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说到禅宗,万师兄仿佛找到了知音,他掌握许多禅宗公案,看过《五灯会元》之类的东西,所以,每当听课完毕,下来后,总是滔滔不绝。
而钱师兄却总不爱说话,一般下来后,不是看书,就是打坐。在这个宿舍里,万师兄仿佛找不到谈话的对手,就冲着我来了。
“庄师兄,你说,今天法露师所讲,安心法门,归根结底,无心可安,是这个意思吧?”
我被迫应付到:“大概是吧,你比我懂得多,我也不好说。”
一听到我接他话茬,他就兴奋了。况且,我承认他比我懂,这高帽子,刺激了他。他就来神了,完全不顾一旁正在看书的钱师兄,拉着我到门外,高声谈论起来,如同上课的神采。
“达摩禅师与二祖那段对话,你记得吧?”
我点点头,那段话,估计我们这个宿舍的,人人都会背。这几乎是个常识了。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不就是说的,无法嘛!”他双手一摊,颇有点大将风度。但是,坏就坏在,他加了个动作,将头轻轻地摇了摇。这个动作,像极了西方人表达无奈的样子,用这个动作来表达佛法,不伦不类。
我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击,其实是不喜欢他这个动作。“万师兄,你说得也对。但是,无心,与木石有何区别?”
他两手还没收回来,听到我这一问,估计愣住了。也许,他刚才正陶醉于自己的的潇洒,没想到收到我的置疑。意想不到的置疑,是对一个自鸣得意的人,最大的伤害。
“问得好!”他假装大度地赞扬我,其实是掩饰自己的失态。此时,他已经将两手收回,并且双臂抱在胸前,作稳定而心有成竹状,这其实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你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老师们的习惯,在遇到难题时,总喜欢用过渡性的话来拖延时间,给自己的思考孵出时间。
“木石是没有心的,很显然,它们不是众生。而佛所说,皆是针对众生的,也就是说,众生有心。”
这些结论都对,但推导过程明显有逻辑漏洞,反映出,万老师只是在应付时间,以找出关键性的话语来回答。突然,他眼睛一亮,仿佛知道如何应对我了。
“但众生心皆是妄心,正所谓颠倒妄想。只有将妄心去掉,才能窥见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修法的过程,就是去心的过程。去掉妄心,就成无心。”
这段话引用了佛祖悟道时,两段话:颠倒妄想、如来智慧德相。但这吓不倒我,我知道,乱用圣人片言来吓唬学生,是老师们常用的把戏。因为他的推导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最后两句话,肯定没有逻辑。“去掉妄心,就成无心。”这就好比说:去掉衣服,就剩身体。那么我还可以说,去掉衣服,就剩衣架呢。或者,去掉衣服,就剩皮肤呢。
我正要回答,此时屋里有动静了。我看到钱师兄出来了,他人还没出门,就开始说话了。“万师兄,莫乱说,把我的心都搞乱了!”
虽然他是以开玩笑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出来的,但在万师兄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否定。要知道,我们三人中有一个共识,钱师兄在功夫上是修得最好的。当然,万师兄自认为,他在理论上,占领着制高点,当然也不太容易认输。
“那你说,该怎么理解?”
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在辩论中经常运用。一般来说,辩论中正方一辩先立论发言,当他发言后,马上就会成为反方的靶子,反方纠住正方立论的弱点,一顿反驳,就会立马展开势均力敌的辩论了。
“我没你万师兄那高的理论水平。”钱师兄这句开头,如同太极拳,把万师兄的力道化解了。谦虚的开头,就像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
“但是,以我有限的实践,我知道,佛所说法,心外无法。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法。如果你所说无心是没有心的意思,那么是不是,也没有法的意思?如果没有法,我们在修什么呢?”
我马上佩服起来。因为钱师兄这段话,逻辑是严密的,推导方式正确。并且,用反问的方式,改守为攻,完全是辩论的高手。他虽然以实践见长,真没看出来,他的谈锋如此锐利。
万师兄意识到,自己硬拼是不行的。于是,他绕了一个弯子,说到:“我听到某些大德说过:无佛无众生,是不是也侧面证实了,最终是要达到无心的地步呢?”
