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与四日前大朝会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大朝会不仅多了许多宗室,就连多位一直在家养老的勋贵,也都出现在了朝堂上。
但是在朱棣面前的高台下面,第二层的平台上,少了一个太子,只有一个太孙孤零零地坐在右边。
今日的朱瞻基虽然谈不上意气风发,但是相比四日前低着头,今日却把头高高地抬了起来,注视着台下的大臣们。
在他的正前方,是勋贵,武将阵营。数百人屏息静气,目视前方站立在那里,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在他的左前方,是文官阵营,他们却刚好能把视线正对着斜前方的朱瞻基,不时拿视线瞟着朱瞻基。
虽然他们对朱高炽这位太子更喜欢,但是相比铁血的朱棣,他们还是愿意接受这位喜欢讲道理的财神太孙。
朱瞻基虽然一直没有参与政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对他陌生。
从东征东瀛开始,朱瞻基就已经开始在大明的政坛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他虽然没有朱高炽崇儒,但是不论对谁都一视同仁。
而且他还会赚钱,会做事,他更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大明之外。
如今大明的两家银行都是他创立,而这两家银行已经成了所有大明人不能离开的机构。
大明的官员俸禄按时发放,包括商业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银行的作用。
他不像朱棣那样嗜杀,所有跟他接触过的大臣,虽然谈不上喜欢他,但是他喜欢讲道理这一点,还是很受官员们推崇的。
跟这样的太孙打交道,总比跟朱棣这样不喜欢讲道理的皇上打交道更好。
至于朱高炽,在他已经被淘汰出局的时候,除了将一生完全寄托在他身上的人们,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想着他了。
人都是现实的,何况这个站错队就很可能丢命的时代。
这次的大朝会是额外增加的,如果不是大节日,这样大朝会一个月只会有两次。
明初的武将系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除了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兵部和户部,需要拿到朝堂上讨论,军队事务基本文臣插不上手。
也因为这样,许多勋贵根本不屑来参加朝会,他们只需要参加五军都督府的会议就可以了。
也正是这种退化,如今具有政治性的武将越来越少。到了几十年之后,武将经过土木堡之变,几乎没有了任何政治力量,变成了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天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为了朱棣西征特意举办。
当百官待命,蹇义直接就把主动权交到了兵部尚书方宾的手里。
依旧是前几日的程序,朝廷要出师,就需要证明自己的公义和真理。
但是因为前几日的各国使节已经觐见过一次,也递交了求援国书,所以这一次,没有召见西北各国的使节。
朱瞻基的注意力放在了一帮宗室和勋贵身上,他们平日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的。
特别是汉王,已经就藩,并且被幽禁在乐安的他被剥夺了汉王的爵位,今日即使进了奉天殿,也只是被安排在了勋贵的后面。
昨日朱瞻基虽然知道了他有心西征,但是朱棣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却没有透露出来。
不管是王彦,还是杨荣,在没有得到朱棣允许的时候,也不敢随便就把朱棣的心意泄露出来。
主要是朱瞻基觉得没有必要对他们施压,否则他们也会将朱棣的意图告诉他。
不管朱棣如何安排,都不过是大潮中的一点浪花,影响不了大潮。
大堂中一片肃静,只有王彦的声音一句一句响起,随着传令太监的声音传遍整个奉天殿内外。
“兹命武安侯郑亨为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兵部尚书黄福为北路军后营总兵官……”
“兹命御马监太监孟骥为北路军监军……”
“兹命隆平侯张信为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忠武侯刘江为南路军水师总兵官……”
“兹命驸马都尉沐昕为南路军前营提督……”
“兹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昶为京军提督……”
朱瞻基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把自己的舅舅给调了出去,还委以如此重任。
这应该是在防范自己少不更事,手里有了权力就大力排除异己吧。
“兹命福安子黄渊为南路军后军总兵官……”
如果说任命张昶为京军提督还让人能想的通,任命还不到三十岁的黄渊为后营总兵官,这个任命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不说他一个子爵就骑在了许多侯爵,伯爵的头上,就是他的年纪也让人惊讶不已。
不少大臣都把惊诧的目光看向了内阁首辅杨荣,在内阁之中,即使杨荣不得重用,也还有一个精通军务的金幼孜啊。
为何这两人都不使用,偏偏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渊?
