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骑兵,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要想击败他,必须寻求帮助。
找谁来帮助自己呢?这个世上有人可以与朱棣匹敌吗?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为他打败朱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确实找对了人。
李景隆的心里总算是有了底,他开始认真谋划进攻的准备。
其实在李景隆看来,自己打不过朱棣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且南军的实力也比不上北军。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决心。
此时,胜利的朱棣正面带笑容庆祝自己的胜利,但他的内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对他而言,每一次战斗都是决战,从他起兵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经背上了反贼的罪名。除了那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心腹外,天下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
面前这些兴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过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夜晚把我的脑袋拿去求一个官位?我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我的铁蹄曾踏遍蒙古、纵横千里,但我并不是皇帝,我可以击败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击败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沦为死囚!
这实在是一笔风险极大的生意,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每一战都可能是最后一战,日复一日的精神压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须不断地以性命相搏!而这绝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输掉战争还可以回家,实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玩一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
在死神阴影笼罩下的朱棣必须面对新的挑战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经发出了进攻信号,而他一定要去应战,并击败他。对朱棣而言,获得胜利已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400),李景隆在做好准备后,带领着他的大军出发了,他的目标是白沟河,他将在那里和自己的帮手会合。
他的帮手有两个人,一个是武定侯郭英,另一个是安陆侯吴杰。这两个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即将开始的这场战役中,他们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郭英和吴杰固然是不错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帮手并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准备从德州发动进攻时,朱棣也通过他的情报网络得知了这一军事情报。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担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过是一头羔羊,还肩负着为他运送军需物品的运输大队长职务。
他轻松地给诸将分配军事任务,而经过前两次的战役,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他们相信只要跟着朱棣,就不用惧怕任何敌人。
如以往一样,朱棣还询问了李景隆手下将领的名字,当得知李景隆军的先锋由一个叫平安的人担任时,他的部下惊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贯冷静的面容上居然闪过了一丝惊慌的表情。
应该说李景隆在这次战役中还是做了几件正确的事情,挑选都督平安为先锋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对于朱棣而言,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此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他对付朱棣还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是朱棣的部下,并跟随他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样,要和这样一个知晓自己底细的人作战,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对手是谁,都必须打下去,打到底。
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向白沟河挺进,当他们到达预定地点时,李景隆已经和郭英、吴杰会师,正等待着他。
这一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马匹、营帐,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条。人流来往不息,非常壮观。
不壮观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次李景隆也准备拼老本了,他一共带来了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一定要击败朱棣。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只有平安。
参考消息
奇异的龙纹
得知李景隆在德州调集兵马后,朱棣决定声东击西,利用南军不耐寒的弱点,先攻大同,使其疲于奔命,然后伺机歼灭。此时正值正月,滴水成冰。燕军到达紫金关(今河北易县西紫金岭上)时,朱棣穿的素红绒袍上出现了一种很奇异的图案,宛转盘旋,酷似玉龙,甚至可以看出层层龙鳞。将士观之,无不称是吉祥之兆。朱棣虽然心中高兴,却还是告诫将士:天冷成冰,是自然的现象。我们的目标还未达成,大家切不可因此而产生懈怠。
他特地嘱托诸将:“平安这小子,原来曾经跟随我作战,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别人都不要管,一定要先把他打败!”
其实根本不用朱棣嘱托,因为在得知朱棣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平安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锋。
大战的序幕
北军到达白沟河后,在苏家桥宿营,可是十分不凑巧的是,他们正好遇到了先锋平安的部队。平安应该算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在战斗中从来都不喊“兄弟们上”之类的话,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
这次也不例外,他操起长枪以身作则,带头向北军冲去。在上次战役中有良好表现的瞿能父子看见主将冲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紧跟平安发起了冲锋。他们手下的士兵被这一情景惊呆了,愣神后终于反应过来,领导都冲锋了,小兵怎么能待着不动!
