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讲座没开始前,大量的听众,已经开始在会场外的走廊上,谈论开了。
“你说,房价增长速度,重庆明显干不过成都,难道我们这就白直辖了吗?”说这话的人,好像是个商人模样,听他话的人,仿佛是个官员,官员手上拿着一个玻璃水杯,泡的是普洱茶,还好,不是枸杞。
“王总,你话说的,我都无言以对了,你的楼盘不也赚了钱嘛,给你那低的地价,你只算差价就行了,还不嫌够?”
官员的说法,显示出亲密的程度,看样子,他跟这个王总非常熟悉了。
“你说得对,差价,只能算过得去。我是在想,我们重庆的地价,为什么不炒热它呢?”
“你这就显然是不知足了,政府控制是一方面,重庆这个现实,有其他很多原因的。”
“其实,我觉得重庆这个现实,我是一家之言啊,你别见怪。我们政府要开一块地出来,挖山填河的,比成都的成本高多了,他们那里,用石灰划个框,就可以卖地了。”
这话说得,周围好几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确实,如果按开发成本来算,地价是最主要的成本。而重庆整理出地皮的成本,的确是远远高于成都的。
这时,出来一个很有风度,穿西服的人,好像是个老师,因为他提的包上,还印有学校的名字。
“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也许有平均收入的差异,也许有供求关系的差异,也许有政府思路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咱们重庆的市情,一个大城市建在山上,本来就展不开,周围还被贫困的山区所包围,这个现实,或许决定了,在重庆搞房地产,制约因素太多。反正,我也没闹清楚,听听今天的讲座吧,或许他给我们有启发呢?”
这个教授所说的理由,官员们和商人们,肯定都想过,他说了,等于没说。
光说可能性,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的。教授也自动退回到人群之中,觉得自己的发言,没有引起大家的兴趣。
有一种人搞学术,利用辩证法的诡辩技巧,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强调,好像很全面,其实没观点。这种官话什么时候传染到学术界,我不知道,但习惯很让人讨厌。
比如,有人说,工资低了,这是不好的。但他会说:工资低了,当然不好,但是,也有好处,比如你学会了节约和低碳生活。
比如有人说,孩子调皮,不听老师话。他会说:孩子调皮不认真学习,是不太好。但是,调皮,说明他身体好,精力好,甚至是有创造力的表现。对不对?
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不讲道理。这种不讲道理在于,他总是说,凡事都是有好有坏的,不要那么计较。那么,不计较就不是问题吗?倒底是好的占多还是坏的占多呢?如果不说出一件事的主要特点和倾向,我问你干啥?
这种两方面都说的人,不仅混淆是非,而且态度很恶劣。别人问你问题,是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你这种两面都说,戴着辩证法的帽子,实际是否认问题的存在。
会议时间是准时开始的。主角上场了,他的形象本来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之上,进来时,大家的掌声还是比较热烈的。
他开始客气了一番,这是礼貌,随即就开始了正式的演讲。他开始演讲的风格,就已经区别于大多数讲座了。
大多数人开讲前,总要说,这是我一家之言,我是来学习探讨的,请大家多提意见。但他没有这种托辞,只是直接开始。
他的开头,就与众不同。
“各位,闲话休谈,书归正传。来之前,大家预先给了我十几个问题,我不准备一一回答,我按我的套路,讲清楚几个问题,大家估计就有些答案了。”
这典型是以我为主的打法,在下面如此之多的官员、成功商人、学术人士面前,直接了当地讲课,毫不啰嗦。
“第一个问题:楼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直接进入问题,这种讲课方法相当简捷,是我喜欢的方式。
“我当年之所以成立房地产公司,是因为它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简单点,就是能够赚钱的,事实证明,我也赚了钱。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正确了。我相信,在座的人,要不是房地产开发商,要不是政府官员,要不是相关学术界人士,都是楼市兴盛的受益者。这样大的受益面,通过结果,证明了我当年判断的正确性。而大家知道这个判断正确,但心里却总是恐慌,为什么呢?解释不了。人们总是对自己不太理解的东西产生怀疑和恐惧,这是人性。”
他这一段说辞,让人佩服。人们在兴奋中担心,肯定是不知道原因和理由,所以总是怕。
“我当年判断有三个依据。第一,全世界所有国家,一旦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后,就会开始城市化。城市化的后果,就是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并且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东京是这样,伦敦是这样。尽管为疏解大城市人口,日本和英国也做了些逆向的政策,但效果证明,那些政策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不符合规律。”
此时,下面有个人举手,好像要提问,主讲人点了点头,请他提问。他站起来,我一看,就是开始前讲话那个政府官员。
“请问一下冯总,美国或者一些欧洲小国,为什么没出现大城市化呢?他们的居住人口,好的地方,大多在郊区。”
“问得好,你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担心的特例。当然,今天也不是特例,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所说的美国等,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美国的制造业及实体工业,已经连续二三十年衰退了,他们经济的主力,是科技化和全面金融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他们经济的最主要内容。”
