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心学。因此,我们不能小瞧自己的内心,它既充满着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力量。
人人都拥有的巨大能量——心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的妹夫兼得意门生徐爱问王阳明:“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阐明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吧?”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无物”,这就是王阳明所创的心学的核心思想。王阳明和朋友就“心外无物”这个问题曾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朋友指着岩中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写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因此,“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国著名作家露易丝·海在书中写的那样:“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一致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使得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但如果人的心理在某种特别的情况下处于特定的状态,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了,内在的无穷潜能便能够被激发出来。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运动员的握力经测量为100磅,他在常态下调动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针突破100磅。一个高明的催眠师将这个运动员催眠至“丧失自我”的深层意识状态,然后告诉他:“你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连你自己也会吃惊。”当运动员在深层意识状态里接受这个观念后,再一次测量握力时,他非常轻松地使指针突破了110磅。
在整个过程中,催眠师并没有给他增添外界的实际力量,更没有给他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只是将他导引进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让他心灵深处的意识接受他拥有强大力量这一观念,就让他把自身的潜能大幅度地发挥出来了。实际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排除旧的“自我”意识的干扰,就能让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人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作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却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学得其形,而未学得其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仅仅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于问题本身发掘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重返童心,找回真实的自己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然而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现在,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知返回到自己的内心探求,那么,你所说的善恶的起因、真伪的分辨,舍弃了自我的良知,又将如何体察呢?
只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归到初临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也就是让人们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了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首先作了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那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是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但确实有许多人遗失了它。
当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尘埃。人们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会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旦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们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童心一旦失去,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童心已失,后天所得的闻见、道理已入主心灵。
当你用虚假去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要想摆脱这种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
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唯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那么即便他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认为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贱。那时,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整个天下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务,一些人负责衣服、食物方面的劳作,一些人经商互通有无,一些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以实现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担的事务做不好,因而尽心尽责。
这便是顺应自己性情生活的状态!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很难实现,因为人们很难认清自己的性情,也就难以发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心容易被物质遮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更看不清自己——优势有哪些,劣势有哪些,也就难以取长补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生活,人们很容易失去自我,以致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或金钱、名声、地位等物欲的囚徒。
当然,大多数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忽视了自己的局限,于是盲目模仿,最终带来的只是失败和痛苦,就像故事中那只不自量力的乌鸦一样,成为他人的玩物。
一只鹰从高崖上飞过,以非常优美的姿势急速俯冲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去抓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烂的食物了,那该多好呀!于是它就反复练习鹰俯冲的姿势,希望也能像鹰一样去抓一只羊。
一天,这只乌鸦觉得自己练习得差不多了,就从山崖上急速俯冲而下,猛扑到一只羊身上,想把羊抓走。尽管它拼命拍打翅膀,仍飞不起来。它想放弃羊独自飞走,但它的爪子却被羊毛缠住了,怎么都拔不出来。牧羊人看到后,跑过去将乌鸦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拿给家里的孩子们玩耍。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鸟,牧羊人回答说:“这是一只乌鸦,可是它想充当老鹰。”
如果你是一只拥有强健的爪子和翅膀的老鹰,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起一只羊羔飞走,但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就不能这么干,因为你只有弱小的爪子和翅膀。一只用心生活的乌鸦,会为天天有腐烂的食物吃而高兴万分,因为它深知这才是它应该做的,这就是顺应性情生活。
如何才能顺应性情生活?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的性情——静下心来,用心体会我们经历的那些快乐或痛苦的事,就能得出结论: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就是在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就是在违逆我们的性情生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快乐越来越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明。
当我们的心变得通透无比时,我们就不会被引导到错误的位置上,因而能顺应性情生活:性情踏实的人从事衣食等劳作,性情灵活的人从事商业贸易等活动,性情细致的人从事精巧的器具制造等工作,性情温和智慧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每个人都能找到并一直做那些让自己快乐的事,而这正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核心——“致良知”——的最佳体现。
信心的力量无穷大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在虔州时,王阳明曾和弟子于中、陈九川、邹守益一起探讨学问。他对弟子们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个... -->>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心学。因此,我们不能小瞧自己的内心,它既充满着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力量。