于是平安的先锋军就如发疯般冲入北军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大败北军。北军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一向柔弱的南军竟然如此勇猛,毫无思想准备,纷纷溃退。
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北军没有预料到的,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撤退。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是北军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因为另一位将领郭英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郭英从真定出发,比李景隆晚到白沟河,他的军队中虽然没有平安那样的勇将,却携带着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从史料分析,这些火器可以被埋在土里攻击敌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这种火器起一个现代的名字——地雷。
在平安与北军交锋时,郭英并没有闲着,他预计到了北军的行动路线,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当北军被击败并撤退时,他们及时收到了郭英的这份大礼。
可怜的北军并没有探雷器,也没有所谓的工兵,要想过去,只能拿人来排雷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运气不好,下辈子再投胎,运气好的算是捡了一条命。史载,此战中燕王朱棣“从三骑殿后”,我曾一直为朱棣同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但综合起来看,似乎并不尽然,此举甚有引人为己排雷的嫌疑。
殿后的朱棣没有被地雷炸,却也有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北军大败,情况混乱,等到休战时已是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朱棣竟然迷了路。当然,在那个地方,是不可能找民警叔叔问路的。
朱棣只好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这个动作似乎并不雅观),找了半天,才弄清楚东南西北,这才灰头土脸地回到自己营中。
回到营里的朱棣越想越气,自出兵以来,如此狼狈不堪还是第一次,愤怒驱使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像以往一样整顿部队。命令各位将领立刻整兵准备出战,天明之时,即是决战之日!
李景隆十分兴奋,他终于看到了一次胜利,这说明朱棣也是普通人,他也是可以战胜的,自从战败以来,将领们的指责、士兵们的抱怨每时每刻都缠绕着他,无形的压力使得他抬不起头来,现在洗刷耻辱的时候终于到了。
朱棣,我的光荣在你身上失去,就从你的身上拿回来!
双方在同一个夜晚,准备着同样的事情,擦亮盔甲,磨砺兵器,等待着天明的一刻。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将是最后一个夜晚,他们不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然后拿起刀剑去杀戮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人。
这个夜晚无比漫长,却又极其短暂。
决战的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朱棣率领着他的全部人马列队走向了战场,在对岸等待他的是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
可怕的平安
战役仍然是由南军发起的,在昨天有着良好表现的平安和瞿能更是不讲客套,卷袖子操家伙就上,但你若认为此二人有勇无谋,你就错了。他们冲击的不是北军的正面,而是后翼!
平安和瞿能带着自己的军队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跑到了北军的后面,他们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房宽率领的后军。平安一马当先,杀入敌阵,用长枪横扫北军,先后击伤多名北军大将,竟无人可挡!在这两个狂人的指挥下,房宽军很快崩溃。
朱棣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打乱,在纷乱的局势中,他做出了冷静的判断,要想取胜,唯一的方法就是全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只要中军被击退,战局就一定会大为改观。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命令大将邱福率军进攻对方中军,邱福领命后奋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却没有丝毫效果,李景隆的中军岿然不动。在这次战役中,邱福辜负了朱棣的期望,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让朱棣失望。
邱福的失败虽然让朱棣有些失望,但并未影响他的计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邱福只是他引开对方注意的一个棋子,那致命的一着将由他自己去下。
与朱棣交过手的人会发现,此人虽有善战之名,却喜欢用阴招。他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而是常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此正是兵法中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
这次也不例外,就在他对邱福发出进攻中军的命令之后不久,他便亲率大军绕到李景隆军左翼,他将在那里彻底击溃李景隆。在以往的无数次战役中他都是用类似的手段取得了胜利,他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可是当他到达敌军左翼准备发动进攻时,却听见了自己后军的嘈杂声,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景隆军居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朱棣转向的同时抄了他的侧翼,并发动了进攻。现在北军已陷入苦战。
这下朱棣傻眼了,他万没有想到战局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把李景隆当成了真的白痴。要知道李景隆虽然会出现间歇性弱智的病状,大部分时间却还是个正常人,他已经在朱棣的这一招上吃了很多亏,无论如何都会长记性的。
此时的朱棣已经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况,他深入敌境,已成为众矢之的。南军已经将他团团围住,只等着拿他邀功请赏。
白沟河之战
朱棣的危局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展现了他的勇将风范,等别人来救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救自己。往年征战练就的真功夫此时派上了用场,朱棣如同困兽一般,奋死拼杀,他先用弓箭射击敌军,随身携带的箭支射完后,他又抽出随身宝剑,乱砍乱杀,结果连剑也被砍断,座下战马已经换了三匹,鲜血染红了他的盔甲,他也实在无法支撑下去了。
朱棣明白,继续在这个地方待下去定会死无全尸,这么多人围着,即使每人只砍一刀,把自己剁成肉馅包饺子也是绰绰有余的,他决定退回河堤。
可是仗打到这个地步,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等他千辛万苦到达河堤时,南军大将平安和瞿能也如约赶到,如果不是部下拼死相救,只怕战役就到此结束了。
眼见战局大好,李景隆发布了命令:全军总攻!
