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首楞严经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妙信。此信即理。亦名常住。一切妄想灭无余者。即断所知。无明住地一断遍断。始因迷觉成不觉。今既圆妙智发。翻不觉成觉。故云一切灭尽无余。中道纯真者。妙智决定。不偏不邪。是佛正因。不杂伪妄。故云纯真。以不住法即住其中。故名为住。经中多说地住二位是发真处。今于干慧信位立之。表是证真非是似解耳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蹑前信心也。妙信常住。不偏不邪。纯一真如。故云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者。了三科法无不是如也。无明妄想既亡。阴界自然解脱。故云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妄想若存。阴界为碍。忘失烦恼随此而生。今既妄灭阴消。过未如一。无远无近所经未经一念现前。此即过去宿命未来天眼明记不失。故名为念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圆妙净智。无二边之杂。无妄想之伪。故云纯真。现用自在。故云发化。乃能融通习气。唯一精真。以真精智进真净行。故名精进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真精之心明了显现。此现前心纯是圆智。用名慧心。智之与慧左右言耳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照凝明无动无乱。照而常寂。湛然不动。故曰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寂定慧光互相明发。于理于行唯深唯进。故云不退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寂照增进不动不退。故云安然。保任护持。令此与佛冥然通合。故云交接。由保持故名为护法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由前寂照互相显发保持无退。妙用强胜能感果德。因心中现。故云回佛慈光。此寂照因决能感果无有乖失。故云向佛安住。果中现因相。因中现果相。因果不二互现互人。故云妙影重重相人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即寂之照。故曰心光。即照之寂。名佛常凝。此圆定慧。离二边染断性亦无。故云无上妙净。二边不动即无为作。故云安住无为也。得无遗失。戒圆明也。此则定道圆融离妄想染。故云戒心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戒根圆净。过累不拘。故云自在。以此为足游履十界。妙用现前随欲利益。故名愿心 三十住十。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方便空也。十心假也。一心中也。圆融妙慧名真方便。由此妙慧发前十信。以此十心本是一性所具功德。由妙慧发。令一一心皆具十心。十用无碍。一多相即。唯是一心。心即秘藏。今于此藏开发显现。以不住法即住其中。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现即假也。净宝精金互相映现。无碍融通不一不异。以此妙心而为所依。然后出生无量德用。故名治地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法界心地即前一心。妙行能涉。妙智能知。理智行三自在圆融。不以二边之所住着。名无留碍。此真修行。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智行微妙。冥通果德。故云行与佛同。自然合佛慈种。名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者。以佛权实二智为父母。故维摩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既分入果智密合果德。故云冥通入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以自行化他一切种智具足成就。名人相不缺也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一切种智自利利他相用显现。名为容貌。无缘慈悲。名之为心。故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萨分得其用。名之为同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一切种智。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运增长无有退屈。名为不退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灵相。十身卢舍那也。谓声闻。及缘觉。菩萨。如来身.法.智.空.业报.众生.及国土。又如来身自具十种。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十妙应。如随色珠显现自在。即不思议种智之妙用。智体本具。随障尽处而得显现。既以权实二智大悲熏修。功用顿显。虽未全如于佛。分得此用。即一身现无量身也。华严云虽未具足一切智已获如来自在力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故曰形成。出因显果。故云出胎。堪任继嗣绍隆佛法。名法王子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行愿内充。慈悲外发。德相渐成。化物功着。故云表以成人。于十方界。次补佛处。堪任付嘱。传法利生。故如国王委政太子陈列灌顶也。问准华严经。初住菩萨即能成佛教化众生。何故至第十住方名陈列灌顶表成佛耶。答圆融之教。二经颇同。以行布不碍圆融故。华严初住便能成佛。圆融不碍行布故。今十住方列灌顶。故彼经云。菩萨住处广大与虚空等。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相。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亦同大品云。从初发心时。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当知此菩萨为如佛。今经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又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此上皆明一位具诸位。即行布不碍圆融也。又华严明第十地菩萨。方论受职。此经第十住明陈列灌顶。即圆融不碍行布也。圆融即横论。行布即竖说。二无障碍。二经颇同。故无疑也。言陈列灌顶者。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明第十地方是受职。今此十住既名灌顶。故说受职。彼约究竟。此约分得。又无生忍中。一位具诸位。故得互说 四十行位十。一欢喜行
