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绍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且说,赵官家这次过来,本意只是想与太学生们开个年节座谈会,交流一下,抚慰一下人心,孰料上来国子祭酒陈公辅便问住了他,也是让这位官家心中慌乱一时。
不过,得益于与诸位宰执们的交锋锻炼,赵官家到底算是身经百战了,他一面面色不改,一面心中百转,却硬是开口先说了些避实就虚的话:
“此事说来复杂,当先之论,自然是朝廷抗金在前,万事不可轻易旗帜,否则便致人心动摇;其次之论,在于为战之道,首在务实,新学功利,恰应务实风气,不可轻弃。至于五代时的冯道,固然历事四姓八君……”
你还别说,言至此处,赵官家还真就忽然想到了一个诡辩的方向:“至于五代时的冯道,固然历事四姓八君,但朕学问不足,实不知四姓八君之中,可曾有契丹耶律?”
陈公辅微微一怔,却又拱手认真相对:“好教官家知道,冯道所事之君其实不下十人,但皆非契丹耶律氏。而他虽也曾在契丹灭后晋时,出面与契丹盘桓,维持局面,但史家公论,彼时冯道劝谏辽主收拢部属、维护中原百姓之事,反而是他难得有德之举……”
“朕不以为然。”
赵玖听得此言,登时心中有底,却是堂皇打断对方。“朕以为天下之事,一在上下,二在内外……而五代之事,正在于上下,彼时持兵甲者在上反覆肆虐,无人以脚下百姓为念,冯道乱世存身,历事十主,固然有他不对的地方,但他能够存己身之余尽力存身下百姓之身,已经算是尤其可贵了。而今日事,正在于内外,金人在外如虎,大宋有亡国灭种之虞,此时便当摒弃万般纷争,以抗金为一意。至于王舒王(王安石)论冯道,依朕看,多少只是取冯道务实之处,并没有为他张目的意思。”
陈公辅闻得此论,倒是一时苦笑拱手:“官家此番‘务实’回对,臣虽不以为然,却也得承认,官家言语自成勾连,自成一番道理,臣无话可说。”
赵玖这时一身冷汗出完,一面心中得意自己有此急智,一面见到对方没有纠结什么道统,反而又多了几分好感,便微笑相对:
“其实,这便是朕常说,无论何人,但凡是抗金的朕都愿纳之,也是朕总说上下当相忍为国的本意了……便是眼下,陈卿并不以为然,朕却也并不在乎,因为只要陈卿也愿意‘相忍为国’,朕便愿意与陈卿相‘勾连’。”
官家在上,眼下可没有哄堂一笑的传统,甚至恰恰相反,这冷笑话一出,便是原本姿态自如的陈公辅都严肃起来,反而正色行礼,然后才昂然持礼做答:
“官家此言,臣深以为然。”
赵玖对此人愈发喜欢了。
非只如此,这番对答之后,赵玖却是抓住了窍门,那便是抗金二字……实际上,他也想明白了,自己出来干嘛的?
通过听取意见,安抚人心。
为什么要安抚人心,还不是看到张荣控制大河后,东京人心有些浮躁,又担心有大战,怕届时产生慌乱,造成人心波动,所以过来再度强调抗金大业不可废?
