忧而不困,勤而不怨,曲而有直,哀而不愁,怨而不怒,大德至矣!”孔子则赞叹说,《大韶》尽善尽美矣!从此,这《大韶》以其中和肃穆之特性成为重大邦交会盟中的常用乐舞。然则,《大韶》原本有九节,太显冗长,战国之世视当时情形而缩编或只演奏片段。此时演奏的,只是《大韶》的头三节。韩釐王已经让乐师事先算计好了,三节的时间恰恰是秦赵两王从辕门外进入会盟台的时间。
随着宏大祥和的乐舞,黑红两队王车仪仗同时从两道辕门进入大营。这两道辕门也是韩釐王的精心安排。寻常邦交会盟,都是一道辕门分先后进入。然则,这次是两大强国首次会盟,秦国总想在气势上压赵国一头,赵国却是事事都要争平等邦交,不愿在任何细节上屈辱于秦国。于是,这入场礼仪成了第一道难题。在蔺相如动议之后,韩釐王实际上是这场会盟的东道司礼,自然是刻意呵护赵国尊严。与蔺相如磋商时,韩釐王突然灵光闪现,有了!来两道辕门,同步入场。蔺相如拍案大笑,连连赞叹韩王高见。秦国没有争执,事情便这样定了,韩釐王觉得分外光彩。
车驾进入大营,距会盟台百步之外两王同时下车,分别从东西两条红毡铺地的甬道走到会盟台下。此时韶乐恰好奏完,舞女恰好退出,中央场地一片宁静。待两王在中央两张王案前面南站定,韩釐王一声高宣:“大河之上,两王书告天地——”
书告天地,本是诸侯会盟的传统礼仪。寻常会盟,都是盟主告天,次强告地,其余会盟者则只站在台下念诵陪祭。然则,此次会盟本非寻常,韩釐王便揣摩出了这两王同时告天的新礼仪,连两王之前的国号都不念,而只念“两王”,以免先后歧见。此等匪夷所思之礼仪,也是战国会盟中一次奇观了。
宣声方罢,秦赵两王一齐回身面北,分别在王稽、蔺相如导引下登上了两座三丈六尺高的祭天台,各执一卷对天宣告完毕,走下了高台。两王都在盛年之期,各方相若,都想在细节上尽可能地显示优势(王位资历虽然是秦昭王稍长,然赵惠文王却是亲政国王,丝毫不比秦昭王有短)。告天文书的念诵,两王都是浑厚高亢中气十足。念毕下台,两王不约而同地不要预设内侍搀扶,各自轻捷利落地走下三十六级台阶,同时在王案前站定,相视一笑,都是气定神闲。
“盟约具名用印——”韩釐王走下云车又是一声高宣。
王稽蔺相如在两张王案上摊开了羊皮纸盟约。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分别提起王案上的铜管笔,在盟约左下方写上了自己的名号。之后,两国掌印官员郑重捧来了王印铜匣,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分别打开了印匣,几乎同时说了一声“用印可也”。王稽蔺相如便分别对着印匣长身一躬,捧出了王印,结结实实地摁在了羊皮纸盟约上。
“互换盟约,再度用印具名——”
“各执盟约,两王礼拜——”
随着韩釐王的宣呼,用印具名又交叉进行了一次,两王各自捧起盟约,相互一个长躬,会盟大典的实际议程便宣告完结了。此时正近午时,韩釐王亢奋地呼喊出最令会盟者动心的最后一道议程:“会盟告成!大宴开始——”
在祥和悠扬的雅乐中,一场盛大的会盟宴会开始了。三张王案并没有摆成寻常会盟的形制——秦赵并列面南,韩王面北做东道主相对——而是摆成了一个硕大稀疏的圆形:秦王西北位,赵王东北位,韩王东南位。韩釐王笑呵呵入座,如同打了一场胜仗般快慰。只有在这时,他才终于获得了与秦赵两王对等欢宴的礼遇,谈何容易!更为难得的是,秦赵争持,诸多几乎只能是盟主主持宣布的关节,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头上,使他这个原本无足轻重的东道王竟倏忽跻身“三强”,这是何等荣耀。此刻,韩釐王要盟主般显赫一回,只见他向两王一拱手,陡然一声高宣:“鸣钟开鼎——”
随着余音袅袅的钟声,三王同时用一支精致的铜钩钩在了鼎盖孔上,当的一声,鼎盖掀起,骤然热气蒸腾肉香弥漫大帐。韩釐王满面春风地举着酒爵站了起来:“大宴伊始,韩咎身为东道,先敬两王兄一爵!”赵惠文王正要举爵,纹丝不动的秦昭王揶揄笑道:“看来呵,三晋皆有魏惠王遗风,都是盟主癖也。明是列席会盟,如何东道盟主一般作势了?”一言落点,韩釐王顿时面色涨红,举着沉甸甸的大爵局促得无所措手足。
赵惠文王明知这是秦王戏侮韩王嘲弄三晋,一时说不上话来,憋得脸色涨红。正在此时,坐席在惠文王侧后的蔺相如站起来对秦王肃然一躬道:“韩王列席会盟,并兼东道司礼,虽是赵国动议,却也得秦王首肯而成。秦王正在盛年,何其如此健忘也?且韩王一国之君,不惜降尊纡贵而执司礼之职,秦王不念其心殷殷其劳仆仆,却是反唇相讥,何以树大国风范?”
秦昭王见是这个凛凛顽石般的蔺相如出面,有些不快,怎奈此人一番话句句事实句句在理,还当真不好陡然发作,思忖间一阵哈哈大笑:“原是戏言两句也,上大夫当真了?来来来,赵王韩王,干此一爵!”韩釐王虽则大是尴尬,却呵呵笑着就此下坡:“秦王说得不差,戏言耳耳,上大夫何须当真也。来,秦王赵王,干了!”顷刻之间,韩釐王硬生生将“王兄”两字吞了回去。赵惠文王大是快慰,哈哈笑着立即干了一爵,宴席间顿时轻松起来。
三王各怀心思,正事没有多少说头,只是嘻嘻哈哈边饮酒边观赏乐舞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天气酒肉之类的闲淡话。秦昭王原本善饮,虽非猛士,酒量却是极大,方才被蔺相如呛得一回,心下着意要找回这个面子,不断下令更换乐舞,每曲都三五次举爵与两王轮番豪饮。如此饮得一个时辰,一章雅乐又到终了,秦昭王笑道:“闻得赵王精通瑟乐,请奏一曲助兴,看比我秦筝如何?”赵惠文王正在酒酣亢奋之际,哈哈大笑着大袖一挥:“好!抬瑟来也!”
瑟是春秋出现的大型弹拨乐器,二十五弦,每弦一柱,形制仿佛一口大琴。在通常如《雅》、《颂》的大型乐章中,除了钟鼓,主要是琴、瑟、笙合奏而成主调。当时天下的弦乐器还有八弦筝,然则由于筝是秦人的独有乐器,音色宏大粗犷,入不得中原大雅之堂,便只被称为“秦筝”。直到数十年后的蒙恬将秦筝增至十弦,秦筝才随着强大的国势进入了古典乐器的主流。而赵国属于三晋之一,历来是中原文明的中心之一,自然对秦筝不屑一顾。秦昭王一句“看比我秦筝如何”,竟使赵惠文王豪情勃发,立意要让秦王领略一番中原大雅之乐,便欣然允诺。
两名韩国乐工将一张大瑟抬到中央空地,摆好了瑟案,肃然侍立两侧。赵惠文王出得坐席,对着瑟案一个长躬,随即肃然就座,抬手一个长拨定音,轰然之音骤然弥漫大帐,如萧萧马鸣掠过广阔的草原。随即便是浑厚悠扬的《大雅?文王之声》,随着宏大的瑟声,韩国歌女们肃穆地伴唱:“文王有声,遹观厥成,文王受命,有此武功。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禹之绩,四方攸同。”
“大雅气象,彩!”韩釐王率先喝彩一声,却立即觉得不妥,笑吟吟看着秦王,“赵王应秦王之请而奏乐,秦王评点了。”
“古董老乐,无甚稀奇。”秦昭王悠然矜持地一笑,“然赵王为本王奏乐,倒是值得国史一笔也。”转头看着王稽,“可曾记下了?”
王稽对着秦昭王座案后的随行史官一挥手,史官捧着一卷竹简站起来高声念诵道:“秦王二十八年八月十五,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秦昭王哈哈大笑:“名垂青史,千古传之,赵王大幸也!”
骤然之间,赵韩两国君臣大是难堪。赵惠文王原本兴致勃勃的大红脸顿时抽搐变青——可恶秦王,竟将堂堂赵王变成了他的乐工。但赵何素来缺乏急智,嘴唇瑟瑟发颤,偏是一句话说不出来。此时,蔺相如一挥手,两名内侍将赵王搀扶回了王座。蔺相如回身抱起一个陶盆大步走到秦王座案前一躬:“赵王素闻秦王善为秦器击打,请秦王奏盆甄,以相娱乐也。”
“岂有此理!”秦昭王勃然大怒,“本王何善击打?一派胡言,退下!”
蔺相如没有退下,双膝一跪高举陶盆:“请秦王击奏盆甄。”战国之世,跪拜原不是常礼,即或君臣之间也不是动辄跪拜。今蔺相如并非秦国臣子,行此大礼更非寻常,显然便是告诉秦王:赵国可礼让一筹,然则邦交尊严一定是要找回来的。
秦昭王心下一沉:“蔺相如,你意欲何为?本王不遂你心。”
蔺相如将陶盆往左肋下一夹,右手一伸,霍然从皮靴里拔出一把寒光闪烁的短剑搭在了自己脖颈之上:“五步之内,蔺相如颈血必溅秦王之身!”
王稽大惊,向后一挥手,八名秦国武士大步上前要拿蔺相如。蔺相如怒发冲冠,冲身抵近秦王一声大喝:“谁敢近前!我便血溅秦王!”王稽心念电闪,这行辕之内秦赵卫士相当,绝不能逼得蔺相如铤而走险。于是又一挥手教武士退后,自己上前肃然一拱:“上大夫此举大是失礼,当自重退回才是。”蔺相如冷冷一笑:“秦王若知失礼为何物,便当击打盆甄了事。”说罢举起左手,将陶盆递到了秦昭王胸前。
秦昭王大是懊恼,一时哭笑不得,如此一个拼命之徒挺着一口短剑戳在鼻子底下,你能如何?回身走开么?他岂能不如影随形?杀了他么?秦赵武士相当,顷刻便是血战。果真如此,这次会盟岂非贻笑天下?百般无奈,伸出手指轻轻弹了一下那只抵到胸口的陶盆。谁知陶盆是韩国尚坊精制,体薄如皮,一弹之下当的一声大响,在肃静无声的大帐竟是余音袅袅。
蔺相如举着陶盆高声道:“赵御史记载:赵王二十年八月十五,秦王为赵王击甄!”
