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元璋是一代奇才,智商,情商都是超级高的一代帝王。
他从小是个放牛郎,不识字,后进入寺庙当和尚,更没有机会识字。
从25岁以后,他参与起义,才逐渐开始接触文人,有了学习的机会。
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与管理的知识分子相差太多,为此他决心用后天努力学习,努力赶超这些知识分子们。
他本人十分反感“以无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建立明朝后,他就在诏诰中说:“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
朱元璋读书生活非常庞杂丰富,涉猎极广。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
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
有时更是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书读完。
但是,朱元璋读书是为了以有知对有知,不为有知之人欺骗。
朱元璋对有知识的人非常钦佩,他能为秀才发放俸禄,举人,进士就能不交税,由此可见他对有知识之人的尊敬。
同时,大明虽然有着最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但是不论万民,皆可参加科举,能达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的。
可他尊重知识,绝不迷信知识。
在一开始建国的时候,他的圣旨文雅无比,阳春白雪。但是越到后面,他的圣旨就开始越发下里巴人,根本不讲究用词了。
这不是因为他放飞自我,而是他深刻认识到了知识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人却不能被知识所限制和奴役。
同样,他也充分认识到了知识对人的影响,认识到了这种途径对人思想的奴役。
他重新确定官员考核的标准,以八股文取士。
除了太孙,他一直留在身边教导,其他的皇孙,他都希望用儒家思想来同化,让他们不会成为太孙的牵绊,而是助力。
朱高炽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孙,他所接受的教育是辅臣教育,而不是皇上。
但是当朱棣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之后,他还没有能挣脱朱元璋对他一开始的定位,这是他的悲剧。
看着吐血不止的他,朱瞻基的心中满是怜悯。
他真的是个笑话,是时代大潮中的悲剧人物。
但是也仅仅如此。
他虽然是自己这个身体的父亲,但是他因为落后,注定要被淘汰。
而且,这其中还有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最少还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可是现在,因为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他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原本平静下来的朱棣被朱高炽的吐血又愤怒了起来,吩咐内侍。“将太子转到前殿,让太医细心诊治。”
朱瞻基转身面向他跪下,叩首说道:“皇爷爷,父王身体欠佳,望皇爷爷收回成命,让父王留在京城养病。”
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朱瞻基的心意,他叹了口气说道:“他留在京城,对你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坚定地说道:“如果孙儿连这点事都应付不来,又如何能担起大明这万里江山。”
朱棣的眼睛在朱高炽的脸上盯了许久,转身走了出去。“朕就等着看看,你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
朱瞻基的确没有一点担心,一手掌握钱袋子,一手掌握兵力,锦衣卫,刑部,工部都为他所用,任谁也抵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
朱高炽被一帮内侍又送到了前殿,原本平静下来的后妃们,现在一个个又慌了。
朱高炽眼看不行了,她们该怎么办?
