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老,您见过这些经卷吗?”玄奘将他从九老洞中得来的经卷摆放在净善长老面前,长老吃惊得张大嘴巴,半晌都没有合拢。
“这是梵文佛经啊!”他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哦对了,当然不是原本梵经,想必是某个人抄下来的。想当年,我的师祖就曾经抄过。那是周武灭佛的时候,很多经书都被烧了,我师祖的一个朋友保留有一些梵文贝叶经,被官府知道了,要他限期交上去销毁。当时我的师祖就在他那里,知道是佛宝,就将这两部经典一笔一划地抄了一份下来。”
玄奘心中既感且佩:“阿弥陀佛!这些经书很有可能便是大师的师祖所抄录的。”
净善长老摇头,黯然道:“没有这个可能。”
玄奘愕然:“为什么?”
长老说道:“我师祖当年不是抄在纸上,而是抄写在细绢上的。唉,最重要的是,那些辛苦抄好的经书后来还是被查抄烧毁了。好在当时还有其他修行者也在悄悄地抄经,这个就不知道是哪位菩萨留下来的了。”
玄奘感慨不已,说道:“《放光般若经》的汉文译本弟子读过,想做一下梵汉对照。只是这些纸张已经很脆了,弟子想另外再抄一份。”
长老道:“好哇!佛法要想保存下去,首先就要这些经文留存于世。若只搞些孤本,一旦遭遇危难,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玄奘就在这座山间小庙里抄经,把这些梵文经典全部抄录一遍。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玄奘并不太懂梵文,只能照猫画虎地抄。与其说是抄,倒不如说是临摩。
虽然这样抄写很不容易,但是,跟他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相比,就显得太容易了!
这六个卷轴上抄写的是《放光般若经》的前六卷,是较早传译到中国的大品般若类经典,玄奘自然是读过中文译本的,于是他开始对照中文译本学习梵文。
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拿两部中外对照的书就可以学习外文了?
准确地说,这不叫学外文,这叫研究外文。
就好比现代一些文字学家仅仅凭借着两块石碑就破译了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一样,玄奘也是用这两部佛经开始破译梵文。
这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他只能经由译文中所获得的关于大乘般若学说的基本思想,如性空、诸法如幻、诸法皆假名、方便、二谛、法性等思想,同原文一一比对,以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而译文同原文并不能够一一对应得上,很多时候他需要反复对照、反复思考、反复注释,才能确认某几个字母组合代表的是什么意思,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了解当初翻译这部经书时的历史状况和翻译风格。
这是真正的哑巴梵文,因为不知道发音,研究起来就显得越发艰难。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玄奘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那几卷梵经,用心寻找着每一个字符间的规律。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面前坐着一位智者,与他共同分享人生的感悟,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默契。
于是,就在这座空灵浩瀚的佛山之上,就在这细雨微濛的金秋时节,他细细品读智者的低语,浑身上下无不沐浴在这清净的大自在中……
秋去冬来,玄奘已将那几卷经文钻得透熟,对梵文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当他终于想要下山的时候,峨眉山上却已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山道早被大雪遮盖得严严实实。
明海高兴地说道:“这才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呐!”
由于大雪封山,玄奘不得不在山上又多呆了两个月,他踏着深雪走访各寺,拜师习经;有时又回到九老洞里,在发现梵经的地方修习禅定……直至来年开春,路上冰雪渐渐消融,这才告别净善师徒,飘然下山。
再次走到青衣江边,玄奘不经意间回了一下头,远处,那水墨画般的峨眉山已经在雾气中虚化成了飘飘渺渺的海市蜃楼……
回到空慧寺,玄奘又开始了四处访学的生活。
这时长捷兄长早已做完法事归来,韦尚书给了许多精美的丝锻做供养。而另一边,酇国公的邀请函又到了,同样是七七四十九天平安道场。
这一次,长捷邀请弟弟一同前往。
玄奘谢绝了,他的心思不在这里。
初夏的一天,玄奘去福感寺里读经。回来的路上,忽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胡僧倒在路旁,浑身上下长满恶疮,恶臭难闻,在烈日下奄奄一息。
玄奘走近前去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只见他身上的脓疮处竟有无数白色的蛆虫在蠕动,一群苍蝇围着他嗡嗡乱飞。路人见状,大都皱眉掩鼻匆匆而去。
见此情形,玄奘心中一阵难过,低低地念了声佛号,便走上前,欲将这个老僧扶起。
“法师别动!”一个行人大叫一声。
玄奘缩回了手,问:“怎么了?”
那行人站在离他两丈远的地方,摆着手叫道:“法师快快离开!此人十有八九得的是瘟疫,已经有人去报告官府,要将他带走烧掉了。”
“烧……烧掉?”玄奘禁不住心中一抖,回头望了一眼这个可怜的老人,颤声道,“可是,他还活着啊……”
“顶多还有一口气,横竖活不成的,”那人道,“法师千万别去招惹,染上了瘟疫可不是好耍的!”
旁观众人也都点头称是。
见此情形,玄奘心中更加酸楚。
他不知道,数十年前这里曾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使当地的百姓心有余悸,谈瘟色变,一旦发现有可能患瘟疫的人,就想着立即消灭掉,把瘟疫扼杀在摇篮状态下。
人们不觉得这么做有多残忍,因为病情一旦扩散,死的人会更多。
因此他们极力劝阻玄奘,甚至有人说:“这老头得有七十了吧?看他的模样就不是中原汉人,估计也没什么亲人,没有救治的价值啊。”
玄奘心中又是一阵刺痛,人心如此凉薄,怎不令人悲哀?