这明显是虚晃一枪了,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那是圣人的事,人家所看到的境界,他们取名为无心,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妄心来猜测,无心是什么。所谓心,所谓法,是道路的问题。他们所说的无心,其实是目标的问题,这两者不能够混淆。如果我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来猜测圣人无心的目的状态,那只能是盲人摸象。所以,不猜测圣人意思,只按他们的道路老实走下去,最终达到目标时,我们自然就看见了,争论是没有用的。”
我听到关键词了,道路与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所以,我们只能按正确的道路走。而道路上,是有心的。
万师兄说到:“你的结论我也反驳不了。但是,按你的说法,道路上就是有心的,对吗?”
钱师兄笑道:“这个结论也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不思考一下,祖秀与慧能那两首诗吗?”
这一下就提醒了我们。按神秀的诗,是有心的。心如明镜台,不管明镜台是什么状态,但至少有心。但是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是否认明镜台这个东西,但也没有直接否定心的存在。当然,我们都知道,神秀所说的是道路,是方法。而六祖所说,是目标,是结果。
看到万
师兄比较尴尬,我必须分担一点。此时我说到:“神秀所说的,是修法中,有心,因为心外无法嘛。但六祖是不是否定了心,我不知道。”
钱师兄看着我,笑着点头。“庄师兄是个老实人。要说,六祖所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是过来人,根本不知道。但是,我们从坛经的记载中,可以理出一些感想。当年,六祖出家前,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而产生出家念头。给他震撼最大的,是哪句话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师兄抢先说到。这句话其实我也知道,但是,万师兄以为自己是搞理论的,当然得抢先说出来,以保持一名老师在专业上的领先意识。
“对了,我们理解一下,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我们也不太好想。但毕竟,从字面上看,肯定是有心的。也许你可以叫它真心、明心、慧心,但毕竟有一个心字。虽然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心脏、思想和意识,但毕竟与我们理解的心有关联,要不然,也不用这个词了。对不对?要知道,古代佛经的翻译,是很严谨的。”
这句话,当然是很好的论点。古代,在翻译佛经时,非常严谨。除了几个著名译师外,还有大量的高僧参与校订与修改。在唐代,玄奘法师时期,集中数百人,都是当时佛法精深之和尚和文字功夫高明的读书人,还有翻译,一起会商讨论,从佛理、语言、文字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得出初稿后,还要拿给大师逐字审稿,最后才得出原始版本。据说,当年为翻译一句话,五百之精英,能够吵上三天。
鸠摩罗什,据说是维摩大士的化身。但不管怎样,他的佛学修为和语言功底,是超出当时所有人的。他也翻译过《金刚经》,也就是说,至少以他的译本打底,就为这部经典的水平,作出了高端的支撑。
比如后来的译经,也是延续这个方向。当然为取得印度原始真经,许多如唐僧、法显等人,九死一生,就是为了准确性。不可能在翻译这最后一关,马马虎虎。这就好比,价值边城的珠宝,不可能配不起一个好盒子。甚至,这种翻译之优美通达,让人怀疑。
近代梁启超,就怀疑过《愣严经》,因为它的文字太优美了,简直是大文豪的作品。他不相信,印度佛经原文,可以优美到如此程度。
但怀疑总归是怀疑。因为这部经典所说的理论,早已被大家认可,是一部佛学实践大全。许多高僧凭借它而成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怀疑一粒稻种,不要扯这稻种是怎么来的,经历过多少路程,或者有哪些经手人。只要这稻种种下去,最后长出稻子来,这就是真正的稻种。
这就好比和氏壁,不能因为这个工匠地位低贱,就否定他发现的宝玉。
更何况,《愣严经》的来历,却高贵得很,当时执笔和翻译,都是有名的大人物。开篇就说明了这种严谨性:唐中天竺沙门... -->>
一说到禅宗,万师兄仿佛找到了知音,他掌握许多禅宗公案,看过《五灯会元》之类的东西,所以,每当听课完毕,下来后,总是滔滔不绝。
而钱师兄却总不爱说话,一般下来后,不是看书,就是打坐。在这个宿舍里,万师兄仿佛找不到谈话的对手,就冲着我来了。
“庄师兄,你说,今天法露师所讲,安心法门,归根结底,无心可安,是这个意思吧?”
