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句句读,爽朗心情。一句句看,弄不明白。这首《证道歌》仿佛只是让我读的,不是让我理解的。即使弘学一再解释,也让我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时,一天试图理解其中几句话,都觉得非常疲惫。
但我,又有什么事做呢?在精力旺盛,了无牵挂的日子,如果不得到一些东西,不克服一些困难,岂不是浪费光阴。
我在学习时,有过这种体验。原来跟董先生学习易经时,最开始的阶段,也是那么枯燥难懂,几乎让我怀疑自己的智商。但时间久了,进入了,也就开始习惯了。
我觉得,无论如何,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必须努力试试。书店老板推荐这两本书,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也许读得懂它,或者至少有些体会。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
首先,注意“实相”这个词。本意是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么,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以因看到想到体验到一切的不真实,所以我们的理论和语言也不真实。
有人作过这种比喻,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但这种不真实中,又有真实的基因。比如,有色眼镜改变了雪山的颜色,但毕竟雪山的轮廓是真的。即使眼镜有凸凹,雪山的轮廓也是扭曲的,但毕竟,还有个雪山,还有个眼睛在看吧。
但读弘学的解释,却不是这样的,他的意思是,所看的山、能看的人,都不存在这种对立。当这种对立消失,才有可能看到实相。
那么,从逻辑习惯上讲,这就令人费解了。比如,我看到实相这句话,必须有个我吧,也必须有个实相吧。如果这两个都没有,那什么叫看呢?
看这个词都没有意义,那么,实相的意义何以依存。
这就是看这首诗最难的地方。就是,理解起来,到最终结果时,却发现,对象和主体都必须消失。而主体消失,我恐怕只有自杀这一条路可走。古人不是说过嘛:“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
但是,客体消失,该如何设想呢?我被这些概念套住了,出不来。因为,不知道这超出认识习惯的东西,究竟该如何认识。
姑且放下实相吧,往后看。我并不贪心,我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毕竟,书店老板说过。完全理解,我就成了开悟的圣贤了。我还不敢有那大的胆量。
证实相,证明的意思。谁在证明,证明了什么?没人说得出来。因为他下一句是“无人法”。
从佛教教义来看,无人,在当代哲学上,大概相当于无主体。无法,相当于无客体。没有主体与客体的世界,就是实相了。这个这个,没办法理解。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我还在这里,心脏总在跳,热血仍旧流,怎么说没有就没有?这宾馆在,那江水在,重庆在,巴山在。我看得到它,摸得着它。要让它们都消失,怎么想象?
可见,原来看到佛学书籍的一些结论,果然是有道理。这种境界是超越语言概念的,也超越思想意识的。当然,除了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不知道,我还能拿什么来体验证明这个世界。
“刹那灭却阿鼻业”,这句是陈述性语言,基本意思倒可以理解。意思是证到实相的那一刹那,你就离开了因果,这个法世界和你的我世界,都被超越。连最严重的阿鼻地狱的罪业因果都可以超越,没什么不可以超越的。这是指功德和效果。
其实,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什么因果,出来的表现都是“法”,是世界是环境是悲苦喜乐的感受。无论什么因果,都需要“人”来感受。如果“人”与“法”被灭了,还有什么呢?世界不在我不在,因果没地存在了。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这两句就更好理解了。其实是一个誓言,或者是保证。大概意思是,如果我是乱说的,那么,我坠入拨舌地狱,不得超生。
这种誓言,当然是他得到实相后,有信心和胆量说出来的。当然,如果能够跳出因果,那么,就不会有拨舌地狱的存在。如果没有跳出来,那么,就是最残酷的果报了。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第一句,就指明了状态。一个“顿”字,说明他悟道,证明实相的时间,是突然间的。这种突然发生的东西,肯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断点的意思。是没有准备的,是非连续的,是灵光乍现的。
“觉”字,也与佛陀的意思相同。佛陀的意思,只不过说他是个觉悟者。如果要问一个悟道高僧与旁人有什么不同,那他只不过是看到了实相,他只是一个觉悟者。
众生如同瞎子,对面来了野兽很危险,他看到了,知道躲避,而众生不知道。佛陀在世间的意义,也是呼喊大家躲开。当然,他无法形容那野兽的长相,因为瞎子从来没见过什么野兽,也对长相颜色的东西,根本没有基础概念。跟一个不识字的人讲“六书”,怎么也讲不明白,听的人也不会明白。
佛陀只是告诉大家要躲避,大家非常固执,想搞清楚原因。其实,你没有视力时,根本无法了解真正原因的。
这种视力,相当于觉悟吧。
大家躲避的办法,可以算是“六度万行”了。本来,这六度万行是专有名词,为了弄懂它,我倒是反复查了词义及解释,在电脑上百度了一下,当然知道一些常识,但说不上真明白。但是,可以作为比方。也就是,大家到达安全地点的办法。
所谓忍辱、布施、精进等等,都是办法。如同前面我设置的情景,可以跑着离开,或者走着离开,或者听从佛陀指示的方向离开。
但众人并没有离开的心,因为众人既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也不知道离开的方法。并且,我站在这儿好好的,为什么要听你的话?