他感叹着说:“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了苦楚,若是世人再见苦不救,岂不是苦上加苦了吗?”
说罢,不顾众人的劝阻,将这个老胡僧背回寺中,放在自己床上,给他洗澡换衣,煮粥熬药,为他治病。
空慧寺中的僧侣居士们一看玄奘带回来一个模样怪异、满身疮疥的老头,不禁又惊又怕,嘴上虽不好说什么,却都不由自主地离他的房间远远的。寺里也不再安排他讲经说法。
玄奘倒不介意,眼下病人正需要安心静养,自己也可以在照顾病人之余,趁着这难得的清净时光多读些梵书。
于是,在给老胡僧治病期间,他还在抽空继续做他的梵汉对照研究。
然而他想要清净并不容易,先是住在隔壁房间的同修搬走了,因为传说有人身上起了疙瘩;接着,饭头师父也不许玄奘到厨房煮粥,别的僧人一见他从屋中出来,立刻躲得远远的……一时间,寺中竟是人心惶惶。
这样显然不是个长久之计,没几日,知客师父就找到玄奘,叹息着说道:“这几日,空慧寺的香火清淡了许多啊,居士们都不来了……”
玄奘沉默片刻,道:“他是个僧人,虽然不是中原僧人,但看装束,肯定是佛门弟子。对僧人来说,寺院就是他的家,我们没有理由把他赶出去。”
知客师父连连说道:“我知道我知道,只是……能不能想点别的办法?”
玄奘不再说什么,他理解大众的心思,也知道瘟疫是个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如今,看到知客僧一脸为难的样子,心中思量:我为救一个人,却让其他人生活在恐惧之中,此举绝非慈悲之意。
于是合掌致歉,平静地说道:“是玄奘思虑不周,让师兄们为难了。师兄放心,玄奘今天就带他搬出去。”
他带着老胡僧来到城外的荒山,用修竹和芭蕉叶简单地搭了个棚子,两人便住在这里。
之所以选择这座山,是因为山中清净,无人居住,白天偶有一些山民上山砍柴打猎,但他们的家都在山脚下。
这样,就不用担心老胡僧的病会传染给他人。
玄奘每天就在这山间采集草药,为老胡僧治病。
“这样也算是度夏了,”坐在亲手搭建的竹庵前,他边煎药边自嘲地想,“当年佛陀就经常在森林里度夏,可见森林多么适合苦修的僧侣……”
从峨眉山回来,他便迷上了山林,他喜欢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置于洁净的大自然中,让生命取得自然的韵律,如同一朵莲花在阳光下悠然地舒展……
转眼到了深秋,天气转寒,老胡僧的身体渐渐复原,疮口愈合,原本苍白的面色也有了红润,玄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一日,见他再次端药进来,老胡僧侧过脸来,用生硬的汉语轻声说了句:“多谢小菩萨。”
玄奘又惊又喜:“老师父,您终于开口说话了!感觉怎么样?”
“还好,”老胡僧轻叹一声,道,“总算是捡了条性命回来。小菩萨你心眼好,日后必定得福。”
玄奘听这老人的声音虽然有气无力,但确实顺畅得多了,不禁微微一笑:“多谢老师父吉言。敢问老师父是哪里人氏,要到哪里去?”
“老僧阿缚卢多伊伐罗,云水僧人,游方至此,不知来处与归处,”老胡僧慈爱地看着他愕然的眼神,“对你们汉人来说,这个名字有些长,叫我伊伐罗吧。”
玄奘倒不是觉得他名字长,而是这个名字像极了梵文音译的“观世音菩萨”。
不过想想一些来自西域甚至天竺的高僧中还有叫“佛陀”的,也就释然了。据说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用圣贤的名字来为自己或晚辈命名,以示尊敬。这一点与汉人完全不同。
他将药钵端到老人面前:“老师父,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您已大安,还需接着服药才是。”
伊伐罗连声说着“多谢”,玄奘将他扶起来,让他半靠着一个草编的软垫坐着,然后便用汤匙给他喂药。
“不敢再劳烦,还是老僧自己来吧。”老胡僧说着,伸手接过药钵,咕嘟嘟一饮而尽。
夜晚,玄奘照例在灯下看那几卷梵文经典。
“你翻过来倒过去地看那几卷破书,究竟在搞什么?”伊伐罗声音嘶哑地问,显然是对玄奘正在做的研究感到好奇。
玄奘心中有些不悦,这怎么能是破书呢?这可是佛经啊!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经又被称作“法宝”。一个僧人管佛经叫破书,这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不过他毕竟心念纯净,想起伊伐罗说话生硬,估计汉语水平有限,用错词也是正常的。
于是恭敬答道:“弟子在学梵文。”
伊伐罗的眼中流露出惊奇之色:“这样学梵文,老僧还是头一回见着。好像东土的梵文经典也不是太多,你学会了它,准备做什么呢?”
是啊,我准备做什么呢?玄奘也这样问自己。
可能是因为照顾了这老胡僧几个月,玄奘觉得与他颇为投缘,于是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说了出来:“弟子想,西行求法。”
伊伐罗似乎并不觉得惊奇,他凝视着玄奘,蓝灰色的眼中带着隐隐的笑意,问道:“西行求法?去哪里?天竺吗?”
玄奘轻轻点了点头。
伊伐罗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小菩萨年纪轻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玄奘道:“佛法传到中国已经六百多年了,但是译经的人都来自很遥远的地方。弟子现在搞梵汉对照,就是想弄明白这两种语言是怎么转换的,为什么要这样转换?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因为这些佛经都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的,而是通过一层层的辗转翻译。弟子不知道,它们是否还能保留原文一半的意思?”
