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大宋好官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而已。到了宋代,人口几近倍增。现在元符年间的人口,已经突破一个亿了,也就是宋朝人说的一万万人。
这么多的人口,还能保持稳定的粮价,除了宋朝官府鼓励耕织,不抑兼并以外,就是耕作技术的提高了。精耕细作,已经深入人心。而且人口逐渐南移,开始初步开发了江南。有了这个基础,宋朝才能养得活这么多人口。
但是……想到宋徽宗自己找死,为了个人信道,开始盘剥百姓,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为了个人欣赏奇石,不远万里从江南拉来的太湖石,还大肆修建园林,建立了延福宫和艮岳;为了个人花销,任用蔡京等奸臣宦官,巧立名目,增税加赋,苛捐杂税,搜刮民财……
本来北宋好端端的,被宋徽宗这么一闹,得,闹没了。
中国历史上,还真的就找不到一个还出于繁盛时期的朝代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的,独宋一家。如果宋徽宗不是这么作死,宋朝因为还是有救的,因为北宋灭亡只是一个意外而已。但意外有时候又往往是注定了的,谁叫宋朝摊上了宋徽宗这样一个皇帝呢?
张正书想起来了,虽然北宋末年宰相都很渣,但这是一个比渣的年代。虽然章家和张正书有旧怨了,但章惇这人的能力不是盖的。可是宋徽宗上台后罢了章惇的相,又罢了韩琦长子韩忠彦的相,结果蔡京独相长达三年之久,北宋的祸根就此埋下了。蔡京是谁?他只是一个政治投机者,做开封府府尹的时候,他能做到铁面无私,做宰相的时候,他也能做到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弄得天下怨恨纷起,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臭名昭著的“稻田务”,强征暴敛,农民大量逃荒,粮食生产难以为继,北方便起义不断了。
中国历史的怪圈,大抵都是这样的。粮食跟不上人口的发展,就必定会发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起义。农民就活不下去了,哪里会跟你再做什么顺民?所以你看,粮食问题重不重要?
虽然,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会减税减赋,与民休息。但人啊,总是记吃不记打,往往生活一好起来,就忘乎所以了。宋徽宗就是这么个典型,怪不得后世评论他说,“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不知道民众劳苦的皇帝,他还会考虑泥腿子的死活吗?所以,北宋的悲剧,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要是种好田了,这靖康耻能不能避免了?”
张正书想了想,好像有这么点关联。
宋江、方腊的起义,让朝廷的部分禁军死在了内讧中,导致在抵挡金国兵锋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士卒。别看北宋号称有军队百万,但其实真正能作战的,却仅仅只有十几万。为什么呢?原来啊,北宋士兵的组成,北宋招士兵都是招募一些流民和贫农,哪里有天灾人祸,朝廷就去哪里招募士兵,这样一来,士兵素质低下,当兵只是混口饭吃,哪里有什么战斗力?不过就是拿起了枪杆的泥腿子罢了。要府兵制,或者是屯田制,这样的农民兵也是有战斗力的。可惜,宋朝的兵制是募兵制,这就悲剧了。
本来就不多的主力军,在北方不断的起义中消耗了这么多,新的军队又没有训练好,战力下降太多了。以至于靖康之耻时,北宋明明有五十万大军,却被区区七万金兵杀得丢盔弃甲,连徽钦二帝都被掳了去!
好在,如今为时未晚。努力种田,或许能阻止悲剧的产生。
只是现在都快秋天了,种什么好呢?
作为一个之前两眼一抹黑,只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家子弟,让张正书脑补出汴梁附近的农作物种植情况,还是有点难为他了。
“算了算了,明天再说吧!”
