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曾国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殿之东间,叩谒皇太后、皇上圣安,旋即叩头恭谢天恩。西太后问曰:"尔何日自天津起程?"对:"二十三日自天津起程。"问:"天津正凶曾已正法否?"对:"未行刑。旋闻领事之言,俄国公使即将到津,法国罗使将派人来津验看,是以未能遽杀。"问:"李鸿章拟于何日将伊等行刑?"对:"臣于二十三日夜接李鸿章来信,拟于二十五日将该犯等行刑。"问:"天津百姓现尚刁难好事否?"对:"此时百姓业已安谧,均不好事。"问:"府、县前逃至顺德等处,是何居心?"对:"府、县初撤任时,并未拟罪,故渠等放胆出门,厥后遣人谕知,业已革参交部,该员等惶骇,始从顺德、密云次第回津云云。"问:"尔右目现尚有光能视?"对:"右目无一隙之光,竟不能视。左目尚属有光。"问:"别的病都好了么?"对:"别的病算好了些。"问:"我看你起跪等事,精神尚好。"对:"精神总、未复原。"问:"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对:"这事很奇。"问:"马新贻办事很好。"对:"他办事和平、精细。"旋即退出殿门以外。归寓,见客四次。中饭后又坐见之客三次。旋出门拜恭邸及宝尚书銎家,灯后始归寓。见客二次。写本日日记簿。二更二点睡。
二十七日
早饭后,在寓稍一徘徊。辰初三刻出门入朝,在景运门内九卿朝房听候传宣。巳初三刻后,蒙召入内,在内朝房小坐。巳正三刻进见。西太后问:"尔在直隶练兵若干?"对:"臣练新兵三千,前任督臣官文练旧章之兵四千,共为七千。拟再练三千,合成一万。已与李鸿章商明,照臣奏定章程办理。"问:"南边练兵也是最要紧的,洋人就很可虑,你们好好的办去。"对:"洋人实在可虑,现在海面上尚不能与之交战,惟尚设法防守。臣拟在江中要紧之处,修筑炮台,以防轮船。"问:"能防守便是好的,这教堂就常常多事。"对:"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护教民,领事官好庇护教士。明年法国换约,须将传教一节加意整顿。"问:"你几时出京?"对:"万寿在迩,臣随班行礼后,再行跪安请训。"太后旋与带见之六额驸景寿说话,命余明日无庸递牌。旋退出殿外。归途,拜单地山先生。到寓后,坐见之客四次。中饭后,坐见之客二次。出门拜客四家,仅黄恕皆得晤,久谈,日晡归。夜围棋二局。将上午别敬簿核对一过,应拜者记出。二更三点睡。
寿筵摆过后,两宫太后、皇上在养心殿接见两次。皇上照例缄默,东太后也未开口,两次接见加在一起,西太后总共只问了他十几句话,他最关心的马新贻被刺事,仅仅只两句。一句:"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他摸不透这话的意思,只得含糊答道:"这事很奇。"西太后略停一会,又说出一句:"马新贻办事很好。"这句话总算是点到了实质,他赶紧顺着她的话回答:"他办事和平精细。"尖起耳朵欲听下文时,没有了,叫他跪安退出。第二天,干脆连马新贻的名字都没提了。西太后只问他何时启程,要他到江南后练兵。
十月初十日,是西太后的万寿节,曾国藩随班朝贺。第二天,正是他晋六十岁的生日,为表示公而忘私,这天一早,他便离京南下了。
途中,曾国藩反复地咀嚼西太后的两句话,细细地揣摸朝廷对马案的态度,慢慢地有了些较明确的认识。西太后对此事并不太热心,印证了赵烈文的分析。朝廷对马新贻的看法尚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没有要将此案追查个水落石出的意思。对于这样一桩大案奇案,朝廷的态度显得颇为难以理解。
一路上,他把这些想法与赵烈文、薛福成、吴汝纶等人商讨,他们也都觉得奇怪。这些离奇的迹象倒刺激了赵、薛、吴这班热血幕僚的好奇心。他们极力怂恿曾国藩把这事查个水落石出,并猜测弄清之后必有许多意外的收获。曾国藩淡淡地笑了一笑。他不指望什么意外之获,但既然已受命重回江督任上,查明此事乃职分所在。他于是写了一封密信,派急足送给正在江宁附近整顿长江水师的兵部侍郎彭玉麟,要他先行秘密查访。