秦昭王哈哈大笑:“好!此事了过,再来痛饮!”
赵王韩王大是高兴,想着也须得给秦王台阶,一口声道:“好!再干!”
又饮得一阵,秦王侧案的王稽老大憋气,同为随行特使,蔺相如今日两次使秦王难堪,自己颜面何存?思忖一阵对着赵王遥遥拱手道:“赵王明察:秦赵修好,当有实际举动昭告天下;今我王寿诞之期临近,臣请赵王以十五城为秦王祝寿如何?”
赵惠文王一愣神,如何?祝寿要十五城?依他所想,不管以何种名目,本来便是要准备向秦国有所让步的,祝寿也未尝不可,割出两三城换得个秦赵息兵还是对赵国有利,毕竟赵国需要时日推行第二次变法;这次会盟,原本便是为了这个目标来的,蔺相如两次伤及秦王,适当时机还是需要弥补一番的,邦交之道原本便是实力利害,场面上过得去便可,弱国强横只能招来大祸也;可这十五城也未免太出格,简直就是一两成赵国疆土,如何应得?思忖片刻,赵王正想开口许诺三五城看看,却见蔺相如向他目光示意,便笑着不说话了。
“臣启秦王,”蔺相如从容一拱,“来而不往,非礼也。赵王寿诞之期在十月,臣请以咸阳一城为赵王祝寿如何?”
顷刻之间... -->>
一 秦国第一次力不从心了
当赵国的崛起奥秘全部被揭开,秦国君臣在章台的秘密会商莫衷一是了。
以丞相魏冄的主张:赵国在武灵王之后已经休整二十余年,惠文王赵何的王权已经稳固,赵军兵力已六十万余,实力显然已经超过了武灵王后期;当此之时,秦国不宜与赵国展开大战,当先行周旋山东列国,陷赵国于孤立,而后徐徐图之。然则如此一来,立即便有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阏与之败如何对朝野交代?丧师八万,秦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朝野伐赵声浪正在汹汹之时,天下战国也在睁大眼睛看秦国如何举动,若就此隐忍不发,且不说灭杀秦人公战士气,只怕追随秦国的山东诸侯也会倒向赵国了。这种局面,任谁也不愿看到。如此一番折辩,大权在握的魏冄也不能固执己见了,只拍案一句:“王前但有定策,老夫鼎力实施!”板着脸不再说话。
末了,还是一直默默思忖的白起开口了:“从大势权衡,目下还得给赵国一个颜色,否则内外难安。只是此战只宜快速战胜,不宜僵持大打。战胜之后,我王可会赵王,压其处于下风,使天下皆知大秦并无示弱赵国之意,以了阏与之结。而后,当以丞相之策行事。”虽然不甚解气,然则重臣们反复掂量,目下还似乎只有如此方可暂做了局。一时无话,算是默认了白起的谋划。
“会王之事好说。”秦昭王皱着眉头,“要紧处是,这一仗必须胜得利落。”
白起慨然拱手:“此战臣当亲自统兵,定给我王打出会盟威风!”
一言落点,魏冄当先拍案喊好,几位重臣尽皆赞叹,连秦昭王也似乎绽开眉头松了一口气。白起的厚重寡言人人皆知,统兵出战的沉稳犀利更是人人放心,他说打出威风那便必然能打出威风。只要一战打胜与赵国扳个平手,秦国便能从容周旋。如此情势,君臣心下一时稍安。
会商结束,大臣们立即赶回咸阳各自忙碌去了。独自留在章台消暑的秦昭王有些坐卧不宁,总觉心下沉甸甸的。落日余晖将山谷染成了一片金色,秦昭王沿着湖畔草地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到了竹林掩映的孝公庭院——玄思苑。漫步在这简朴幽静的小小庭院,秦国的风风雨雨油然浮现在眼前。秦孝公与商君的盛年悲剧发生在这里,秦惠王的暮年悲剧发生在这里,秦武王扑朔迷离的继位之变也发生在这里,秉政三十余年的母亲宣太后,去岁也惨死在这里。小小章台,每每在秦国大转折的时刻不期然成了风浪的源头,神秘得令人不可思议,只有叹息天意了。如今,自己即位已经三十余年,秉政母后死了,统摄国事的舅父丞相也老了,眼看自己就要稳稳当当地亲掌大权统一六国了,却突然一座赵国大山横在了面前。拨开这座大山上笼罩的云雾,又恰恰是在章台。若非天意,其中奥秘为何如此令人难测?诚然,一国内政也可以不因他国强大而改弦易辙。然则这是战国之世,大国连续碰撞激烈对抗,天下大势几乎铁定地左右着各国的权力格局,如何能以寻常时期的外事邦交论短长?若无赵国大山骤然横空出世,阏与之战秦军大败,以穰侯年近七旬之身,朝野呼吁其退位还政之声必然日见高涨,穰侯无由恋栈,自己亲政指日可待。然则赵国大山一横,秦国局势陡见险恶,强臣猛将立会成为国家重宝,稳定权力格局也会成为上下同欲,朝野便会转而拥戴穰侯此等强臣掌国,以与赵国对抗。穰侯虽已年迈,却老而弥辣,非但体魄强健,权欲更是不见稍减,若再有十年,嬴稷自己也是年近六旬之老人了,倏忽一生,难道注定要将这空头王冠戴到坟墓里去么?
这种茫然无措,与其说是因自己的权力处境而起,毋宁说是惊心动魄的赵国故事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毕竟,自己是秦王,也算身强体健,终不成还能走在老舅父之前了?纵是亲政再晚,秦国最终也还是得嬴稷掌权了。说到底,秦国目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对抗这个巍巍然崛起的赵国?然则,依赵国目下之势,秦国还当真是力不从心也。就兵力说话,战国以来,初期魏国最是强盛,魏惠王中期曾达到五十万精锐大军;战国中期,楚国吞灭吴越之后,兵力一度达到六十余万,齐国在齐湣王后期也达到了六十余万大军。然则,上述三国都倏忽衰落了,目下都是拥兵三四十万而已,且还不是清一色的精锐新军。目下七大战国之中,兵力在六十万之上者,唯有目下之赵国。
若是仅仅数量占优而战力疲弱,秦国五十余万大军何惧之有?要紧之处在于,赵国这六十余万大军,偏偏是胡服骑射之后练出的精锐新军,其剽悍勇猛之战力,竟能一战吞灭秦军八万铁骑,当真令人惊心。纵是胡伤用兵不能与白起相比,然则两军死战绝地,赵军并非大军重围以数倍兵力优势取胜,而是在兵力大体相等的情势下死战取胜的。若非此等血战,岂能令善战之秦国朝野震惊?
如果说,阏与之战还仅仅是对赵军战力的惊讶,在白起揭开赵国帷幕后,秦国君臣已经被赵国的整体实力震惊了。若是赵武灵王的主父一直做下去,以赵雍晚年之错失频出,也许赵国之强大也就是昙花一现了。偏是阴差阳错,一场兵变竟成了赵国朝野的枢纽之油,使这个民风强悍的国家度过危机而继续强大起来。本来赵雍未必就死,偏偏是那个最后的侍女岱云子刚刚走出赵国,却永远地失踪了。本来少年赵何未必能稳定赵国,谁料那个公子成被封为安平君独掌国政三年之后却死了。那个谋划起事的李兑虽然做了司寇大臣,却也因实力靠山倒塌而被处斩了。于是,赵何安然亲政,赵国度过了变乱之期。更令人不安的是,赵何当政后礼贤下士,赵国倏忽涌现出一大拨名臣名将,势头似乎比当年秦国崛起还要来得迅猛。虽说在赵国内乱之时中山国又死灰复燃,可如今的赵国不是又灭了中山么?如此一来,赵何的国王越做越稳,赵国也是扶摇直上,天算也?人算也?
战国之世,但能在变法之后连续两代稳定,立即成为超强战国。若一代变法而后代止步,必会无可奈何地迅速衰落。前者如魏国,如齐国,如秦国;后者如楚国,如韩国,如燕国。目下之赵国,赵何已经稳定近二十余年,上下同心,坚持新法,朝野拥戴,国力凝聚,若再有一代如此坚持,秦国的压倒天下之势则可能要被两分了。虽然赵国没有废除封地旧制,旧根没有彻底刨除,令秦国君臣稍感心安。然则,赵国稳定之后,安知不会再行第二次变法?若当真推行第二次变法,如同秦国商君变法一般彻底,赵国岂能撼动了?果真如此,赵国岂非要与秦国平分华夏?秦国一统天下之大业岂非要付诸东流?那时,身为第四代强秦国君的嬴稷将何以面对嬴氏祖先?何以面对天下变法之士?
是了,要害在这里,秦昭王茫然无措的根子也在这里。
当年,秦孝公东出未成梦断关河,临死之际与太子嬴驷单独密谈。孝公问嬴驷:“何谓国耻?”嬴驷答:“六国蔑秦,不与会盟。”孝公问:“何谓国誓?”嬴驷答:“大出天下,一统华夏!”孝公一字一顿地做了最后叮嘱:“王族易败,若无远图则速朽。凡我嬴秦子孙,必以一统天下为激励,荒疏者,死后不得入太庙也!”从此之后,“大出天下,一统华夏”便成了嬴氏王族的秘密国誓。尽管,由于分化六国的策略之需,这一秘密国誓不能公诸朝野,但嬴氏王族与股肱大臣历来都是清楚的。而且,自秦惠王之后,秦国与山东六国经过五十余年周旋,压倒优势已经是越来越明显,齐魏楚燕韩皆成疲弱之邦,统一天下眼看便可着手实施了,却偏生崛起了如此一个强猛赵国,岂非大大令人头疼?更令人担忧的是,若这种秦赵僵持的局面再延续得几年,五大战国完全有可能重新恢复过来,那时山东六国再以赵国为盟主合纵抗秦,岂非又倒退回秦惠王的艰难时期了?稍有闪失,秦国被逼回函谷关以西亦未可知也。
血红的晚霞中,秦昭王猛然一个激灵。
“备车!回咸阳!”秦昭王对遥遥跟在身后的老内侍喊了一声,大踏步走了。
当夜三更,秦昭王回到了咸阳,没有进宫,车驾直奔穰侯魏冄的丞相府邸。可匆匆迎出的相府主书吏却禀报说,丞相从章台回来只在府中停留得一个时辰,便带着一班精干吏员北上九原了。秦昭王思忖片刻,也没有多问,驱车回宫了。
刚进书房,长史王稽来禀报:武安君府行军司马报来急件,说武安君与丞相已经兼程北上九原,但有军情,随时羽书急报。秦昭王心下稍微宽松,立即吩咐长史下书各郡县并晓谕朝野:上将军白起已经起兵伐赵复仇,秦人精壮但有非征入军者,各郡县得踊跃接纳并就地驻扎,俟国尉府稍后一体接编。这是章台会商确定的谋划,此战事先书告朝野,以安国人汹汹请战之心,昭示国府雪耻之心志。王书发出,秦昭王吩咐张挂九原地图。硕大的羊皮地图在六盏与人等高的铜灯下分外清晰,秦昭王伫立在图下久久端详——白起要在这里与赵国开战么?