北军只能苦苦支撑,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和后着,而李景隆的大军正向河堤逼近,这是朱棣有生以来最为危急的时刻。眼看九五之尊的梦想就要破灭,万念俱灰的朱棣似乎已能够感受到冰冷的长枪刺入自己身体时的感觉。
就在最后的时刻,朱棣居然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决定再玩一次花招。
他不顾危险,骑马跑到河堤的最高处,不断地挥舞马鞭做出召唤人的动作,这似乎有剽窃《三国演义》中张飞守长坂桥的手法的嫌疑。朱棣这样做并不是想成为箭靶子,他的行为类似今天街上的流氓打架时那一声吆喝:“你小子别走,等我叫人来收拾你!”
但这一招是否有用并不取决于朱棣本人,而是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愚蠢程度,他之所以要跑到高处,也正是希望自己的这个举动被此人看见。
这个人就是李景隆,这一次他又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看见朱棣的这一行动后,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即认为北军有埋伏,随即号令南军退后。就趁着这个时机,朱棣终于逃离了河堤,北军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李景隆虽然判断错误,但他毕竟仍然占据优势,而此时的朱棣却是真正的叫苦不迭。自从起兵到现在,还未经历过如此惨烈的战役,自己的全部军队已经投入战场,再也拿不出一兵一卒,而自己本人也已经身被数创、极度疲惫,难道自己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和隐忍就要到此结束吗?
不会,绝对不会!坚持下去,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
就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继续与南军血战。
坚持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坚持就一定能够换来胜利吗?从此时的战局来看,朱棣翻盘的机会微乎其微,看来除了指望老天爷帮他外,其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而且如果朱棣真的相信有老天爷的话,他恐怕也不会造反了。
朱棣的厄运还远没有到头,此时的北军虽然处于劣势,但由于其素质较高,一时之间倒也能够形成僵持的局面,然而就在此刻,南军的一名将领又发动了新的攻势,打破了这个僵局。
大将瞿能是南军中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仅次于平安,而在这场战役中,他更是极其活跃,状态上佳,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他左冲右突,砍杀了无数北军士兵,勇猛过人。但此人绝非只有匹夫之勇。
在僵持的战局中,他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察觉到了战机,朱棣已经抵挡不住了,只要再来一次冲击,他就会被完全歼灭!成此大功,舍我其谁!
此时战场上的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自天明打到中午,双方队形已经完全混乱,夹杂在一起,仅凭衣着展开激战,完全谈不上什么战术了。
瞿能以其冷静的头脑组织了大群士兵,并将他们重新整队编排,他要发动最后的攻势,彻底打败朱棣!在准备妥当后,他大呼“灭燕!灭燕”的口号率先向北军发动冲锋,士兵见主帅如此拼命,大受鼓舞,纷纷冒死向敌阵冲去。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朱棣的防守体系,原本已经十分薄弱的防线又被南军骑兵分割成几段,看来朱棣的天子之路就要到此为止了。
但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件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其诡异之程度实在不能用历史规律来解释。
此事发生在瞿能发动冲锋、朱棣军队即将崩溃时,要形容这件事情,必须换用《封神榜》或是《西游记》中的语言:“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咔嚓一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
这件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风早不刮晚不刮,单单就在这个时候刮起来,这么大的战场,刮点什么不好,偏偏就把帅旗刮断了。若非此事载于正史,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南军蒙了,这个变故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当时的士兵们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朱棣起兵时房上掉两片瓦,都要费尽口舌解释半天。如今连打仗的旗帜也被吹断了,就如同做生意的被人砸了招牌,惶恐不安之际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
而朱棣却是大喜过望,他的运气真是太好了,毫无出路之时竟然出现如此转机,其发生概率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买两块钱彩票中五百万巨款。当然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他还会再中两次五百万。
朱棣是一个能够抓住战机的人,他趁着南军惊恐不安之时,绕到南军后侧,发动了猛攻,南军惊慌失措之余无力抵挡,全军溃败。朱棣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天,借着风势顺便放了一把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漫天大火之中,北军发动了总攻击。