两江总督衙门正在重建之中,尚未完工,马新贻当总督时,衙门设在江宁府署。曾国藩不愿与马新贻冤魂作伴,而先前住的原太平军英王府已作他用,于是暂借盐道衙门办事。一连几天,江宁城里上自将军魁玉,下至过去的平民旧识,川流不息地前来拜谒。除魁玉、藩司梅启照以及郑敦谨未到之前代为审案的漕运总督张之万外,曾国藩一律谢绝。忙过这些应酬后,他又亲到江宁府去吊唁马新贻,送上一副挽联:范希文先天下而忧,曾无半时逸豫;来君叔为何人所贼,足令百世悲哀。
这天傍晚,彭玉麟悄悄进城来访。
"涤丈,你见老多了!"仅仅两年不见,曾国藩便衰老得如同古稀老人,大出彭玉麟的意外。
"雪琴,你两鬓也增了些白发。"彭玉麟比曾国藩小五岁,这几年因国秀病故,世事多艰,心情不畅,身体也大不如昔了。
"都老了!上月厚庵来江宁,他还不到五十,便弯背了。还有春霆,早几个月大病一场,差点把命都丢了。""春霆害的什么病?"曾国藩的脑子里很快闪过二十年前长沙城里,鲍超被锁拿,当街向他求救的情景,想不到那样一个雷打不倒的汉子也垮下来了。
"还不是过去的那些刀伤箭伤发作!" 曾国藩摇头叹息。
"还有次青,前几天一个平江勇哨官来水师看望过去的弟兄们,说次青在关门著书,绝口不谈过去的事,好像有满腹牢骚。""早年在长沙、衡州投靠我的朋友,我自信都没亏待他们,一个个也都还说得过去。授文职的,大都在道员以上,授武职的起码也是个游击、参将,不愿做官的回到家里,也都是富翁财主。惟独次青至今向隅,我于他有亏欠。过些日子,我要专门为他上个折子,请朝廷起复。"曾国藩这种出自内心的沉重情绪,使彭玉麟深受感动,他觉得气氛太灰暗了点,遂将语调一转,说:"有一个人倒是越活越洒脱了。""哪一个?"曾国藩从对李元度的歉疚中走出来,生发了几分兴趣。
"郭筠仙。我听厚庵说,刚基去世,他悲伤过一段时期后便很快释怀了,这两年读了很多洋人的书报,常说洋人超过我们的地方很多,不只是船炮器械,他们的法律国制都值得我们效法。世道变了,礼失而求诸野。他很想出洋去看看,总未遇到机会。"郭刚基去世后,曾氏为这个女婿亲撰墓志铭,称赞他勤奋好学,尤长于诗:"年十四五,筠仙奉命巡抚广东,依永从亲于南海使院,逊志研求,学以大进。其后从亲还湘,益有慕乎古人述作之林,自场屋经义律赋试帖,以至唐人楷法、名家绘画,皆窥其藩而究其趣,而于古近体诗为之尤勤。""依永之诗,嵯峨萧瑟,如秋声夜起,万汇伤怀;又如阅尽陵谷千变,了知身世之无足控抟者。"郭嵩焘的儿子郭刚基是曾国藩的四女婿,聪慧好学,只是天不假年,二十岁便病逝,留下娇妻幼子,害得父亲、岳父伤心不已。
"筠仙的这个心思十年前便有了,我总觉得他今后会在这方面有一番事业出来。是该多有一些大臣到外面去看看,现在夜郎侯太多了,总以为自己了不起。"曾国藩想起了几个月前,以醇王为首的清议派对处理天津教案的掣肘,至今仍感委屈。"我曾经答应过筠仙,向皇上保奏他出洋考察,这两年内只要我没死,就一定践诺。"自从办津案以来,曾国藩常常想到死,他有一种预感,而这种预感又使他多次梦见死去的祖父和母亲,他于是更相信死期不远了,心中常默念着哪件事该了而未了,应如何了结。每当这时,他的一颗心,便会如同脱离躯体似的飞回了荷叶塘。不知为什么,荷叶塘那块贫瘠僻冷的土地,那条小小的浅浅的涓水河,那座荒芜的高嵋山,还有长年累月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总是勾起他绵绵不绝的思念,当年那个寒素的耕读子,是怎样急切地盼望走出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啊!今天,这个勋高柱石的大学士,却又魂牵梦绕般地想回到它宁静的怀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曾国藩为此而迷惘,而困惑,而苦涩。此中答案的确难以寻求。
相见的气氛居然这般令人伤感,这是彭玉麟进城之前所没有想到的。渣江的退省庵早已建好,杭州的退省庵也正在筹建中,彭玉麟向来对名望事业看得淡薄,内心的痛苦也就不如曾国藩的深重,谈过几个老朋友的近况后,他转入了正题:"涤丈,马榖山这事,好使人惊诧!""是这样的。"曾国藩点点头,说,"雪琴,你把马榖山被刺那天的详情说说吧!""好。"彭玉麟端起茶杯,轻轻地呷了一口,似有所思地说,"这真是一件怪事--"
