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国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022章 妇女运动
人民党在这里也获得了不小的好处,参议院审核通过了《北疆国防军编制案》,明确规定目前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山西军队编制为9师12旅,给新疆、蒙古和甘肃预留了3师5旅,接着又通过了《中华民国试行军衔编制案》,基本同意了东北方面提出来的草案,共分五等17级,决定先由北疆国防军试点。
这个提案等于是在法律上把北疆委员会的军力决定了下来,袁世凯心里百般不愿意。但一来参议院已通过了议案,不在表面上服从不行;二来秦时竹刚刚和他达成了军火协议,他不能翻脸;三来,北疆国防委员会主任陆尚荣还带兵留在京城,他的面子也不能轻易驳回;第四,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秦时竹要求的编制是只是对现有部队的承认,换句话说,即使自己不认可,也能在事实上予以存在,老袁是讲实力的,不会太在意面子上的东西。
当然,在某些问题上袁世凯是寸步不让的,直隶是北方的心脏,他的根据地,直隶都督的人选对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他毫不含糊地加以反对:“南军北来和自举都督两事,关系甚大,万不可行。”但是,在面临其余两股势力夹击的不利情况下,袁世凯也被迫让步,最终答应,如果王芝祥不领兵北上,出任直隶都督还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如果不答应,就得考虑人民党提出陆尚荣调任直隶都督的候补方案,那可就更加棘手了。
整个进程,突出反映了秦时竹的“两手抓”思路,袁世凯是信奉实力的,孙中山和同盟会是信奉民主的,人民党就以实力对付袁世凯(派陆尚荣弹压兵变)。用民主对付同盟会(北疆案对定都案的交易),都是相当成功的。
但在东北方面公开支持定都北京,一再在参议院通过对自己有利地法案,同盟会为什么依然没有抗争的勇气,没有撕破脸的决心呢?那是因为秦时竹把住了孙中山的命脉――《临时约法》。无论编制案还是军衔案,时机都选在参议院对《临时约法》进行二读、三读的关键时刻,等于充当了敲门砖的作用……
按照设计,《临时约法》本来应该成为过渡时期的宪法。但在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和定都北京后,突然具有了现实意义,是孙中山用来制约袁世凯的三道防线中地最后一道。《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制,总统任命官员需要得到国务总理副署,且需经过参议院审议批准。
人民党为自身争取的好处是,在过渡阶段,即正式宪法出台前。所有涉及北疆事务的议案,还需要经过北疆巡阅使的副署才能有效,对北疆巡阅使的任命,需要大总统提名,临时参议院四分之三以上议员出席。以半数以上多数方可通过。实际上,北疆议员就占了四分之一以上,因此除非秦时竹主动辞职,换人议案是绝对通不过的。
就在为这些问题各持己见、大吵特吵的时候。临时参议院又突起风波,有人要否认其合法性。原来南京方面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向外国借款。先是江苏籍参议员杨廷栋、陈陶遗和凌文渊提出辞职,说南京政府未照法律程序,擅自以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的资产抵押,损国害民,不尊重临时参议院。这其实是人民党方面地有意为之,是为了在临时约法通过前对同盟会力量施加压力。但紧接着湖北籍的时功玖、刘成愚和张伯烈也相继提出辞职的原因就复杂了。起因是南京临时政府与俄国道胜银行谈判借款的事宜,合同规定该行借款150万金镑,借期一年,以中华民国税收为抵押。实际上这是两大政党成立后,非同盟会、非人民党系政治力量的自我示威。
三人辞职,社会上立刻掀起一股反对向道胜借款地风潮。黎元洪发起反击,利用民社名义通电指责南京政府。7日,共和建设讨论会致电孙中山“请将参议院立时解散”。有人在会上说。举借俄债,损失主权。贻害国民,连亡清都不如。9日,共和建设会、民社、社会党、大同公济总会、工商勇进党、共和宪政会、农工统一会、华侨联合会联名发表通电,声称以后参议院所做出的各项决议,倘若涉及国家主权,“概作无效”。
这种情绪,突出反映了众小党对于两大势力把持参议院的不满,不过,秦时竹对此倒是满不在乎。他认为,要摆平他们,其实很容易,有了吴景濂和张謇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了。在这个时代,民主地时机并不成熟。在这点上他和袁世凯的心态是一致的,但是,他又不会象袁世凯那样*裸地搞独裁。秦时竹坚持认为,10年内民主可能搞不起来,但10年后如果再不搞民主,就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果然不出所料,吴景濂以议长的身份驳斥道:“本院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公布《临时约法》亦载明10个月召集正式国会,在此过渡期间,由临时参议院全权行使主权,依据事实不同而区别对待之,何谓‘概作无效’?”