为妙信。此信即理。亦名常住。一切妄想灭无余者。即断所知。无明住地一断遍断。始因迷觉成不觉。今既圆妙智发。翻不觉成觉。故云一切灭尽无余。中道纯真者。妙智决定。不偏不邪。是佛正因。不杂伪妄。故云纯真。以不住法即住其中。故名为住。经中多说地住二位是发真处。今于干慧信位立之。表是证真非是似解耳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蹑前信心也。妙信常住。不偏不邪。纯一真如。故云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者。了三科法无不是如也。无明妄想既亡。阴界自然解脱。故云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妄想若存。阴界为碍。忘失烦恼随此而生。今既妄灭阴消。过未如一。无远无近所经未经一念现前。此即过去宿命未来天眼明记不失。故名为念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圆妙净智。无二边之杂。无妄想之伪。故云纯真。现用自在。故云发化。乃能融通习气。唯一精真。以真精智进真净行。故名精进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真精之心明了显现。此现前心纯是圆智。用名慧心。智之与慧左右言耳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照凝明无动无乱。照而常寂。湛然不动。故曰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寂定慧光互相明发。于理于行唯深唯进。故云不退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寂照增进不动不退。故云安然。保任护持。令此与佛冥然通合。故云交接。由保持故名为护法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由前寂照互相显发保持无退。妙用强胜能感果德。因心中现。故云回佛慈光。此寂照因决能感果无有乖失。故云向佛安住。果中现因相。因中现果相。因果不二互现互人。故云妙影重重相人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即寂之照。故曰心光。即照之寂。名佛常凝。此圆定慧。离二边染断性亦无。故云无上妙净。二边不动即无为作。故云安住无为也。得无遗失。戒圆明也。此则定道圆融离妄想染。故云戒心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戒根圆净。过累不拘。故云自在。以此为足游履十界。妙用现前随欲利益。故名愿心 三十住十。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方便空也。十心假也。一心中也。圆融妙慧名真方便。由此妙慧发前十信。以此十心本是一性所具功德。由妙慧发。令一一心皆具十心。十用无碍。一多相即。唯是一心。心即秘藏。今于此藏开发显现。以不住法即住其中。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现即假也。净宝精金互相映现。无碍融通不一不异。以此妙心而为所依。然后出生无量德用。故名治地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法界心地即前一心。妙行能涉。妙智能知。理智行三自在圆融。不以二边之所住着。名无留碍。此真修行。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智行微妙。冥通果德。故云行与佛同。自然合佛慈种。名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者。以佛权实二智为父母。故维摩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既分入果智密合果德。故云冥通入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以自行化他一切种智具足成就。名人相不缺也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一切种智自利利他相用显现。名为容貌。无缘慈悲。名之为心。故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萨分得其用。名之为同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一切种智。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运增长无有退屈。名为不退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灵相。十身卢舍那也。谓声闻。及缘觉。菩萨。如来身.法.智.空.业报.众生.及国土。又如来身自具十种。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十妙应。如随色珠显现自在。即不思议种智之妙用。智体本具。随障尽处而得显现。既以权实二智大悲熏修。功用顿显。虽未全如于佛。分得此用。即一身现无量身也。华严云虽未具足一切智已获如来自在力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故曰形成。出因显果。故云出胎。堪任继嗣绍隆佛法。名法王子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行愿内充。慈悲外发。德相渐成。化物功着。故云表以成人。于十方界。次补佛处。堪任付嘱。传法利生。故如国王委政太子陈列灌顶也。问准华严经。初住菩萨即能成佛教化众生。何故至第十住方名陈列灌顶表成佛耶。答圆融之教。二经颇同。以行布不碍圆融故。华严初住便能成佛。圆融不碍行布故。今十住方列灌顶。故彼经云。菩萨住处广大与虚空等。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相。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亦同大品云。从初发心时。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当知此菩萨为如佛。今经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又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此上皆明一位具诸位。即行布不碍圆融也。又华严明第十地菩萨。方论受职。此经第十住明陈列灌顶。即圆融不碍行布也。圆融即横论。行布即竖说。二无障碍。二经颇同。故无疑也。言陈列灌顶者。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明第十地方是受职。今此十住既名灌顶。故说受职。彼约究竟。此约分得。又无生忍中。一位具诸位。故得互说 四十行位十。一欢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