也许是刚刚伤愈,张正书觉得精神很是疲累,此刻眼皮都在打架了。
月色如水,银光泄下一地。照在粉墙黛瓦之上,颇具韵味,犹如一幅水墨画。
一夜无话。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人而已。到了宋代,人口几近倍增。现在元符年间的人口,已经突破一个亿了,也就是宋朝人说的一万万人。
这么多的人口,还能保持稳定的粮价,除了宋朝官府鼓励耕织,不抑兼并以外,就是耕作技术的提高了。精耕细作,已经深入人心。而且人口逐渐南移,开始初步开发了江南。有了这个基础,宋朝才能养得活这么多人口。
但是……想到宋徽宗自己找死,为了个人信道,开始盘剥百姓,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为了个人欣赏奇石,不远万里从江南拉来的太湖石,还大肆修建园林,建立了延福宫和艮岳;为了个人花销,任用蔡京等奸臣宦官,巧立名目,增税加赋,苛捐杂税,搜刮民财……
本来北宋好端端的,被宋徽宗这么一闹,得,闹没了。
中国历史上,还真的就找不到一个还出于繁盛时期的朝代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的,独宋一家。如果宋徽宗不是这么作死,宋朝因为还是有救的,因为北宋灭亡只是一个意外而已。但意外有时候又往往是注定了的,谁叫宋朝摊上了宋徽宗这样一个皇帝呢?
张正书想起来了,虽然北宋末年宰相都很渣,但这是一个比渣的年代。虽然章家和张正书有旧怨了,但章惇这人的能力不是盖的。可是宋徽宗上台后罢了章惇的相,又罢了韩琦长子韩忠彦的相,结果蔡京独相长达三年之久,北宋的祸根就此埋下了。蔡京是谁?他只是一个政治投机者,做开封府府尹的时候,他能做到铁面无私,做宰相的时候,他也能做到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弄得天下怨恨纷起,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臭名昭著的“稻田务”,强征暴敛,农民大量逃荒,粮食生产难以为继,北方便起义不断了。
中国历史的怪圈,大抵都是这样的。粮食跟不上人口的发展,就必定会发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起义。农民就活不下去了,哪里会跟你再做什么顺民?所以你看,粮食问题重不重要?
虽然,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会减税减赋,与民休息。但人啊,总是记吃不记打,往往生活一好起来,就忘乎所以了。宋徽宗就是这么个典型,怪不得后世评论他说,“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不知道民众劳苦的皇帝,他还会考虑泥腿子的死活吗?所以,北宋的悲剧,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要是种好田了,这靖康耻能不能避免了?”
张正书想了想,好像有这么点关联。
宋江、方腊的起义,让朝廷的部分禁军死在了内讧中,导致在抵挡金国兵锋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士卒。别看北宋号称有军队百万,但其实真正能作战的,却仅仅只有十几万。为什么呢?原来啊,北宋士兵的组成,北宋招士兵都是招募一些流民和贫农,哪里有天灾人祸,朝廷就去哪里招募士兵,这样一来,士兵素质低下,当兵只是混口饭吃,哪里有什么战斗力?不过就是拿起了枪杆的泥腿子罢了。要府兵制,或者是屯田制,这样的农民兵也是有战斗力的。可惜,宋朝的兵制是募兵制,这就悲剧了。
本来就不多的主力军,在北方不断的起义中消耗了这么多,新的军队又没有训练好,战力下降太多了。以至于靖康之耻时,北宋明明有五十万大军,却被区区七万金兵杀得丢盔弃甲,连徽钦二帝都被掳了去!
好在,如今为时未晚。努力种田,或许能阻止悲剧的产生。
只是现在都快秋天了,种什么好呢?
作为一个之前两眼一抹黑,只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家子弟,让张正书脑补出汴梁附近的农作物种植情况,还是有点难为他了。
“算了算了,明天再说吧!”
也许是刚刚伤愈,张正书觉得精神很是疲累,此刻眼皮都在打架了。
月色如水,银光泄下一地。照在粉墙黛瓦之上,颇具韵味,犹如一幅水墨画。
一夜无话。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