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圆圆两只小手抓着栏杆,慢慢地一点点往上移,我在旁边护着她,提防摔下来。
这时,又过来一个比她稍大些的小男孩,看圆圆那样子,就也要从另一侧沿着栏杆走,他妈妈说:“好好走路,听话!”强行把孩子拉走了。
圆圆很费力地终于爬上了天桥,非常兴奋,还想沿着栏杆从桥这头走到那头。亲戚说:“圆圆乖,咱也像那个孩子那样听话,不走这里了,好吗?”我顾及到亲戚的情绪,也对圆圆说:“下来走吧,咱们快点走好不好,这样太慢了。”圆圆说不,又抓住栏杆,一步步往前挪。我看她其乐无穷的样子,也就不管她了。
终于过了桥面,该往下走了,她还是要好奇地尝试一下沿栏杆往下走的感觉。走了一半可能是没新鲜感了,也觉得确实不方便,才下来。
过这个天桥,本来一分钟就可过去,现在花去大概有十分钟的时间。我能感觉出亲戚在旁边的不耐烦。她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妈妈,孩子这么不听话,你还那么有耐心,我看你总是听孩子的,她说要干什么你就让她干什么。”
我非常理解亲戚,她当时还没孩子,不知道每个小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我在心里向她说抱歉。在成人利益和孩子利益间,我首先要选择孩子的利益,哪怕当时领的不是我的女儿,是她的孩子,我也愿意陪孩子慢慢过天桥——我们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门广场看作是有意义的,把过天桥看作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许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广场还有趣得多。
我和圆圆爸爸作为父母的“听话”在别人看来有时候做得过火。圆圆十二岁时的春节,我们开车从北京回内蒙古过年。本来计划初八走,吃过早饭后,我们都拎起大包小包准备走了,圆圆磨蹭着穿衣服,不情愿的样子,说奶奶家待那么多天,姥姥家才待两天,没和两个姐姐玩够。看她和两个小姐姐难舍难分的样子,都要哭了。我们考虑晚回去一天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我和她爸爸回京没有休整时间了,头天下午回去第二天马上上班。于是决定当天不走了,脱了衣服,把已搬到车上的东西又拿回来。三个孩子高兴得跳起来。圆圆的姥姥担心我们这样回去会太累,觉得我们太纵容孩子了。
但我们这种“纵容”并没有把圆圆惯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恰恰相反,她非常善解人意,凡见过圆圆的人都说她既懂事又稳重。她确实成长得比父母更完善。我们真心地尊重她的各种想法,尤其她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懂事后,我们有什么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就会和她商量,听取她的想法,在她面前真正变成“听话”的家长。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是件件事都“听话”,在圆圆的成长中也跟她发生过许多冲突。但现在想来,几乎所有的冲突都反映了家长的问题,也就是说都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不理解或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得当。
圆圆大约四岁时,我和朋友小于带着圆圆和小于的小女儿暄暄到老虎山公园玩。我们沿一条小土路往山上走,两个小女孩跑在前面,她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干干净净的。我和小于跟在后面,一边聊天一边关照着前面这两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小姑娘。
她俩走着走着,突然都四肢着地,手膝并用地在土路上爬。我和小于看到了,都赶快喊她们起来。她们不听,还在那样爬,我们就跑过去,把她们都拉起来,给她们拍拍土,批评她们把衣服弄脏了。两个小姑娘都显得不高兴。
这件事像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一样,我转眼间就忘了。直到几年以后,圆圆小学四五年级时,她有一次批评我不好好理解她,忽然提起这件事。
圆圆说那好像是她第一次爬山,她当时和暄暄在前面走着走着就觉得很好奇:这明明是在往山上走嘛,为什么叫“爬山”呢?她们觉得“爬”这个词好玩,为了让自己真正“爬山”,决定四肢着地爬一爬。结果她们刚开始“爬”,我们就在后面叫起来,弄得她们很扫兴。
我听圆圆这样说,才想起好像有这么回事。我又心疼又后悔地问圆圆:“你为什么当时不说出你们的想法呢,要是妈妈知道你们是这样想的,肯定不会阻拦了,你们的想法多可爱啊。”圆圆说:“当时我们那么小,心里那样想,可嘴上一下说不出来。你们要是慢慢地问问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许我们能讲出来。”圆圆接着批评说,大人就是经常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圆圆的批评让我心服口服,是啊,爬山为什么不可以“爬”呢,“爬”是多么趣味横生的一件事啊!衣服脏了可以洗,磨破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就为了怕弄脏衣服这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把孩子这样一次充满乐趣的尝试给破坏了,唉,真是失误啊!
