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大周王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合一)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桩案件,一个人的生死,乃至一件影响巨大的事件,甚至是一个王朝的兴衰,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梁王郭冰溺杀康子震一案一样,在大周朝掀起了滔天的波澜,搞得上下震动,人人难安,但其实在事件平息之后,回头去看,也不过如此。
但这件事在此时此刻而言,对梁王郭冰个人而言,对林觉,对方敦孺,对严正肃,对此事所有关联的人而言,确实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首先,对郭冰来说,他失去的不是爵位和金钱,他失去的其实是一种自由和一种上限极高的可能性。藩王在外,无拘无束,不在皇上的眼皮底下,他尽可以干很多他想干的事。远离京城数千里,又是在富庶而兵马守备并不严密的江南之地,他甚至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可是现在,因为杀了一名知府,他差点赔上了他的王府,最终不得不移居京城,让自己陷入无法动弹的牢笼之中。他失去了一切的可能性,失去了人生中可能的机遇,并且进一步的失去了他本就不高的影响力。
细细的去分析一番梁王郭冰的所为,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有心无胆,志大低能。他明显是想着有所作为的,二十年来,两浙路的经营上他其实花了不少功夫的,换做一般人,在两浙路二十年早就将那里经营铜墙铁壁一般的巢穴了,然而梁王府这二十年间在杭州却名声不佳,这确实是他的无能。
梁王府的财富富可敌国,确实,这是满足他享受的需要,但他敛财的目的之一,其实也是为有可能的崛起做准备。这是隐藏在梁王内心里的东西,决定了他的行为。可是,他既不善于经营,更不善于谋划,最终为了一个冲动的举动而落得这般结果,确实是让人心有不甘。
但这便是现实。你可以用所谓的时运不济来搪塞,但所谓气运之说往往其实正是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梁王爷身上绝对是真理。少时性急暴躁得罪权臣,后来又不善团结两浙路官员,不懂得收买人心,反而作威作福。这种作为,也注定了他如今的命运。
反观郭冲,他则是抓住了机会,在太后出面的情形下,既给了太后的面子,却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这件事,解决了自己的心头之患。而且还让人没法指责他。他将这件事巧妙的伪装成对郭冰的惩罚,而非是他自己内心极为希望做的事情。这便是谋划,这便是智慧。哪怕是太后出面,他一样可以最大化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件事对于另一个涉事方而言,则是喜忧参半。严正肃和方敦孺本来的目的是要以此事为突破口,进一步将变法派的威望推到最高的高度,为新法的全面推行扫清障碍,为之后的新法进一步颁布创造条件。然而,他们这种以攻击一名大周亲王的方式而为新法开路的作法终究是在走钢丝。他们以为皇上会站在他们一方,会毫不犹豫的支持他,甚至和他们一样会为了新法大义灭亲不顾一切。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们的攻击落空,导致了从此将梁王府林觉等人彻底推向了对立面。从而在隐秘的层次,更是激起了皇亲一族的仇恨。甚至包括卫太后。这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
而小郡主的闯衙之举的最终不了了之,也让方敦孺颜面尽失。那次事件其实早已满城皆知,只是当事人在皇上和太后威严之下皆表示否认,这才捂着没有爆发出来。才让推波助澜者没有抓手。但那是一次严重的对于方敦孺极力维护的威严的践踏。至于失去了林觉最后一丝对他的爱戴的损失,都还在其次。
对变法派内部而言,康子震之死也让他们发热的脑子冷却了下来。方大人和严大人终于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没有为康子震讨个说法。那个恶心的误杀的结论就像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抽打在他们的脸上。这让他们对严方二人的信任大打折扣。也让他们对新法的推动更加的谨慎。