张氏倒还一脸平静,也根本没有往那一帮后妃里面插,反倒是找了个机会将朱瞻基拉到了一边,关切地问道:“陛下果真让基儿监国?”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母亲请不用担心,孩儿必定将这大明江山握在手中。”
张氏抬手摸了摸朱瞻基的脸,笑着说道:“基儿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原本只是吐了一次血,太医们还有七分把握,但是朱高炽心情激荡,再次吐血,让一帮太医都紧张了起来。
他的体质千疮百孔,虚不受补,偏偏他有无女不欢,每日把壮阳药当饭吃。
要不是生在皇家,就他这身体,恐怕早就入土了。
这一次吐血,朱高炽开始昏迷不醒。整个皇宫的气氛为之凝固,朱棣连平日喜欢看的大戏,也没有看了。
朱瞻基这几日什么事都不能干,每日只能待在朱高炽的病床前,当孝子。
现在可不是后世,父亲生病,朱瞻基这个儿子要是还去工作什么的,那是大逆不道。
在一些乡村,这样的不孝子直接被族人打死,官府都不会管,还要嘉赏。
大臣们为什么要丁忧,为什么要夺情,这都是跟时代紧密相连的。
皇宫因为朱高炽的病情仿佛停滞,但是在宫外,因为太子的重疾,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二月初二,国子监就有学生在有心人的蛊惑下,来到了承天门外,为太子祈福。
因为仅仅是祈福,朱棣并没有严管,还让锦衣卫给他们送上了姜汤。
可不曾想,第二日,就有学子蒋长青等人送上血书,恳请皇上留太子监国。
这一下子触怒了朱棣,命令锦衣卫彻查,到底是谁在背后蛊惑。
锦衣卫出马,这些还没有进入官场的学子那里会是对手,只是将他们带入满是刑具的大牢溜达一圈。一帮学子就将詹士府左谕德范澄,左中允曹进,还有翰林侍读学士廖万忠等人给招了出来。
杨章德领取圣命,亲自率领锦衣卫将三人抓获,关进了刑部大牢。
从永乐十二年投靠朱瞻基,杨章德从一个总旗荣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在其他人看来,他这已经属于是幸进。
但是对他来说,他还觉得自己升的不够快,名声不够响。
当初的纪纲,可要比他升职的速度快多了。
但是朱瞻基出海三年,他在朝中没有其他依靠,不敢大动干戈。
如今朱瞻基归国,也到了他这把刀出鞘的时候了。
锦衣卫需要的就是大臣们害怕,恐惧。纪纲得了一个好结果,也让他对未来并不担忧,何况他还没有到那一步。
他现在上面都还有三个职位比他高的,抛开老不更事的塞哈智,都还有左右指挥同知比他的官职高。
想要出头,就必须要努力。
到了初四,他就以这三人为突破口,将右春坊大学士杨溥也牵连了进来,而且被牵扯到的学士和詹士府属官,占了三成以上。
朱棣没有半点留情,直接下令,将所有牵连人员,全部关进了刑部大牢。
这些人全部都是太子的死忠份子,虽然这个时候将他们抓起来实在太不给太子面子。
但是在朱棣看来,所有居心叵测之辈,都不能轻饶。什么父子之情,相比天下,根本不值一提。
杨士奇这次倒是没有沾染上麻烦,这让朱棣还有些奇怪。
在他看来,杨士奇这个人才应该是背后的主谋。但是这一次,他反倒是劝阻了多次,不让其他人有任何行动,只是其他人并没有听他的。
看到其他人被皇上毫不留情地抓进了监狱,杨士奇并不奇怪,朱棣这个皇上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上,任何人想要阻拦在他的面前,只会被他碾压粉碎。
他心寒的是朝中的文臣们,竟然一个个也都无动于衷,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太子监国,甚至是不在乎他的死活。
这也让他看清楚了朝中的局势,他原本以为的太子天命所归,不过是一场笑话。
他们支持太子,不过是因为太子是长子,是太子。他们支持的仅仅是伦常!
太子体弱,让太孙监国,这是天经地义,所以根本没有大臣愿意跟皇上对着来。
但是他们也不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太子吐血病重的。
不过他一个五品大学士,又没有职司,太子病重,他的面子就没有人给了。
短短三日,他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如果太子能够监国,想必他现在已经门庭若市了吧!
相比他的失落,他的儿子杨道倒是显得颇为自得。
连杨溥都因为其他人蛊惑监生闹事,被抓了起来,只有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劝阻没有参与其中,这怎么能不让他开心呢?