说到这里,他神色黯然地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窗外的山林:“现在距离佛陀的年代已经非常遥远,各门各派对佛经的理解偏差实在太大。弟子幼时读过的经书就有前后数译、文义各不相同的情况。现在书读得多了,这个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突出了。”
“原来如此,”伊伐罗平静地点头,“你想如何改变这一切呢?”
玄奘道:“弟子想去各地游学,广拜名师,学习各宗各派的佛法,看看有没有统一的可能。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去天竺取经,到那个诞生了佛陀的地方去,学习真正的佛法。”
这番话,他说得极轻极淡,却又字字清晰,不容置彖。
看着面前这双墨黑而又清澈的双眸,确认他不是在开玩笑,伊伐罗不禁笑了:“你以为,仅凭这样的对照,就能学会梵文吗?”
“弟子知道这很难,但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那明亮的眸子明显黯淡了一下,“实际上,弟子也是近一年前才看到这些梵文抄本的,当时真的是如见天书。我不知道这些文字是用什么方式组合而成的,是横读还是竖读,是从左向右读还是从右向左读,这些我一无所知。好在经过了这些日子,总算明白了一些。”
“是么?”伊伐罗点了点头,道,“你能把你明白的地方给老僧讲讲吗?”
玄奘点头道:“弟子明白了梵文是由四十七个基本字符,通过各种组合方式构成字,这些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句;还有,梵文是横读的,从左至右;梵文中有很多字是有变格的,大概有七八种吧。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变换组合;另外,弟子还知道了一些基本字义,比如如来是多陀阿伽陀……弟子觉得,梵文与汉文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事物汉文分得很细,梵文却不怎么细分;还有一些事物梵文分得很细,汉文却不怎么细分;另外,弟子还发现,有些梵文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汉语字词与之对应,那些所谓的翻译其实是硬译,并不准确……”
听玄奘一口气说出了一大堆梵文的特点,以及梵文与中文的区别,伊伐罗那双蓝灰色的眼睛越瞪越大,惊叹不已。
这太了不起了!仅仅凭着六卷书七八万字就能总结出这么多,这个年轻人的智慧不逊于鬼神哪!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玄奘迟疑着说道,“弟子不知道这些梵文字符怎么读,如果能读出来的话,理解起来可能会更方便一些。”
伊伐罗脱口而出:“老僧会读。”
玄奘大吃一惊:“师父,您是佛国来的么?”
伊伐罗摇了摇头:“老僧只是一个云水僧人,会读这些字而已。小菩萨,你救了我的性命,老僧无以为报,就给你读读这些经书吧。”
玄奘大喜过望,学了这么久的哑巴梵文,总算碰上个能发声的了,赶紧下跪拜师。
伊伐罗搀起了他,叹道:“你不必拜我为师。老僧的汉语说得不好,因此就不为你解释了。至于经义,以你的智慧和悟性,还是自行领悟的好,也不必老僧多说。我只读给你听便了。”
玄奘立即点头,将两部梵文经卷恭恭敬敬地递了上去。
伊伐罗每天给玄奘读一个时辰,用了七天时间,把这两部经书从头至尾读了一遍,里面七八成的单词玄奘都会读了。
玄奘自己又看了三天后,又去找伊伐罗道:“老师父,请恕弟子愚鲁,您能再读一遍吗?”
然而这一次,伊伐罗明显犹豫了一下,倒也没有推辞,便开始为他读第二遍。
玄奘凝神静听,越听越觉得奇怪,因为他发现,这第二遍中有些发音与第一遍不尽相同,有些还差得很多。
他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老师父,这个地方,您第一遍不是这么读的。”
伊伐罗点了点头,看着这些用毛笔抄在纸上的梵文,似乎有些心事重重。
玄奘不敢打扰,便静坐等待着。
伊伐罗终于放下经卷道:“老僧不能再为你读了,你的记性太好了。”
玄奘心中不解,他的记性固然很强,但能够仅听一两遍就记个差不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些经卷他已经在哑巴状态下研究了大半年,早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基本上能够将声音与文字对应上。
有些单词肯定是重复出现的,这些重复出现的单词,他自然能够迅速记住。
还有就是,在听第一遍与第二遍之间,玄奘用了三天时间进行消化,除了确定哪些词会读,哪些词不会读以外,他还在寻找着发音规律!
因为字母文字的发音是有规律的,找到了发音规律,后面就更简单了。
这个时候再请伊伐罗读第二遍,记住一些不太常见的单词,同时再次确认自己找到的发音规律。
他感到自己获益非浅,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收获,对经文本身也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心中对这位异族老僧充满感激。
可是,对方的反应却令他大惑不解。
“师父是说弟子悟性不足吗?”他小心地问道。
伊伐罗笑了:“小菩萨的悟性已经可以通神了。”
“那您……”
一阵沉默,老胡僧终于下了决心,说了句石破天惊的话:“这不是天竺梵文。”
这句话很轻,听到玄奘耳中却不吝于一声响雷,直接把他给炸蒙了:“不是梵文?那……那是什么文字?”
“我没说不是梵文,”伊伐罗纠正道,“我说的是,不是天竺梵文。”
玄奘有些不解:“这有分别吗?”
伊伐罗认真地点头,随即喟然长叹:“梵文是天竺的雅语,自孔雀王朝起,随着阿育王的征战向外传播,那时,周边的很多国家都还有没有自己的文字,纷纷以梵文相代。到了贵霜王朝,影响就更远了……”
“于是佛教也便随之传播到了这些国家?”玄奘很惊奇地问道,“这不是很好吗?佛法通过梵文直接传播,连翻译都省去了。”
“好是好,但这些文字与佛法一样,在不同的国家都走了样。”
“走样?”玄奘一时有些怔忡,“为何如此?”