突然发生的变化,让瞿能大为意外,回眼望去,大本营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士兵们四散奔逃,北军骑兵到处出击追杀逃跑的南军。败局已定,大势已去,而自己突入敌阵已被重重包围,想要突围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回望一直跟随自己拼杀的儿子,苦笑道:
“今日即在此地为国尽忠吧。”
随即率军奋死拼杀,父子俩最终死于阵中。
南军大败,最能作战的平安也撑不住了,抵挡不住北军的攻势,率军败走,而素来有逃跑传统的李景隆更是二话不说,率大军向南方逃窜。老前辈郭英也不甘人后,估计他对李景隆失望已极,逃命都不愿意和他一起走,独自向西逃去。
此战南军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所谓兵败如山倒。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他下令北军全线发动反攻,誓要将南军六十万人全部一网打尽。按照战场的形势,他本来是很容易达成这个愿望的,但一支军队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美梦。
参考消息
小马王
在白沟河大战中,瞿能军中有一个姓王的临淮人,名字不详,所以只好称呼他为“王指挥”。这王指挥有个特点,就是外出打仗的时候,经常骑一匹小马,军中于是都亲切地称他为“小马王”。在战斗中,小马王身受重伤,自知必死,便脱去铠甲,交给他的随从,说道:“我为国捐躯,以此报家人。”随后他以枪插地,倚靠着心爱的小马死去。
当朱棣追击时,意外地发现一支士气高昂、未受损失的精锐部队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徐辉祖。
此战开始之前,朱允炆曾单独召见徐辉祖,并交给他为大军殿后的任务。因为朱允炆虽将大军交给李景隆,却也对此人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为以防万一,他特地让徐辉祖断后。没有想到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辉祖的掩护为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也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沟河战役结束了。在此战中,朱棣战胜了强大的南军,虽然胜得有些侥幸,但毕竟还是胜了,他从此初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此战的胜利也使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
而京城的朱允炆应该也从此战中获得了不少教训和经验。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一、李景隆确实是军事蠢材,应该像扔垃圾一样扔掉;二、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应该多搞点绿化,防止大风扬沙天气的蔓延;三、旗杆应该换成铁制,不可偷工减料。
获得胜利的朱棣带着满身的伤痛和疲惫回到了自己的大营。这实在是他经历过的最为艰苦的战役,若不是那场大风,胜负谁属还很难说,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赢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终于能够睡个安稳觉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被打败了,是被仅有十余万军队的自己打败的!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点点在他的胸中蔓延开来,他甚至开始认为,这个时代就是为自己而设置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他将继续独自表演,直至走向这条天子之路的终点。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敌手!
就在朱棣为他自己的战绩得意时,李景隆的拙劣表演还没有结束。他抵达德州没多久,北军就追了过来,李景隆二话不说就弃城逃跑,他忠诚地完成了为朱棣运送军用物资的使命,给北军留下了上百万石粮食。而得到粮食的北军似乎从这位运输大队长身上尝到了甜头,继续追着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济南。
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就将占据这个水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楼,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就打两炮过去,到那个时候,南军就真的回天无力了。
可是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南军的最强主力也已经被击败,谁还能挽救危局呢?
其实朱棣也是这样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几条枪他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还有什么人能抵挡自己呢?他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城内的大明湖钓鱼了。
到此为止吧,朱棣,上天毕竟还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对手已经到来了,他就在你眼前的这座城市里等待着你!
