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八十年代翻身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强忍不舍安慰她,“闺女大了就得找个好人家。”总不能留成老姑娘。
道理谁都懂,但养了近二十年的闺女,一朝给了别人,谁舍得?不劝还好,一劝姜母又抹了抹眼睛。
姜建设姜红兵兄弟目露不舍。
姜宁眼圈红红的,她起身坐在父母中间,一边搂一个,“我不管在哪,还是爸妈的闺女,哥哥的妹子,咱家不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对!”
“没错!”
姜建设兄弟立即附和,姜父姜母精神一振,“说的对。”
闺女出嫁大日子,爹妈不希望她难受,姜母抹了泪,很快收拾好心情,一家子反过来安慰姜宁。
这一夜,姜家的煤油灯很晚才熄灭,不过再怎么不舍,明天还是一样到来的。
*
十月二十四到了。
天未亮,姜家人就起来了,升火烧水,瓜子花生糖果装了几盘摆在堂屋,将准备好的肉菜米面搬进灶房,接着打开院门。
姜家远近亲戚,附近邻里,还有村里关系好的人家,陆陆续续上门,男人从家里搬了大桌椅凳过来,女人则帮忙洗菜腌肉。
林县这块地方,婚嫁风俗男女家各自开宴。当然,这些年物资太短缺了,女方不开席面的人家也不少。
老姜家条件好,大伙儿瞟到灶房的鱼肉米面,立即干劲十足,往来欢声笑语,更高昂了几分。
姜宁起床后打了热水洗头洗澡,换上新衣。
短款旗袍式上衣,黑色长裤。上衣有几分类似乡里的斜襟褂子,不显得突兀,腰身肩线收了收,贴身一点不显肥大。
不是时下最时髦的一身,但三十年后穿出去也不突兀,姜宁瞅着很满意。
姜母请了本家一个老太太给闺女上头,老太太五代同堂,儿孙满堂又孝顺,今年八十多,身板还很硬朗。
老太太手脚麻利,夸赞两句姜宁发质乌黑柔顺,两三下就给盘好了发髻。
姜宁就着小圆镜一照,配着她今天的新衣,还别说,挺和谐挺怀旧的,骤看就像民国时期好人家的少奶奶。
她这边整理好,那边姜母就开了屋门,让本家人给添妆。
添妆是林县的风俗,不过传到现在,就剩个象征形式而已,大家都穷,一般就给个针头线脑的,就算添过了。
“大伯,你这布我不能收!”
作为姜父的亲大哥,姜大伯家本该头一个添妆的,但姜宁并没有看见大伯母金桂枝,她不在意那些东西,只是有点奇怪,大伯不可能不让添的,难道是这位伯母又阳奉阴违?
她暗暗腹诽,微笑向本家婶子大嫂们道谢,等女人们散了些,不想一抬头,见姜大伯竟亲自进了门。
一个大男人进来不好,他让姜父陪着,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粗布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块叠得厚厚枣红色的灯芯绒。
“大哥,听宁宁的,你赶快收起来,这多稀罕的布,你给自家留着,多换些粮食也是好的。”
这年头灯芯绒是上好的布料,价钱贵还需要布票,布票这玩意分得少,一户人家攒一年大概只能够做一身衣服的。灯芯绒这么厚一叠起码七八尺,姜大伯不管钱还是票,都得攒很久。
姜父一看,立即把灯芯绒重新包起来递回去,亲哥日子难,这布万万不能收。
“这是我特地卖给宁宁的,我运气好,比较几次刚好遇上好颜色。”姜大伯爱惜摸了摸粗布包,他跑了好几趟,不是舍不得,而是东西值钱他慎重。
本来侄女出嫁,弟弟家里条件好,他没必要送这么贵重的,只不过姜大伯愧疚,自己没养好闺女,折腾了亲侄女,他补救不了什么,只能表表心意。
“家里分了田地,几个小子都年轻,日子会好起来,这布不值什么。”
姜大伯鬓角已经有些发白,黝黑粗糙皱纹深深的的脸上有歉疚,手坚定伸出去,死活不收回来。
这是他当伯父心意,姜父最后只能点头,琢磨着以后给补偿回去。
姜宁双手接过布,“谢谢大伯。”
姜大伯松了口气,露出笑脸,“宁宁好好过,大伯看东子是个可靠的。”
“嗯。”
姜大伯不好久留,说完就出去了,他今天没有让姜艳来,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他连金桂花也不想带。
不过金桂花是大伯母,侄女出嫁肯定要帮忙的,不能不来。这次她老实了很多,因为她男人意外发现,媳妇闺女苦口婆心说不听的,狠狠打上两顿却安分多了。
今天金桂花老实洗菜切肉,最多就拿了一个碗拨满肉,给留在家里的闺女送去。旁边几个本家婶姆纷纷侧目,她白了人家一眼轻哼,姜艳与吕文伟已经定亲,要不是姜大伯几顿打,她早就抖了起来。
这些灶房里的琐碎事,姜宁是不知道的,她刚将姜大伯送灯芯绒收好,就听见鞭炮声炸响。
喧闹声起,赵向东来接媳妇儿了。
强忍不舍安慰她,“闺女大了就得找个好人家。”总不能留成老姑娘。
道理谁都懂,但养了近二十年的闺女,一朝给了别人,谁舍得?不劝还好,一劝姜母又抹了抹眼睛。
姜建设姜红兵兄弟目露不舍。
姜宁眼圈红红的,她起身坐在父母中间,一边搂一个,“我不管在哪,还是爸妈的闺女,哥哥的妹子,咱家不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对!”