我被迫应付到:“大概是吧,你比我懂得多,我也不好说。”
一听到我接他话茬,他就兴奋了。况且,我承认他比我懂,这高帽子,刺激了他。他就来神了,完全不顾一旁正在看书的钱师兄,拉着我到门外,高声谈论起来,如同上课的神采。
“达摩禅师与二祖那段对话,你记得吧?”
我点点头,那段话,估计我们这个宿舍的,人人都会背。这几乎是个常识了。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不就是说的,无法嘛!”他双手一摊,颇有点大将风度。但是,坏就坏在,他加了个动作,将头轻轻地摇了摇。这个动作,像极了西方人表达无奈的样子,用这个动作来表达佛法,不伦不类。
我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击,其实是不喜欢他这个动作。“万师兄,你说得也对。但是,无心,与木石有何区别?”
他两手还没收回来,听到我这一问,估计愣住了。也许,他刚才正陶醉于自己的的潇洒,没想到收到我的置疑。意想不到的置疑,是对一个自鸣得意的人,最大的伤害。
“问得好!”他假装大度地赞扬我,其实是掩饰自己的失态。此时,他已经将两手收回,并且双臂抱在胸前,作稳定而心有成竹状,这其实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你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老师们的习惯,在遇到难题时,总喜欢用过渡性的话来拖延时间,给自己的思考孵出时间。
“木石是没有心的,很显然,它们不是众生。而佛所说,皆是针对众生的,也就是说,众生有心。”
这些结论都对,但推导过程明显有逻辑漏洞,反映出,万老师只是在应付时间,以找出关键性的话语来回答。突然,他眼睛一亮,仿佛知道如何应对我了。
“但众生心皆是妄心,正所谓颠倒妄想。只有将妄心去掉,才能窥见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修法的过程,就是去心的过程。去掉妄心,就成无心。”
这段话引用了佛祖悟道时,两段话:颠倒妄想、如来智慧德相。但这吓不倒我,我知道,乱用圣人片言来吓唬学生,是老师们常用的把戏。因为他的推导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最后两句话,肯定没有逻辑。“去掉妄心,就成无心。”这就好比说:去掉衣服,就剩身体。那么我还可以说,去掉衣服,就剩衣架呢。或者,去掉衣服,就剩皮肤呢。
我正要回答,此时屋里有动静了。我看到钱师兄出来了,他人还没出门,就开始说话了。“万师兄,莫乱说,把我的心都搞乱了!”
虽然他是以开玩笑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出来的,但在万师兄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否定。要知道,我们三人中有一个共识,钱师兄在功夫上是修得最好的。当然,万师兄自认为,他在理论上,占领着制高点,当然也不太容易认输。
“那你说,该怎么理解?”
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在辩论中经常运用。一般来说,辩论中正方一辩先立论发言,当他发言后,马上就会成为反方的靶子,反方纠住正方立论的弱点,一顿反驳,就会立马展开势均力敌的辩论了。
“我没你万师兄那高的理论水平。”钱师兄这句开头,如同太极拳,把万师兄的力道化解了。谦虚的开头,就像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
“但是,以我有限的实践,我知道,佛所说法,心外无法。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法。如果你所说无心是没有心的意思,那么是不是,也没有法的意思?如果没有法,我们在修什么呢?”
我马上佩服起来。因为钱师兄这段话,逻辑是严密的,推导方式正确。并且,用反问的方式,改守为攻,完全是辩论的高手。他虽然以实践见长,真没看出来,他的谈锋如此锐利。
万师兄意识到,自己硬拼是不行的。于是,他绕了一个弯子,说到:“我听到某些大德说过:无佛无众生,是不是也侧面证实了,最终是要达到无心的地步呢?”