参考消息
天灵碗
白沟河一役,死伤甚重,尸横百余里。战罢,朱棣命部下埋葬好死亡将士的尸体,将他们的头骨带回北平,按照番僧的教义,吩咐僧人进行超度。个别颅骨深大的,则盛上净水,供在佛像之前,名曰“天灵碗”。
古骑兵,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要想击败他,必须寻求帮助。
找谁来帮助自己呢?这个世上有人可以与朱棣匹敌吗?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为他打败朱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确实找对了人。
李景隆的心里总算是有了底,他开始认真谋划进攻的准备。
其实在李景隆看来,自己打不过朱棣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且南军的实力也比不上北军。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决心。
此时,胜利的朱棣正面带笑容庆祝自己的胜利,但他的内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对他而言,每一次战斗都是决战,从他起兵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经背上了反贼的罪名。除了那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心腹外,天下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
面前这些兴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过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夜晚把我的脑袋拿去求一个官位?我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我的铁蹄曾踏遍蒙古、纵横千里,但我并不是皇帝,我可以击败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击败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沦为死囚!
这实在是一笔风险极大的生意,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每一战都可能是最后一战,日复一日的精神压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须不断地以性命相搏!而这绝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输掉战争还可以回家,实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玩一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
在死神阴影笼罩下的朱棣必须面对新的挑战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经发出了进攻信号,而他一定要去应战,并击败他。对朱棣而言,获得胜利已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400),李景隆在做好准备后,带领着他的大军出发了,他的目标是白沟河,他将在那里和自己的帮手会合。
他的帮手有两个人,一个是武定侯郭英,另一个是安陆侯吴杰。这两个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即将开始的这场战役中,他们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郭英和吴杰固然是不错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帮手并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准备从德州发动进攻时,朱棣也通过他的情报网络得知了这一军事情报。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担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过是一头羔羊,还肩负着为他运送军需物品的运输大队长职务。
他轻松地给诸将分配军事任务,而经过前两次的战役,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他们相信只要跟着朱棣,就不用惧怕任何敌人。
如以往一样,朱棣还询问了李景隆手下将领的名字,当得知李景隆军的先锋由一个叫平安的人担任时,他的部下惊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贯冷静的面容上居然闪过了一丝惊慌的表情。
应该说李景隆在这次战役中还是做了几件正确的事情,挑选都督平安为先锋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对于朱棣而言,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此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他对付朱棣还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是朱棣的部下,并跟随他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样,要和这样一个知晓自己底细的人作战,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对手是谁,都必须打下去,打到底。
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向白沟河挺进,当他们到达预定地点时,李景隆已经和郭英、吴杰会师,正等待着他。
这一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马匹、营帐,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条。人流来往不息,非常壮观。
不壮观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次李景隆也准备拼老本了,他一共带来了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一定要击败朱棣。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只有平安。
参考消息
奇异的龙纹
得知李景隆在德州调集兵马后,朱棣决定声东击西,利用南军不耐寒的弱点,先攻大同,使其疲于奔命,然后伺机歼灭。此时正值正月,滴水成冰。燕军到达紫金关(今河北易县西紫金岭上)时,朱棣穿的素红绒袍上出现了一种很奇异的图案,宛转盘旋,酷似玉龙,甚至可以看出层层龙鳞。将士观之,无不称是吉祥之兆。朱棣虽然心中高兴,却还是告诫将士:天冷成冰,是自然的现象。我们的目标还未达成,大家切不可因此而产生懈怠。
他特地嘱托诸将:“平安这小子,原来曾经跟随我作战,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别人都不要管,一定要先把他打败!”
其实根本不用朱棣嘱托,因为在得知朱棣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平安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锋。
大战的序幕
北军到达白沟河后,在苏家桥宿营,可是十分不凑巧的是,他们正好遇到了先锋平安的部队。平安应该算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在战斗中从来都不喊“兄弟们上”之类的话,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
这次也不例外,他操起长枪以身作则,带头向北军冲去。在上次战役中有良好表现的瞿能父子看见主将冲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紧跟平安发起了冲锋。他们手下的士兵被这一情景惊呆了,愣神后终于反应过来,领导都冲锋了,小兵怎么能待着不动!