“因为当时各国虽无文字,却有语言,”伊伐罗解释道,“文字总归要与语言相适应。”
玄奘明白了:“所以,很多传入汉地的梵本虽是梵文书就,却已不是天竺梵文?”
伊伐罗点了点头,指着面前的抄本道:“这是西域梵文。”
玄奘沉默了,他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八戒大师从于阗抄回的于阗梵文本。
“那么老师父您给弟子读的是……”
“老僧一开始确是照着这上面读的,”伊伐罗看着那抄本苦笑道,“后来觉得,应该将其转换为正宗的天竺梵文,于是有些地方就转了。可惜老僧年事已高,很多地方记不真了。况且,这经文也不是全本,而是删略本,是以读起来有些吃力。”
难怪!自己请求他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显得有些犹豫呢。玄奘不禁觉得有些歉意。
其实伊伐罗确实是可以将天竺梵文的原本的这部分背给他听的,但与面前这西域梵本相比,需要大量的增删和改变,而他并不想这么做。
若让面前这个青年汉僧看着西域梵本,听的却是天竺梵文,只怕更容易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吧?
要命的是,这汉僧几乎是过耳不忘……
“老僧不能再为你读了,因为这会毁了你,”伊伐罗终于下决心道,“如果小菩萨愿意,老僧可以教你一些天竺梵文。日后若有机缘,你当亲眼看到这些经书的原文。”
玄奘心下感动,立即合掌称谢。
玄奘与伊伐罗相处半年之久,得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不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获得,更重要的是眼界的获得。他平生第一次知道,两个国家两种语言系统是如此的不同,这种不同绝不仅仅是把如来称作“多陀阿伽陀”那么简单,而是从构词到语法,再到组成句子的方式,乃至整个思维模式上的完完全全的不同!
此时,伊伐罗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与玄奘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甚至开始用梵语同玄奘对话,这对玄奘的梵语能力提升极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异国老僧的一些思维方式,为玄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惊喜地发现,有些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其实只需换一个角度想想,就立刻迎刃而解了。
玄奘对佛国天竺越发向往,有时会提起西行求法的可行性,伊伐罗就会用梵语问玄奘:“你知道天竺离这里有多远吗?”
玄奘答道:“不知道。不过只要有路,走一程近一程,终归能到吧。”
“那要是没有路呢?”伊伐罗问。
玄奘笑道:“怎会没有路?佛法是怎么传到中国来的?不就是靠人传过来的吗?人走过的地方就是路。既然佛法可以传过来,玄奘自然也可以走过去。”
听了这话,伊伐罗不置可否,“呵呵”地笑了起来。
所以玄奘也不急着回空慧寺,一老一小就在这山间竹庵中说着“天书”,其乐融融。
伊伐罗有时也会下山,到附近的茶肆里要上一壶茶喝,他非常喜爱中原的茶叶,说在他的国家,就喝不到这么好的东西。
茶肆里的人一看,这不就是玄奘法师救的那个模样古怪的老头儿吗?几个月前还半死不活的,现在又活蹦成跳的了?于是都到他的身边问东问西,但这位老胡僧却不怎么喜欢搭理别人,也从不说自己是从哪个国家来的,要到哪里去。
转眼又到了冬天,腊八这天各大寺院都要举办庆祝佛陀得道日的法会。
玄奘对伊伐罗道:“老师父,您现在的病已经好了,想不想随玄奘去空慧寺,参加法会?”
伊伐罗摇了摇头,道:“诵经才是对佛陀最好的纪念。”
玄奘说道:“好吧,那弟子就在这里陪您诵经。”
伊伐罗微笑颔首。
“可是……”玄奘又道,“梵文经典我只会那几卷,别的就得用汉文诵读了。”
伊伐罗道:“老僧可以再教你一部,真正的天竺原经。”
看到这个年轻人惊喜的目光,他的心情也颇为愉快,道:“老僧自幼受持一部短经,名唤: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虽然经文很短,却极为灵验。这次来中原,不幸染上恶疾,本以为必定客死异乡,不想竟遇到了小菩萨,救我性命,想来也是此经的护佑吧。”
玄奘笑道:“伊伐罗师父,您教给玄奘的梵经最为殊胜。玄奘有幸得遇师父,才是累世累劫修来的殊胜因缘,救命之事,休再提起了。”
伊伐罗欣慰地点头,迦趺而坐,开始口诵梵经。
这一次没有文字,只是口授。
有了前面那些西域梵经打下的底子,有了与伊伐罗这几个月的相处,玄奘对这部小经的感觉就显得格外敏锐。他凝神静听,待那老胡僧诵完两遍,已将梵音牢牢记在心里。
“多谢老师父,弟子记下了。”玄奘合什称谢。
“到底是年轻人啊,”伊伐罗感叹着说道,“脑子好,记得快!老僧当年可是听了不下百遍才勉强记下,想来此经当真与小菩萨有缘。”
玄奘也觉得此经与自己有缘,虽然他还不知道经文的意思,甚至连原文都没有看到过,但是诵读此经,仍然觉得一股清爽自在的感觉遍布身心。
他又将此经诵念一遍,从伊伐罗那惊奇的神色中,知道自己没有念错,不禁欢喜万分,合掌拜谢道:“老师父授经之德,玄奘没齿不忘!”