这明显是虚晃一枪了,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那是圣人的事,人家所看到的境界,他们取名为无心,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妄心来猜测,无心是什么。所谓心,所谓法,是道路的问题。他们所说的无心,其实是目标的问题,这两者不能够混淆。如果我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来猜测圣人无心的目的状态,那只能是盲人摸象。所以,不猜测圣人意思,只按他们的道路老实走下去,最终达到目标时,我们自然就看见了,争论是没有用的。”
我听到关键词了,道路与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所以,我们只能按正确的道路走。而道路上,是有心的。
万师兄说到:“你的结论我也反驳不了。但是,按你的说法,道路上就是有心的,对吗?”
钱师兄笑道:“这个结论也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不思考一下,祖秀与慧能那两首诗吗?”
这一下就提醒了我们。按神秀的诗,是有心的。心如明镜台,不管明镜台是什么状态,但至少有心。但是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是否认明镜台这个东西,但也没有直接否定心的存在。当然,我们都知道,神秀所说的是道路,是方法。而六祖所说,是目标,是结果。
看到万
师兄比较尴尬,我必须分担一点。此时我说到:“神秀所说的,是修法中,有心,因为心外无法嘛。但六祖是不是否定了心,我不知道。”
钱师兄看着我,笑着点头。“庄师兄是个老实人。要说,六祖所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是过来人,根本不知道。但是,我们从坛经的记载中,可以理出一些感想。当年,六祖出家前,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而产生出家念头。给他震撼最大的,是哪句话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师兄抢先说到。这句话其实我也知道,但是,万师兄以为自己是搞理论的,当然得抢先说出来,以保持一名老师在专业上的领先意识。
“对了,我们理解一下,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我们也不太好想。但毕竟,从字面上看,肯定是有心的。也许你可以叫它真心、明心、慧心,但毕竟有一个心字。虽然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心脏、思想和意识,但毕竟与我们理解的心有关联,要不然,也不用这个词了。对不对?要知道,古代佛经的翻译,是很严谨的。”
这句话,当然是很好的论点。古代,在翻译佛经时,非常严谨。除了几个著名译师外,还有大量的高僧参与校订与修改。在唐代,玄奘法师时期,集中数百人,都是当时佛法精深之和尚和文字功夫高明的读书人,还有翻译,一起会商讨论,从佛理、语言、文字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得出初稿后,还要拿给大师逐字审稿,最后才得出原始版本。据说,当年为翻译一句话,五百之精英,能够吵上三天。
鸠摩罗什,据说是维摩大士的化身。但不管怎样,他的佛学修为和语言功底,是超出当时所有人的。他也翻译过《金刚经》,也就是说,至少以他的译本打底,就为这部经典的水平,作出了高端的支撑。
比如后来的译经,也是延续这个方向。当然为取得印度原始真经,许多如唐僧、法显等人,九死一生,就是为了准确性。不可能在翻译这最后一关,马马虎虎。这就好比,价值边城的珠宝,不可能配不起一个好盒子。甚至,这种翻译之优美通达,让人怀疑。
近代梁启超,就怀疑过《愣严经》,因为它的文字太优美了,简直是大文豪的作品。他不相信,印度佛经原文,可以优美到如此程度。
但怀疑总归是怀疑。因为这部经典所说的理论,早已被大家认可,是一部佛学实践大全。许多高僧凭借它而成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怀疑一粒稻种,不要扯这稻种是怎么来的,经历过多少路程,或者有哪些经手人。只要这稻种种下去,最后长出稻子来,这就是真正的稻种。
这就好比和氏壁,不能因为这个工匠地位低贱,就否定他发现的宝玉。
更何况,《愣严经》的来历,却高贵得很,当时执笔和翻译,都是有名的大人物。开篇就说明了这种严谨性:唐中天竺沙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