于是平安的先锋军就如发疯般冲入北军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大败北军。北军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一向柔弱的南军竟然如此勇猛,毫无思想准备,纷纷溃退。
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北军没有预料到的,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撤退。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是北军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因为另一位将领郭英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郭英从真定出发,比李景隆晚到白沟河,他的军队中虽然没有平安那样的勇将,却携带着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从史料分析,这些火器可以被埋在土里攻击敌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这种火器起一个现代的名字——地雷。
在平安与北军交锋时,郭英并没有闲着,他预计到了北军的行动路线,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当北军被击败并撤退时,他们及时收到了郭英的这份大礼。
可怜的北军并没有探雷器,也没有所谓的工兵,要想过去,只能拿人来排雷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运气不好,下辈子再投胎,运气好的算是捡了一条命。史载,此战中燕王朱棣“从三骑殿后”,我曾一直为朱棣同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但综合起来看,似乎并不尽然,此举甚有引人为己排雷的嫌疑。
殿后的朱棣没有被地雷炸,却也有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北军大败,情况混乱,等到休战时已是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朱棣竟然迷了路。当然,在那个地方,是不可能找民警叔叔问路的。
朱棣只好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这个动作似乎并不雅观),找了半天,才弄清楚东南西北,这才灰头土脸地回到自己营中。
回到营里的朱棣越想越气,自出兵以来,如此狼狈不堪还是第一次,愤怒驱使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像以往一样整顿部队。命令各位将领立刻整兵准备出战,天明之时,即是决战之日!
李景隆十分兴奋,他终于看到了一次胜利,这说明朱棣也是普通人,他也是可以战胜的,自从战败以来,将领们的指责、士兵们的抱怨每时每刻都缠绕着他,无形的压力使得他抬不起头来,现在洗刷耻辱的时候终于到了。
朱棣,我的光荣在你身上失去,就从你的身上拿回来!
双方在同一个夜晚,准备着同样的事情,擦亮盔甲,磨砺兵器,等待着天明的一刻。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将是最后一个夜晚,他们不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然后拿起刀剑去杀戮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人。
这个夜晚无比漫长,却又极其短暂。
决战的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朱棣率领着他的全部人马列队走向了战场,在对岸等待他的是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
可怕的平安
战役仍然是由南军发起的,在昨天有着良好表现的平安和瞿能更是不讲客套,卷袖子操家伙就上,但你若认为此二人有勇无谋,你就错了。他们冲击的不是北军的正面,而是后翼!
平安和瞿能带着自己的军队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跑到了北军的后面,他们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房宽率领的后军。平安一马当先,杀入敌阵,用长枪横扫北军,先后击伤多名北军大将,竟无人可挡!在这两个狂人的指挥下,房宽军很快崩溃。
朱棣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打乱,在纷乱的局势中,他做出了冷静的判断,要想取胜,唯一的方法就是全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只要中军被击退,战局就一定会大为改观。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命令大将邱福率军进攻对方中军,邱福领命后奋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却没有丝毫效果,李景隆的中军岿然不动。在这次战役中,邱福辜负了朱棣的期望,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让朱棣失望。
邱福的失败虽然让朱棣有些失望,但并未影响他的计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邱福只是他引开对方注意的一个棋子,那致命的一着将由他自己去下。
与朱棣交过手的人会发现,此人虽有善战之名,却喜欢用阴招。他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而是常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此正是兵法中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
这次也不例外,就在他对邱福发出进攻中军的命令之后不久,他便亲率大军绕到李景隆军左翼,他将在那里彻底击溃李景隆。在以往的无数次战役中他都是用类似的手段取得了胜利,他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可是当他到达敌军左翼准备发动进攻时,却听见了自己后军的嘈杂声,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景隆军居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朱棣转向的同时抄了他的侧翼,并发动了进攻。现在北军已陷入苦战。
这下朱棣傻眼了,他万没有想到战局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把李景隆当成了真的白痴。要知道李景隆虽然会出现间歇性弱智的病状,大部分时间却还是个正常人,他已经在朱棣的这一招上吃了很多亏,无论如何都会长记性的。
此时的朱棣已经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况,他深入敌境,已成为众矢之的。南军已经将他团团围住,只等着拿他邀功请赏。
白沟河之战
朱棣的危局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展现了他的勇将风范,等别人来救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救自己。往年征战练就的真功夫此时派上了用场,朱棣如同困兽一般,奋死拼杀,他先用弓箭射击敌军,随身携带的箭支射完后,他又抽出随身宝剑,乱砍乱杀,结果连剑也被砍断,座下战马已经换了三匹,鲜血染红了他的盔甲,他也实在无法支撑下去了。
朱棣明白,继续在这个地方待下去定会死无全尸,这么多人围着,即使每人只砍一刀,把自己剁成肉馅包饺子也是绰绰有余的,他决定退回河堤。
可是仗打到这个地步,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等他千辛万苦到达河堤时,南军大将平安和瞿能也如约赶到,如果不是部下拼死相救,只怕战役就到此结束了。
眼见战局大好,李景隆发布了命令:全军总攻!