人人都拥有的巨大能量——心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的妹夫兼得意门生徐爱问王阳明:“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阐明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吧?”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无物”,这就是王阳明所创的心学的核心思想。王阳明和朋友就“心外无物”这个问题曾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朋友指着岩中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写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因此,“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国著名作家露易丝·海在书中写的那样:“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一致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使得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但如果人的心理在某种特别的情况下处于特定的状态,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了,内在的无穷潜能便能够被激发出来。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运动员的握力经测量为100磅,他在常态下调动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针突破100磅。一个高明的催眠师将这个运动员催眠至“丧失自我”的深层意识状态,然后告诉他:“你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连你自己也会吃惊。”当运动员在深层意识状态里接受这个观念后,再一次测量握力时,他非常轻松地使指针突破了110磅。
在整个过程中,催眠师并没有给他增添外界的实际力量,更没有给他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只是将他导引进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让他心灵深处的意识接受他拥有强大力量这一观念,就让他把自身的潜能大幅度地发挥出来了。实际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排除旧的“自我”意识的干扰,就能让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人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作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却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学得其形,而未学得其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仅仅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于问题本身发掘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重返童心,找回真实的自己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然而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现在,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知返回到自己的内心探求,那么,你所说的善恶的起因、真伪的分辨,舍弃了自我的良知,又将如何体察呢?
只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归到初临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也就是让人们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了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首先作了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那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是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但确实有许多人遗失了它。
当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尘埃。人们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会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旦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们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童心一旦失去,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童心已失,后天所得的闻见、道理已入主心灵。
当你用虚假去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要想摆脱这种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
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唯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那么即便他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认为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贱。那时,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整个天下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务,一些人负责衣服、食物方面的劳作,一些人经商互通有无,一些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以实现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担的事务做不好,因而尽心尽责。
这便是顺应自己性情生活的状态!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很难实现,因为人们很难认清自己的性情,也就难以发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心容易被物质遮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更看不清自己——优势有哪些,劣势有哪些,也就难以取长补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生活,人们很容易失去自我,以致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或金钱、名声、地位等物欲的囚徒。
当然,大多数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忽视了自己的局限,于是盲目模仿,最终带来的只是失败和痛苦,就像故事中那只不自量力的乌鸦一样,成为他人的玩物。
一只鹰从高崖上飞过,以非常优美的姿势急速俯冲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去抓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烂的食物了,那该多好呀!于是它就反复练习鹰俯冲的姿势,希望也能像鹰一样去抓一只羊。
一天,这只乌鸦觉得自己练习得差不多了,就从山崖上急速俯冲而下,猛扑到一只羊身上,想把羊抓走。尽管它拼命拍打翅膀,仍飞不起来。它想放弃羊独自飞走,但它的爪子却被羊毛缠住了,怎么都拔不出来。牧羊人看到后,跑过去将乌鸦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拿给家里的孩子们玩耍。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鸟,牧羊人回答说:“这是一只乌鸦,可是它想充当老鹰。”
如果你是一只拥有强健的爪子和翅膀的老鹰,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起一只羊羔飞走,但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就不能这么干,因为你只有弱小的爪子和翅膀。一只用心生活的乌鸦,会为天天有腐烂的食物吃而高兴万分,因为它深知这才是它应该做的,这就是顺应性情生活。
如何才能顺应性情生活?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的性情——静下心来,用心体会我们经历的那些快乐或痛苦的事,就能得出结论: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就是在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就是在违逆我们的性情生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快乐越来越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明。
当我们的心变得通透无比时,我们就不会被引导到错误的位置上,因而能顺应性情生活:性情踏实的人从事衣食等劳作,性情灵活的人从事商业贸易等活动,性情细致的人从事精巧的器具制造等工作,性情温和智慧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每个人都能找到并一直做那些让自己快乐的事,而这正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核心——“致良知”——的最佳体现。
信心的力量无穷大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在虔州时,王阳明曾和弟子于中、陈九川、邹守益一起探讨学问。他对弟子们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