这黄福,黄渊父子,一文一武,却分别担任南北两路大军的后营总兵官,这可是满朝文武都从来没有过的荣耀。
黔国公沐晟数次上书,想要为朱棣前锋,参与西征,朱棣都没有同意,就是怕他功大盖主,赏无可赏。
现在黄家父子却受到如此重用,实在让人意外。
但是杨荣,金幼孜两人都面带微笑,丝毫没有被朱棣抛弃的失落感。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这两人是被朱棣留下来辅佐太孙的了。
除了南北两路大军的总兵和提督,还有数十伯爵分别率领各部,担任了指挥使一职。
这次出兵,仅仅南路军陆军就有京卫三十四个,加上神机营三万火枪手,一万炮兵,计十五万余人。
另从南部卫所抽调山地兵力共计五万人,凑足二十万大军。
除此之外,海军,內监抽调船只一千两百余艘,将士近十万人。
不过海军这次不会参与战事,主要负责后勤和运输。所以海军抽调人员基本没有战斗人员,主要是以操舟,伙头军为主。
除此之外,大明各属国除了各国王子一律随军,每国还要派出使节。
这是大明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所以不允许任何一国推辞。
而朱高炽虽然没有能够直接率军,却被朱棣留在了中军大帐,伺候左右,只要他这次不胡来,想必回来的时候,就会重新恢复王位。
南路军虽然大多都是精锐,但是朱瞻基并不担心朱高煦能抢夺军权。
且不说各家勋贵的家人都在大明境内,他们来回都要通过朱瞻基的海军才能回来。哪怕朱棣出现了意外,朱瞻基也不相信朱高煦能把人心都拉拢过去。
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朱瞻基已经通过黄渊,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了下去,要求各军的羽林卫学士兵,密切注意各军局势。
除了这些人大明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那就是这个世界第一支“空军”。
自永乐十四年,朱瞻基将滑翔翼研发出来,朱棣迅速认识到了滑翔翼在军事方面的作用。
等朱瞻基回来的时候,三年过去了,大明的军队里面几乎每一卫都有了空军侦查能力。
虽然滑翔翼的侦查能力有限,受天气气候影响也很大。但是在这个各种活动范围小的可怜的古代,几十里路要走一天的时代,滑翔翼却是真正的黑科技。
各军卫都直接派了将士到下马桥农庄学习驾驶滑翔翼,然后传播了开来。
但是传播开并不意味这公开,滑翔翼一直是大明军中最大的秘密,比火枪管制还要严格。
大明的火枪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目前如果全力生产,一年就能生产三十万支以上。
大明京卫,边卫这些军队几乎已经全部换装完毕,所以如今的火枪管制并不严,甚至还少量卖到到境外。
但是滑翔翼至今仍然是最高机密,一般的士兵连近距离接触都不行。每个驾驶滑翔翼的士兵,身上都携带了火石,只要有任何意外,都必须要烧了滑翔翼。
这几年,超过一千从羽林卫学出来士兵也补充到了大明军中各军卫,朱瞻基对大明军队的控制,也是越来越大。
基本上,现在除了少数军队,到处都有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
这些士兵不仅忠于大明,更忠于他朱瞻基。
当每个军卫的将领都被安排完毕,所有的文臣们就精神一振,现在该轮到安排京城的顾命大臣了。
明朝的顾命大臣与清朝不同,所有的大臣只有辅佐监国的权力,没有直接处政的权力。
但是,这仍然是每一个大臣梦寐以求的荣耀,不仅是荣耀,同时跟未来的帝皇能拉近关系,也是真正的好处。
朱棣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让因为王彦喉咙嘶哑,被换上来的李谦念出了对监国的安排。
“兹命皇太孙瞻基为见过太孙,总督朝廷内外一应大小事务……”
朱瞻基起身转向朱棣跪下,高声道:“太孙瞻基接旨。”
随同圣旨一道传到朱瞻基面前的,还有传国玉玺与两个皇上处理军政,民政的大印。
这些只是象征意义,因为随后这些都还会依旧收回御书房和司礼监,只有在用印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朱棣温声说道:“朕欲月底就前往刘家港,待时机成熟,就启程南下,途中游历我大明江山。你在京城... -->>
与四日前大朝会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大朝会不仅多了许多宗室,就连多位一直在家养老的勋贵,也都出现在了朝堂上。
但是在朱棣面前的高台下面,第二层的平台上,少了一个太子,只有一个太孙孤零零地坐在右边。
今日的朱瞻基虽然谈不上意气风发,但是相比四日前低着头,今日却把头高高地抬了起来,注视着台下的大臣们。
在他的正前方,是勋贵,武将阵营。数百人屏息静气,目视前方站立在那里,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在他的左前方,是文官阵营,他们却刚好能把视线正对着斜前方的朱瞻基,不时拿视线瞟着朱瞻基。