这种失误有多少,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去想。假如时光重走一遍,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些,绝不那样武断地对待孩子。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我想起圆圆三岁半时的一件事。
那时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几个月回来一次。她很想爸爸,总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隔壁小朋友小哲的爸爸就不到外地工作。
当时电视里正播一个叫《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连续剧,讲的是SOS儿童村一位妈妈悉心照料几个孤儿,和一位男士相恋但不能走到一起的故事。圆圆也跟着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
有一天的电视剧情是:孩子们不听话,把妈妈气得离家出走了,几个孩子没人管,吃不上饭,又想妈妈,好可怜。圆圆似乎很注意看这一集。
看完后,该睡觉了,我让她先喝点水,再去刷牙。她既不接过水杯,也不理睬我的话,而是就电视剧里的情节不停地问,我听出她是想知道为什么妈妈要离家出走,为什么不要她的孩子们了,妈妈还回不回来?我被她问烦了,说别问了,快喝了水睡觉吧。圆圆勉强接过水杯,欲言又止,突然大哭起来。
她平时很少哭,这让我大吃一惊,以为她是替电视剧里的几个孩子着急,就赶快告诉她,他们的妈妈肯定会回来,明天再看电视,肯定就回来了。圆圆哭声并没减弱,看来她想的不是这个。
我确信她不是因为肚子痛一类的身体原因哭,就问她:“宝宝你为什么哭,讲出来好吗?”我给她擦擦泪,又问了几次,她才一边哭一边说:“他们的爸爸哪去了?”我抱起她说:“宝宝不哭,你是不是想爸爸了,爸爸下个月回来,明天... -->>
圆圆两只小手抓着栏杆,慢慢地一点点往上移,我在旁边护着她,提防摔下来。
这时,又过来一个比她稍大些的小男孩,看圆圆那样子,就也要从另一侧沿着栏杆走,他妈妈说:“好好走路,听话!”强行把孩子拉走了。
圆圆很费力地终于爬上了天桥,非常兴奋,还想沿着栏杆从桥这头走到那头。亲戚说:“圆圆乖,咱也像那个孩子那样听话,不走这里了,好吗?”我顾及到亲戚的情绪,也对圆圆说:“下来走吧,咱们快点走好不好,这样太慢了。”圆圆说不,又抓住栏杆,一步步往前挪。我看她其乐无穷的样子,也就不管她了。
终于过了桥面,该往下走了,她还是要好奇地尝试一下沿栏杆往下走的感觉。走了一半可能是没新鲜感了,也觉得确实不方便,才下来。
过这个天桥,本来一分钟就可过去,现在花去大概有十分钟的时间。我能感觉出亲戚在旁边的不耐烦。她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妈妈,孩子这么不听话,你还那么有耐心,我看你总是听孩子的,她说要干什么你就让她干什么。”
我非常理解亲戚,她当时还没孩子,不知道每个小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我在心里向她说抱歉。在成人利益和孩子利益间,我首先要选择孩子的利益,哪怕当时领的不是我的女儿,是她的孩子,我也愿意陪孩子慢慢过天桥——我们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门广场看作是有意义的,把过天桥看作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许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广场还有趣得多。
我和圆圆爸爸作为父母的“听话”在别人看来有时候做得过火。圆圆十二岁时的春节,我们开车从北京回内蒙古过年。本来计划初八走,吃过早饭后,我们都拎起大包小包准备走了,圆圆磨蹭着穿衣服,不情愿的样子,说奶奶家待那么多天,姥姥家才待两天,没和两个姐姐玩够。看她和两个小姐姐难舍难分的样子,都要哭了。我们考虑晚回去一天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我和她爸爸回京没有休整时间了,头天下午回去第二天马上上班。于是决定当天不走了,脱了衣服,把已搬到车上的东西又拿回来。三个孩子高兴得跳起来。圆圆的姥姥担心我们这样回去会太累,觉得我们太纵容孩子了。
