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浴血荣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党员缴纳的党费不足3000元,而同期党务支出已达18万元。若再将这一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少共国际、济难国际等提供的党费、工运费、团费、农运费、兵运费、济难费、反帝费、特别费等总算起来,有近100万元之多。
比较起来,党的经费自筹数额实际不足千分之三。所以尽管共产国际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数额远远少于国民党接受的数额,但必须承认,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支援。
8.陈独秀为何无法走出独立自主道路(下)
共产国际对早期毫无经济来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援助,为中共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同时也因这种有限的援助所形成的依赖关系,给中国共产党人造成了相当的损害。
1922年春,马林提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强烈反对。应该说马林的建议颇富创见。在荷属殖民地求解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统一战线经验的马林,看到当时中共仅是几十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党,与五四运动以后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不相适应,加上孙中山也不同意党外联合,因此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建议,用国民党在全国的组织机构和政治影响,使共产党迅速走向工农大众、迅速发展成长壮大起来,这可以说是革命党人战略与策略的高度融合。
但也应该说马林的建议颇含风险。虽然中共党员皆以个人身份加入,但弱小的共产党进入到庞大的国民党里去,怎样保持其独立性而不被吞并?
怎样维护蓬勃的锐气而不被官僚化、贵族化?
怎样坚持自己的主义而不变成别人的尾巴?
再好的革命策略,弄得不好,也会因丧失原则而变成坏的机会主义战略。
马林的建议中还隐含着一些错误估计。他认为中国革命只有两个前途,或者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或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终止。马林把是否加入国民党看做是决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死存亡问题,他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中称“中国政治生活完全为外国势力所控制,目前时期没有一个发展了的阶级能够负担政治领导”。
创见、风险、谬误就这样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
马林在强调国共合作的好处,陈独秀在强调这种党内合作的坏处,一时间与早先的经费之争一样,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但之前已经承认了“各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种僵局不可能像上次那么持久了。
马林在他的建议遭到陈独秀拒绝后,立刻动用了组织的力量。
共产国际从1922年7月至1923年5月作出一系列命令、决议和指示,批准马林的建议,要求中国共产党执行,并令中共中央与马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就这样,在1922年8月马林亲自参加的中共中央杭州会议上,尽管多数中央委员思想不通,但组织上还是服从了,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决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回过头去看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大革命实践,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策基本是正确的。说它正确,是因为正是这一决策种下了北伐革命成功的种子。而在正确前要加“基本”二字,是因为它仅仅简单提了一下“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毫无疑问,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安排和可行的措施,实际上是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与能力,由此也埋下了大革命失败的种子。
目标与风险成正比,这是任何决策都无法规避的两难。夹在两难之间的,是陈独秀。
长期以来人们说陈独秀的领导是一言堂、家长制。包惠僧一语中的:“以后(接受经费以后)就不行了,主要是听第三国际的,他想当家长也不行了。”
曾经叱咤风云地领导新文化运动、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的陈独秀,大革命失败,你说有没有他的问题?面对共产国际作出的一个又一个决议,有时明知不可为,也只有放弃个人主张而为之,确实暴露了他在领导方面、领导力和路线选择方面的问题。但是按照共产国际当时那种说法,把很多罪名都加在了陈独秀的身上,让陈独秀承担大革命失败的全部责任与对共产党路线指导的一切错误,这未免太过分了。
共产国际的指导有问题,斯大林的指导有问题,但是共产国际不承认,斯大林也不承认。最后指责陈独秀用什么语言?《真理报》发表社论,指责陈独秀“这个死不改悔的机会主义者,实际上是汪精卫在共产党内的代理人”。这种似曾相识的扣帽子习惯和无限上纲的语言风格,竟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就已使用,真使人感到“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不在中国。
陈独秀下台以后,在个人反省期间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革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这是他终生想要实现而未能在自己手上实现的心愿。
党员缴纳的党费不足3000元,而同期党务支出已达18万元。若再将这一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少共国际、济难国际等提供的党费、工运费、团费、农运费、兵运费、济难费、反帝费、特别费等总算起来,有近100万元之多。
比较起来,党的经费自筹数额实际不足千分之三。所以尽管共产国际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数额远远少于国民党接受的数额,但必须承认,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支援。
8.陈独秀为何无法走出独立自主道路(下)
共产国际对早期毫无经济来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援助,为中共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同时也因这种有限的援助所形成的依赖关系,给中国共产党人造成了相当的损害。
1922年春,马林提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强烈反对。应该说马林的建议颇富创见。在荷属殖民地求解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统一战线经验的马林,看到当时中共仅是几十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党,与五四运动以后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不相适应,加上孙中山也不同意党外联合,因此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建议,用国民党在全国的组织机构和政治影响,使共产党迅速走向工农大众、迅速发展成长壮大起来,这可以说是革命党人战略与策略的高度融合。
但也应该说马林的建议颇含风险。虽然中共党员皆以个人身份加入,但弱小的共产党进入到庞大的国民党里去,怎样保持其独立性而不被吞并?
怎样维护蓬勃的锐气而不被官僚化、贵族化?
怎样坚持自己的主义而不变成别人的尾巴?
再好的革命策略,弄得不好,也会因丧失原则而变成坏的机会主义战略。
马林的建议中还隐含着一些错误估计。他认为中国革命只有两个前途,或者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或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终止。马林把是否加入国民党看做是决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死存亡问题,他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中称“中国政治生活完全为外国势力所控制,目前时期没有一个发展了的阶级能够负担政治领导”。
创见、风险、谬误就这样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
马林在强调国共合作的好处,陈独秀在强调这种党内合作的坏处,一时间与早先的经费之争一样,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但之前已经承认了“各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种僵局不可能像上次那么持久了。
马林在他的建议遭到陈独秀拒绝后,立刻动用了组织的力量。
共产国际从1922年7月至1923年5月作出一系列命令、决议和指示,批准马林的建议,要求中国共产党执行,并令中共中央与马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就这样,在1922年8月马林亲自参加的中共中央杭州会议上,尽管多数中央委员思想不通,但组织上还是服从了,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决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回过头去看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大革命实践,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策基本是正确的。说它正确,是因为正是这一决策种下了北伐革命成功的种子。而在正确前要加“基本”二字,是因为它仅仅简单提了一下“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毫无疑问,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安排和可行的措施,实际上是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与能力,由此也埋下了大革命失败的种子。
目标与风险成正比,这是任何决策都无法规避的两难。夹在两难之间的,是陈独秀。
长期以来人们说陈独秀的领导是一言堂、家长制。包惠僧一语中的:“以后(接受经费以后)就不行了,主要是听第三国际的,他想当家长也不行了。”
曾经叱咤风云地领导新文化运动、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的陈独秀,大革命失败,你说有没有他的问题?面对共产国际作出的一个又一个决议,有时明知不可为,也只有放弃个人主张而为之,确实暴露了他在领导方面、领导力和路线选择方面的问题。但是按照共产国际当时那种说法,把很多罪名都加在了陈独秀的身上,让陈独秀承担大革命失败的全部责任与对共产党路线指导的一切错误,这未免太过分了。
共产国际的指导有问题,斯大林的指导有问题,但是共产国际不承认,斯大林也不承认。最后指责陈独秀用什么语言?《真理报》发表社论,指责陈独秀“这个死不改悔的机会主义者,实际上是汪精卫在共产党内的代理人”。这种似曾相识的扣帽子习惯和无限上纲的语言风格,竟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就已使用,真使人感到“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不在中国。
陈独秀下台以后,在个人反省期间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革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这是他终生想要实现而未能在自己手上实现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