北军只能苦苦支撑,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和后着,而李景隆的大军正向河堤逼近,这是朱棣有生以来最为危急的时刻。眼看九五之尊的梦想就要破灭,万念俱灰的朱棣似乎已能够感受到冰冷的长枪刺入自己身体时的感觉。
就在最后的时刻,朱棣居然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决定再玩一次花招。
他不顾危险,骑马跑到河堤的最高处,不断地挥舞马鞭做出召唤人的动作,这似乎有剽窃《三国演义》中张飞守长坂桥的手法的嫌疑。朱棣这样做并不是想成为箭靶子,他的行为类似今天街上的流氓打架时那一声吆喝:“你小子别走,等我叫人来收拾你!”
但这一招是否有用并不取决于朱棣本人,而是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愚蠢程度,他之所以要跑到高处,也正是希望自己的这个举动被此人看见。
这个人就是李景隆,这一次他又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看见朱棣的这一行动后,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即认为北军有埋伏,随即号令南军退后。就趁着这个时机,朱棣终于逃离了河堤,北军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李景隆虽然判断错误,但他毕竟仍然占据优势,而此时的朱棣却是真正的叫苦不迭。自从起兵到现在,还未经历过如此惨烈的战役,自己的全部军队已经投入战场,再也拿不出一兵一卒,而自己本人也已经身被数创、极度疲惫,难道自己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和隐忍就要到此结束吗?
不会,绝对不会!坚持下去,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
就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继续与南军血战。
坚持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坚持就一定能够换来胜利吗?从此时的战局来看,朱棣翻盘的机会微乎其微,看来除了指望老天爷帮他外,其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而且如果朱棣真的相信有老天爷的话,他恐怕也不会造反了。
朱棣的厄运还远没有到头,此时的北军虽然处于劣势,但由于其素质较高,一时之间倒也能够形成僵持的局面,然而就在此刻,南军的一名将领又发动了新的攻势,打破了这个僵局。
大将瞿能是南军中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仅次于平安,而在这场战役中,他更是极其活跃,状态上佳,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他左冲右突,砍杀了无数北军士兵,勇猛过人。但此人绝非只有匹夫之勇。
在僵持的战局中,他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察觉到了战机,朱棣已经抵挡不住了,只要再来一次冲击,他就会被完全歼灭!成此大功,舍我其谁!
此时战场上的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自天明打到中午,双方队形已经完全混乱,夹杂在一起,仅凭衣着展开激战,完全谈不上什么战术了。
瞿能以其冷静的头脑组织了大群士兵,并将他们重新整队编排,他要发动最后的攻势,彻底打败朱棣!在准备妥当后,他大呼“灭燕!灭燕”的口号率先向北军发动冲锋,士兵见主帅如此拼命,大受鼓舞,纷纷冒死向敌阵冲去。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朱棣的防守体系,原本已经十分薄弱的防线又被南军骑兵分割成几段,看来朱棣的天子之路就要到此为止了。
但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件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其诡异之程度实在不能用历史规律来解释。
此事发生在瞿能发动冲锋、朱棣军队即将崩溃时,要形容这件事情,必须换用《封神榜》或是《西游记》中的语言:“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咔嚓一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
这件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风早不刮晚不刮,单单就在这个时候刮起来,这么大的战场,刮点什么不好,偏偏就把帅旗刮断了。若非此事载于正史,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南军蒙了,这个变故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当时的士兵们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朱棣起兵时房上掉两片瓦,都要费尽口舌解释半天。如今连打仗的旗帜也被吹断了,就如同做生意的被人砸了招牌,惶恐不安之际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
而朱棣却是大喜过望,他的运气真是太好了,毫无出路之时竟然出现如此转机,其发生概率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买两块钱彩票中五百万巨款。当然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他还会再中两次五百万。
朱棣是一个能够抓住战机的人,他趁着南军惊恐不安之时,绕到南军后侧,发动了猛攻,南军惊慌失措之余无力抵挡,全军溃败。朱棣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天,借着风势顺便放了一把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漫天大火之中,北军发动了总攻击。