即便太子不病危,他也没有希望执掌朝政,现在他又病危,只不过是让太孙监国变的更理所当然一些。
如今,他已经被擢升海军第一舰队新江口水寨实印千户,下辖千人,一艘一级战舰,四艘二级战舰,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不过,他遗憾的是这次皇上抽调的兵力大多是其他三支舰队的老兵,他这次是没有机会去西征的了。
有人失势,自然就有人得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彭城伯张昶就是这场风波中最大的受益者。
他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不过却没有领兵权,只能在京城当一个富贵闲人。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张升,因为官至金吾卫指... -->>
朱元璋是一代奇才,智商,情商都是超级高的一代帝王。
他从小是个放牛郎,不识字,后进入寺庙当和尚,更没有机会识字。
从25岁以后,他参与起义,才逐渐开始接触文人,有了学习的机会。
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与管理的知识分子相差太多,为此他决心用后天努力学习,努力赶超这些知识分子们。
他本人十分反感“以无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建立明朝后,他就在诏诰中说:“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
朱元璋读书生活非常庞杂丰富,涉猎极广。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
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
有时更是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书读完。
但是,朱元璋读书是为了以有知对有知,不为有知之人欺骗。
朱元璋对有知识的人非常钦佩,他能为秀才发放俸禄,举人,进士就能不交税,由此可见他对有知识之人的尊敬。
同时,大明虽然有着最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但是不论万民,皆可参加科举,能达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的。
可他尊重知识,绝不迷信知识。
在一开始建国的时候,他的圣旨文雅无比,阳春白雪。但是越到后面,他的圣旨就开始越发下里巴人,根本不讲究用词了。
这不是因为他放飞自我,而是他深刻认识到了知识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人却不能被知识所限制和奴役。
同样,他也充分认识到了知识对人的影响,认识到了这种途径对人思想的奴役。
他重新确定官员考核的标准,以八股文取士。
除了太孙,他一直留在身边教导,其他的皇孙,他都希望用儒家思想来同化,让他们不会成为太孙的牵绊,而是助力。
朱高炽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孙,他所接受的教育是辅臣教育,而不是皇上。
但是当朱棣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之后,他还没有能挣脱朱元璋对他一开始的定位,这是他的悲剧。
看着吐血不止的他,朱瞻基的心中满是怜悯。
他真的是个笑话,是时代大潮中的悲剧人物。
但是也仅仅如此。
他虽然是自己这个身体的父亲,但是他因为落后,注定要被淘汰。
而且,这其中还有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最少还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可是现在,因为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他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原本平静下来的朱棣被朱高炽的吐血又愤怒了起来,吩咐内侍。“将太子转到前殿,让太医细心诊治。”
朱瞻基转身面向他跪下,叩首说道:“皇爷爷,父王身体欠佳,望皇爷爷收回成命,让父王留在京城养病。”
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朱瞻基的心意,他叹了口气说道:“他留在京城,对你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坚定地说道:“如果孙儿连这点事都应付不来,又如何能担起大明这万里江山。”
朱棣的眼睛在朱高炽的脸上盯了许久,转身走了出去。“朕就等着看看,你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
朱瞻基的确没有一点担心,一手掌握钱袋子,一手掌握兵力,锦衣卫,刑部,工部都为他所用,任谁也抵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
朱高炽被一帮内侍又送到了前殿,原本平静下来的后妃们,现在一个个又慌了。
朱高炽眼看不行了,她们该怎么办?