这是动机问题。当然,人们总是有机会产生学佛的动机的。当死亡的危险日益迫近时,就知道期望来生。“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
“体中圆”这个词非常高深。体,大概相当于哲学上的本体,本原,基本性质。数学上的出发点,原点。物理学中宇宙开始的基点等。圆,是圆满,是整体,是全部,是真实,大概相当于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结论如果成立,是不是说明,这个世界,真有一个绝对真理的存在?如果没有那个真理存在,法师怎么敢发那么大的誓言。
也许有杠精的存在,像网上那些喜欢抬杠的家伙。也可以反问和置疑。比如问,也许大师发现,根本没有佛的存在,也没有地狱的存在,他也悟到的,是什么都将消灭,那么,还怕什么因果呢?
但是,佛学的基本原理,却在经典中否定了这一点。“断灭”是佛家坚决否认的。世界是以某种形式连续的,只是这个连续可以超越而已,并不是连续不存在。
缘起理论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基石,就是讲因果讲因缘讲连续性,讲前世因直接影响后世果的。
如果法师在此说的是断灭,为什么后来的高僧不出来批驳呢?肯定不是讲断灭的。毕竟,当时六祖这个伟大的人,亲自验证过,这是个得道的人。
毕竟,这首诗存在有一千年了,如果有问题,早就被人批驳了。不要说实践上有问题,就是理论上稍有瑕疵,也会后世书生尽力批驳的。因为,所有后来的论点,都不能与佛教原始的经典相违背。
也就是,这首歌,在理论上,与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自洽的。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想,所感受到的体验。也就是所有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感受。这一切,在绝对真理面前,都是“梦”,我们活在梦境之中。
如同孙甘露先生的《信使之函》。我们以为这一生的目标,是找到收信的人,完成上帝的使命。我们给这种使命赋予了各种意义,我们在送信途中得到了诸多感受,还有人写出理论上的攻略,但是,生命的真相,只是上帝骗了你。你根本找不到那个收信人,因为收信人,只是你自己。你一生的所以感受与体验,就是信的内容。
假如有人不相信这个上帝,偷偷打开信件,发现,那里面空空如也。
“觉后空空无大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消失了,意义和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整个大千世界,原来是空。如同那小说所描述的,你被梦骗了。醒来时,才发现,这个世界和我,原来只是梦一场。
庄子也有过这种怀疑,叫庄周梦... -->>
一句句读,爽朗心情。一句句看,弄不明白。这首《证道歌》仿佛只是让我读的,不是让我理解的。即使弘学一再解释,也让我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时,一天试图理解其中几句话,都觉得非常疲惫。
但我,又有什么事做呢?在精力旺盛,了无牵挂的日子,如果不得到一些东西,不克服一些困难,岂不是浪费光阴。
我在学习时,有过这种体验。原来跟董先生学习易经时,最开始的阶段,也是那么枯燥难懂,几乎让我怀疑自己的智商。但时间久了,进入了,也就开始习惯了。
我觉得,无论如何,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必须努力试试。书店老板推荐这两本书,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也许读得懂它,或者至少有些体会。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
首先,注意“实相”这个词。本意是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么,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以因看到想到体验到一切的不真实,所以我们的理论和语言也不真实。
有人作过这种比喻,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但这种不真实中,又有真实的基因。比如,有色眼镜改变了雪山的颜色,但毕竟雪山的轮廓是真的。即使眼镜有凸凹,雪山的轮廓也是扭曲的,但毕竟,还有个雪山,还有个眼睛在看吧。
但读弘学的解释,却不是这样的,他的意思是,所看的山、能看的人,都不存在这种对立。当这种对立消失,才有可能看到实相。
那么,从逻辑习惯上讲,这就令人费解了。比如,我看到实相这句话,必须有个我吧,也必须有个实相吧。如果这两个都没有,那什么叫看呢?
看这个词都没有意义,那么,实相的意义何以依存。
这就是看这首诗最难的地方。就是,理解起来,到最终结果时,却发现,对象和主体都必须消失。而主体消失,我恐怕只有自杀这一条路可走。古人不是说过嘛:“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
但是,客体消失,该如何设想呢?我被这些概念套住了,出不来。因为,不知道这超出认识习惯的东西,究竟该如何认识。
姑且放下实相吧,往后看。我并不贪心,我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毕竟,书店老板说过。完全理解,我就成了开悟的圣贤了。我还不敢有那大的胆量。
证实相,证明的意思。谁在证明,证明了什么?没人说得出来。因为他下一句是“无人法”。
从佛教教义来看,无人,在当代哲学上,大概相当于无主体。无法,相当于无客体。没有主体与客体的世界,就是实相了。这个这个,没办法理解。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我还在这里,心脏总在跳,热血仍旧流,怎么说没有就没有?这宾馆在,那江水在,重庆在,巴山在。我看得到它,摸得着它。要让它们都消失,怎么想象?
