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官居一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坐监积分与历事实习之法,是太祖朱元璋,在元代国子学积分法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格官吏。而国子监的机构组成,其实无不围绕着这两大内容设置。
所谓坐监,就是坐堂读书,南北国子监都分为六堂三级进行教学。其中,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按规定,凡生员仅通四书而未通五经者在此学习,期限为一年半,期满经考核文理条畅者,则可升入中级的修道、诚心二堂学习;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俱优,经史皆通者,则可升入高级的率性堂。
当监生过关斩将,升入高级的率性堂后,要一面读书,一面采取考试累计学分的方式,决定其能否完成学业…………这就是所谓积分法。国子监规定,学生在率性堂学习期限为一年,一年中考试十二次,每个季度考三次……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章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两条。每次考试成绩分为三等:文理俱优者为上等,得一分:理优文劣者为中等,得半分,文理纰缪者为下等,不得分。一年内累计获得八学分为及格,便算是完成学业。若是不到八学分者,则为不及格,不及格者则会留级,待到下次考试,再进入率性堂。
另外,国子监还特别规定:如果监生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萃、“才学超异”国子监祭酒可为其跳级,缩短就读年限。
当沈默了解到这套坐监积分制度时,不由大为感叹,这实乃一种将学年制与学分制巧妙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而后来他成为国子监司业后,更是体会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它既把学年制的优点”诸如在人才培养上有统一标准、有严密的课程规划、稳定的教学秩序、较高的教学质量等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又能把学分制的优点发挥出来,诸如因材施教、承认学生水平差距,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志趣和需要,选修各种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样同时既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学年制“一刀切”,齐步走”灵活性差等不利于早出人才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学分制中不易管理,教学秩序难以控制的缺点。如此优秀的教学制度,拿到几百年后的大学教育,也一样不落伍。
其教育成果也有日共睹,甚至及至中叶”国子监仍名儒辈出。如李时勉、陈敬宗、章懋、罗钦顺、蔡清、崔锐、吕栅分教南北,昼则会馔共堂、夜则灯火彻旦,如家塾之教其弟子,故成才之士多出其门。
但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头,国子监生员在率性霉积满学分后,仅获得为官从政的资格,只有实习历事合格,才有为官从政的权利。
半武五年,当时有鉴于进士出身的官员,多幼稚而低能,朱元璋志于培养经世致用的官吏,提高其实际的治事能力,在国子监首创此教学实习制度,即实习历事制度。
此制的具体规程为,监生在修满学分后,都要被分派到政府各机关“先习历事”即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轮流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接受实践锻炼,主要任务是学习处理各种政事。这个时期的监生被称为“吏事生”除被分配到政府各部门外,也有被分派到地方的州和县”或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旨在培养监生的实际行政能力。
最可贵的是,国子监还对这种实习历事,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考核办法…………国子监明确规定,监生在监外历事与监内读书一样,必须参加考核,且将考核成绩与任官直接结合。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定考核法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朝廷曾十分重视这种实习制度的贯彻实施,每次实习之前,都先将历事监生人数通知各衙门,然后各衙门按需接收吏事生,若有剩余则由吏部统一分配。接收历事生的各衙门要教之政事,并且有责任考察其勤惰。历事生历事期满经考核达标,才可奏请吏部附选,“遇丰缺官,按次取用,为正式官吏。
这种将在校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制度,起因是为了弥补官吏在行政能力上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实习历事,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政务、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十分有利于其才干的增长。
显然,本朝的国子监教育,要比宋代太学那种闭门造车、培养人才的方式要高出一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监生的实际能力也是宋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唇腐舌敝,“率至亡国而莫可救,的太学生所望尘莫及。
事实上,本朝行政能力最强、国家最强盛时期,也正是这种教育制度,被执行最好的阶段。