因此战不大,章台会议没有要求白起详陈谋划。当然,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是白起统兵出战,若是别个大将,那是无论如何也要多方谋议的。加之白起与丞相魏冄素来是军政联手的极佳将相搭档,白起慨然请战,魏冄一力赞同,秦国君臣还有个不放心了?秦昭王从章台回来的路上便在思忖,白起会将战场选在哪里?秦昭王原本多谋深思,即位以来虽说不握掌国实权,但却从来都在细心体察白起的用兵之道,尤其是那些兵略谋划。虽说君王不必领兵,然战国之世大战连绵,君王不知战场兵术尚可,若对兵家战略也是一窍不通,是迟早要出事的。以秦昭王的推测,白起打仗刁猛狠稳,看似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实则机变难测;论秉性,更是刚勇深沉,战胜欲望格外强烈。以此看去,白起这一仗定然是选在河内安阳之外。
安阳是白起夺得河内郡后设置的新要塞,恰在与赵国接壤处。兵出安阳,百里之遥便是丛台行宫(后世赵王台),再北上百里便直接威胁邯郸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安阳要塞四周驻有秦国的精锐铁骑十万,攻城大型器械也多在此囤积,实则是蓝田之外的秦军第二大本营。攻敌距离短,秦军优势大,但出可直捣赵国都城要害,对天下震动大,对赵国震慑更大。秦昭王以为,对赵复仇,此地为上,白起也必选此地无疑。
然则,白起选了九原,实在不可思议。
九原与云中,是秦国北长城段防备匈奴的两大要塞,驻军统共八万铁骑。自从武灵王设置云中郡后,赵国一直在阴山大草原驻有廉颇统帅的十万胡服精骑,东南二百余里是雁门关大军营地,原野开阔,骑兵相互驰援极是便利。依据各方军报,此番白起北上没有调遣大军,看来是要以八万铁骑对赵军十万开战了。虽说秦军战力出类拔萃,然目下这是打过阏与血战的赵军,如何能保得稳操胜券了?白起啊白起,你素来沉稳,如何却在这只能赢不能输的关节点上冒险了?
然则,秦昭王不想干预,也不能干预。
白起背后还有魏冄,且不说魏冄目下大权在握,便是论兵论战,魏冄也是几近一流的统兵之才。无论如何,魏冄的谋国忠心秦昭王是毫不怀疑的,他能全力支持白起,一如既往地亲自为白起坐镇粮草辎重,其中必有道理。大战在即,若自己表示异议,虽说并不一定会动摇这一对将相合璧,但毕竟会使他们分心辩解,传扬开去,对军心无疑是一种无端干扰。可是,如若不说,当此要紧关头,万一失利该如何处置?秦昭王心中蓦然一亮——此战若败,不说白起,先便是废黜魏冄丞相的绝好时机,大权可一举回归。然则片刻之间,心中那一丝亮光黯淡了下去。果真败北,秦国立时便是内外交困,纵能废黜魏冄,却用何人替代?大国丞相统摄国政,其人若无非凡才具,君王会立即陷入繁剧的国务旋涡而处处尴尬狼狈。一将一相,历来是国家栋梁。无大才出世,无端换相便是徒然乱国,如何能在战败危机之时动手?
“长史拟书。”良久伫立,秦昭王突然回过身来。
长史王稽将王书迅速拟就,半个时辰内誊抄刻简用印泥封一应完备。天亮时分,三骑快马飞出咸阳直上北阪,向遥远的北方风驰电掣般去了。
两个月后,九原战报传来:秦军大捷,斩首赵军六万,一举将廉颇大军赶出云中以北的阴山草原,赵国云中郡不复存在。
秦昭王精神大振,备细询问了军使大战谋划经过,情不自禁地拍案赞叹:“天赐白起与秦,当真大秦长城也!”
原来,白起与魏冄的谋划是:此战决意要给天下一个明告——秦国大军强于赵军,阏与之战不过是偶尔不慎战败而已,列国莫要错判情势附赵抗秦。为此,便要寻求与赵国主力大军决战。丞相魏冄曾经提出,从河内郡安阳北上,攻下丛台行宫。武安君不赞同,说从河内方向攻赵腹地是名大实小,既不能化丛台入秦,又不能攻下邯郸,且邯郸以南山地河湖交错,加之赵军后援便利,不宜铁骑驰骋速战速决;但凡用兵,当以夺地灭敌二者兼得为上,以此为谋,九原云中当是此战战场;阴山大草原的边军骑兵历来是赵军最精锐主力,也是赵国傲视天下的根本,若战而胜之,非但可硬铮铮证实秦军威力,而且可大大削弱赵国云中郡,甚或可将阴山草原化入秦国势力。武安君说罢,丞相大是赞同,立即放弃了河内攻赵的主张,二人只带了三千铁骑兼程北上了。
九原在西,东南距云中尚有一百余里。战场之地在云中,白起却先期驻扎在九原,为的是不使赵军觉察。经过半个多月的秘密踏勘与斥候侦探,武安君对赵国边军情势已经了如指掌。此时赵国的长城边军分做三大营驻扎:最东是平城大营,中段是雁门关大营,最西是云中郡治所周围的廉颇大军。因了刚刚吞灭中山国,赵国主力大军尚“镇抚”在雁门关与中山国故地之间的楼烦、广武地带,廉颇的云中大军堪堪只有八万,且是两大营区背靠背两面防守:北防匈奴南下,南防秦军北上,营寨坚固深沟高垒,显是将中原战法搬到了大草原之上。
敌情探明,武安君立即赶赴云中调遣大军:中路轻装铁骑一万,武安君亲自统率,从赵军两大营区的河谷地带杀入,分割赵军;北路军一万铁骑,绕道北营以北的草原,攻赵北营;南路军一万五千,直出云中要塞攻赵南营;铁甲重装骑兵两万,在山谷军营外的大草原截杀出营赵军;其余两万五千骑士与五千步卒,全部改为强弩营并携带猛火油柜,攻营前秘密潜行到大营两边山头密林,先行对赵营猛烈火攻。武安君特意申明将令:此战不堵截赵军援兵来路,集秦长城全部大军猛攻赵军,务求果敢猛勇速战速决,务必于天亮前击溃赵军。
天色一黑,秦军偃旗息鼓从大草原分四路秘密进发,夜半时分抵达赵国云中大营的外围山地。一个时辰后寅时卯刻,三声苍狼的吼叫呜呜呜顺着风声蔓延过来。这是武安君与众将约定的夜袭号令。狼吼方才落点,埋伏在两面山腰的强弩营立即万箭齐发,长大的箭镞带着浸透猛火油猛烈燃烧的厚布头,火龙般扑向赵军营寨。赵军壕沟内外均是粗大的圆木鹿砦,军营内也多有木栅障碍、瞭望云车等诸般木制物事,火箭但钉上鹿砦帐篷,顿时烈火熊熊。不消片刻,火势在赵军的呐喊中无边蔓延开来。此时四面战鼓大作,三路大军潮水般杀入了赵国大营。
赵军虽然勇猛,然在强兵突袭之下也是大乱。饶是廉颇奋勇冲杀,无奈赵军已经被武安君的三万铁骑拦腰分割,无法成阵而战,只有拼命冲出已成火海的山谷军营,在大草原与秦军奋力死战。刚冲到地势开阔的草原,秦军的两万铁甲重装骑兵展开成足足三五里宽的巨大扇形阵包抄了过来。铁甲重装骑兵是秦军铁骑精华,马罩铁皮甲(内皮衬外包铁),骑士则一身六十余斤的精铁甲胄,全身只露出两只眼睛;与轻装骑兵不同的是,重装骑士每人一口重型长剑之外,还有一支一丈余长的铁杆长矛与二十支远射长箭。此等骑兵只宜在地形平坦的原野做强力冲锋,不宜在山地作战。故此,武安君专门部署在九原云中做对抗草原匈奴的利器,不想今日派上了用场。重装铁骑展开,一具具铁塔相连,恍如漫无边际黑色铁流压过草原,恰与红色胡服的赵国轻装骑兵形成鲜明对照。
两军一经碰撞,赵军的轻装骑士立见不支。这道铁流挺着长矛抡着长剑压来,任你轻灵剽悍,只是近不得一丈之内,纵有几箭射出,也是叮当落地伤不得他皮肉。赵军骑士是清一色的胡人战刀,大体三尺余长七八斤重,近战劈杀没有秦军十余斤重型长剑那般威猛,远战又无秦军长大的精铁长矛。如此一来,人马皆不能近身搏杀,只有在不断闪避中寻机而战,然则躲闪稍微有误,便被一矛洞穿。前有重装铁流堵截,后有轻装铁骑追尾,四面又有专门对付散兵的两万多强弩,前后一个多时辰,赵军骑兵全线崩溃了。廉颇久经战阵,情知僵持下去只能是全军覆灭,连声大吼,一阵撤兵牛角号吹起,率领着溃散骑兵向北方草原撤退了。
天亮清点战场,秦军只有六千余伤亡,斩首赵军六万余。
如此战绩,秦昭王如何不感慨备至?十分地庆幸自己没有对此战表示异议,而是以那道王书支持了这场战事。兴奋之余,秦昭王立即派遣特使北上犒军,并同时书告朝野:秦军大胜赵国主力边军!两书发出,秦昭王想到了该自己出面的第二步棋,思忖良久,秦昭王吩咐内侍立即召长史王稽进宫。
二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
赵惠文王看罢秦国特使的国书,一时云山雾罩了。
“素闻秦王持身端正,厌恶奢靡,何以如此喜好一方美玉?”