“没错!”
姜建设兄弟立即附和,姜父姜母精神一振,“说的对。”
闺女出嫁大日子,爹妈不希望她难受,姜母抹了泪,很快收拾好心情,一家子反过来安慰姜宁。
这一夜,姜家的煤油灯很晚才熄灭,不过再怎么不舍,明天还是一样到来的。
*
十月二十四到了。
天未亮,姜家人就起来了,升火烧水,瓜子花生糖果装了几盘摆在堂屋,将准备好的肉菜米面搬进灶房,接着打开院门。
姜家远近亲戚,附近邻里,还有村里关系好的人家,陆陆续续上门,男人从家里搬了大桌椅凳过来,女人则帮忙洗菜腌肉。
林县这块地方,婚嫁风俗男女家各自开宴。当然,这些年物资太短缺了,女方不开席面的人家也不少。
老姜家条件好,大伙儿瞟到灶房的鱼肉米面,立即干劲十足,往来欢声笑语,更高昂了几分。
姜宁起床后打了热水洗头洗澡,换上新衣。
短款旗袍式上衣,黑色长裤。上衣有几分类似乡里的斜襟褂子,不显得突兀,腰身肩线收了收,贴身一点不显肥大。
不是时下最时髦的一身,但三十年后穿出去也不突兀,姜宁瞅着很满意。
姜母请了本家一个老太太给闺女上头,老太太五代同堂,儿孙满堂又孝顺,今年八十多,身板还很硬朗。
老太太手脚麻利,夸赞两句姜宁发质乌黑柔顺,两三下就给盘好了发髻。
姜宁就着小圆镜一照,配着她今天的新衣,还别说,挺和谐挺怀旧的,骤看就像民国时期好人家的少奶奶。
她这边整理好,那边姜母就开了屋门,让本家人给添妆。
添妆是林县的风俗,不过传到现在,就剩个象征形式而已,大家都穷,一般就给个针头线脑的,就算添过了。
“大伯,你这布我不能收!”
作为姜父的亲大哥,姜大伯家本该头一个添妆的,但姜宁并没有看见大伯母金桂枝,她不在意那些东西,只是有点奇怪,大伯不可能不让添的,难道是这位伯母又阳奉阴违?
她暗暗腹诽,微笑向本家婶子大嫂们道谢,等女人们散了些,不想一抬头,见姜大伯竟亲自进了门。
一个大男人进来不好,他让姜父陪着,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粗布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块叠得厚厚枣红色的灯芯绒。
“大哥,听宁宁的,你赶快收起来,这多稀罕的布,你给自家留着,多换些粮食也是好的。”
这年头灯芯绒是上好的布料,价钱贵还需要布票,布票这玩意分得少,一户人家攒一年大概只能够做一身衣服的。灯芯绒这么厚一叠起码七八尺,姜大伯不管钱还是票,都得攒很久。
姜父一看,立即把灯芯绒重新包起来递回去,亲哥日子难,这布万万不能收。
“这是我特地卖给宁宁的,我运气好,比较几次刚好遇上好颜色。”姜大伯爱惜摸了摸粗布包,他跑了好几趟,不是舍不得,而是东西值钱他慎重。
本来侄女出嫁,弟弟家里条件好,他没必要送这么贵重的,只不过姜大伯愧疚,自己没养好闺女,折腾了亲侄女,他补救不了什么,只能表表心意。
“家里分了田地,几个小子都年轻,日子会好起来,这布不值什么。”
姜大伯鬓角已经有些发白,黝黑粗糙皱纹深深的的脸上有歉疚,手坚定伸出去,死活不收回来。
这是他当伯父心意,姜父最后只能点头,琢磨着以后给补偿回去。
姜宁双手接过布,“谢谢大伯。”
姜大伯松了口气,露出笑脸,“宁宁好好过,大伯看东子是个可靠的。”
“嗯。”
姜大伯不好久留,说完就出去了,他今天没有让姜艳来,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他连金桂花也不想带。
不过金桂花是大伯母,侄女出嫁肯定要帮忙的,不能不来。这次她老实了很多,因为她男人意外发现,媳妇闺女苦口婆心说不听的,狠狠打上两顿却安分多了。
今天金桂花老实洗菜切肉,最多就拿了一个碗拨满肉,给留在家里的闺女送去。旁边几个本家婶姆纷纷侧目,她白了人家一眼轻哼,姜艳与吕文伟已经定亲,要不是姜大伯几顿打,她早就抖了起来。
这些灶房里的琐碎事,姜宁是不知道的,她刚将姜大伯送灯芯绒收好,就听见鞭炮声炸响。
喧闹声起,赵向东来接媳妇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