然而随着土木堡之变后,本朝国力转衰,国家财政出现危机,开始允许富家大户,输捐例监,……也就是用钱买监生资格,导致国子监生员数量暴增,质量下降,许多监生用十几年都完不成学业;同时,朝廷也无法负担高昂的教学费用,且对不用发薪水的吏事生,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态,要求国子监降低毕业标准,缩短监生在校年限。为了省钱,甚至要放监生回籍“依亲,读书,教学质量已经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在国初不怎么吃香的科举成了正途。时至今日,且不说部院大臣。就连地方的知府,朝中的郎中,也全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而监生因为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下降”导致地位江河日下”穷其一生,也只能在衙门底层厮混,在地方做个知县、通判撑破天、在朝廷则集中在鸿胪寺、太仆寺这样鸟不拉屎的冷衙门里,毫无前途可言。
结果监生们愈加心灰意懒,甚至普遍出现了,富家子弟雇人在衙门历事的情况,考核更是流于形式,完全让人想不起太祖末年,朝中大臣皆由国子监而出的盛况了。
但曾历任国子监正副校长的沈默,对国子监的前生今生却十分的了解。正因其了解”就愈加心痛改革国子监,使其重新恢复作用,这是埋在沈默心中多年的想法了。当年任司业时,他便与当时任祭酒的高拱、同任司业张居正,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两人都认为,他的想法是完全有意义、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的…………首先,它有祖宗法度这面大旗护着,所以只要能掌握政权,便可强力推行”无人敢明着反对,只要顶住一段时间,这些人能做出成绩、形成气候,则成万世不易之典矣。第三,托太祖皇帝的福,本朝的官吏人数,可谓历朝历代最少,并不存在冗员问题,甚至〖中〗央各衙门、地方各府县,都存在着严重的缺编少员现象,如果要提高朝廷行政能力,必然要增加官吏编制……这种事情向来不会为官吏队伍反对……所以在不增加取士数量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职位提供给优秀的监生,不会太触及进士队伍的利益,所以此事可为。
但这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掌握了国家权力,底线是至少在内阁说了算;二是”要先进行吏治改草……至少要在第一批新监生完成学业后,有足够的官职提供,这才能达成良性循环;第三”是要杜绝捐监之门,在这一点上”不只是三人,朝野也早有共识,要想提高监生的质量和地位,首先就得把拿钱进来混子日、混头衔的,从监生队伍中赶出去。所以必须要取消输捐例监。
对于画舫上的世家大户来说,他们对国子监的兴趣,是在皿字号上,为了增加子弟从江南科场脱颖而出的机会罢了,还真不屑于去走捐监一途……假假都算是书香门第,真丢不起这人!
真正不愿意的,是那些普通商人、中小富户,纯为了有功名傍身、好增加地位的。但他们的力量,至少目前还太弱小,不愿意又能怎样?
画舫靠岸时,已是寒星寂寥的三更天了,沈默婉拒了他们共赴温柔乡的邀请,目送着诸位大老爷们,或是坐车轿、或是上画舫,进入一个个依红偎翠之所。他不由微微摇头,心说这身份真是个沉重的枷锁,如果有来生,定要做个富贵闲人。
>
.坐监积分与历事实习之法,是太祖朱元璋,在元代国子学积分法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格官吏。而国子监的机构组成,其实无不围绕着这两大内容设置。
所谓坐监,就是坐堂读书,南北国子监都分为六堂三级进行教学。其中,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按规定,凡生员仅通四书而未通五经者在此学习,期限为一年半,期满经考核文理条畅者,则可升入中级的修道、诚心二堂学习;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俱优,经史皆通者,则可升入高级的率性堂。
当监生过关斩将,升入高级的率性堂后,要一面读书,一面采取考试累计学分的方式,决定其能否完成学业…………这就是所谓积分法。国子监规定,学生在率性堂学习期限为一年,一年中考试十二次,每个季度考三次……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章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两条。每次考试成绩分为三等:文理俱优者为上等,得一分:理优文劣者为中等,得半分,文理纰缪者为下等,不得分。一年内累计获得八学分为及格,便算是完成学业。若是不到八学分者,则为不及格,不及格者则会留级,待到下次考试,再进入率性堂。
另外,国子监还特别规定:如果监生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萃、“才学超异”国子监祭酒可为其跳级,缩短就读年限。
当沈默了解到这套坐监积分制度时,不由大为感叹,这实乃一种将学年制与学分制巧妙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而后来他成为国子监司业后,更是体会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它既把学年制的优点”诸如在人才培养上有统一标准、有严密的课程规划、稳定的教学秩序、较高的教学质量等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又能把学分制的优点发挥出来,诸如因材施教、承认学生水平差距,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志趣和需要,选修各种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样同时既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学年制“一刀切”,齐步走”灵活性差等不利于早出人才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学分制中不易管理,教学秩序难以控制的缺点。如此优秀的教学制度,拿到几百年后的大学教育,也一样不落伍。
其教育成果也有日共睹,甚至及至中叶”国子监仍名儒辈出。如李时勉、陈敬宗、章懋、罗钦顺、蔡清、崔锐、吕栅分教南北,昼则会馔共堂、夜则灯火彻旦,如家塾之教其弟子,故成才之士多出其门。