突然发生的变化,让瞿能大为意外,回眼望去,大本营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士兵们四散奔逃,北军骑兵到处出击追杀逃跑的南军。败局已定,大势已去,而自己突入敌阵已被重重包围,想要突围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回望一直跟随自己拼杀的儿子,苦笑道:
“今日即在此地为国尽忠吧。”
随即率军奋死拼杀,父子俩最终死于阵中。
南军大败,最能作战的平安也撑不住了,抵挡不住北军的攻势,率军败走,而素来有逃跑传统的李景隆更是二话不说,率大军向南方逃窜。老前辈郭英也不甘人后,估计他对李景隆失望已极,逃命都不愿意和他一起走,独自向西逃去。
此战南军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所谓兵败如山倒。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他下令北军全线发动反攻,誓要将南军六十万人全部一网打尽。按照战场的形势,他本来是很容易达成这个愿望的,但一支军队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美梦。
参考消息
小马王
在白沟河大战中,瞿能军中有一个姓王的临淮人,名字不详,所以只好称呼他为“王指挥”。这王指挥有个特点,就是外出打仗的时候,经常骑一匹小马,军中于是都亲切地称他为“小马王”。在战斗中,小马王身受重伤,自知必死,便脱去铠甲,交给他的随从,说道:“我为国捐躯,以此报家人。”随后他以枪插地,倚靠着心爱的小马死去。
当朱棣追击时,意外地发现一支士气高昂、未受损失的精锐部队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徐辉祖。
此战开始之前,朱允炆曾单独召见徐辉祖,并交给他为大军殿后的任务。因为朱允炆虽将大军交给李景隆,却也对此人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为以防万一,他特地让徐辉祖断后。没有想到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辉祖的掩护为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也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沟河战役结束了。在此战中,朱棣战胜了强大的南军,虽然胜得有些侥幸,但毕竟还是胜了,他从此初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此战的胜利也使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
而京城的朱允炆应该也从此战中获得了不少教训和经验。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一、李景隆确实是军事蠢材,应该像扔垃圾一样扔掉;二、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应该多搞点绿化,防止大风扬沙天气的蔓延;三、旗杆应该换成铁制,不可偷工减料。
获得胜利的朱棣带着满身的伤痛和疲惫回到了自己的大营。这实在是他经历过的最为艰苦的战役,若不是那场大风,胜负谁属还很难说,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赢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终于能够睡个安稳觉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被打败了,是被仅有十余万军队的自己打败的!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点点在他的胸中蔓延开来,他甚至开始认为,这个时代就是为自己而设置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他将继续独自表演,直至走向这条天子之路的终点。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敌手!
就在朱棣为他自己的战绩得意时,李景隆的拙劣表演还没有结束。他抵达德州没多久,北军就追了过来,李景隆二话不说就弃城逃跑,他忠诚地完成了为朱棣运送军用物资的使命,给北军留下了上百万石粮食。而得到粮食的北军似乎从这位运输大队长身上尝到了甜头,继续追着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济南。
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就将占据这个水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楼,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就打两炮过去,到那个时候,南军就真的回天无力了。
可是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南军的最强主力也已经被击败,谁还能挽救危局呢?
其实朱棣也是这样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几条枪他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还有什么人能抵挡自己呢?他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城内的大明湖钓鱼了。
到此为止吧,朱棣,上天毕竟还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对手已经到来了,他就在你眼前的这座城市里等待着你!
参考消息
天灵碗
白沟河一役,死伤甚重,尸横百余里。战罢,朱棣命部下埋葬好死亡将士的尸体,将他们的头骨带回北平,按照番僧的教义,吩咐僧人进行超度。个别颅骨深大的,则盛上净水,供在佛像之前,名曰“天灵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