心殿之东间,叩谒皇太后、皇上圣安,旋即叩头恭谢天恩。西太后问曰:"尔何日自天津起程?"对:"二十三日自天津起程。"问:"天津正凶曾已正法否?"对:"未行刑。旋闻领事之言,俄国公使即将到津,法国罗使将派人来津验看,是以未能遽杀。"问:"李鸿章拟于何日将伊等行刑?"对:"臣于二十三日夜接李鸿章来信,拟于二十五日将该犯等行刑。"问:"天津百姓现尚刁难好事否?"对:"此时百姓业已安谧,均不好事。"问:"府、县前逃至顺德等处,是何居心?"对:"府、县初撤任时,并未拟罪,故渠等放胆出门,厥后遣人谕知,业已革参交部,该员等惶骇,始从顺德、密云次第回津云云。"问:"尔右目现尚有光能视?"对:"右目无一隙之光,竟不能视。左目尚属有光。"问:"别的病都好了么?"对:"别的病算好了些。"问:"我看你起跪等事,精神尚好。"对:"精神总、未复原。"问:"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对:"这事很奇。"问:"马新贻办事很好。"对:"他办事和平、精细。"旋即退出殿门以外。归寓,见客四次。中饭后又坐见之客三次。旋出门拜恭邸及宝尚书銎家,灯后始归寓。见客二次。写本日日记簿。二更二点睡。
二十七日
早饭后,在寓稍一徘徊。辰初三刻出门入朝,在景运门内九卿朝房听候传宣。巳初三刻后,蒙召入内,在内朝房小坐。巳正三刻进见。西太后问:"尔在直隶练兵若干?"对:"臣练新兵三千,前任督臣官文练旧章之兵四千,共为七千。拟再练三千,合成一万。已与李鸿章商明,照臣奏定章程办理。"问:"南边练兵也是最要紧的,洋人就很可虑,你们好好的办去。"对:"洋人实在可虑,现在海面上尚不能与之交战,惟尚设法防守。臣拟在江中要紧之处,修筑炮台,以防轮船。"问:"能防守便是好的,这教堂就常常多事。"对:"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护教民,领事官好庇护教士。明年法国换约,须将传教一节加意整顿。"问:"你几时出京?"对:"万寿在迩,臣随班行礼后,再行跪安请训。"太后旋与带见之六额驸景寿说话,命余明日无庸递牌。旋退出殿外。归途,拜单地山先生。到寓后,坐见之客四次。中饭后,坐见之客二次。出门拜客四家,仅黄恕皆得晤,久谈,日晡归。夜围棋二局。将上午别敬簿核对一过,应拜者记出。二更三点睡。
寿筵摆过后,两宫太后、皇上在养心殿接见两次。皇上照例缄默,东太后也未开口,两次接见加在一起,西太后总共只问了他十几句话,他最关心的马新贻被刺事,仅仅只两句。一句:"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他摸不透这话的意思,只得含糊答道:"这事很奇。"西太后略停一会,又说出一句:"马新贻办事很好。"这句话总算是点到了实质,他赶紧顺着她的话回答:"他办事和平精细。"尖起耳朵欲听下文时,没有了,叫他跪安退出。第二天,干脆连马新贻的名字都没提了。西太后只问他何时启程,要他到江南后练兵。
十月初十日,是西太后的万寿节,曾国藩随班朝贺。第二天,正是他晋六十岁的生日,为表示公而忘私,这天一早,他便离京南下了。
途中,曾国藩反复地咀嚼西太后的两句话,细细地揣摸朝廷对马案的态度,慢慢地有了些较明确的认识。西太后对此事并不太热心,印证了赵烈文的分析。朝廷对马新贻的看法尚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没有要将此案追查个水落石出的意思。对于这样一桩大案奇案,朝廷的态度显得颇为难以理解。
一路上,他把这些想法与赵烈文、薛福成、吴汝纶等人商讨,他们也都觉得奇怪。这些离奇的迹象倒刺激了赵、薛、吴这班热血幕僚的好奇心。他们极力怂恿曾国藩把这事查个水落石出,并猜测弄清之后必有许多意外的收获。曾国藩淡淡地笑了一笑。他不指望什么意外之获,但既然已受命重回江督任上,查明此事乃职分所在。他于是写了一封密信,派急足送给正在江宁附近整顿长江水师的兵部侍郎彭玉麟,要他先行秘密查访。