张氏倒还一脸平静,也根本没有往那一帮后妃里面插,反倒是找了个机会将朱瞻基拉到了一边,关切地问道:“陛下果真让基儿监国?”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母亲请不用担心,孩儿必定将这大明江山握在手中。”
张氏抬手摸了摸朱瞻基的脸,笑着说道:“基儿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原本只是吐了一次血,太医们还有七分把握,但是朱高炽心情激荡,再次吐血,让一帮太医都紧张了起来。
他的体质千疮百孔,虚不受补,偏偏他有无女不欢,每日把壮阳药当饭吃。
要不是生在皇家,就他这身体,恐怕早就入土了。
这一次吐血,朱高炽开始昏迷不醒。整个皇宫的气氛为之凝固,朱棣连平日喜欢看的大戏,也没有看了。
朱瞻基这几日什么事都不能干,每日只能待在朱高炽的病床前,当孝子。
现在可不是后世,父亲生病,朱瞻基这个儿子要是还去工作什么的,那是大逆不道。
在一些乡村,这样的不孝子直接被族人打死,官府都不会管,还要嘉赏。
大臣们为什么要丁忧,为什么要夺情,这都是跟时代紧密相连的。
皇宫因为朱高炽的病情仿佛停滞,但是在宫外,因为太子的重疾,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二月初二,国子监就有学生在有心人的蛊惑下,来到了承天门外,为太子祈福。
因为仅仅是祈福,朱棣并没有严管,还让锦衣卫给他们送上了姜汤。
可不曾想,第二日,就有学子蒋长青等人送上血书,恳请皇上留太子监国。
这一下子触怒了朱棣,命令锦衣卫彻查,到底是谁在背后蛊惑。
锦衣卫出马,这些还没有进入官场的学子那里会是对手,只是将他们带入满是刑具的大牢溜达一圈。一帮学子就将詹士府左谕德范澄,左中允曹进,还有翰林侍读学士廖万忠等人给招了出来。
杨章德领取圣命,亲自率领锦衣卫将三人抓获,关进了刑部大牢。
从永乐十二年投靠朱瞻基,杨章德从一个总旗荣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在其他人看来,他这已经属于是幸进。
但是对他来说,他还觉得自己升的不够快,名声不够响。
当初的纪纲,可要比他升职的速度快多了。
但是朱瞻基出海三年,他在朝中没有其他依靠,不敢大动干戈。
如今朱瞻基归国,也到了他这把刀出鞘的时候了。
锦衣卫需要的就是大臣们害怕,恐惧。纪纲得了一个好结果,也让他对未来并不担忧,何况他还没有到那一步。
他现在上面都还有三个职位比他高的,抛开老不更事的塞哈智,都还有左右指挥同知比他的官职高。
想要出头,就必须要努力。
到了初四,他就以这三人为突破口,将右春坊大学士杨溥也牵连了进来,而且被牵扯到的学士和詹士府属官,占了三成以上。
朱棣没有半点留情,直接下令,将所有牵连人员,全部关进了刑部大牢。
这些人全部都是太子的死忠份子,虽然这个时候将他们抓起来实在太不给太子面子。
但是在朱棣看来,所有居心叵测之辈,都不能轻饶。什么父子之情,相比天下,根本不值一提。
杨士奇这次倒是没有沾染上麻烦,这让朱棣还有些奇怪。
在他看来,杨士奇这个人才应该是背后的主谋。但是这一次,他反倒是劝阻了多次,不让其他人有任何行动,只是其他人并没有听他的。
看到其他人被皇上毫不留情地抓进了监狱,杨士奇并不奇怪,朱棣这个皇上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上,任何人想要阻拦在他的面前,只会被他碾压粉碎。
他心寒的是朝中的文臣们,竟然一个个也都无动于衷,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太子监国,甚至是不在乎他的死活。
这也让他看清楚了朝中的局势,他原本以为的太子天命所归,不过是一场笑话。
他们支持太子,不过是因为太子是长子,是太子。他们支持的仅仅是伦常!
太子体弱,让太孙监国,这是天经地义,所以根本没有大臣愿意跟皇上对着来。
但是他们也不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太子吐血病重的。
不过他一个五品大学士,又没有职司,太子病重,他的面子就没有人给了。
短短三日,他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如果太子能够监国,想必他现在已经门庭若市了吧!
相比他的失落,他的儿子杨道倒是显得颇为自得。
连杨溥都因为其他人蛊惑监生闹事,被抓了起来,只有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劝阻没有参与其中,这怎么能不让他开心呢?
即便太子不病危,他也没有希望执掌朝政,现在他又病危,只不过是让太孙监国变的更理所当然一些。
如今,他已经被擢升海军第一舰队新江口水寨实印千户,下辖千人,一艘一级战舰,四艘二级战舰,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不过,他遗憾的是这次皇上抽调的兵力大多是其他三支舰队的老兵,他这次是没有机会去西征的了。
有人失势,自然就有人得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彭城伯张昶就是这场风波中最大的受益者。
他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不过却没有领兵权,只能在京城当一个富贵闲人。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张升,因为官至金吾卫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