腊八这天一大早,玄奘起身先熬了粥,盛上一碗供在竹庵中临时设下的佛龛前,然后自己做早课。
早课后,他把剩下的粥盛出来,便去叫伊伐罗出来吃饭... -->>
“长老,您见过这些经卷吗?”玄奘将他从九老洞中得来的经卷摆放在净善长老面前,长老吃惊得张大嘴巴,半晌都没有合拢。
“这是梵文佛经啊!”他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哦对了,当然不是原本梵经,想必是某个人抄下来的。想当年,我的师祖就曾经抄过。那是周武灭佛的时候,很多经书都被烧了,我师祖的一个朋友保留有一些梵文贝叶经,被官府知道了,要他限期交上去销毁。当时我的师祖就在他那里,知道是佛宝,就将这两部经典一笔一划地抄了一份下来。”
玄奘心中既感且佩:“阿弥陀佛!这些经书很有可能便是大师的师祖所抄录的。”
净善长老摇头,黯然道:“没有这个可能。”
玄奘愕然:“为什么?”
长老说道:“我师祖当年不是抄在纸上,而是抄写在细绢上的。唉,最重要的是,那些辛苦抄好的经书后来还是被查抄烧毁了。好在当时还有其他修行者也在悄悄地抄经,这个就不知道是哪位菩萨留下来的了。”
玄奘感慨不已,说道:“《放光般若经》的汉文译本弟子读过,想做一下梵汉对照。只是这些纸张已经很脆了,弟子想另外再抄一份。”
长老道:“好哇!佛法要想保存下去,首先就要这些经文留存于世。若只搞些孤本,一旦遭遇危难,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玄奘就在这座山间小庙里抄经,把这些梵文经典全部抄录一遍。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玄奘并不太懂梵文,只能照猫画虎地抄。与其说是抄,倒不如说是临摩。
虽然这样抄写很不容易,但是,跟他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相比,就显得太容易了!
这六个卷轴上抄写的是《放光般若经》的前六卷,是较早传译到中国的大品般若类经典,玄奘自然是读过中文译本的,于是他开始对照中文译本学习梵文。
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拿两部中外对照的书就可以学习外文了?
准确地说,这不叫学外文,这叫研究外文。
就好比现代一些文字学家仅仅凭借着两块石碑就破译了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一样,玄奘也是用这两部佛经开始破译梵文。
这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他只能经由译文中所获得的关于大乘般若学说的基本思想,如性空、诸法如幻、诸法皆假名、方便、二谛、法性等思想,同原文一一比对,以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而译文同原文并不能够一一对应得上,很多时候他需要反复对照、反复思考、反复注释,才能确认某几个字母组合代表的是什么意思,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了解当初翻译这部经书时的历史状况和翻译风格。
这是真正的哑巴梵文,因为不知道发音,研究起来就显得越发艰难。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玄奘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那几卷梵经,用心寻找着每一个字符间的规律。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面前坐着一位智者,与他共同分享人生的感悟,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默契。
于是,就在这座空灵浩瀚的佛山之上,就在这细雨微濛的金秋时节,他细细品读智者的低语,浑身上下无不沐浴在这清净的大自在中……
秋去冬来,玄奘已将那几卷经文钻得透熟,对梵文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当他终于想要下山的时候,峨眉山上却已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山道早被大雪遮盖得严严实实。
明海高兴地说道:“这才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呐!”
由于大雪封山,玄奘不得不在山上又多呆了两个月,他踏着深雪走访各寺,拜师习经;有时又回到九老洞里,在发现梵经的地方修习禅定……直至来年开春,路上冰雪渐渐消融,这才告别净善师徒,飘然下山。
再次走到青衣江边,玄奘不经意间回了一下头,远处,那水墨画般的峨眉山已经在雾气中虚化成了飘飘渺渺的海市蜃楼……
回到空慧寺,玄奘又开始了四处访学的生活。
这时长捷兄长早已做完法事归来,韦尚书给了许多精美的丝锻做供养。而另一边,酇国公的邀请函又到了,同样是七七四十九天平安道场。
这一次,长捷邀请弟弟一同前往。
玄奘谢绝了,他的心思不在这里。
初夏的一天,玄奘去福感寺里读经。回来的路上,忽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胡僧倒在路旁,浑身上下长满恶疮,恶臭难闻,在烈日下奄奄一息。
玄奘走近前去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只见他身上的脓疮处竟有无数白色的蛆虫在蠕动,一群苍蝇围着他嗡嗡乱飞。路人见状,大都皱眉掩鼻匆匆而去。
见此情形,玄奘心中一阵难过,低低地念了声佛号,便走上前,欲将这个老僧扶起。
“法师别动!”一个行人大叫一声。
玄奘缩回了手,问:“怎么了?”
那行人站在离他两丈远的地方,摆着手叫道:“法师快快离开!此人十有八九得的是瘟疫,已经有人去报告官府,要将他带走烧掉了。”
“烧……烧掉?”玄奘禁不住心中一抖,回头望了一眼这个可怜的老人,颤声道,“可是,他还活着啊……”
“顶多还有一口气,横竖活不成的,”那人道,“法师千万别去招惹,染上了瘟疫可不是好耍的!”
旁观众人也都点头称是。
见此情形,玄奘心中更加酸楚。
他不知道,数十年前这里曾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使当地的百姓心有余悸,谈瘟色变,一旦发现有可能患瘟疫的人,就想着立即消灭掉,把瘟疫扼杀在摇篮状态下。
人们不觉得这么做有多残忍,因为病情一旦扩散,死的人会更多。
因此他们极力劝阻玄奘,甚至有人说:“这老头得有七十了吧?看他的模样就不是中原汉人,估计也没什么亲人,没有救治的价值啊。”
玄奘心中又是一阵刺痛,人心如此凉薄,怎不令人悲哀?