当然,这件事的也有好的一面,那便是郭冲给的甜枣儿。郭冲在召见严方二人的时候解释了他不能严惩郭冰的理由。郭冲告诉他们实情,太后出面维护郭冰,这是他绝对不能违抗的。他不想让太后伤心,不想太后跑去庙里居住,不想让天下人指着自己的脊梁骨骂他。所以他只能妥协饶了郭冰。但他告诉严正肃和方敦孺,他支持新法的决心不变,他将会勒令郭冰交付助役银,并以此警告那些对新法的推行进行阻挠的人。他要亲自为两人擂鼓助威。
这个交换条件多少给了严正肃和方敦孺一些安慰,他们知道此事的意义所在。梁王郭冰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惩罚的,那惩罚其实也不能算是轻的。而且啃了这个骨头,对助役银的全面收缴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也达到了部分之前所期待的目的。
权衡之后,严正肃和方敦孺选择了接受郭冲的解释。但其实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变法到了这个程度,其实很多事都已经无法收手。只能凭着惯性往前冲。撂挑子放弃是不可能的,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严方二人都不能接受。
这件事的了结对于林觉而言却也是喜忧参半。梁王虽受到的惩罚不轻,但终究还是安然无恙。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过后,林觉一直在想,这是否就是上一世梁王府覆灭的劫数?倘若如此,岂非说明梁王府的劫数已过?自己一直对上一世梁王府的覆灭担着的心也就此能放下了。这其实也算是一件大好事。
但理智告诉林觉,这似乎又不太可能。倘若梁王府的覆灭是因为这件事,那可有些缠绕不清了。因为这件事从根源上而言是因为自己而起。自己利用了万花楼群芳阁两名花魁的遭遇设下了一个局,其目的只是为了将康子震控制在王府手中。结果王爷的冲动酿成了这样的祸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劫数跟自己密不可分。而上一世自己压根跟王府没有什么瓜葛,那导致王府覆灭的事件也跟自己毫无干系。所以若强行说这一次的事情便是上一世的劫数的话,确实有些勉强。或许王府的劫数另有原委,并非是这件事。
关于这方面的考虑让人头疼,林觉想来想去也得不出个结论来。但无论如何,此事的了结总是一件好事。对于林觉而言,一开始他便并没有抱着王爷的大腿得到好处的想法。事实上他除了有个王府郡马的身份之外,也并没因此而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以林觉对王爷父子的了解,他觉得,王府若是不连累自己便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身份的特殊,梁王府的任何不当行为,自己都难逃干系。都要受到牵连。所以林觉其实很希望他们父子能够消停下来。
现在事情到了这一步,王爷父子恐怕也不得不消停下来,对林觉来说是个好消息。起码自己可以过一段安静的日子了。短时间内,郭冰和郭昆怕是要夹起尾巴做人了。这其实挺好的。
五月十三上午,太后召见王妃和小郡主进宫叙话,林觉和郭昆也一起陪同前往。福康殿中,太后说了一番话,目的自然是慰藉安抚,平息此事。实际上也是希望自己的二儿子一家不要心怀芥蒂,理解皇上的难处云云。王妃一家自然不会抱怨什么,这次事件倘若不是太后出来说话,结果还不知如何糟糕,事情还不知怎么收场。虽然明知太后的内心还是偏向于皇上的,但起码在这件事上,太后并没有袖手旁观。
对于当日小郡主强闯御史台的作法,太后埋怨了几句,却也开玩笑揶揄小郡主胆大包天,不顾一切,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问了小郡主的预产日期后,太后下令从宫中调派御医稳婆,携带珍贵药材随同小郡主回府。要求确保平平安安的生下孩儿来。
告辞出宫的时候,恰逢容妃前来见太后,倒也省了去荣秀宫拜见。原本林觉便打算让小郡主去荣秀荣向容妃道谢的。这一次倘若不是容妃出力,事情也不会这么快的解决。况且容妃是绿舞的母亲,便是自己的岳母,那天为了逼迫她就范,在大剧院中的言语颇有不当,林觉也想对容妃致以歉意。无论她做过什么事,犯过怎样的错,她终究是绿舞的娘,也终究帮了忙。林觉并不想与她交恶。