虽然他们对朱高炽这位太子更喜欢,但是相比铁血的朱棣,他们还是愿意接受这位喜欢讲道理的财神太孙。
朱瞻基虽然一直没有参与政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对他陌生。
从东征东瀛开始,朱瞻基就已经开始在大明的政坛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他虽然没有朱高炽崇儒,但是不论对谁都一视同仁。
而且他还会赚钱,会做事,他更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大明之外。
如今大明的两家银行都是他创立,而这两家银行已经成了所有大明人不能离开的机构。
大明的官员俸禄按时发放,包括商业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银行的作用。
他不像朱棣那样嗜杀,所有跟他接触过的大臣,虽然谈不上喜欢他,但是他喜欢讲道理这一点,还是很受官员们推崇的。
跟这样的太孙打交道,总比跟朱棣这样不喜欢讲道理的皇上打交道更好。
至于朱高炽,在他已经被淘汰出局的时候,除了将一生完全寄托在他身上的人们,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想着他了。
人都是现实的,何况这个站错队就很可能丢命的时代。
这次的大朝会是额外增加的,如果不是大节日,这样大朝会一个月只会有两次。
明初的武将系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除了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兵部和户部,需要拿到朝堂上讨论,军队事务基本文臣插不上手。
也因为这样,许多勋贵根本不屑来参加朝会,他们只需要参加五军都督府的会议就可以了。
也正是这种退化,如今具有政治性的武将越来越少。到了几十年之后,武将经过土木堡之变,几乎没有了任何政治力量,变成了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天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为了朱棣西征特意举办。
当百官待命,蹇义直接就把主动权交到了兵部尚书方宾的手里。
依旧是前几日的程序,朝廷要出师,就需要证明自己的公义和真理。
但是因为前几日的各国使节已经觐见过一次,也递交了求援国书,所以这一次,没有召见西北各国的使节。
朱瞻基的注意力放在了一帮宗室和勋贵身上,他们平日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的。
特别是汉王,已经就藩,并且被幽禁在乐安的他被剥夺了汉王的爵位,今日即使进了奉天殿,也只是被安排在了勋贵的后面。
昨日朱瞻基虽然知道了他有心西征,但是朱棣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却没有透露出来。
不管是王彦,还是杨荣,在没有得到朱棣允许的时候,也不敢随便就把朱棣的心意泄露出来。
主要是朱瞻基觉得没有必要对他们施压,否则他们也会将朱棣的意图告诉他。
不管朱棣如何安排,都不过是大潮中的一点浪花,影响不了大潮。
大堂中一片肃静,只有王彦的声音一句一句响起,随着传令太监的声音传遍整个奉天殿内外。
“兹命武安侯郑亨为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兵部尚书黄福为北路军后营总兵官……”
“兹命御马监太监孟骥为北路军监军……”
“兹命隆平侯张信为南路军前营总兵官……”
“兹命忠武侯刘江为南路军水师总兵官……”
“兹命驸马都尉沐昕为南路军前营提督……”
“兹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昶为京军提督……”
朱瞻基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把自己的舅舅给调了出去,还委以如此重任。
这应该是在防范自己少不更事,手里有了权力就大力排除异己吧。
“兹命福安子黄渊为南路军后军总兵官……”
如果说任命张昶为京军提督还让人能想的通,任命还不到三十岁的黄渊为后营总兵官,这个任命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不说他一个子爵就骑在了许多侯爵,伯爵的头上,就是他的年纪也让人惊讶不已。
不少大臣都把惊诧的目光看向了内阁首辅杨荣,在内阁之中,即使杨荣不得重用,也还有一个精通军务的金幼孜啊。
为何这两人都不使用,偏偏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渊?