所以,那番言语也是他真心。
而且,他又不是第一次强调抗金,而是一贯如此。
转回身前,既然赵玖握住了这种理论问题的核心,再加上剩下的太学生即便起身也多战战兢兢,只是糊里糊涂问个问题,便糊涂糊里坐下,接下来不免顺风顺水。
不过,后来太学生们也渐渐察觉到这些理论上的讨论在赵官家一次又一次强调抗金后,显得并无太大意义,所以随着很多人心态放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起了一些细致务实的问题。
这还不算,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闻得赵官家在太学行‘乡校议政’,开始有很多在职不在职的官吏在经过赵官家同意且验明身份后纷纷涌入太学院中,不惜站立观望。
而由于这些中低层官吏的参与,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但这个时候,赵官家的帮手们也开始渐渐汇集,之前没有随同的三位宰执,以及其余重臣闻讯,也都纷纷涌来,却被赵官家直接安排到了自己身侧,遇到一些难缠或不懂的问题,便直接抛给这些宰执、尚书、学士,乃至于御史。
没错,御史中丞李光和监察御史李经,以及殿中侍御史万俟卨,居然都被官家唤到了身侧……这叫以彼之矛,充己之盾。
就这样,气氛越来越热烈,尤其是‘子产不毁乡校’作为《春秋》中的大义,而《春秋》虽然地位有所下降,却毕竟是多少年公认的儒家元经,事到如今也是十三经中无可置疑的一部,这就给今日赵官家的举止提供了一种类似但远超经筵的政治正当性。
所以,很多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又给所有人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与成就感。
不说别的,先来后到的近三十位重臣皆身着朝服,朱紫一片,就在太学大堂前的台阶上按照身份、等级依次排列落座,哪怕屁股下的凳子很简陋,但架不住身后便是孔先生和赵老板,这种当着圣贤的目光,与君主一起并坐,回答底层官吏与太学生们问题后带来的满足感,实在是太玄妙了。
而对面的底层官吏、太学生、士大夫,也因为有机会直接与偌大国家的核心权力层正面交流而感到激动与振奋。
对此,早就将问题尽数抛给大臣的赵官家,在后面看了许久后,却是起了一丝微妙的心态。
这倒不是说他要搞什么议会……虽然赵玖第一时间也是忍不住联想到这个,毕竟太像了嘛……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位执政了两年多的‘务实’官家敏锐的意识到,这次太学之行,无意间已经达成了胡铨那次殿试中提出的‘祭祀’效果。
也就是通过简单、但能让大部分人认可、同时还有很多人参与的仪式性活动,来凝聚人心。
天可怜见,以赵玖低劣的政治常识,一开始只是想学一学春节走访,以安抚人心的,但弄到眼下这个局面,却无疑超出了他的想象。
但无论如何,如果他厌恶铺张浪费且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祀的话,那为什么不多搞几次这种太学议政的事情呢?
至于什么议会或者大会,他是真没想过,他也没这个理论水平来做判断,只是说眼下来看,这个举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以赵官家自诩的‘务实’而言,他就没理由放弃。
一切为了抗金嘛!
然而,如此和谐的乡校论政,却还是有刺头。
眼见着傍晚将至,赵官家指了一个又一个人,都已经要准备起身宣布这是一场胜利的会面之时,下方前排一人,却是彻底忍耐不住。
其人瞅见空隙直接起身,兀自行礼,然后便扬声相对:“官家,臣有言语!”
赵玖见是胡铨,却是微微一笑。
话说,这位官家还真是一直在刻意避开人家胡铨,唯独眼下他心情正好,倒是未免姿态从容,不急不缓:
“胡卿,乡校议政,讲的乃是畅所欲言,但若不能有序有礼,便是言而无义……卿若真有谏言,可稍待片刻,待朕回宫路上,当面说来,唯独此时越次而发之言,恕朕不受,否则今日诸多有序有礼之众,所行议政之礼,便要受你叨扰的!”