两江总督衙门正在重建之中,尚未完工,马新贻当总督时,衙门设在江宁府署。曾国藩不愿与马新贻冤魂作伴,而先前住的原太平军英王府已作他用,于是暂借盐道衙门办事。一连几天,江宁城里上自将军魁玉,下至过去的平民旧识,川流不息地前来拜谒。除魁玉、藩司梅启照以及郑敦谨未到之前代为审案的漕运总督张之万外,曾国藩一律谢绝。忙过这些应酬后,他又亲到江宁府去吊唁马新贻,送上一副挽联:范希文先天下而忧,曾无半时逸豫;来君叔为何人所贼,足令百世悲哀。
这天傍晚,彭玉麟悄悄进城来访。
"涤丈,你见老多了!"仅仅两年不见,曾国藩便衰老得如同古稀老人,大出彭玉麟的意外。
"雪琴,你两鬓也增了些白发。"彭玉麟比曾国藩小五岁,这几年因国秀病故,世事多艰,心情不畅,身体也大不如昔了。
"都老了!上月厚庵来江宁,他还不到五十,便弯背了。还有春霆,早几个月大病一场,差点把命都丢了。""春霆害的什么病?"曾国藩的脑子里很快闪过二十年前长沙城里,鲍超被锁拿,当街向他求救的情景,想不到那样一个雷打不倒的汉子也垮下来了。
"还不是过去的那些刀伤箭伤发作!" 曾国藩摇头叹息。
"还有次青,前几天一个平江勇哨官来水师看望过去的弟兄们,说次青在关门著书,绝口不谈过去的事,好像有满腹牢骚。""早年在长沙、衡州投靠我的朋友,我自信都没亏待他们,一个个也都还说得过去。授文职的,大都在道员以上,授武职的起码也是个游击、参将,不愿做官的回到家里,也都是富翁财主。惟独次青至今向隅,我于他有亏欠。过些日子,我要专门为他上个折子,请朝廷起复。"曾国藩这种出自内心的沉重情绪,使彭玉麟深受感动,他觉得气氛太灰暗了点,遂将语调一转,说:"有一个人倒是越活越洒脱了。""哪一个?"曾国藩从对李元度的歉疚中走出来,生发了几分兴趣。
"郭筠仙。我听厚庵说,刚基去世,他悲伤过一段时期后便很快释怀了,这两年读了很多洋人的书报,常说洋人超过我们的地方很多,不只是船炮器械,他们的法律国制都值得我们效法。世道变了,礼失而求诸野。他很想出洋去看看,总未遇到机会。"郭刚基去世后,曾氏为这个女婿亲撰墓志铭,称赞他勤奋好学,尤长于诗:"年十四五,筠仙奉命巡抚广东,依永从亲于南海使院,逊志研求,学以大进。其后从亲还湘,益有慕乎古人述作之林,自场屋经义律赋试帖,以至唐人楷法、名家绘画,皆窥其藩而究其趣,而于古近体诗为之尤勤。""依永之诗,嵯峨萧瑟,如秋声夜起,万汇伤怀;又如阅尽陵谷千变,了知身世之无足控抟者。"郭嵩焘的儿子郭刚基是曾国藩的四女婿,聪慧好学,只是天不假年,二十岁便病逝,留下娇妻幼子,害得父亲、岳父伤心不已。
"筠仙的这个心思十年前便有了,我总觉得他今后会在这方面有一番事业出来。是该多有一些大臣到外面去看看,现在夜郎侯太多了,总以为自己了不起。"曾国藩想起了几个月前,以醇王为首的清议派对处理天津教案的掣肘,至今仍感委屈。"我曾经答应过筠仙,向皇上保奏他出洋考察,这两年内只要我没死,就一定践诺。"自从办津案以来,曾国藩常常想到死,他有一种预感,而这种预感又使他多次梦见死去的祖父和母亲,他于是更相信死期不远了,心中常默念着哪件事该了而未了,应如何了结。每当这时,他的一颗心,便会如同脱离躯体似的飞回了荷叶塘。不知为什么,荷叶塘那块贫瘠僻冷的土地,那条小小的浅浅的涓水河,那座荒芜的高嵋山,还有长年累月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总是勾起他绵绵不绝的思念,当年那个寒素的耕读子,是怎样急切地盼望走出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啊!今天,这个勋高柱石的大学士,却又魂牵梦绕般地想回到它宁静的怀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曾国藩为此而迷惘,而困惑,而苦涩。此中答案的确难以寻求。
相见的气氛居然这般令人伤感,这是彭玉麟进城之前所没有想到的。渣江的退省庵早已建好,杭州的退省庵也正在筹建中,彭玉麟向来对名望事业看得淡薄,内心的痛苦也就不如曾国藩的深重,谈过几个老朋友的近况后,他转入了正题:"涤丈,马榖山这事,好使人惊诧!""是这样的。"曾国藩点点头,说,"雪琴,你把马榖山被刺那天的详情说说吧!""好。"彭玉麟端起茶杯,轻轻地呷了一口,似有所思地说,"这真是一件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