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官居一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手翻了翻那厚厚的名册,沈就看出一些门道,原来它用了百科全书的编篡方式,除了书名还有纲目,分了哲学、文学、诗歌、建筑、机械、造船、美学、物理、法学、艺术、药学、数学、天文、修辞、语法……等三十多个类别,林林总总,花样繁多。
但选择起来并不难,因为沈就的目地是一鸣惊人,就不能选择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入手,否则必然会被士大夫们啧啧称奇之余,视为奇技淫巧,那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然后诗歌艺术美学倒是不低俗,可八成是现代人欣赏不了的。所以哲学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哲学是抽象于表象的,它不分 东 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 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
且不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单说几乎同时期的华夏文明,便有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苘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对自己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
虽然力主引进泰西的哲学,但沈就从心底里不认为,东方的哲学就比西方的差;一本《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此道家乃哲学之道家,非宗教之道家……沈就读了十年,却仍然受用无穷,无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还走出世入世,都所获良多。他个人认为在完整的哲学体系 中,这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学说,天下无出其右。
几乎所有的泰西哲学思想与冲突,沈就也能从 先秦百家的著述中,找到相同的论述与矛盾:
比如说最 关键的,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派走意识流,持‘不可知论'否定事物客观存在;西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了一条唯物派的路线,强调事物存在,可以被认识。
而先秦的诸多大能,同样对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并同样明显地表现出了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但同时他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是最虔诚的唯心。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与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了,是最神秘的唯心。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猢蝶还是庄周的庄周,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完全否定客观性,可谓是最彻底的唯心……
与孔孟老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子,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人‘所以知,的基础和依据,既重视五官的感觉经验,又重视心-' 的辨察思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联系起来了。
更进一步的是荀 子,他批判继承和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悬想,建立了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2,则天不能祸。”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明确分开。
更新最快
而且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地提出 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认为与其把天道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将其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自然而颂扬自然,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自己服务,强大自身,战胜自然呢?
在彻底否定天命的基础上,他又否定了虚无的命运学说,他说‘人生的好坏,不是由先天注定的,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与其相信命运注定,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并且对‘思想方法”即是认识的方法,荀况一样有卓绝的认议。先,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 人 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然后,他说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 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一一他强调应该由对事物全面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理性思维才能对各种感觉进行验证和抽象;如果感性认识都是错误和片面的,又怎能认识到正确的规律呢?所以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积累的结果,这也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正因为有如此认识论,他才能从▲人时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对社会研-究的,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而忽视人的根本需求,这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在两千年前,东西方的哲学如此不谋而合,就连分歧都那么相像呢?因为 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在东方或者西方,而有任何改变。所以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人类的思想必然会一路虔诚的追随天意,得到心灵的满足;另一路则关注自身,以强者的心态面对一切。
这两者本就是阴与阳、天与地,其实分不出高下。作为沈就来讲,二十年前,他坚定不移的唯物,再到十年前,他确信无疑的唯心。但现在他不再非此即彼了,他认为在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时有时候要唯物,有时候要唯心…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惧,自强不息,但不能不计后果,这是他自 己的认识论……
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沈就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抽象。追根溯源,他现从西汉以来,华夏文明的进步便放缓下来,尤其是科学的展,呈一种千年停滞的状态,这必然是那个时候出了大问题一一便清晰的指向了董仲舒和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学术上排他,政治上的禁锢,更是哲学 上的谋杀一十它以孔孟的名义,谋杀了墨荀。自此中国人的主流... -->>
.随手翻了翻那厚厚的名册,沈就看出一些门道,原来它用了百科全书的编篡方式,除了书名还有纲目,分了哲学、文学、诗歌、建筑、机械、造船、美学、物理、法学、艺术、药学、数学、天文、修辞、语法……等三十多个类别,林林总总,花样繁多。
但选择起来并不难,因为沈就的目地是一鸣惊人,就不能选择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入手,否则必然会被士大夫们啧啧称奇之余,视为奇技淫巧,那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然后诗歌艺术美学倒是不低俗,可八成是现代人欣赏不了的。所以哲学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哲学是抽象于表象的,它不分 东 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 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
且不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单说几乎同时期的华夏文明,便有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苘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对自己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
虽然力主引进泰西的哲学,但沈就从心底里不认为,东方的哲学就比西方的差;一本《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此道家乃哲学之道家,非宗教之道家……沈就读了十年,却仍然受用无穷,无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还走出世入世,都所获良多。他个人认为在完整的哲学体系 中,这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学说,天下无出其右。
几乎所有的泰西哲学思想与冲突,沈就也能从 先秦百家的著述中,找到相同的论述与矛盾:
比如说最 关键的,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派走意识流,持‘不可知论'否定事物客观存在;西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了一条唯物派的路线,强调事物存在,可以被认识。
而先秦的诸多大能,同样对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并同样明显地表现出了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但同时他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是最虔诚的唯心。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与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了,是最神秘的唯心。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猢蝶还是庄周的庄周,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完全否定客观性,可谓是最彻底的唯心……
与孔孟老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子,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人‘所以知,的基础和依据,既重视五官的感觉经验,又重视心-' 的辨察思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联系起来了。
更进一步的是荀 子,他批判继承和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悬想,建立了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2,则天不能祸。”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明确分开。
更新最快
而且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地提出 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认为与其把天道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将其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自然而颂扬自然,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自己服务,强大自身,战胜自然呢?
在彻底否定天命的基础上,他又否定了虚无的命运学说,他说‘人生的好坏,不是由先天注定的,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与其相信命运注定,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并且对‘思想方法”即是认识的方法,荀况一样有卓绝的认议。先,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 人 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然后,他说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 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一一他强调应该由对事物全面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理性思维才能对各种感觉进行验证和抽象;如果感性认识都是错误和片面的,又怎能认识到正确的规律呢?所以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积累的结果,这也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正因为有如此认识论,他才能从▲人时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对社会研-究的,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而忽视人的根本需求,这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在两千年前,东西方的哲学如此不谋而合,就连分歧都那么相像呢?因为 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在东方或者西方,而有任何改变。所以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人类的思想必然会一路虔诚的追随天意,得到心灵的满足;另一路则关注自身,以强者的心态面对一切。
这两者本就是阴与阳、天与地,其实分不出高下。作为沈就来讲,二十年前,他坚定不移的唯物,再到十年前,他确信无疑的唯心。但现在他不再非此即彼了,他认为在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时有时候要唯物,有时候要唯心…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惧,自强不息,但不能不计后果,这是他自 己的认识论……
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沈就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抽象。追根溯源,他现从西汉以来,华夏文明的进步便放缓下来,尤其是科学的展,呈一种千年停滞的状态,这必然是那个时候出了大问题一一便清晰的指向了董仲舒和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学术上排他,政治上的禁锢,更是哲学 上的谋杀一十它以孔孟的名义,谋杀了墨荀。自此中国人的主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