此言一出,原本就有些不满姿态的诸多太学生却多昂然起来,继而用稍带鄙夷的目光来看这个无礼之人,好像瞬间就忘了此人乃是之前数月的太学翘楚,今年恩科的第一等进士及第,而且还写出了那种让他们惊为天人的万字雄文。
饶是胡铨天不怕地不怕,此时也尴尬的不得了,只能俯首相对。
就这样,这次乡校论政,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胜利闭幕,而赵官家又亲自留下,领着数十位重臣与太学生们和闻讯赶来的诸多中低层官吏们一起堂食……一直到晚间掌灯,赵玖领重臣从御道上的汴河浮桥过去,又让御前班直甲士在浮桥处分出一半先护送宰执重臣们各归府邸,此事才算彻底终结。
而一直到此时,赵官家这才唤来胡铨到身边,边走边说,当面交谈,身旁也只有大约七八位似乎顺路且有陪护名义的近臣……也就是小林学士等几位翰林学士,范宗尹等几位中书舍人还有一个专门跟来的殿中侍御史万俟卨几人了……在后方陪侍。
“是为了邸报的事情?”赵玖开门见山。
“是。”尽管熬了一整日,但胡铨依旧保持一开始的跃跃欲试。
“你的奏疏朕已经看过了。”赵玖坦诚以对。“是有一些道理的,朕确实失于轻佻了……”
此言既出,即便是胡铨一腔忠肝义胆,准备力谏官家的,此时也不免怔住,因为官家上来就认错了。
不过,紧随其后的林景默与万俟卨却是忍不住对视了一眼。
但这还不算,赵官家开口认了错,却依旧没停:
“但朕也想了一想,那便是这件事情却非只是朕一时轻佻,更重要的是,邸报那边跟都省不同,都省有给事中,可以审查政令,邸报却缺一个‘给事中’……”
胡铨愈发沉默,他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身后几个近臣也都愕然之余若有所思……因为赵官家这简短的一句话,既透露出了巨大的信息,又显得荒诞不堪。
首先,暗含的政治信息,基本上集中在官家随口提到的给事中三个字。
给事... -->>
且说,赵官家这次过来,本意只是想与太学生们开个年节座谈会,交流一下,抚慰一下人心,孰料上来国子祭酒陈公辅便问住了他,也是让这位官家心中慌乱一时。
不过,得益于与诸位宰执们的交锋锻炼,赵官家到底算是身经百战了,他一面面色不改,一面心中百转,却硬是开口先说了些避实就虚的话:
“此事说来复杂,当先之论,自然是朝廷抗金在前,万事不可轻易旗帜,否则便致人心动摇;其次之论,在于为战之道,首在务实,新学功利,恰应务实风气,不可轻弃。至于五代时的冯道,固然历事四姓八君……”
你还别说,言至此处,赵官家还真就忽然想到了一个诡辩的方向:“至于五代时的冯道,固然历事四姓八君,但朕学问不足,实不知四姓八君之中,可曾有契丹耶律?”
陈公辅微微一怔,却又拱手认真相对:“好教官家知道,冯道所事之君其实不下十人,但皆非契丹耶律氏。而他虽也曾在契丹灭后晋时,出面与契丹盘桓,维持局面,但史家公论,彼时冯道劝谏辽主收拢部属、维护中原百姓之事,反而是他难得有德之举……”
“朕不以为然。”
赵玖听得此言,登时心中有底,却是堂皇打断对方。“朕以为天下之事,一在上下,二在内外……而五代之事,正在于上下,彼时持兵甲者在上反覆肆虐,无人以脚下百姓为念,冯道乱世存身,历事十主,固然有他不对的地方,但他能够存己身之余尽力存身下百姓之身,已经算是尤其可贵了。而今日事,正在于内外,金人在外如虎,大宋有亡国灭种之虞,此时便当摒弃万般纷争,以抗金为一意。至于王舒王(王安石)论冯道,依朕看,多少只是取冯道务实之处,并没有为他张目的意思。”
陈公辅闻得此论,倒是一时苦笑拱手:“官家此番‘务实’回对,臣虽不以为然,却也得承认,官家言语自成勾连,自成一番道理,臣无话可说。”
赵玖这时一身冷汗出完,一面心中得意自己有此急智,一面见到对方没有纠结什么道统,反而又多了几分好感,便微笑相对:
“其实,这便是朕常说,无论何人,但凡是抗金的朕都愿纳之,也是朕总说上下当相忍为国的本意了……便是眼下,陈卿并不以为然,朕却也并不在乎,因为只要陈卿也愿意‘相忍为国’,朕便愿意与陈卿相‘勾连’。”
官家在上,眼下可没有哄堂一笑的传统,甚至恰恰相反,这冷笑话一出,便是原本姿态自如的陈公辅都严肃起来,反而正色行礼,然后才昂然持礼做答:
“官家此言,臣深以为然。”
赵玖对此人愈发喜欢了。
非只如此,这番对答之后,赵玖却是抓住了窍门,那便是抗金二字……实际上,他也想明白了,自己出来干嘛的?
通过听取意见,安抚人心。
为什么要安抚人心,还不是看到张荣控制大河后,东京人心有些浮躁,又担心有大战,怕届时产生慌乱,造成人心波动,所以过来再度强调抗金大业不可废?