“人各有癖,何能以情理论之也。”特使王稽拱手笑道,“然则,宣太后喜好美玉,又是楚人,赵王当知也。太后安葬之时,秦王四处搜求楚玉瑰宝陪葬母后而不能得,今闻赵王得楚玉至宝,秦王欲以其恪尽孝道,亦未可知也。”
“一己之孝,以十五城交换,秦王当真阔绰也。”赵何揶揄地笑了。
王稽也是不无讥讽:“赵王若能将和氏璧无偿赠与秦王,自然是一等一的美事了。”
赵惠文王有些不悦:“和氏璧乃赵之国宝,特使且驿馆等候,待本王与大臣议决而后定。”王稽说声那是自然,告辞去了。
回到书房,赵惠文王仍是百思不得其解,秦王嬴稷究竟有何图谋,要在这和氏璧上大做文章?孝母陪葬,屁话!普天之下谁不知道,秦国法度森严,向有“非举国公议,君不得割一城一地”之大法?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纵然不是割地,也是荒诞之尤,如何能通过秦国那些重臣名将了?战国之世,国家财富之内涵只是实实在在的三样——土地、民众与诸般实用财货。除此之外,珠宝名器甚或钱币,都是可有可无的。进入战国两百年,只有一个魏惠王是真正的珠玉癖,酷好收藏各种明珠宝玉与罕见金器,视此类物事为“国宝”,被当时尚刚刚即位称王的齐威王大大嘲笑了一通,从此成为天下笑柄。饶是如此,当时的越国要用一颗千年大海珠换取魏国南部六城,也被魏惠王断然拒绝了。魏惠王恶狠狠地回答了越国特使,本王有六城之地,可得三万铁骑;三万铁骑纵横天下,何宝不可得也!一个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魏惠王尚且如此,简朴明锐的秦昭王如何能做出此等荒诞事体来?若是真正交换,赵何肯定是毫不迟疑,一方玉器再贵重,也只是一方贵胄赏玩器物而已,不能吃不能喝更不能成兵强国,如何当真价值连城当得十五座城池?
如此说来,秦国肯定是以换宝为入手而另有所图。图在何处?秦国刚刚战胜,赵国最精锐的边军铁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两战下来,秦赵各胜一场,堪堪打了个平手。赵奢、廉颇一班大将与平原君等一班重臣,都主张不要急于寻仇,一定要稳住阵脚与秦国长期对抗,寻求最合适的时机决战。当此狼虎两家怕之时,秦国一反夺取魏国河内、楚国南郡后对山东六国的强猛高压,却突然放下身段与赵国展开了平势邦交周旋,且当先便是一出匪夷所思的以城换宝,当真令人觉得莫测高深。
“备车,马服君府。”赵惠文王决意先听赵奢如何说法。
阏与血战,赵奢负伤二十余处,虽经太医精心治疗而痊愈,毕竟是大见衰弱,寻常时日深居简出。惠文王敬重这位力挽狂澜为赵国立威的名将,怕他在家落寞,下书赵奢以封君高爵兼领了国尉府,谋划赵国军务。国尉许历,本是赵奢力拔于军士,对马服君兼领国尉府自是分外服膺,但有军政大计便来马服君府共谋,赵奢的精气神终是渐渐好了起来。
惠文王知道,赵奢特意在后园庭院水池边建了书房,寻常总是在这里养伤待客,便不走正门,径直进得偏门,未过影壁,闻得一股淡淡的草药气息飘来。绕过影壁再穿过一片竹林,便到了那座四开间书房的背后。猛然,一阵琅琅吟诵传来,透过摇曳修竹,惠文王看见一个红衣散发黝黑健壮的少年,正在水池边挺身肃立着高声念诵。听得几句,是《孙膑兵法》。噢,对了!惠文王心中一动,早听说马服君有个天赋不凡的儿子,莫非这便是了?看这模样,马服君是在书房廊下了。别急,看看这父子做何功课。惠文王向身后内侍挥挥手,站在竹林边不动了。
片刻之后,少年吟诵停止,昂昂高声道:“父亲,赵括背完兵书十三部,你做何说?”
“天赋强记,原是不错。”赵奢淡漠的声音突然一转,“赵括,兵书十三部你倒背如流,还在这些兵书上密密麻麻做点评批注。我问你,兵书作者,皆是身经百战之兵家名将,兵书之言,皆是实战而来。你从未上过战阵,更不说统兵作战,却以何为凭据,做如此多方评点诘难?”听羊皮纸哗啦啦翻动,显然是赵奢拿着兵书在对照,对上面的批点大皱眉头。
“父亲差矣!”少年赵括红着脸高声反驳,“兵书作者未必身经百战。最多之吴起,终生只有七十六战。最少之孙膑,终生只有两战。次之如太公,终生只有三战,灭商之前只是一悠闲老叟而已,从未有统兵上阵之阅历。由此观之,久历战阵可成名将,精研兵学亦可成名将。前者如父亲如廉颇,后者如太公如孙武如孙膑。赵括虽未入军旅战阵,然则读尽天下兵书,相互参校,自能见其谬误,如何不能评点?父亲不说评点是否得当,而只对评点本身一言抹杀,岂非大谬也!”
“嗬!小子倒振振有词了。”赵奢翻动着羊皮纸,“你对《吴子》这番评点显是无理。《吴子?论将篇》说,‘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此断至明也。你说,你是如何批点?”
“此断大谬也,非兵家求实之论!”少年琅琅背诵,“无勇不成将,何能仅占数分之一耳?将之勇,在心不在力,在决断之胆识,而不在战阵之搏杀。吴起之误,在于错认将勇只是搏杀之勇也!”
“学宫论战之风,全然不涉实际。”赵奢显然是板着脸在说话。
“父亲差矣!”少年赵括立即一口否定,“阏与血战,若论搏杀之勇,父亲不如廉颇,亦不如乐乘。然则廉颇乐乘皆说不可战,何独父亲主战,且有狭路相逢勇者胜之名言?究其竟,父亲勇略胆气当先,自有名将之功。人云,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实则大谬不然!何也?凡战必守,而无进攻胆识,谈何勇气?此等将军,纵是终生战阵,也必无一名战。赵括立论端正,言必有据,如何不涉实际了?”
“不对不对!小子总是岔道,只不过老夫一时想不来罢了。”
赵括天真地笑了:“父亲自己想不明白,还只说我岔道,真是。”
“且慢!”哗啦一翻,赵奢又道,“《孙子?作战》云:‘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你又是如何批点?”
赵括应声即答:“此论春秋可也,战国之世拘泥此论,当败兵!”
“一派胡言!”赵奢呵斥一句,“在敌国就地解决军粮,向为大将之所求,用兵之至境,何以当世不可行?”
“父亲熟知战史。吴起之后,可有一国大军取粮于敌国者?”
一阵沉默,赵奢显然被儿子问倒了。过得片刻,又是赵奢声音:“倒是当真没有。你小子说,何以如此?”
“老父但想,”赵括脸上闪过一丝似顽皮似得意的笑,接着却是与少年笑意极不相称的老到论说,“春秋时诸侯上千数百,半日路程一个邦国,但有军旅征伐,少有不穿越几国者。邦国小,粮仓易见易夺。纵然不能夺得,也可就近向他邦借粮。最不济时,还可抢收敌国与四周小国之成熟田禾。唯其如此,春秋之世邦国相互借粮赈灾救战者屡有发生,故此有‘征伐食于敌’之说。然则方今之世,天下已被七大战国分割,二三十个小诸侯挤在夹缝里奄奄一息。但有战端,动辄数十万大军对峙,敌国粮仓要塞皆远在战场之外,而军营粮仓则是重兵布防,如何能轻易夺得?纵然奔袭敌方粮仓成功,也只能断敌之粮,而不能补充己方之粮也。是故,孙子此说不应战国,战国之世亦无此等战例!”
“似乎在理。”赵奢声音拖得很长,“然则,老父总觉何处不对,只不过一时间想不清楚……”
“想不清楚,不要想了。”惠文王大笑着走出了竹林,“后生可畏,信哉斯言也!”
赵奢连忙站起施礼参见,赵括也跟在父亲后面行了大礼。惠文王高兴地拍着少年肩膀连连赞叹将门虎子,回身笑道:“马服君,我借你这儿子一用。”
“我王笑谈了。”
“非是笑谈。”惠文王收敛笑容,“太子赵丹,才智平平。本王想教赵括进宫伴读,少年同窗切磋,以激励太子奋发,马服君意下如何?”
赵奢思忖片刻,肃然拱手道:“赵括虽有读书天赋,然则老臣总觉其未经锤炼,华而不实,若误太子,老臣心下何安?”
“马服君何其多虑也。”惠文王笑了,“初生之犊若畏虎,岂非你我老暮了?”转身一拍少年肩膀,“赵括,你可愿再读几年书?”
赵括挺胸高声:“读书历练,愿意!”
“好!”惠文王点头,“那便定好了,明日你进宫拜见太子傅。”
“遵命!”赵括将军般高声领命,“赵括告辞,代父亲下令上茶!”回身飞跑去了。
望着赵括背影,惠文王犹是一脸欣然,站在座案前兀自喃喃赞叹。赵奢也是若有所思,直到惠文王回身入座,才恍然笑了:“我王拨冗前来,必有大事。此间清静隐秘,我王但说无妨。”惠文王收拢心神,将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事说了一遍,末了道:“此事棘手,马服君有何评判?”赵奢思忖一阵道:“秦国此等做法,意在挑起事端,原非寻常邦交之道。以老臣揣摩,秦国军力一时无奈赵国,便以此等邦交手段试探周旋。赵若不加理睬,天下会视赵国畏秦如虎,不敢与我结盟;赵若将和氏璧交出,而秦国必不会当真割让十五城。目下赵国无力与秦国决战,其时徒然受骗被欺,大大有损我邦尊严;若断然拒绝,则给秦国以寻衅口实,五大战国不想卷入战端,则会指斥赵国惜宝轻战,力劝我邦达成交换,到头来还是左右两难。权衡起来,当真难以处置。”
“刁钻秦王,此等龌龊伎俩,也亏他想得出。”惠文王愤然拍案,再没了后话。
“且慢,”赵奢眼睛一亮霍然站起,“还是老话,狭路两难勇者胜。”
“马服君,你是说要与秦国开打?”惠文王大是惊愕。
“原是老臣突兀也。”赵奢歉然一笑,“老臣之意:邦交诡计,当以邦交手段破之。两难斡旋,便需邦交猛士。若有一智勇兼备之特使,专司和氏璧周旋秦国,或可得完满结局也。”
“有理。”惠文王轻轻敲着座案,“马服君以为,何人堪当特使?”