&nb... -->>
(二合一)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桩案件,一个人的生死,乃至一件影响巨大的事件,甚至是一个王朝的兴衰,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梁王郭冰溺杀康子震一案一样,在大周朝掀起了滔天的波澜,搞得上下震动,人人难安,但其实在事件平息之后,回头去看,也不过如此。
但这件事在此时此刻而言,对梁王郭冰个人而言,对林觉,对方敦孺,对严正肃,对此事所有关联的人而言,确实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首先,对郭冰来说,他失去的不是爵位和金钱,他失去的其实是一种自由和一种上限极高的可能性。藩王在外,无拘无束,不在皇上的眼皮底下,他尽可以干很多他想干的事。远离京城数千里,又是在富庶而兵马守备并不严密的江南之地,他甚至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可是现在,因为杀了一名知府,他差点赔上了他的王府,最终不得不移居京城,让自己陷入无法动弹的牢笼之中。他失去了一切的可能性,失去了人生中可能的机遇,并且进一步的失去了他本就不高的影响力。
细细的去分析一番梁王郭冰的所为,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有心无胆,志大低能。他明显是想着有所作为的,二十年来,两浙路的经营上他其实花了不少功夫的,换做一般人,在两浙路二十年早就将那里经营铜墙铁壁一般的巢穴了,然而梁王府这二十年间在杭州却名声不佳,这确实是他的无能。
梁王府的财富富可敌国,确实,这是满足他享受的需要,但他敛财的目的之一,其实也是为有可能的崛起做准备。这是隐藏在梁王内心里的东西,决定了他的行为。可是,他既不善于经营,更不善于谋划,最终为了一个冲动的举动而落得这般结果,确实是让人心有不甘。
但这便是现实。你可以用所谓的时运不济来搪塞,但所谓气运之说往往其实正是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梁王爷身上绝对是真理。少时性急暴躁得罪权臣,后来又不善团结两浙路官员,不懂得收买人心,反而作威作福。这种作为,也注定了他如今的命运。
反观郭冲,他则是抓住了机会,在太后出面的情形下,既给了太后的面子,却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这件事,解决了自己的心头之患。而且还让人没法指责他。他将这件事巧妙的伪装成对郭冰的惩罚,而非是他自己内心极为希望做的事情。这便是谋划,这便是智慧。哪怕是太后出面,他一样可以最大化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件事对于另一个涉事方而言,则是喜忧参半。严正肃和方敦孺本来的目的是要以此事为突破口,进一步将变法派的威望推到最高的高度,为新法的全面推行扫清障碍,为之后的新法进一步颁布创造条件。然而,他们这种以攻击一名大周亲王的方式而为新法开路的作法终究是在走钢丝。他们以为皇上会站在他们一方,会毫不犹豫的支持他,甚至和他们一样会为了新法大义灭亲不顾一切。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们的攻击落空,导致了从此将梁王府林觉等人彻底推向了对立面。从而在隐秘的层次,更是激起了皇亲一族的仇恨。甚至包括卫太后。这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
而小郡主的闯衙之举的最终不了了之,也让方敦孺颜面尽失。那次事件其实早已满城皆知,只是当事人在皇上和太后威严之下皆表示否认,这才捂着没有爆发出来。才让推波助澜者没有抓手。但那是一次严重的对于方敦孺极力维护的威严的践踏。至于失去了林觉最后一丝对他的爱戴的损失,都还在其次。
对变法派内部而言,康子震之死也让他们发热的脑子冷却了下来。方大人和严大人终于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没有为康子震讨个说法。那个恶心的误杀的结论就像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抽打在他们的脸上。这让他们对严方二人的信任大打折扣。也让他们对新法的推动更加的谨慎。