对了,这个解释,在明白人面前,不需要多说了。我国在工业化没全面完成时,根本无法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国家相比较。并且,后工业化,给美国带来了产业空心化问题,而今给美国造成了许多结构性矛盾。所谓的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过度金融化造成的,这还是在它有美元霸权的情况下产生的。中国没有人民币霸权,要走这一条路,只能是死路。
而欧洲一些小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它只要一个产业发达或者一个企业兴旺,就可以解决全国的问题。一招鲜,吃遍天,小国有小国的好处。
“我继续讲,制造业发达的中国,人口的聚焦效应,可以将资源配置和利用耦合出最大效益,所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甚至中国未来的大都市化,是必然的。我可以预测,今天搞的小城镇建设只能是过度,今天是农村的空心化,明天是小城镇空心化,这是肯定的。”
我们就需要明确的结论,不要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所以,第一条判断成立了,就决定了,大城市需要很多的房子,来吸纳新进来的人口,所以,需求决定了楼市必然兴旺。我是说的大城市,至于中小城市,得分具体情况。”
“第二个理由,楼市具有金融属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法案,规定传统银行不能进行投行业务。为什么?按经济规律,如果在实体经济与银行之间,如果没有过度地带来隔离的话,产业资本会被金融资本高度控制。例子嘛,我就不举了,你们有空去翻摩根家族的经营史就行。反正,目前,这是世界上的一个共识,中国也一样。但中国还有个特殊的情况,加剧了这一趋势。”
如果存贷业务的银行,完全无节制地参与到投资银行业务,造成国家金融化,实体经济就会被严重控制。马克思所说的金融寡头和超级垄断的时代,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美元是世界代币,它都不敢这样搞,更何况是中国了。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如何解释中国的特殊性。
“我们这些年靠制造业和贸易起家,巨大的顺差带来巨额的外汇,而我们的资本不能自由兑换,这就造成了因外汇占款带来的大量的货币超发,这么多货币在市场上,并没有引起物价的飞速上涨,为什么?因为许多钱都沉淀到楼市上了。楼市,是对付货币超发的稳定器。并且,由于楼市可以按揭,是有杠杆的,所以,楼市上涨也成了投资的放大器,这也就是楼市的金融属性,让你的收益率达到或者超过社会平均收益率的原因。”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多余资本要找出路,没有楼市这么大的盘子,社会上的物价,早就可以涨到天上去了。
“基于金融的原因,美国的房价也延续了大约六十年的总体上涨趋势,这就是证明。”
他这一说,我倒想起... -->>
在讲座没开始前,大量的听众,已经开始在会场外的走廊上,谈论开了。
“你说,房价增长速度,重庆明显干不过成都,难道我们这就白直辖了吗?”说这话的人,好像是个商人模样,听他话的人,仿佛是个官员,官员手上拿着一个玻璃水杯,泡的是普洱茶,还好,不是枸杞。
“王总,你话说的,我都无言以对了,你的楼盘不也赚了钱嘛,给你那低的地价,你只算差价就行了,还不嫌够?”
官员的说法,显示出亲密的程度,看样子,他跟这个王总非常熟悉了。
“你说得对,差价,只能算过得去。我是在想,我们重庆的地价,为什么不炒热它呢?”
“你这就显然是不知足了,政府控制是一方面,重庆这个现实,有其他很多原因的。”
“其实,我觉得重庆这个现实,我是一家之言啊,你别见怪。我们政府要开一块地出来,挖山填河的,比成都的成本高多了,他们那里,用石灰划个框,就可以卖地了。”
这话说得,周围好几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确实,如果按开发成本来算,地价是最主要的成本。而重庆整理出地皮的成本,的确是远远高于成都的。
这时,出来一个很有风度,穿西服的人,好像是个老师,因为他提的包上,还印有学校的名字。
“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也许有平均收入的差异,也许有供求关系的差异,也许有政府思路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咱们重庆的市情,一个大城市建在山上,本来就展不开,周围还被贫困的山区所包围,这个现实,或许决定了,在重庆搞房地产,制约因素太多。反正,我也没闹清楚,听听今天的讲座吧,或许他给我们有启发呢?”
这个教授所说的理由,官员们和商人们,肯定都想过,他说了,等于没说。
光说可能性,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的。教授也自动退回到人群之中,觉得自己的发言,没有引起大家的兴趣。
有一种人搞学术,利用辩证法的诡辩技巧,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强调,好像很全面,其实没观点。这种官话什么时候传染到学术界,我不知道,但习惯很让人讨厌。
比如,有人说,工资低了,这是不好的。但他会说:工资低了,当然不好,但是,也有好处,比如你学会了节约和低碳生活。
比如有人说,孩子调皮,不听老师话。他会说:孩子调皮不认真学习,是不太好。但是,调皮,说明他身体好,精力好,甚至是有创造力的表现。对不对?
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不讲道理。这种不讲道理在于,他总是说,凡事都是有好有坏的,不要那么计较。那么,不计较就不是问题吗?倒底是好的占多还是坏的占多呢?如果不说出一件事的主要特点和倾向,我问你干啥?