他感叹着说:“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了苦楚,若是世人再见苦不救,岂不是苦上加苦了吗?”
说罢,不顾众人的劝阻,将这个老胡僧背回寺中,放在自己床上,给他洗澡换衣,煮粥熬药,为他治病。
空慧寺中的僧侣居士们一看玄奘带回来一个模样怪异、满身疮疥的老头,不禁又惊又怕,嘴上虽不好说什么,却都不由自主地离他的房间远远的。寺里也不再安排他讲经说法。
玄奘倒不介意,眼下病人正需要安心静养,自己也可以在照顾病人之余,趁着这难得的清净时光多读些梵书。
于是,在给老胡僧治病期间,他还在抽空继续做他的梵汉对照研究。
然而他想要清净并不容易,先是住在隔壁房间的同修搬走了,因为传说有人身上起了疙瘩;接着,饭头师父也不许玄奘到厨房煮粥,别的僧人一见他从屋中出来,立刻躲得远远的……一时间,寺中竟是人心惶惶。
这样显然不是个长久之计,没几日,知客师父就找到玄奘,叹息着说道:“这几日,空慧寺的香火清淡了许多啊,居士们都不来了……”
玄奘沉默片刻,道:“他是个僧人,虽然不是中原僧人,但看装束,肯定是佛门弟子。对僧人来说,寺院就是他的家,我们没有理由把他赶出去。”
知客师父连连说道:“我知道我知道,只是……能不能想点别的办法?”
玄奘不再说什么,他理解大众的心思,也知道瘟疫是个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如今,看到知客僧一脸为难的样子,心中思量:我为救一个人,却让其他人生活在恐惧之中,此举绝非慈悲之意。
于是合掌致歉,平静地说道:“是玄奘思虑不周,让师兄们为难了。师兄放心,玄奘今天就带他搬出去。”
他带着老胡僧来到城外的荒山,用修竹和芭蕉叶简单地搭了个棚子,两人便住在这里。
之所以选择这座山,是因为山中清净,无人居住,白天偶有一些山民上山砍柴打猎,但他们的家都在山脚下。
这样,就不用担心老胡僧的病会传染给他人。
玄奘每天就在这山间采集草药,为老胡僧治病。
“这样也算是度夏了,”坐在亲手搭建的竹庵前,他边煎药边自嘲地想,“当年佛陀就经常在森林里度夏,可见森林多么适合苦修的僧侣……”
从峨眉山回来,他便迷上了山林,他喜欢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置于洁净的大自然中,让生命取得自然的韵律,如同一朵莲花在阳光下悠然地舒展……
转眼到了深秋,天气转寒,老胡僧的身体渐渐复原,疮口愈合,原本苍白的面色也有了红润,玄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一日,见他再次端药进来,老胡僧侧过脸来,用生硬的汉语轻声说了句:“多谢小菩萨。”
玄奘又惊又喜:“老师父,您终于开口说话了!感觉怎么样?”
“还好,”老胡僧轻叹一声,道,“总算是捡了条性命回来。小菩萨你心眼好,日后必定得福。”
玄奘听这老人的声音虽然有气无力,但确实顺畅得多了,不禁微微一笑:“多谢老师父吉言。敢问老师父是哪里人氏,要到哪里去?”
“老僧阿缚卢多伊伐罗,云水僧人,游方至此,不知来处与归处,”老胡僧慈爱地看着他愕然的眼神,“对你们汉人来说,这个名字有些长,叫我伊伐罗吧。”
玄奘倒不是觉得他名字长,而是这个名字像极了梵文音译的“观世音菩萨”。
不过想想一些来自西域甚至天竺的高僧中还有叫“佛陀”的,也就释然了。据说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用圣贤的名字来为自己或晚辈命名,以示尊敬。这一点与汉人完全不同。
他将药钵端到老人面前:“老师父,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您已大安,还需接着服药才是。”
伊伐罗连声说着“多谢”,玄奘将他扶起来,让他半靠着一个草编的软垫坐着,然后便用汤匙给他喂药。
“不敢再劳烦,还是老僧自己来吧。”老胡僧说着,伸手接过药钵,咕嘟嘟一饮而尽。
夜晚,玄奘照例在灯下看那几卷梵文经典。
“你翻过来倒过去地看那几卷破书,究竟在搞什么?”伊伐罗声音嘶哑地问,显然是对玄奘正在做的研究感到好奇。
玄奘心中有些不悦,这怎么能是破书呢?这可是佛经啊!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经又被称作“法宝”。一个僧人管佛经叫破书,这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不过他毕竟心念纯净,想起伊伐罗说话生硬,估计汉语水平有限,用错词也是正常的。
于是恭敬答道:“弟子在学梵文。”
伊伐罗的眼中流露出惊奇之色:“这样学梵文,老僧还是头一回见着。好像东土的梵文经典也不是太多,你学会了它,准备做什么呢?”
是啊,我准备做什么呢?玄奘也这样问自己。
可能是因为照顾了这老胡僧几个月,玄奘觉得与他颇为投缘,于是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说了出来:“弟子想,西行求法。”
伊伐罗似乎并不觉得惊奇,他凝视着玄奘,蓝灰色的眼中带着隐隐的笑意,问道:“西行求法?去哪里?天竺吗?”
玄奘轻轻点了点头。
伊伐罗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小菩萨年纪轻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玄奘道:“佛法传到中国已经六百多年了,但是译经的人都来自很遥远的地方。弟子现在搞梵汉对照,就是想弄明白这两种语言是怎么转换的,为什么要这样转换?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因为这些佛经都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的,而是通过一层层的辗转翻译。弟子不知道,它们是否还能保留原文一半的意思?”