“老臣不谙邦交,尚无人选。我王不妨召集大臣举荐,或可得人。”
惠文王一拍案,“好!便是这般。”
次日清晨卯时,凡在邯郸的大臣们都奉王命进宫了。惠文王将原委说过,命大臣们各自举荐堪当特使的大才。由于封地制仍然保留,赵国大臣大多养有多少不等的门客,寻常举荐贤能,除了官署吏员与风尘奇士,主要来源便是各府门客。当时之赵国,当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门客最多,大体有近两千人。然则平原君思忖半日,门客武士居多,除此则是略有一技之长的文士,谋勇兼备的邦交之才目下确实没有。其余大臣倒是说了几个,然则又立即被知情者非议,不了了之了。眼看没有个结果,平原君提出下书各郡县求贤,偌大赵国,宁无人乎?惠文王虽觉太慢,也只好赞同了。
正午时分大臣们散去,惠文王正要出殿,一直守候在王座旁的宦者令缪贤却走过来一躬道:“敢问我王,老臣有一人才,不知可否举荐?”惠文王不禁笑道:“非常之时,不拘常例,你说。”原来,这宦者令总管王宫事务并兼领所有内侍侍女,虽在大臣之列,本人也并非被阉割的内侍,但却因是侍奉国君之近臣,各国便有不许宦者令与闻政事的法度。每逢殿议,宦者令是唯一不设座案而只能遥遥站在国君侧后以备不时之需的大臣。因了如此,缪贤自然只能事后说话,且须经国君特许。
“老臣府中舍人蔺相如,堪做特使。”缪贤拘谨寡言,一句话完了。
“总得说说,此人何以堪当大任?”惠文王笑了,“来,入座说话。”
“谨遵王命。”缪贤小心翼翼地跪坐案前,“当初,老臣依附公子成获罪,想逃亡燕国。舍人蔺相如坚执劝阻,问臣何以相信燕王。臣答,当年曾随主父与燕王会盟,燕王私下曾拉着老臣之手说,愿与老臣结交,故此欲投奔燕国。蔺相如却说,赵强而燕弱,足下乃赵王信臣,故此燕王方有结交之意,如何能做真诚结交论之?今日足下做逃亡之人,失势失国,燕王畏惧赵国强兵,非但不会容留,且必然绑缚足下送回以示好赵国,足下何能自投罗网也!老臣请其为一谋。蔺相如说,赵王宽厚,足下亦非元凶,但肉袒伏斧请罪,赵王必能开赦也。老臣听从,果然我王赦了老臣,还官复原职……”
“噢——”惠文王恍然大悟,“老令当年请罪得脱,是此人谋划?”
“正是。”
“不错。”惠文王轻叩书案,“这个蔺相如何方人氏?因何做了你的舍人?”
“启禀我王:蔺相如本代郡安阳县令蔺胡之子,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修业六年,方回赵国,其父却卷入赵章之乱而获罪。蔺相如奔走邯郸谋求出路,经门客举荐而入老臣门下,老臣命他做了门客舍人,总管府务。”缪贤素知用人奥秘,将关节处说得很是确切。
“卿以为此人堪用?”
“老臣以为:蔺相如乃胆识勇士,更有智谋,可做特使。”缪贤没有丝毫犹疑。
“好!”惠文王拍案,“下书蔺相如,午后在西偏殿晋见。”
“老臣遵命!”缪贤兴冲冲去了。
午后斜阳,西晒的偏殿一片明亮日光。惠文王从大木屏的望孔一瞄,便见一个红衣束发者在殿中悠然走动,身材劲健笔挺,白皙的脸膛高鼻深目棱角分明,三绺短须些许发黄,显见有胡人血统。惠文王快步走了出来:“阶下可是蔺相如乎?”“代郡布衣蔺相如参见赵王。”由于舍人只是家臣,没有官身,蔺相如以士礼晋见。
“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交换我和氏璧,可以做么?”惠文王直截了当入了话题。
“秦强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简洁一句,无片言剖析。
“若秦国得璧之后不割城池,我却奈何?”
“财宝互换,天下公理也。秦以城求璧,原是常道,赵若不许,理屈在赵。赵若交璧,秦不予赵城,理屈在秦。权衡两策,宁可选择交付玉璧而让秦国理屈。”
“然则,这个特使却难也!”惠文王长叹一声。
蔺相如慨然拱手:“目下我王必是无人,蔺相如愿奉璧出使。秦若割城,则璧留秦国。秦不割城,臣保完璧归赵。”
“好!”惠文王拍案站起,“若得如此,则无论换与不换,赵国都立于不败之地也。”转身高声吩咐,“御书颁书:蔺相如职任特使,奉璧入秦。”
蔺相如慨然应命,随着御书在王宫办理了一应仪仗国书印信,五日后入宫迎出和氏璧,带着三百铁骑护卫辚辚西去了。赵王书没有封蔺相如任何官爵,而只是任为特使。特使不是官爵,而只是一事一办的国君使者,大臣可做特使,布衣之士亦可做特使。此时身为特使的蔺相如,实际身份还是门客舍人,而门客历来是家主之私臣,不是国家官员,说到底,依然还是布衣之士。蔺相如很清楚,赵王之所以如此下书,一则是法度有定:无功不得受禄;二则是他的才具究竟是否堪当大任,还有待证实,骤然因事加爵,反倒会引起朝野非议。但无论如何,蔺相如只抱定一点:名士但为国使,便当不辱使命。
旬日之间,蔺相如抵达咸阳,将三百马队驻扎城外渭水之南,只带十名赵王特派护璧的黑衣武士入城。先在驿馆驻定,蔺相如派副使奉赵王国书进入丞相府行人署,磋商一应相关事宜。次日清晨,行人署传来秦王书令:着赵国特使奉和氏璧,即刻前往章台晋见。蔺相如接书,一行车马在秦国行人陪同下出得咸阳过得沣水,奔章台而来。
进得章台,沿途警戒森严,蔺相如心知必是秦国君臣在此会议。到得章台宫正殿外,秦国行人先行进殿禀报,片刻之后出来高宣:“护卫随从殿外等候,特使副使奉璧上殿。”蔺相如略一思忖,示意护璧武士与几名吏员在殿外等候,亲自捧起那方硕大的铜匣昂昂进殿了。进得殿中一瞄,蔺相如大觉蹊跷,殿中虽多有人在,却尽是护卫内侍与侍女,两厢没有一个大臣列座。显然,秦王并非在这里朝会,也并非郑重其事地对待这场换宝邦交。虽则如此思谋,蔺相如还是依照邦交大礼参见了秦昭王,双手捧上了赵王国书。
“好!赵王献璧,秦赵亲善也。”秦昭王哈哈大笑着,将国书随意地往旁边一撂,“来,本王先看看这名动天下的和氏璧。”
见秦王如此轻慢,蔺相如心中一沉,但还是镇静自若地捧着铜匣走上了王阶,在王案上打开了铜匣,捧出沉甸甸的玉璧亲手交给了秦王。秦昭王捧着玉璧,但觉眼前白绿相间光彩晶莹,手中温润可人,当真一方举世无匹的宝玉,哈哈大笑道:“赵国献得此宝,果然天下无双也!来,你等都开开眼界了。”递给身边内侍总管交卫士侍女们传看,浑没将这件举世重宝当做郑重大事。内侍侍女们惊讶传看熙熙攘攘,一片声高呼:“我王得宝!国之祥瑞!万岁!”秦昭王也高兴得站起来与几个老内侍指点品评,只是津津乐道地议论此宝能派何用场。
蔺相如长长一躬道:“秦王但知此宝之贵,却不知此宝之瑕疵。”
“如此玉璧,竟有瑕疵?”秦昭王不禁惊讶,“来,你说说看,瑕疵何在?”
蔺相如接过玉璧道:“此玉之瑕,当照以青铜之光方可见得。”抱着玉璧从容走到殿中铜柱旁,转身看着秦昭王,倏忽正色道:“秦王可知,此宝何以名为和氏璧也?”秦昭王笑道:“无非和氏雕琢,岂有他哉?”蔺相如肃然道:“此宝现世,有一个血泪故事。秦王可曾闻之?”秦昭王摇摇头笑道:“血泪故事?未尝闻也,你但说来。”蔺相如道:“五百年前,楚国玉工卞和,于荆山觅得一方合抱大石。此石生于嶙峋山腰,石下浸出淙淙泉水。卞和天赋慧眼,识得此方大石中藏有不世至宝,便将此石进献楚厉王,说此中宝玉但做王印之材,可使国运绵长。楚厉王当即传来王室尚坊之三名玉工师评判,三玉师皆说此石粗朴无形,安得有宝,分明是此人欺世盗名。楚王大怒,立即砍掉卞和双脚,赶出宫外。卞和出宫,抱着大石在荆山下风餐露宿日夜哭泣,三年间发如霜雪形容枯槁,举国视为怪异不祥。后来楚文王即位,派使者到荆山下询问。卞和哭道,吾之悲哀不在失足,而在举世宝玉隐没顽石之间也!世无慧眼,宝玉做石。分明忠贞,却认罪人。泱泱楚国,不亦悲乎!楚文王得报,立即带玉工前赴荆山,剖开顽石,果见光华宝玉。楚文王当即下书,封卞和为陵阳侯,领地六十里。卞和却只是长身一躬,国宝现世,和当去也。合身滚下山崖,死在了荆山南麓。楚文王心感卞和坚贞守宝,因命此宝为和氏璧。秦王以为,这不是血泪故事么?”
“卞和蠢工也!”秦昭王被这个故事吸引了,皱着眉头道,“何不自己剖开大石,取出玉石献国,岂非省了断足大灾?”
“秦王不知做工之难也!”蔺相如一声叹息,“剖藏玉之石,须得特铸镔铁刀具与北海细沙,此两物非楚国所产,郢都尚坊尚须从他国买得,寻常玉工却如何剖石切玉也?”
“原来如此,特使博闻。”秦昭王笑道,“说说,和氏璧瑕疵何在?”
“此璧之瑕疵,即此璧之神异也。”蔺相如将和氏璧托起对着阳光,一缕红光骤然一闪,“秦王须知,当初卞和一缕鲜血溅入玉身,使此璧于白绿亮色之中有了一缕炎炎红光。楚人说,此为血光,亦是卞和灵魂归附之所也!”
“血光何算瑕疵?有此血光,正合战国大争之道,真我大秦国宝也!”秦昭王一伸手,“来,本王再看看。”
蔺相如猛然靠近铜柱,将玉璧高高举起,怒火上冲道:“秦王若再近前一步,蔺相如与玉璧一起毁于铜柱之下。”
“好个蔺相如,突兀变脸,却是为何?”秦昭王大为惊讶。
“秦王何明知故问也!”蔺相如怒发冲冠愤然高声:“和氏璧天下重宝,赵王奉若神器,斋戒五日,方才郑重送来咸阳。秦王得宝,却传之内侍侍女,轻慢辱弄天下名器,却只字不提割城交换之事,分明蔑视赵国。身为特使,蔺相如何能忍之?”