但我们这种“纵容”并没有把圆圆惯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恰恰相反,她非常善解人意,凡见过圆圆的人都说她既懂事又稳重。她确实成长得比父母更完善。我们真心地尊重她的各种想法,尤其她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懂事后,我们有什么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就会和她商量,听取她的想法,在她面前真正变成“听话”的家长。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是件件事都“听话”,在圆圆的成长中也跟她发生过许多冲突。但现在想来,几乎所有的冲突都反映了家长的问题,也就是说都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不理解或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得当。
圆圆大约四岁时,我和朋友小于带着圆圆和小于的小女儿暄暄到老虎山公园玩。我们沿一条小土路往山上走,两个小女孩跑在前面,她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干干净净的。我和小于跟在后面,一边聊天一边关照着前面这两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小姑娘。
她俩走着走着,突然都四肢着地,手膝并用地在土路上爬。我和小于看到了,都赶快喊她们起来。她们不听,还在那样爬,我们就跑过去,把她们都拉起来,给她们拍拍土,批评她们把衣服弄脏了。两个小姑娘都显得不高兴。
这件事像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一样,我转眼间就忘了。直到几年以后,圆圆小学四五年级时,她有一次批评我不好好理解她,忽然提起这件事。
圆圆说那好像是她第一次爬山,她当时和暄暄在前面走着走着就觉得很好奇:这明明是在往山上走嘛,为什么叫“爬山”呢?她们觉得“爬”这个词好玩,为了让自己真正“爬山”,决定四肢着地爬一爬。结果她们刚开始“爬”,我们就在后面叫起来,弄得她们很扫兴。
我听圆圆这样说,才想起好像有这么回事。我又心疼又后悔地问圆圆:“你为什么当时不说出你们的想法呢,要是妈妈知道你们是这样想的,肯定不会阻拦了,你们的想法多可爱啊。”圆圆说:“当时我们那么小,心里那样想,可嘴上一下说不出来。你们要是慢慢地问问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许我们能讲出来。”圆圆接着批评说,大人就是经常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圆圆的批评让我心服口服,是啊,爬山为什么不可以“爬”呢,“爬”是多么趣味横生的一件事啊!衣服脏了可以洗,磨破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就为了怕弄脏衣服这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把孩子这样一次充满乐趣的尝试给破坏了,唉,真是失误啊!
这种失误有多少,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去想。假如时光重走一遍,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些,绝不那样武断地对待孩子。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我想起圆圆三岁半时的一件事。
那时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几个月回来一次。她很想爸爸,总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隔壁小朋友小哲的爸爸就不到外地工作。
当时电视里正播一个叫《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连续剧,讲的是SOS儿童村一位妈妈悉心照料几个孤儿,和一位男士相恋但不能走到一起的故事。圆圆也跟着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
有一天的电视剧情是:孩子们不听话,把妈妈气得离家出走了,几个孩子没人管,吃不上饭,又想妈妈,好可怜。圆圆似乎很注意看这一集。
看完后,该睡觉了,我让她先喝点水,再去刷牙。她既不接过水杯,也不理睬我的话,而是就电视剧里的情节不停地问,我听出她是想知道为什么妈妈要离家出走,为什么不要她的孩子们了,妈妈还回不回来?我被她问烦了,说别问了,快喝了水睡觉吧。圆圆勉强接过水杯,欲言又止,突然大哭起来。
她平时很少哭,这让我大吃一惊,以为她是替电视剧里的几个孩子着急,就赶快告诉她,他们的妈妈肯定会回来,明天再看电视,肯定就回来了。圆圆哭声并没减弱,看来她想的不是这个。
我确信她不是因为肚子痛一类的身体原因哭,就问她:“宝宝你为什么哭,讲出来好吗?”我给她擦擦泪,又问了几次,她才一边哭一边说:“他们的爸爸哪去了?”我抱起她说:“宝宝不哭,你是不是想爸爸了,爸爸下个月回来,明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