当然,这件事的也有好的一面,那便是郭冲给的甜枣儿。郭冲在召见严方二人的时候解释了他不能严惩郭冰的理由。郭冲告诉他们实情,太后出面维护郭冰,这是他绝对不能违抗的。他不想让太后伤心,不想太后跑去庙里居住,不想让天下人指着自己的脊梁骨骂他。所以他只能妥协饶了郭冰。但他告诉严正肃和方敦孺,他支持新法的决心不变,他将会勒令郭冰交付助役银,并以此警告那些对新法的推行进行阻挠的人。他要亲自为两人擂鼓助威。
这个交换条件多少给了严正肃和方敦孺一些安慰,他们知道此事的意义所在。梁王郭冰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惩罚的,那惩罚其实也不能算是轻的。而且啃了这个骨头,对助役银的全面收缴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也达到了部分之前所期待的目的。
权衡之后,严正肃和方敦孺选择了接受郭冲的解释。但其实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变法到了这个程度,其实很多事都已经无法收手。只能凭着惯性往前冲。撂挑子放弃是不可能的,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严方二人都不能接受。
这件事的了结对于林觉而言却也是喜忧参半。梁王虽受到的惩罚不轻,但终究还是安然无恙。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过后,林觉一直在想,这是否就是上一世梁王府覆灭的劫数?倘若如此,岂非说明梁王府的劫数已过?自己一直对上一世梁王府的覆灭担着的心也就此能放下了。这其实也算是一件大好事。
但理智告诉林觉,这似乎又不太可能。倘若梁王府的覆灭是因为这件事,那可有些缠绕不清了。因为这件事从根源上而言是因为自己而起。自己利用了万花楼群芳阁两名花魁的遭遇设下了一个局,其目的只是为了将康子震控制在王府手中。结果王爷的冲动酿成了这样的祸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劫数跟自己密不可分。而上一世自己压根跟王府没有什么瓜葛,那导致王府覆灭的事件也跟自己毫无干系。所以若强行说这一次的事情便是上一世的劫数的话,确实有些勉强。或许王府的劫数另有原委,并非是这件事。
关于这方面的考虑让人头疼,林觉想来想去也得不出个结论来。但无论如何,此事的了结总是一件好事。对于林觉而言,一开始他便并没有抱着王爷的大腿得到好处的想法。事实上他除了有个王府郡马的身份之外,也并没因此而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以林觉对王爷父子的了解,他觉得,王府若是不连累自己便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身份的特殊,梁王府的任何不当行为,自己都难逃干系。都要受到牵连。所以林觉其实很希望他们父子能够消停下来。
现在事情到了这一步,王爷父子恐怕也不得不消停下来,对林觉来说是个好消息。起码自己可以过一段安静的日子了。短时间内,郭冰和郭昆怕是要夹起尾巴做人了。这其实挺好的。
五月十三上午,太后召见王妃和小郡主进宫叙话,林觉和郭昆也一起陪同前往。福康殿中,太后说了一番话,目的自然是慰藉安抚,平息此事。实际上也是希望自己的二儿子一家不要心怀芥蒂,理解皇上的难处云云。王妃一家自然不会抱怨什么,这次事件倘若不是太后出来说话,结果还不知如何糟糕,事情还不知怎么收场。虽然明知太后的内心还是偏向于皇上的,但起码在这件事上,太后并没有袖手旁观。
对于当日小郡主强闯御史台的作法,太后埋怨了几句,却也开玩笑揶揄小郡主胆大包天,不顾一切,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问了小郡主的预产日期后,太后下令从宫中调派御医稳婆,携带珍贵药材随同小郡主回府。要求确保平平安安的生下孩儿来。
告辞出宫的时候,恰逢容妃前来见太后,倒也省了去荣秀宫拜见。原本林觉便打算让小郡主去荣秀荣向容妃道谢的。这一次倘若不是容妃出力,事情也不会这么快的解决。况且容妃是绿舞的母亲,便是自己的岳母,那天为了逼迫她就范,在大剧院中的言语颇有不当,林觉也想对容妃致以歉意。无论她做过什么事,犯过怎样的错,她终究是绿舞的娘,也终究帮了忙。林觉并不想与她交恶。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