秦昭王愣怔片刻,一阵哈哈大笑道:“好好好,来人,拿地图来。”书吏匆匆拿来一卷羊皮大图展开,秦昭王指点着地图,“特使看好了,这河内十五城与赵国接壤,割给赵国如何?”蔺相如冷笑道:“和氏璧价值连城,岂可一语了事?秦王当仿效赵王斋戒五日,举行隆重朝会,交换割城国书,蔺相如自当奉上和氏璧。”秦昭王思忖片刻笑道:“好!依你了,本王斋戒五日,你再献宝。来人,将赵国特使安置广成传舍住下,五日后朝会。”说罢拂袖去了。
传舍,客栈也。广成传舍,是章台外一座最有名的客栈兼酒肆,宽敞整洁,偶尔也兼做国府驿馆。外国使节但在章台晋见秦王,大多住在这广成传舍。因了这个原由,职掌邦交的行人署在这广成传舍住了一名吏员,称为传舍吏,专司接待照应外邦使节。蔺相如一行住定,已经是日暮时分。用过晚餐,蔺相如叫过两名黑衣武士商议一番,黑衣武士当即扮做商旅出了传舍。片刻之后,蔺相如带着两名护卫乘坐轺车公然出行,对传舍吏只说是要到赵国特使营安置事务,辚辚去了。到得沣水南岸,正遇两名黑衣商旅等候。蔺相如将和氏璧交两人收好,吩咐两人即刻飞骑北上。蔺相如为武士选定的路径是,从咸阳北阪直上河西上郡,再西出离石要塞直入赵国。这条路比东出函谷关的大道要近得大半,两名武士不出三五日已经回到了邯郸。
送回和氏璧,蔺相如在广成传舍泰然住了下来。
到得第六日清晨,传舍外车马仪仗大有声势,行人署奉王命前来迎接特使献宝。蔺相如也不说话,只从容登车进了章台宫。这次章台宫正殿当真是盛大朝会威仪赫赫,宣呼之声随着蔺相如脚步从宫门外迭次上传,直达正殿。依照礼仪参见完毕,王座上秦昭王威严矜持地开口了:“赵使蔺相如,本王已经如约斋戒五日,今日当献和氏璧也。”蔺相如正色道:“秦王明察,不是赵国献璧,而是秦国以城易璧。”秦昭王道:“便是以城易璧,本王也已对你指看了河内十五城,还有何说?”蔺相如悠然一笑:“和氏璧已经安然归赵,外臣请说其中缘故。”秦昭王骤然大怒拍案道:“大胆蔺相如!竟敢戏弄大秦么?”蔺相如长身一躬道:“秦王明察: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代国君,与山东诸侯从未有过坚明约束,口头允诺立成泡影者多矣!蔺相如诚恐见欺于秦王而有辱使命,故此完璧归赵。秦王若果真以十五座城池交换,敢请立即派出交割特使,随臣前往河内,一俟赵国接防十五城,蔺相如当即奉上和氏璧。赵国虽强,终比秦国实力有差。赵国无意开罪秦国,更不欲以一方玉璧欺骗秦国而贻笑天下。秦王若罪我,蔺相如愿就汤镬之刑,甘受烹杀而无怨也!”
大殿中一片沉寂,秦国君臣都被这个从容应对自请烹杀的赵国使臣震撼了,准确地说,还有几分敬佩。虽则如此,毕竟是邦交难堪,大臣们纷纷怒声指斥,赵国无信!亵渎秦王!该杀!蔺相如当下油镬烹杀!
突然,秦昭王哈哈大笑一阵:“蔺相如,算得一个人物也!本王纵然杀你,终是不能得璧,何苦来哉?璧城交换,原是买卖一桩,愿做则做,不做也罢。谅赵王不致以一玉璧欺我大秦也!蔺相如,本王放你回赵,此事日后再说。”说罢径自拂袖去了。
蔺相如回到邯郸,在赵国朝野声名鹊起。惠文王更是感喟不已,立即下书拜蔺相如为上大夫执掌邦交。一场由秦国发动的邦交危机就此不了了之,秦国从此不再提起交换和氏璧,赵国也不再提起割让城池,两大强国在这场邦交战中又打了个平手。
魏惠王与齐威王关于“国宝”的论争,是战国人才观念的不朽故事,见第一部《黑色裂变》。
三 赵瑟秦盆 蔺相如尽显胆识
战场平手,邦交平手,事情自然没有完结。
在赵惠文王正与一班重臣秘密谋划准备推行第二次变法之际,秦国特使王稽再次进入邯郸,邀赵王在河内与秦王会盟修好。这一突兀举动,顿时又在赵国引起了种种猜测议论,赴约与否,几名重臣纷争不一。
此时的赵国,文武大才兼备,朝局生气勃勃:马服君赵奢伤病虚弱,力荐老将廉颇做了大将军统率军事;国尉许历襄助,名将乐乘、楼缓镇守北边长城,赵奢与隐居的乐毅父子则力所能及地不断谋划,军争大事前所未有的整齐。国政有文武兼备的平原君赵胜,邦交有后起之秀蔺相如,堪称明君强臣济济一堂。然则,如何应对秦国发动的又一次邦交之战,大臣们却是一时不能统一。大将军廉颇与国尉许历认为,秦国意在欺骗天下,坚持不赞同赵王赴约。乐乘、楼缓一班大将则主张,即或赴约,亦当在第三国选地,而不当在秦国河内。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都主张不宜拒绝修好盟会,毕竟,能够当真与秦国修好而使赵国安定数年,对赵国也是求之不得的二次变法时机。然则,赵胜赵奢都有一个担心,怕秦昭王故伎重演,使赵王做了楚怀王第二。虽说目下赵国之强大远非昔日楚国可比,然则秦国对山东六国之威压欺侮也是远远甚于从前。万一赵王有失,对赵国便是无可估量的一击,届时纵是兴兵攻秦,邦交尊严国势衰颓也是无可挽回了。
只有蔺相如主张赴约,理由只有一个:赵虽实力稍弱,然大体与秦国正当均势斡旋之时,军事兵争犹不退让,邦交安可畏敌退让?至于邦交尊严,蔺相如自请一力承担。赵王本来也怕秦王有背后图谋,不欲应约,然则经蔺相如一番剖析,又觉得不能示弱于秦,思忖再三,下了一道王书:会盟秦王,交上大夫蔺相如全权处置,其余大臣各听调遣。
蔺相如奉命,先与秦国特使王稽会晤磋商,提出秦赵会盟当在第三国居中地,否则有失公允。王稽丝毫没有为难,爽朗笑道:“秦王但谋两国修好,意在河内尽东道之礼也。若赵王觉他国好,便是他国。上大夫确定会见地。”听得王稽如此说法,蔺相如知是秦国君臣已经商议好了应变之策,却不宜说破,便也笑道:“既然如此,会见地在河外渑池如何?”“好!”王稽拍案,“渑池韩地,两王路途相当。便是渑池。”蔺相如笑道:“既是我邦定了地点,请秦国确定时日。”“好说。”王稽一挥手,“秦王之意,可在中秋,如何?”“也好。”蔺相如道,“中秋月圆,会盟好兆也。”
议定了会盟地点时日,蔺相如来到大将军府拜会廉颇。按照赵国的七级爵位——君、侯、上卿、客卿、五大夫、上大夫、大夫——上大夫尚只是第六级爵位。论实际执掌,邦交虽则是重要实权,但在各国历来属于丞相府辖制,蔺相如以上大夫爵执掌邦交,虽说是直接面对赵王的列班大臣,但无论如何也还说不上高爵重臣。老廉颇不同,职任大将军是一等一的重臣,爵位虽是上卿(第三级),但在非王族大臣中几乎是最高爵位了。赵国法度:君侯两级爵位有封地,非特殊功勋与王族大臣不能授予。目下之赵国,非王族封君者只有赵奢、乐毅两人。廉颇虽然后来也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然此时爵位尚只是上卿。虽则老廉颇如此显赫,但对于蔺相如而言,与廉颇本无统属,目下又是奉命全权调遣秦赵邦交,正是炙手可热的新锐大臣,即便平礼会商也不为过。然则,蔺相如对这位大将军分外敬重。老廉颇非但是高职高爵重臣,且是蔺相如素来景仰的赵国长城,蔺相如宁愿执下属之礼拜会大将军府。
门吏如飞般报进,蔺相如尚在门廊下肃立等候,影壁后有力的脚步声伴着苍老浑厚的笑声已飞了过来:“大贤士如此礼敬,老夫如何当得也!”笑语方罢,须发雪白神色健旺一身红色胡服软甲的老将军已经到了面前。蔺相如连忙深深一躬:“在下蔺相如见过大将军。”老廉颇哈哈大笑着扶住了蔺相如:“上大夫后生新锐,老夫粗莽武夫,正欲讨教了。来,进去说话。”拉着蔺相如手大步进了庭院。
来到水池边一座茅亭下,廉颇笑道:“屋间闷热,便在这里说话。来,这是凉茶。”蔺相如一看,亭下石案上除了陶壶陶碗,便是摊开的几卷竹简与一张羊皮地图,显见是廉颇正在这里谋划何事。饮得一大陶碗凉茶,蔺相如一拱手道:“大将军可是在谋划,要于河内秦赵边境部署大军?”“噫!你如何得知了?”廉颇大是惊讶。蔺相如道:“在下前来,正是要请大将军,在两王渑池会盟期间,切莫对秦国河内施压。”“为何?”廉颇目光炯炯,“我大军压迫河内,赵王方得渑池安全。”蔺相如摇摇头道:“大将军试想,赵军压迫河内,秦军岂能不同等部署?两支大军对峙在侧,两王会盟岂非天下笑柄?赵国若要争取会盟成功,不能大军压阵。”廉颇思忖一阵笑道:“说得也是。但没有军备,老夫总是担心也。”蔺相如道:“在下以为,大将军目下军备当在上党。”“为何?”廉颇又惊讶了。“秦国若要施压于我,必在此处。”蔺相如指点着石案上的羊皮地图,“赵国上党,南与韩国上党相连。秦国若夺取韩国上党,等于夺取了赵国上党之根基也。”“噢!老夫明白也。”廉颇恍然,“这叫敲山震虎,既不落进攻赵国之名,又实实在在地威慑了赵国,以白起之狡诈,有此可能!老夫便卡在这里。”廉颇粗大的指头当当点着上党中部山地的壶关,“白起再来,老夫正好报一箭之仇。”蔺相如起身一拱:“大将军谋划既定,在下告辞了。”
“且慢!”老廉颇猛然拉住了蔺相如衣袖压低了声音,“赵王此行,当真无忧?”
“大将军但出壶关,蔺相如保赵王无忧也。”
“好,赵王若有闪失,老夫拿你是问。”老廉颇的黑脸骤然沉了下来。
蔺相如目光一闪笑道:“大将军当以全局为上,无得有擅自举措才是。”
“蔺相如,你说老夫有擅自举措?”