袁世凯很乐意看到各党派之间的相互斗争,但他究竟是临时参议院选举出来的总统,否认了临时参议院的权威,等于间接否定了他地合法性基础。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声明临时参议院继续有效,黎元洪见事情闹大,也同意参议院继续有效。
最后,参议院接受了这三人的辞职请求,由黎元洪另行改派,但作为让步,参议院方面也推翻了借款的草案。一方面安抚了舆论,另一方面又对同盟会方面捅了一刀,这个结果也是老袁所喜闻乐见的。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孙中山迫于压力混不下... -->>
第022章 妇女运动
人民党在这里也获得了不小的好处,参议院审核通过了《北疆国防军编制案》,明确规定目前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山西军队编制为9师12旅,给新疆、蒙古和甘肃预留了3师5旅,接着又通过了《中华民国试行军衔编制案》,基本同意了东北方面提出来的草案,共分五等17级,决定先由北疆国防军试点。
这个提案等于是在法律上把北疆委员会的军力决定了下来,袁世凯心里百般不愿意。但一来参议院已通过了议案,不在表面上服从不行;二来秦时竹刚刚和他达成了军火协议,他不能翻脸;三来,北疆国防委员会主任陆尚荣还带兵留在京城,他的面子也不能轻易驳回;第四,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秦时竹要求的编制是只是对现有部队的承认,换句话说,即使自己不认可,也能在事实上予以存在,老袁是讲实力的,不会太在意面子上的东西。
当然,在某些问题上袁世凯是寸步不让的,直隶是北方的心脏,他的根据地,直隶都督的人选对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他毫不含糊地加以反对:“南军北来和自举都督两事,关系甚大,万不可行。”但是,在面临其余两股势力夹击的不利情况下,袁世凯也被迫让步,最终答应,如果王芝祥不领兵北上,出任直隶都督还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如果不答应,就得考虑人民党提出陆尚荣调任直隶都督的候补方案,那可就更加棘手了。
整个进程,突出反映了秦时竹的“两手抓”思路,袁世凯是信奉实力的,孙中山和同盟会是信奉民主的,人民党就以实力对付袁世凯(派陆尚荣弹压兵变)。用民主对付同盟会(北疆案对定都案的交易),都是相当成功的。
但在东北方面公开支持定都北京,一再在参议院通过对自己有利地法案,同盟会为什么依然没有抗争的勇气,没有撕破脸的决心呢?那是因为秦时竹把住了孙中山的命脉――《临时约法》。无论编制案还是军衔案,时机都选在参议院对《临时约法》进行二读、三读的关键时刻,等于充当了敲门砖的作用……
按照设计,《临时约法》本来应该成为过渡时期的宪法。但在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和定都北京后,突然具有了现实意义,是孙中山用来制约袁世凯的三道防线中地最后一道。《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制,总统任命官员需要得到国务总理副署,且需经过参议院审议批准。
人民党为自身争取的好处是,在过渡阶段,即正式宪法出台前。所有涉及北疆事务的议案,还需要经过北疆巡阅使的副署才能有效,对北疆巡阅使的任命,需要大总统提名,临时参议院四分之三以上议员出席。以半数以上多数方可通过。实际上,北疆议员就占了四分之一以上,因此除非秦时竹主动辞职,换人议案是绝对通不过的。
就在为这些问题各持己见、大吵特吵的时候。临时参议院又突起风波,有人要否认其合法性。原来南京方面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向外国借款。先是江苏籍参议员杨廷栋、陈陶遗和凌文渊提出辞职,说南京政府未照法律程序,擅自以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的资产抵押,损国害民,不尊重临时参议院。这其实是人民党方面地有意为之,是为了在临时约法通过前对同盟会力量施加压力。但紧接着湖北籍的时功玖、刘成愚和张伯烈也相继提出辞职的原因就复杂了。起因是南京临时政府与俄国道胜银行谈判借款的事宜,合同规定该行借款150万金镑,借期一年,以中华民国税收为抵押。实际上这是两大政党成立后,非同盟会、非人民党系政治力量的自我示威。
三人辞职,社会上立刻掀起一股反对向道胜借款地风潮。黎元洪发起反击,利用民社名义通电指责南京政府。7日,共和建设讨论会致电孙中山“请将参议院立时解散”。有人在会上说。举借俄债,损失主权。贻害国民,连亡清都不如。9日,共和建设会、民社、社会党、大同公济总会、工商勇进党、共和宪政会、农工统一会、华侨联合会联名发表通电,声称以后参议院所做出的各项决议,倘若涉及国家主权,“概作无效”。
这种情绪,突出反映了众小党对于两大势力把持参议院的不满,不过,秦时竹对此倒是满不在乎。他认为,要摆平他们,其实很容易,有了吴景濂和张謇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了。在这个时代,民主地时机并不成熟。在这点上他和袁世凯的心态是一致的,但是,他又不会象袁世凯那样*裸地搞独裁。秦时竹坚持认为,10年内民主可能搞不起来,但10年后如果再不搞民主,就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果然不出所料,吴景濂以议长的身份驳斥道:“本院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公布《临时约法》亦载明10个月召集正式国会,在此过渡期间,由临时参议院全权行使主权,依据事实不同而区别对待之,何谓‘概作无效’?”
袁世凯很乐意看到各党派之间的相互斗争,但他究竟是临时参议院选举出来的总统,否认了临时参议院的权威,等于间接否定了他地合法性基础。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声明临时参议院继续有效,黎元洪见事情闹大,也同意参议院继续有效。
最后,参议院接受了这三人的辞职请求,由黎元洪另行改派,但作为让步,参议院方面也推翻了借款的草案。一方面安抚了舆论,另一方面又对同盟会方面捅了一刀,这个结果也是老袁所喜闻乐见的。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孙中山迫于压力混不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