说到这里,他神色黯然地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窗外的山林:“现在距离佛陀的年代已经非常遥远,各门各派对佛经的理解偏差实在太大。弟子幼时读过的经书就有前后数译、文义各不相同的情况。现在书读得多了,这个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突出了。”
“原来如此,”伊伐罗平静地点头,“你想如何改变这一切呢?”
玄奘道:“弟子想去各地游学,广拜名师,学习各宗各派的佛法,看看有没有统一的可能。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去天竺取经,到那个诞生了佛陀的地方去,学习真正的佛法。”
这番话,他说得极轻极淡,却又字字清晰,不容置彖。
看着面前这双墨黑而又清澈的双眸,确认他不是在开玩笑,伊伐罗不禁笑了:“你以为,仅凭这样的对照,就能学会梵文吗?”
“弟子知道这很难,但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那明亮的眸子明显黯淡了一下,“实际上,弟子也是近一年前才看到这些梵文抄本的,当时真的是如见天书。我不知道这些文字是用什么方式组合而成的,是横读还是竖读,是从左向右读还是从右向左读,这些我一无所知。好在经过了这些日子,总算明白了一些。”
“是么?”伊伐罗点了点头,道,“你能把你明白的地方给老僧讲讲吗?”
玄奘点头道:“弟子明白了梵文是由四十七个基本字符,通过各种组合方式构成字,这些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句;还有,梵文是横读的,从左至右;梵文中有很多字是有变格的,大概有七八种吧。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变换组合;另外,弟子还知道了一些基本字义,比如如来是多陀阿伽陀……弟子觉得,梵文与汉文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事物汉文分得很细,梵文却不怎么细分;还有一些事物梵文分得很细,汉文却不怎么细分;另外,弟子还发现,有些梵文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汉语字词与之对应,那些所谓的翻译其实是硬译,并不准确……”
听玄奘一口气说出了一大堆梵文的特点,以及梵文与中文的区别,伊伐罗那双蓝灰色的眼睛越瞪越大,惊叹不已。
这太了不起了!仅仅凭着六卷书七八万字就能总结出这么多,这个年轻人的智慧不逊于鬼神哪!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玄奘迟疑着说道,“弟子不知道这些梵文字符怎么读,如果能读出来的话,理解起来可能会更方便一些。”
伊伐罗脱口而出:“老僧会读。”
玄奘大吃一惊:“师父,您是佛国来的么?”
伊伐罗摇了摇头:“老僧只是一个云水僧人,会读这些字而已。小菩萨,你救了我的性命,老僧无以为报,就给你读读这些经书吧。”
玄奘大喜过望,学了这么久的哑巴梵文,总算碰上个能发声的了,赶紧下跪拜师。
伊伐罗搀起了他,叹道:“你不必拜我为师。老僧的汉语说得不好,因此就不为你解释了。至于经义,以你的智慧和悟性,还是自行领悟的好,也不必老僧多说。我只读给你听便了。”
玄奘立即点头,将两部梵文经卷恭恭敬敬地递了上去。
伊伐罗每天给玄奘读一个时辰,用了七天时间,把这两部经书从头至尾读了一遍,里面七八成的单词玄奘都会读了。
玄奘自己又看了三天后,又去找伊伐罗道:“老师父,请恕弟子愚鲁,您能再读一遍吗?”
然而这一次,伊伐罗明显犹豫了一下,倒也没有推辞,便开始为他读第二遍。
玄奘凝神静听,越听越觉得奇怪,因为他发现,这第二遍中有些发音与第一遍不尽相同,有些还差得很多。
他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老师父,这个地方,您第一遍不是这么读的。”
伊伐罗点了点头,看着这些用毛笔抄在纸上的梵文,似乎有些心事重重。
玄奘不敢打扰,便静坐等待着。
伊伐罗终于放下经卷道:“老僧不能再为你读了,你的记性太好了。”
玄奘心中不解,他的记性固然很强,但能够仅听一两遍就记个差不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些经卷他已经在哑巴状态下研究了大半年,早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基本上能够将声音与文字对应上。
有些单词肯定是重复出现的,这些重复出现的单词,他自然能够迅速记住。
还有就是,在听第一遍与第二遍之间,玄奘用了三天时间进行消化,除了确定哪些词会读,哪些词不会读以外,他还在寻找着发音规律!
因为字母文字的发音是有规律的,找到了发音规律,后面就更简单了。
这个时候再请伊伐罗读第二遍,记住一些不太常见的单词,同时再次确认自己找到的发音规律。
他感到自己获益非浅,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收获,对经文本身也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心中对这位异族老僧充满感激。
可是,对方的反应却令他大惑不解。
“师父是说弟子悟性不足吗?”他小心地问道。
伊伐罗笑了:“小菩萨的悟性已经可以通神了。”
“那您……”
一阵沉默,老胡僧终于下了决心,说了句石破天惊的话:“这不是天竺梵文。”
这句话很轻,听到玄奘耳中却不吝于一声响雷,直接把他给炸蒙了:“不是梵文?那……那是什么文字?”
“我没说不是梵文,”伊伐罗纠正道,“我说的是,不是天竺梵文。”
玄奘有些不解:“这有分别吗?”
伊伐罗认真地点头,随即喟然长叹:“梵文是天竺的雅语,自孔雀王朝起,随着阿育王的征战向外传播,那时,周边的很多国家都还有没有自己的文字,纷纷以梵文相代。到了贵霜王朝,影响就更远了……”
“于是佛教也便随之传播到了这些国家?”玄奘很惊奇地问道,“这不是很好吗?佛法通过梵文直接传播,连翻译都省去了。”
“好是好,但这些文字与佛法一样,在不同的国家都走了样。”
“走样?”玄奘一时有些怔忡,“为何如此?”