“揣摩而已,尚请大将军见谅。”
“蔺相如啊,惜乎你不是重臣,否则,老夫也揣摩你一个了。”廉颇似乎不胜惋惜。蔺相如笑了笑没有说话,只一躬身悠然去了。
转眼八月上旬,蔺相如总领六千军马护卫赵王车驾仪仗,辚辚出了邯郸。这一日刚刚过得漳水,却见一支马队沿着漳水河谷从西边风驰电掣而来。蔺相如观望有顷,走马王车旁道:“臣请我王稍候,必是大将军赶来了。”赵惠文王笑道:“这个老廉颇,急吼吼赶到这里做甚?”说话之间,马队已到车前,廉颇飞身下马向王车赳赳走来:“老臣廉颇,敢请我王移驾百步,老臣有密事启奏。”惠文王略一思忖道:“好,到那片胡杨林去。”驭手一抖马缰,四匹骏马碎步走马去了。
到得胡杨林边,廉颇慨然一拱手道:“老臣终疑秦国不善,请以三十日为限,王若不归,老臣则联络重臣拥立太子为赵王,以绝秦国胁迫野心!”惠文王心下一沉:“大将军果真以为,本王是芈槐第二?”廉颇肃然正色道:“为防万一,老臣不敢掉以轻心。”惠文王思忖笑道:“也好,本王三十日不归,你等拥立太子好了。”“老臣遵命!”廉颇一躬,飞身上车,亲自驾着王车回到了仪仗之下,下车对蔺相如慨然一拱:“上大夫重任在肩,老夫拜托了。”蔺相如悠然笑道:“各司其职,大将军放心便了。”老廉颇退后丈许,看着王车仪仗辚辚远去,方才回马去了壶关。
“上大夫,你知道方才廉颇所请何事么?”惠文王若有所思地问了一句。走马王车右侧的蔺相如从容笑道:“必是大将军请命,我王逾期不归,便要拥立太子。”惠文王有些惊讶:“廉颇也与你有约了?”蔺相如摇头:“臣非重职,大将军不会约臣。”惠文王暗自松了一口气道:“你以为此事如何?”蔺相如道:“大将军忠心耿耿,赵国之幸也,我王何其忧心忡忡?”惠文王道:“赵国痼疾,上大夫不曾闻得?”蔺相如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赵国纵有兵变痼疾,然绝非大将军此等人所为也。”惠文王哈哈大笑:“说得好!上大夫可谓知人也。”
及至赵国车驾抵达,渑池已经是军营连绵了。此次两大强国会盟,地点在韩国,韩釐王大为兴奋,看做是韩国斡旋大国邦交的绝好时机,要大大尽一番地主之谊。七月流火的时节,韩釐王命上将军韩举带领一万人马,先期到渑池筹划行辕事务。八月上旬一过,韩釐王亲自到渑池迎接两王。秦国车驾先一日到达,韩釐王虔诚迎接之余,想与秦昭王好生盘桓一阵,诉说一番韩国的两难处境,希望秦国不要将三晋看做一家,对韩国压力太甚。谁知秦昭王只是打哈哈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得一阵竟打起盹来。韩釐王大是尴尬,告辞走了。本想立即回新郑,无奈已经见过了秦王,此时若走,分明不给秦国脸面,且还要引得赵王猜测。韩国已经是弱势,两强间谁也不能开罪,韩釐王只有强打精神迎候赵王了。秦国不待见韩国,赵国便是韩国靠山了。毕竟,赵国要与秦国抗衡,便要结盟韩国,谅来赵王不至于如秦昭王那般傲慢。
果然,一见韩釐王出迎,赵惠文王远远下了王车迎了过来:“韩王兄别来无恙?”
韩釐王顿时大为感动。论年龄,他比赵王小得两岁,说相仿也不为过。论王位资历,惠文王赵何已经是二十年老王了,他却只有十七年,还没到这个约定俗成的老王关口。即或寻常人等交往,赵何也比他资深年长,理当敬重。更要紧的是,目下之赵国已经是与秦国抗衡的超强战国,成了山东六国的主心骨,赵王之分量他这韩王如何比肩而论?如此情势之下,纵是赵王轻慢,韩釐王自觉也可忍耐,谁料赵王竟远远下车迎来,非但全然没有丝毫骄矜,反倒是超乎邦交礼仪的一片热诚。蓦然,韩釐王心中油然浮现出“三晋一家”这句已经被天下遗忘的老话,一时间情不自禁,迎上去拉住赵王双手一声哽咽:“赵王兄,韩咎……”便说不下去了。
“走!行辕说话,先叨扰你一酒。”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赵何笑得真诚爽朗。
“正是正是,接风酒宴早安排好了,走!”
在韩国行辕大帐里,两王酒不断话不断分外亲密。韩釐王感慨万端,说秦王这次也只带了六千军马,与赵王人马相当,赵国能与强秦平手周旋,山东六国便有指望。如此局面,谈何容易。惜乎韩国日见萎缩,韩咎愧对祖先也!说着说着泪眼蒙蒙了。惠文王一番劝慰激励,说强弱互变,数十年前赵国还不是一样?只要韩王兄励精图治,韩国还是劲韩。韩釐王感奋不已,拍着酒案一阵慷慨,有赵王兄做靠山,韩咎便振作一番。三晋一家,此次会盟,韩咎做赵王兄臂膀了。惠文王哈哈大笑,好啊好啊,有韩王兄一句话,赵何有底气也!直到暮色降临,这场接风酒宴才告结束,韩釐王亲自将惠文王送到赵国行辕,又叮嘱絮叨一阵,方才呵呵笑着回韩国行辕去了。
酒宴期间,蔺相如已经约见了秦王特使王稽,商议好次日磋商盟约,三日后秦赵两王举行会盟大典,盟约用印。回到行辕,侍女正在为赵王煮茶消酒。蔺相如禀报了诸般会盟事务的排列,惠文王连连点头,涨红着脸兴致勃勃地说了与韩釐王会面的情形。蔺相如笑道,既然如此,臣动议会盟邀东道国列席如何?好,正当如此。惠文王拍案笑道,秦王没有拒绝韩王列席的理由,只对我有利。
经过一整日磋商,蔺相如与王稽终于将秦赵盟约议定了,等书吏们将盟约誊抄到羊皮纸上,并刻好竹简本时,已经是天交三更了。按照邦交礼仪,秦赵两王还有一日的最后定夺,若无异议,第三日便是会盟大典。蔺相如很清楚,这次的秦赵盟约,只是秦国分化山东六国的一次邦交谋划而已,更确切地说,是秦国在山东六国孤立赵国的谋划。也就是说,秦国要通过这次会盟,将赵国变成与秦国同等的超强战国,使其余战国将赵国也看成与秦国同样雄心勃勃要统一天下的强敌,进而不敢靠拢赵国,而秦国便能全力与赵国对抗。唯其如此,这种盟约既不会有重大的实际约定,最终也不能当真信实。然则,赵国却必须会盟。说到底,赵国需要时间,而时间的核心,是没有秦国这般强敌所能引发的举国大战;虽然与秦国会盟,会有在山东战国中变成孤家寡人的危险,赵国依然得跨出这一步,尤其在秦国主动示好的情势下更不能拒绝;根本原因便在于:秦国之强,发动大战可使赵国有倾覆之危,山东五国疲弱,赵国即便一时孤立,也完全挺得过去。这便是邦交,唯以利害为根本,两害相权,取其轻也。这样的会盟,盟约形式比盟约内容更重要,只要修好意愿昭示天下,盟约议定的具体条款实际是无足轻重的,根本无须两王亲自定夺。然则,这便是邦交,虚则虚之,必经的关节却是不能少的。
直到次日中饭时辰,蔺相如才走进了赵王大帐。
惠文王一气睡了五个时辰,酒意全部消散,显得精神奕奕,将蔺相如呈递的盟约瞄了一眼丢在了旁边笑道:“明日大典,上大夫有何见教?”
“既是大典,我王泰然处之可也。但有非常,我王听臣处置。”
“素闻秦王善饮,所带赵酒可够?”
“尚坊赵酒百桶,足以应对也。”
“要否给秦王送一车了?”