这种两方面都说的人,不仅混淆是非,而且态度很恶劣。别人问你问题,是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你这种两面都说,戴着辩证法的帽子,实际是否认问题的存在。
会议时间是准时开始的。主角上场了,他的形象本来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之上,进来时,大家的掌声还是比较热烈的。
他开始客气了一番,这是礼貌,随即就开始了正式的演讲。他开始演讲的风格,就已经区别于大多数讲座了。
大多数人开讲前,总要说,这是我一家之言,我是来学习探讨的,请大家多提意见。但他没有这种托辞,只是直接开始。
他的开头,就与众不同。
“各位,闲话休谈,书归正传。来之前,大家预先给了我十几个问题,我不准备一一回答,我按我的套路,讲清楚几个问题,大家估计就有些答案了。”
这典型是以我为主的打法,在下面如此之多的官员、成功商人、学术人士面前,直接了当地讲课,毫不啰嗦。
“第一个问题:楼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直接进入问题,这种讲课方法相当简捷,是我喜欢的方式。
“我当年之所以成立房地产公司,是因为它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简单点,就是能够赚钱的,事实证明,我也赚了钱。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正确了。我相信,在座的人,要不是房地产开发商,要不是政府官员,要不是相关学术界人士,都是楼市兴盛的受益者。这样大的受益面,通过结果,证明了我当年判断的正确性。而大家知道这个判断正确,但心里却总是恐慌,为什么呢?解释不了。人们总是对自己不太理解的东西产生怀疑和恐惧,这是人性。”
他这一段说辞,让人佩服。人们在兴奋中担心,肯定是不知道原因和理由,所以总是怕。
“我当年判断有三个依据。第一,全世界所有国家,一旦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后,就会开始城市化。城市化的后果,就是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并且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东京是这样,伦敦是这样。尽管为疏解大城市人口,日本和英国也做了些逆向的政策,但效果证明,那些政策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不符合规律。”
此时,下面有个人举手,好像要提问,主讲人点了点头,请他提问。他站起来,我一看,就是开始前讲话那个政府官员。
“请问一下冯总,美国或者一些欧洲小国,为什么没出现大城市化呢?他们的居住人口,好的地方,大多在郊区。”
“问得好,你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担心的特例。当然,今天也不是特例,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所说的美国等,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美国的制造业及实体工业,已经连续二三十年衰退了,他们经济的主力,是科技化和全面金融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他们经济的最主要内容。”
对了,这个解释,在明白人面前,不需要多说了。我国在工业化没全面完成时,根本无法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国家相比较。并且,后工业化,给美国带来了产业空心化问题,而今给美国造成了许多结构性矛盾。所谓的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过度金融化造成的,这还是在它有美元霸权的情况下产生的。中国没有人民币霸权,要走这一条路,只能是死路。
而欧洲一些小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它只要一个产业发达或者一个企业兴旺,就可以解决全国的问题。一招鲜,吃遍天,小国有小国的好处。
“我继续讲,制造业发达的中国,人口的聚焦效应,可以将资源配置和利用耦合出最大效益,所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甚至中国未来的大都市化,是必然的。我可以预测,今天搞的小城镇建设只能是过度,今天是农村的空心化,明天是小城镇空心化,这是肯定的。”
我们就需要明确的结论,不要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所以,第一条判断成立了,就决定了,大城市需要很多的房子,来吸纳新进来的人口,所以,需求决定了楼市必然兴旺。我是说的大城市,至于中小城市,得分具体情况。”
“第二个理由,楼市具有金融属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法案,规定传统银行不能进行投行业务。为什么?按经济规律,如果在实体经济与银行之间,如果没有过度地带来隔离的话,产业资本会被金融资本高度控制。例子嘛,我就不举了,你们有空去翻摩根家族的经营史就行。反正,目前,这是世界上的一个共识,中国也一样。但中国还有个特殊的情况,加剧了这一趋势。”
如果存贷业务的银行,完全无节制地参与到投资银行业务,造成国家金融化,实体经济就会被严重控制。马克思所说的金融寡头和超级垄断的时代,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美元是世界代币,它都不敢这样搞,更何况是中国了。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如何解释中国的特殊性。
“我们这些年靠制造业和贸易起家,巨大的顺差带来巨额的外汇,而我们的资本不能自由兑换,这就造成了因外汇占款带来的大量的货币超发,这么多货币在市场上,并没有引起物价的飞速上涨,为什么?因为许多钱都沉淀到楼市上了。楼市,是对付货币超发的稳定器。并且,由于楼市可以按揭,是有杠杆的,所以,楼市上涨也成了投资的放大器,这也就是楼市的金融属性,让你的收益率达到或者超过社会平均收益率的原因。”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多余资本要找出路,没有楼市这么大的盘子,社会上的物价,早就可以涨到天上去了。
“基于金融的原因,美国的房价也延续了大约六十年的总体上涨趋势,这就是证明。”
他这一说,我倒想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