“因为当时各国虽无文字,却有语言,”伊伐罗解释道,“文字总归要与语言相适应。”
玄奘明白了:“所以,很多传入汉地的梵本虽是梵文书就,却已不是天竺梵文?”
伊伐罗点了点头,指着面前的抄本道:“这是西域梵文。”
玄奘沉默了,他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八戒大师从于阗抄回的于阗梵文本。
“那么老师父您给弟子读的是……”
“老僧一开始确是照着这上面读的,”伊伐罗看着那抄本苦笑道,“后来觉得,应该将其转换为正宗的天竺梵文,于是有些地方就转了。可惜老僧年事已高,很多地方记不真了。况且,这经文也不是全本,而是删略本,是以读起来有些吃力。”
难怪!自己请求他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显得有些犹豫呢。玄奘不禁觉得有些歉意。
其实伊伐罗确实是可以将天竺梵文的原本的这部分背给他听的,但与面前这西域梵本相比,需要大量的增删和改变,而他并不想这么做。
若让面前这个青年汉僧看着西域梵本,听的却是天竺梵文,只怕更容易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吧?
要命的是,这汉僧几乎是过耳不忘……
“老僧不能再为你读了,因为这会毁了你,”伊伐罗终于下决心道,“如果小菩萨愿意,老僧可以教你一些天竺梵文。日后若有机缘,你当亲眼看到这些经书的原文。”
玄奘心下感动,立即合掌称谢。
玄奘与伊伐罗相处半年之久,得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不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获得,更重要的是眼界的获得。他平生第一次知道,两个国家两种语言系统是如此的不同,这种不同绝不仅仅是把如来称作“多陀阿伽陀”那么简单,而是从构词到语法,再到组成句子的方式,乃至整个思维模式上的完完全全的不同!
此时,伊伐罗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与玄奘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甚至开始用梵语同玄奘对话,这对玄奘的梵语能力提升极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异国老僧的一些思维方式,为玄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惊喜地发现,有些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其实只需换一个角度想想,就立刻迎刃而解了。
玄奘对佛国天竺越发向往,有时会提起西行求法的可行性,伊伐罗就会用梵语问玄奘:“你知道天竺离这里有多远吗?”
玄奘答道:“不知道。不过只要有路,走一程近一程,终归能到吧。”
“那要是没有路呢?”伊伐罗问。
玄奘笑道:“怎会没有路?佛法是怎么传到中国来的?不就是靠人传过来的吗?人走过的地方就是路。既然佛法可以传过来,玄奘自然也可以走过去。”
听了这话,伊伐罗不置可否,“呵呵”地笑了起来。
所以玄奘也不急着回空慧寺,一老一小就在这山间竹庵中说着“天书”,其乐融融。
伊伐罗有时也会下山,到附近的茶肆里要上一壶茶喝,他非常喜爱中原的茶叶,说在他的国家,就喝不到这么好的东西。
茶肆里的人一看,这不就是玄奘法师救的那个模样古怪的老头儿吗?几个月前还半死不活的,现在又活蹦成跳的了?于是都到他的身边问东问西,但这位老胡僧却不怎么喜欢搭理别人,也从不说自己是从哪个国家来的,要到哪里去。
转眼又到了冬天,腊八这天各大寺院都要举办庆祝佛陀得道日的法会。
玄奘对伊伐罗道:“老师父,您现在的病已经好了,想不想随玄奘去空慧寺,参加法会?”
伊伐罗摇了摇头,道:“诵经才是对佛陀最好的纪念。”
玄奘说道:“好吧,那弟子就在这里陪您诵经。”
伊伐罗微笑颔首。
“可是……”玄奘又道,“梵文经典我只会那几卷,别的就得用汉文诵读了。”
伊伐罗道:“老僧可以再教你一部,真正的天竺原经。”
看到这个年轻人惊喜的目光,他的心情也颇为愉快,道:“老僧自幼受持一部短经,名唤: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虽然经文很短,却极为灵验。这次来中原,不幸染上恶疾,本以为必定客死异乡,不想竟遇到了小菩萨,救我性命,想来也是此经的护佑吧。”
玄奘笑道:“伊伐罗师父,您教给玄奘的梵经最为殊胜。玄奘有幸得遇师父,才是累世累劫修来的殊胜因缘,救命之事,休再提起了。”
伊伐罗欣慰地点头,迦趺而坐,开始口诵梵经。
这一次没有文字,只是口授。
有了前面那些西域梵经打下的底子,有了与伊伐罗这几个月的相处,玄奘对这部小经的感觉就显得格外敏锐。他凝神静听,待那老胡僧诵完两遍,已将梵音牢牢记在心里。
“多谢老师父,弟子记下了。”玄奘合什称谢。
“到底是年轻人啊,”伊伐罗感叹着说道,“脑子好,记得快!老僧当年可是听了不下百遍才勉强记下,想来此经当真与小菩萨有缘。”
玄奘也觉得此经与自己有缘,虽然他还不知道经文的意思,甚至连原文都没有看到过,但是诵读此经,仍然觉得一股清爽自在的感觉遍布身心。
他又将此经诵念一遍,从伊伐罗那惊奇的神色中,知道自己没有念错,不禁欢喜万分,合掌拜谢道:“老师父授经之德,玄奘没齿不忘!”
腊八这天一大早,玄奘起身先熬了粥,盛上一碗供在竹庵中临时设下的佛龛前,然后自己做早课。
早课后,他把剩下的粥盛出来,便去叫伊伐罗出来吃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