这黄福,黄渊父子,一文一武,却分别担任南北两路大军的后营总兵官,这可是满朝文武都从来没有过的荣耀。
黔国公沐晟数次上书,想要为朱棣前锋,参与西征,朱棣都没有同意,就是怕他功大盖主,赏无可赏。
现在黄家父子却受到如此重用,实在让人意外。
但是杨荣,金幼孜两人都面带微笑,丝毫没有被朱棣抛弃的失落感。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这两人是被朱棣留下来辅佐太孙的了。
除了南北两路大军的总兵和提督,还有数十伯爵分别率领各部,担任了指挥使一职。
这次出兵,仅仅南路军陆军就有京卫三十四个,加上神机营三万火枪手,一万炮兵,计十五万余人。
另从南部卫所抽调山地兵力共计五万人,凑足二十万大军。
除此之外,海军,內监抽调船只一千两百余艘,将士近十万人。
不过海军这次不会参与战事,主要负责后勤和运输。所以海军抽调人员基本没有战斗人员,主要是以操舟,伙头军为主。
除此之外,大明各属国除了各国王子一律随军,每国还要派出使节。
这是大明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所以不允许任何一国推辞。
而朱高炽虽然没有能够直接率军,却被朱棣留在了中军大帐,伺候左右,只要他这次不胡来,想必回来的时候,就会重新恢复王位。
南路军虽然大多都是精锐,但是朱瞻基并不担心朱高煦能抢夺军权。
且不说各家勋贵的家人都在大明境内,他们来回都要通过朱瞻基的海军才能回来。哪怕朱棣出现了意外,朱瞻基也不相信朱高煦能把人心都拉拢过去。
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朱瞻基已经通过黄渊,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了下去,要求各军的羽林卫学士兵,密切注意各军局势。
除了这些人大明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那就是这个世界第一支“空军”。
自永乐十四年,朱瞻基将滑翔翼研发出来,朱棣迅速认识到了滑翔翼在军事方面的作用。
等朱瞻基回来的时候,三年过去了,大明的军队里面几乎每一卫都有了空军侦查能力。
虽然滑翔翼的侦查能力有限,受天气气候影响也很大。但是在这个各种活动范围小的可怜的古代,几十里路要走一天的时代,滑翔翼却是真正的黑科技。
各军卫都直接派了将士到下马桥农庄学习驾驶滑翔翼,然后传播了开来。
但是传播开并不意味这公开,滑翔翼一直是大明军中最大的秘密,比火枪管制还要严格。
大明的火枪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目前如果全力生产,一年就能生产三十万支以上。
大明京卫,边卫这些军队几乎已经全部换装完毕,所以如今的火枪管制并不严,甚至还少量卖到到境外。
但是滑翔翼至今仍然是最高机密,一般的士兵连近距离接触都不行。每个驾驶滑翔翼的士兵,身上都携带了火石,只要有任何意外,都必须要烧了滑翔翼。
这几年,超过一千从羽林卫学出来士兵也补充到了大明军中各军卫,朱瞻基对大明军队的控制,也是越来越大。
基本上,现在除了少数军队,到处都有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
这些士兵不仅忠于大明,更忠于他朱瞻基。
当每个军卫的将领都被安排完毕,所有的文臣们就精神一振,现在该轮到安排京城的顾命大臣了。
明朝的顾命大臣与清朝不同,所有的大臣只有辅佐监国的权力,没有直接处政的权力。
但是,这仍然是每一个大臣梦寐以求的荣耀,不仅是荣耀,同时跟未来的帝皇能拉近关系,也是真正的好处。
朱棣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让因为王彦喉咙嘶哑,被换上来的李谦念出了对监国的安排。
“兹命皇太孙瞻基为见过太孙,总督朝廷内外一应大小事务……”
朱瞻基起身转向朱棣跪下,高声道:“太孙瞻基接旨。”
随同圣旨一道传到朱瞻基面前的,还有传国玉玺与两个皇上处理军政,民政的大印。
这些只是象征意义,因为随后这些都还会依旧收回御书房和司礼监,只有在用印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朱棣温声说道:“朕欲月底就前往刘家港,待时机成熟,就启程南下,途中游历我大明江山。你在京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