但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头,国子监生员在率性霉积满学分后,仅获得为官从政的资格,只有实习历事合格,才有为官从政的权利。
半武五年,当时有鉴于进士出身的官员,多幼稚而低能,朱元璋志于培养经世致用的官吏,提高其实际的治事能力,在国子监首创此教学实习制度,即实习历事制度。
此制的具体规程为,监生在修满学分后,都要被分派到政府各机关“先习历事”即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轮流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接受实践锻炼,主要任务是学习处理各种政事。这个时期的监生被称为“吏事生”除被分配到政府各部门外,也有被分派到地方的州和县”或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旨在培养监生的实际行政能力。
最可贵的是,国子监还对这种实习历事,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考核办法…………国子监明确规定,监生在监外历事与监内读书一样,必须参加考核,且将考核成绩与任官直接结合。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定考核法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朝廷曾十分重视这种实习制度的贯彻实施,每次实习之前,都先将历事监生人数通知各衙门,然后各衙门按需接收吏事生,若有剩余则由吏部统一分配。接收历事生的各衙门要教之政事,并且有责任考察其勤惰。历事生历事期满经考核达标,才可奏请吏部附选,“遇丰缺官,按次取用,为正式官吏。
这种将在校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制度,起因是为了弥补官吏在行政能力上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实习历事,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政务、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十分有利于其才干的增长。
显然,本朝的国子监教育,要比宋代太学那种闭门造车、培养人才的方式要高出一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监生的实际能力也是宋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唇腐舌敝,“率至亡国而莫可救,的太学生所望尘莫及。
事实上,本朝行政能力最强、国家最强盛时期,也正是这种教育制度,被执行最好的阶段。
然而随着土木堡之变后,本朝国力转衰,国家财政出现危机,开始允许富家大户,输捐例监,……也就是用钱买监生资格,导致国子监生员数量暴增,质量下降,许多监生用十几年都完不成学业;同时,朝廷也无法负担高昂的教学费用,且对不用发薪水的吏事生,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态,要求国子监降低毕业标准,缩短监生在校年限。为了省钱,甚至要放监生回籍“依亲,读书,教学质量已经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在国初不怎么吃香的科举成了正途。时至今日,且不说部院大臣。就连地方的知府,朝中的郎中,也全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而监生因为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下降”导致地位江河日下”穷其一生,也只能在衙门底层厮混,在地方做个知县、通判撑破天、在朝廷则集中在鸿胪寺、太仆寺这样鸟不拉屎的冷衙门里,毫无前途可言。
结果监生们愈加心灰意懒,甚至普遍出现了,富家子弟雇人在衙门历事的情况,考核更是流于形式,完全让人想不起太祖末年,朝中大臣皆由国子监而出的盛况了。
但曾历任国子监正副校长的沈默,对国子监的前生今生却十分的了解。正因其了解”就愈加心痛改革国子监,使其重新恢复作用,这是埋在沈默心中多年的想法了。当年任司业时,他便与当时任祭酒的高拱、同任司业张居正,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两人都认为,他的想法是完全有意义、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的…………首先,它有祖宗法度这面大旗护着,所以只要能掌握政权,便可强力推行”无人敢明着反对,只要顶住一段时间,这些人能做出成绩、形成气候,则成万世不易之典矣。第三,托太祖皇帝的福,本朝的官吏人数,可谓历朝历代最少,并不存在冗员问题,甚至〖中〗央各衙门、地方各府县,都存在着严重的缺编少员现象,如果要提高朝廷行政能力,必然要增加官吏编制……这种事情向来不会为官吏队伍反对……所以在不增加取士数量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职位提供给优秀的监生,不会太触及进士队伍的利益,所以此事可为。
但这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掌握了国家权力,底线是至少在内阁说了算;二是”要先进行吏治改草……至少要在第一批新监生完成学业后,有足够的官职提供,这才能达成良性循环;第三”是要杜绝捐监之门,在这一点上”不只是三人,朝野也早有共识,要想提高监生的质量和地位,首先就得把拿钱进来混子日、混头衔的,从监生队伍中赶出去。所以必须要取消输捐例监。
对于画舫上的世家大户来说,他们对国子监的兴趣,是在皿字号上,为了增加子弟从江南科场脱颖而出的机会罢了,还真不屑于去走捐监一途……假假都算是书香门第,真丢不起这人!
真正不愿意的,是那些普通商人、中小富户,纯为了有功名傍身、好增加地位的。但他们的力量,至少目前还太弱小,不愿意又能怎样?
画舫靠岸时,已是寒星寂寥的三更天了,沈默婉拒了他们共赴温柔乡的邀请,目送着诸位大老爷们,或是坐车轿、或是上画舫,进入一个个依红偎翠之所。他不由微微摇头,心说这身份真是个沉重的枷锁,如果有来生,定要做个富贵闲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