可见,原来看到佛学书籍的一些结论,果然是有道理。这种境界是超越语言概念的,也超越思想意识的。当然,除了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不知道,我还能拿什么来体验证明这个世界。
“刹那灭却阿鼻业”,这句是陈述性语言,基本意思倒可以理解。意思是证到实相的那一刹那,你就离开了因果,这个法世界和你的我世界,都被超越。连最严重的阿鼻地狱的罪业因果都可以超越,没什么不可以超越的。这是指功德和效果。
其实,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什么因果,出来的表现都是“法”,是世界是环境是悲苦喜乐的感受。无论什么因果,都需要“人”来感受。如果“人”与“法”被灭了,还有什么呢?世界不在我不在,因果没地存在了。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这两句就更好理解了。其实是一个誓言,或者是保证。大概意思是,如果我是乱说的,那么,我坠入拨舌地狱,不得超生。
这种誓言,当然是他得到实相后,有信心和胆量说出来的。当然,如果能够跳出因果,那么,就不会有拨舌地狱的存在。如果没有跳出来,那么,就是最残酷的果报了。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第一句,就指明了状态。一个“顿”字,说明他悟道,证明实相的时间,是突然间的。这种突然发生的东西,肯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断点的意思。是没有准备的,是非连续的,是灵光乍现的。
“觉”字,也与佛陀的意思相同。佛陀的意思,只不过说他是个觉悟者。如果要问一个悟道高僧与旁人有什么不同,那他只不过是看到了实相,他只是一个觉悟者。
众生如同瞎子,对面来了野兽很危险,他看到了,知道躲避,而众生不知道。佛陀在世间的意义,也是呼喊大家躲开。当然,他无法形容那野兽的长相,因为瞎子从来没见过什么野兽,也对长相颜色的东西,根本没有基础概念。跟一个不识字的人讲“六书”,怎么也讲不明白,听的人也不会明白。
佛陀只是告诉大家要躲避,大家非常固执,想搞清楚原因。其实,你没有视力时,根本无法了解真正原因的。
这种视力,相当于觉悟吧。
大家躲避的办法,可以算是“六度万行”了。本来,这六度万行是专有名词,为了弄懂它,我倒是反复查了词义及解释,在电脑上百度了一下,当然知道一些常识,但说不上真明白。但是,可以作为比方。也就是,大家到达安全地点的办法。
所谓忍辱、布施、精进等等,都是办法。如同前面我设置的情景,可以跑着离开,或者走着离开,或者听从佛陀指示的方向离开。
但众人并没有离开的心,因为众人既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也不知道离开的方法。并且,我站在这儿好好的,为什么要听你的话?
这是动机问题。当然,人们总是有机会产生学佛的动机的。当死亡的危险日益迫近时,就知道期望来生。“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
“体中圆”这个词非常高深。体,大概相当于哲学上的本体,本原,基本性质。数学上的出发点,原点。物理学中宇宙开始的基点等。圆,是圆满,是整体,是全部,是真实,大概相当于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结论如果成立,是不是说明,这个世界,真有一个绝对真理的存在?如果没有那个真理存在,法师怎么敢发那么大的誓言。
也许有杠精的存在,像网上那些喜欢抬杠的家伙。也可以反问和置疑。比如问,也许大师发现,根本没有佛的存在,也没有地狱的存在,他也悟到的,是什么都将消灭,那么,还怕什么因果呢?
但是,佛学的基本原理,却在经典中否定了这一点。“断灭”是佛家坚决否认的。世界是以某种形式连续的,只是这个连续可以超越而已,并不是连续不存在。
缘起理论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基石,就是讲因果讲因缘讲连续性,讲前世因直接影响后世果的。
如果法师在此说的是断灭,为什么后来的高僧不出来批驳呢?肯定不是讲断灭的。毕竟,当时六祖这个伟大的人,亲自验证过,这是个得道的人。
毕竟,这首诗存在有一千年了,如果有问题,早就被人批驳了。不要说实践上有问题,就是理论上稍有瑕疵,也会后世书生尽力批驳的。因为,所有后来的论点,都不能与佛教原始的经典相违背。
也就是,这首歌,在理论上,与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自洽的。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想,所感受到的体验。也就是所有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感受。这一切,在绝对真理面前,都是“梦”,我们活在梦境之中。
如同孙甘露先生的《信使之函》。我们以为这一生的目标,是找到收信的人,完成上帝的使命。我们给这种使命赋予了各种意义,我们在送信途中得到了诸多感受,还有人写出理论上的攻略,但是,生命的真相,只是上帝骗了你。你根本找不到那个收信人,因为收信人,只是你自己。你一生的所以感受与体验,就是信的内容。
假如有人不相信这个上帝,偷偷打开信件,发现,那里面空空如也。
“觉后空空无大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消失了,意义和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整个大千世界,原来是空。如同那小说所描述的,你被梦骗了。醒来时,才发现,这个世界和我,原来只是梦一场。
庄子也有过这种怀疑,叫庄周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