“此等细务,我王听臣见机行事。”
“好!上大夫虑事周详,我放心。”赵何本来还想提醒几件事,见蔺相如显然有多方谋划,也不再说起。
次日清晨,大河南岸的三片营地响起了悠扬的号角。随着阵阵号角,西边行辕的黑色仪仗,东边行辕的红色仪仗,南边行辕的红蓝色仪仗,不疾不徐地向中央地带的大营聚拢而来。三方汇聚,红蓝色的韩国仪仗在大营外围的东南角扎定,单留一个百人马队簇拥着韩釐王的青铜轺车隆隆驶入大营辕门。进得大营中央的高台之下,韩釐王下了王车登上高台东侧的一辆云车,高高地长呼了一声:“大韶乐起——会盟两王入营——”
骤然之间,乐声大起,钟鼓悠扬,箫管清亮,玉磬平和,唱和肃穆。这是被称为“大德极致,尽善尽美”的《大韶》。相传这《大韶》本是舜帝时的乐曲,自西周之后成为与《大雅》、《颂》并列的天子乐舞。春秋之世,《大韶》流入诸侯殿堂,得到了礼乐名家的高度评价。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了《大韶》,激动万分,盛赞《大韶》:“乐而不淫,忧而不困,勤而不怨,曲而有直,哀而不愁,怨而不怒,大德至矣!”孔子则赞叹说,《大韶》尽善尽美矣!从此,这《大韶》以其中和肃穆之特性成为重大邦交会盟中的常用乐舞。然则,《大韶》原本有九节,太显冗长,战国之世视当时情形而缩编或只演奏片段。此时演奏的,只是《大韶》的头三节。韩釐王已经让乐师事先算计好了,三节的时间恰恰是秦赵两王从辕门外进入会盟台的时间。
随着宏大祥和的乐舞,黑红两队王车仪仗同时从两道辕门进入大营。这两道辕门也是韩釐王的精心安排。寻常邦交会盟,都是一道辕门分先后进入。然则,这次是两大强国首次会盟,秦国总想在气势上压赵国一头,赵国却是事事都要争平等邦交,不愿在任何细节上屈辱于秦国。于是,这入场礼仪成了第一道难题。在蔺相如动议之后,韩釐王实际上是这场会盟的东道司礼,自然是刻意呵护赵国尊严。与蔺相如磋商时,韩釐王突然灵光闪现,有了!来两道辕门,同步入场。蔺相如拍案大笑,连连赞叹韩王高见。秦国没有争执,事情便这样定了,韩釐王觉得分外光彩。
车驾进入大营,距会盟台百步之外两王同时下车,分别从东西两条红毡铺地的甬道走到会盟台下。此时韶乐恰好奏完,舞女恰好退出,中央场地一片宁静。待两王在中央两张王案前面南站定,韩釐王一声高宣:“大河之上,两王书告天地——”
书告天地,本是诸侯会盟的传统礼仪。寻常会盟,都是盟主告天,次强告地,其余会盟者则只站在台下念诵陪祭。然则,此次会盟本非寻常,韩釐王便揣摩出了这两王同时告天的新礼仪,连两王之前的国号都不念,而只念“两王”,以免先后歧见。此等匪夷所思之礼仪,也是战国会盟中一次奇观了。
宣声方罢,秦赵两王一齐回身面北,分别在王稽、蔺相如导引下登上了两座三丈六尺高的祭天台,各执一卷对天宣告完毕,走下了高台。两王都在盛年之期,各方相若,都想在细节上尽可能地显示优势(王位资历虽然是秦昭王稍长,然赵惠文王却是亲政国王,丝毫不比秦昭王有短)。告天文书的念诵,两王都是浑厚高亢中气十足。念毕下台,两王不约而同地不要预设内侍搀扶,各自轻捷利落地走下三十六级台阶,同时在王案前站定,相视一笑,都是气定神闲。
“盟约具名用印——”韩釐王走下云车又是一声高宣。
王稽蔺相如在两张王案上摊开了羊皮纸盟约。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分别提起王案上的铜管笔,在盟约左下方写上了自己的名号。之后,两国掌印官员郑重捧来了王印铜匣,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分别打开了印匣,几乎同时说了一声“用印可也”。王稽蔺相如便分别对着印匣长身一躬,捧出了王印,结结实实地摁在了羊皮纸盟约上。
“互换盟约,再度用印具名——”
“各执盟约,两王礼拜——”
随着韩釐王的宣呼,用印具名又交叉进行了一次,两王各自捧起盟约,相互一个长躬,会盟大典的实际议程便宣告完结了。此时正近午时,韩釐王亢奋地呼喊出最令会盟者动心的最后一道议程:“会盟告成!大宴开始——”
在祥和悠扬的雅乐中,一场盛大的会盟宴会开始了。三张王案并没有摆成寻常会盟的形制——秦赵并列面南,韩王面北做东道主相对——而是摆成了一个硕大稀疏的圆形:秦王西北位,赵王东北位,韩王东南位。韩釐王笑呵呵入座,如同打了一场胜仗般快慰。只有在这时,他才终于获得了与秦赵两王对等欢宴的礼遇,谈何容易!更为难得的是,秦赵争持,诸多几乎只能是盟主主持宣布的关节,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头上,使他这个原本无足轻重的东道王竟倏忽跻身“三强”,这是何等荣耀。此刻,韩釐王要盟主般显赫一回,只见他向两王一拱手,陡然一声高宣:“鸣钟开鼎——”
随着余音袅袅的钟声,三王同时用一支精致的铜钩钩在了鼎盖孔上,当的一声,鼎盖掀起,骤然热气蒸腾肉香弥漫大帐。韩釐王满面春风地举着酒爵站了起来:“大宴伊始,韩咎身为东道,先敬两王兄一爵!”赵惠文王正要举爵,纹丝不动的秦昭王揶揄笑道:“看来呵,三晋皆有魏惠王遗风,都是盟主癖也。明是列席会盟,如何东道盟主一般作势了?”一言落点,韩釐王顿时面色涨红,举着沉甸甸的大爵局促得无所措手足。
赵惠文王明知这是秦王戏侮韩王嘲弄三晋,一时说不上话来,憋得脸色涨红。正在此时,坐席在惠文王侧后的蔺相如站起来对秦王肃然一躬道:“韩王列席会盟,并兼东道司礼,虽是赵国动议,却也得秦王首肯而成。秦王正在盛年,何其如此健忘也?且韩王一国之君,不惜降尊纡贵而执司礼之职,秦王不念其心殷殷其劳仆仆,却是反唇相讥,何以树大国风范?”
秦昭王见是这个凛凛顽石般的蔺相如出面,有些不快,怎奈此人一番话句句事实句句在理,还当真不好陡然发作,思忖间一阵哈哈大笑:“原是戏言两句也,上大夫当真了?来来来,赵王韩王,干此一爵!”韩釐王虽则大是尴尬,却呵呵笑着就此下坡:“秦王说得不差,戏言耳耳,上大夫何须当真也。来,秦王赵王,干了!”顷刻之间,韩釐王硬生生将“王兄”两字吞了回去。赵惠文王大是快慰,哈哈笑着立即干了一爵,宴席间顿时轻松起来。
三王各怀心思,正事没有多少说头,只是嘻嘻哈哈边饮酒边观赏乐舞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天气酒肉之类的闲淡话。秦昭王原本善饮,虽非猛士,酒量却是极大,方才被蔺相如呛得一回,心下着意要找回这个面子,不断下令更换乐舞,每曲都三五次举爵与两王轮番豪饮。如此饮得一个时辰,一章雅乐又到终了,秦昭王笑道:“闻得赵王精通瑟乐,请奏一曲助兴,看比我秦筝如何?”赵惠文王正在酒酣亢奋之际,哈哈大笑着大袖一挥:“好!抬瑟来也!”
瑟是春秋出现的大型弹拨乐器,二十五弦,每弦一柱,形制仿佛一口大琴。在通常如《雅》、《颂》的大型乐章中,除了钟鼓,主要是琴、瑟、笙合奏而成主调。当时天下的弦乐器还有八弦筝,然则由于筝是秦人的独有乐器,音色宏大粗犷,入不得中原大雅之堂,便只被称为“秦筝”。直到数十年后的蒙恬将秦筝增至十弦,秦筝才随着强大的国势进入了古典乐器的主流。而赵国属于三晋之一,历来是中原文明的中心之一,自然对秦筝不屑一顾。秦昭王一句“看比我秦筝如何”,竟使赵惠文王豪情勃发,立意要让秦王领略一番中原大雅之乐,便欣然允诺。
两名韩国乐工将一张大瑟抬到中央空地,摆好了瑟案,肃然侍立两侧。赵惠文王出得坐席,对着瑟案一个长躬,随即肃然就座,抬手一个长拨定音,轰然之音骤然弥漫大帐,如萧萧马鸣掠过广阔的草原。随即便是浑厚悠扬的《大雅?文王之声》,随着宏大的瑟声,韩国歌女们肃穆地伴唱:“文王有声,遹观厥成,文王受命,有此武功。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禹之绩,四方攸同。”
“大雅气象,彩!”韩釐王率先喝彩一声,却立即觉得不妥,笑吟吟看着秦王,“赵王应秦王之请而奏乐,秦王评点了。”
“古董老乐,无甚稀奇。”秦昭王悠然矜持地一笑,“然赵王为本王奏乐,倒是值得国史一笔也。”转头看着王稽,“可曾记下了?”
王稽对着秦昭王座案后的随行史官一挥手,史官捧着一卷竹简站起来高声念诵道:“秦王二十八年八月十五,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秦昭王哈哈大笑:“名垂青史,千古传之,赵王大幸也!”
骤然之间,赵韩两国君臣大是难堪。赵惠文王原本兴致勃勃的大红脸顿时抽搐变青——可恶秦王,竟将堂堂赵王变成了他的乐工。但赵何素来缺乏急智,嘴唇瑟瑟发颤,偏是一句话说不出来。此时,蔺相如一挥手,两名内侍将赵王搀扶回了王座。蔺相如回身抱起一个陶盆大步走到秦王座案前一躬:“赵王素闻秦王善为秦器击打,请秦王奏盆甄,以相娱乐也。”
“岂有此理!”秦昭王勃然大怒,“本王何善击打?一派胡言,退下!”
蔺相如没有退下,双膝一跪高举陶盆:“请秦王击奏盆甄。”战国之世,跪拜原不是常礼,即或君臣之间也不是动辄跪拜。今蔺相如并非秦国臣子,行此大礼更非寻常,显然便是告诉秦王:赵国可礼让一筹,然则邦交尊严一定是要找回来的。
秦昭王心下一沉:“蔺相如,你意欲何为?本王不遂你心。”
蔺相如将陶盆往左肋下一夹,右手一伸,霍然从皮靴里拔出一把寒光闪烁的短剑搭在了自己脖颈之上:“五步之内,蔺相如颈血必溅秦王之身!”
王稽大惊,向后一挥手,八名秦国武士大步上前要拿蔺相如。蔺相如怒发冲冠,冲身抵近秦王一声大喝:“谁敢近前!我便血溅秦王!”王稽心念电闪,这行辕之内秦赵卫士相当,绝不能逼得蔺相如铤而走险。于是又一挥手教武士退后,自己上前肃然一拱:“上大夫此举大是失礼,当自重退回才是。”蔺相如冷冷一笑:“秦王若知失礼为何物,便当击打盆甄了事。”说罢举起左手,将陶盆递到了秦昭王胸前。
秦昭王大是懊恼,一时哭笑不得,如此一个拼命之徒挺着一口短剑戳在鼻子底下,你能如何?回身走开么?他岂能不如影随形?杀了他么?秦赵武士相当,顷刻便是血战。果真如此,这次会盟岂非贻笑天下?百般无奈,伸出手指轻轻弹了一下那只抵到胸口的陶盆。谁知陶盆是韩国尚坊精制,体薄如皮,一弹之下当的一声大响,在肃静无声的大帐竟是余音袅袅。
蔺相如举着陶盆高声道:“赵御史记载:赵王二十年八月十五,秦王为赵王击甄!”
秦昭王哈哈大笑:“好!此事了过,再来痛饮!”
赵王韩王大是高兴,想着也须得给秦王台阶,一口声道:“好!再干!”
又饮得一阵,秦王侧案的王稽老大憋气,同为随行特使,蔺相如今日两次使秦王难堪,自己颜面何存?思忖一阵对着赵王遥遥拱手道:“赵王明察:秦赵修好,当有实际举动昭告天下;今我王寿诞之期临近,臣请赵王以十五城为秦王祝寿如何?”
赵惠文王一愣神,如何?祝寿要十五城?依他所想,不管以何种名目,本来便是要准备向秦国有所让步的,祝寿也未尝不可,割出两三城换得个秦赵息兵还是对赵国有利,毕竟赵国需要时日推行第二次变法;这次会盟,原本便是为了这个目标来的,蔺相如两次伤及秦王,适当时机还是需要弥补一番的,邦交之道原本便是实力利害,场面上过得去便可,弱国强横只能招来大祸也;可这十五城也未免太出格,简直就是一两成赵国疆土,如何应得?思忖片刻,赵王正想开口许诺三五城看看,却见蔺相如向他目光示意,便笑着不说话了。
“臣启秦王,”蔺相如从容一拱,“来而不往,非礼也。赵王寿诞之期在十月,臣请以咸阳一城为赵王祝寿如何?”
顷刻之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