所以,那番言语也是他真心。
而且,他又不是第一次强调抗金,而是一贯如此。
转回身前,既然赵玖握住了这种理论问题的核心,再加上剩下的太学生即便起身也多战战兢兢,只是糊里糊涂问个问题,便糊涂糊里坐下,接下来不免顺风顺水。
不过,后来太学生们也渐渐察觉到这些理论上的讨论在赵官家一次又一次强调抗金后,显得并无太大意义,所以随着很多人心态放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起了一些细致务实的问题。
这还不算,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闻得赵官家在太学行‘乡校议政’,开始有很多在职不在职的官吏在经过赵官家同意且验明身份后纷纷涌入太学院中,不惜站立观望。
而由于这些中低层官吏的参与,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但这个时候,赵官家的帮手们也开始渐渐汇集,之前没有随同的三位宰执,以及其余重臣闻讯,也都纷纷涌来,却被赵官家直接安排到了自己身侧,遇到一些难缠或不懂的问题,便直接抛给这些宰执、尚书、学士,乃至于御史。
没错,御史中丞李光和监察御史李经,以及殿中侍御史万俟卨,居然都被官家唤到了身侧……这叫以彼之矛,充己之盾。
就这样,气氛越来越热烈,尤其是‘子产不毁乡校’作为《春秋》中的大义,而《春秋》虽然地位有所下降,却毕竟是多少年公认的儒家元经,事到如今也是十三经中无可置疑的一部,这就给今日赵官家的举止提供了一种类似但远超经筵的政治正当性。
所以,很多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又给所有人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与成就感。
不说别的,先来后到的近三十位重臣皆身着朝服,朱紫一片,就在太学大堂前的台阶上按照身份、等级依次排列落座,哪怕屁股下的凳子很简陋,但架不住身后便是孔先生和赵老板,这种当着圣贤的目光,与君主一起并坐,回答底层官吏与太学生们问题后带来的满足感,实在是太玄妙了。
而对面的底层官吏、太学生、士大夫,也因为有机会直接与偌大国家的核心权力层正面交流而感到激动与振奋。
对此,早就将问题尽数抛给大臣的赵官家,在后面看了许久后,却是起了一丝微妙的心态。
这倒不是说他要搞什么议会……虽然赵玖第一时间也是忍不住联想到这个,毕竟太像了嘛……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位执政了两年多的‘务实’官家敏锐的意识到,这次太学之行,无意间已经达成了胡铨那次殿试中提出的‘祭祀’效果。
也就是通过简单、但能让大部分人认可、同时还有很多人参与的仪式性活动,来凝聚人心。
天可怜见,以赵玖低劣的政治常识,一开始只是想学一学春节走访,以安抚人心的,但弄到眼下这个局面,却无疑超出了他的想象。
但无论如何,如果他厌恶铺张浪费且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祀的话,那为什么不多搞几次这种太学议政的事情呢?
至于什么议会或者大会,他是真没想过,他也没这个理论水平来做判断,只是说眼下来看,这个举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以赵官家自诩的‘务实’而言,他就没理由放弃。
一切为了抗金嘛!
然而,如此和谐的乡校论政,却还是有刺头。
眼见着傍晚将至,赵官家指了一个又一个人,都已经要准备起身宣布这是一场胜利的会面之时,下方前排一人,却是彻底忍耐不住。
其人瞅见空隙直接起身,兀自行礼,然后便扬声相对:“官家,臣有言语!”
赵玖见是胡铨,却是微微一笑。
话说,这位官家还真是一直在刻意避开人家胡铨,唯独眼下他心情正好,倒是未免姿态从容,不急不缓:
“胡卿,乡校议政,讲的乃是畅所欲言,但若不能有序有礼,便是言而无义……卿若真有谏言,可稍待片刻,待朕回宫路上,当面说来,唯独此时越次而发之言,恕朕不受,否则今日诸多有序有礼之众,所行议政之礼,便要受你叨扰的!”
此言一出,原本就有些不满姿态的诸多太学生却多昂然起来,继而用稍带鄙夷的目光来看这个无礼之人,好像瞬间就忘了此人乃是之前数月的太学翘楚,今年恩科的第一等进士及第,而且还写出了那种让他们惊为天人的万字雄文。
饶是胡铨天不怕地不怕,此时也尴尬的不得了,只能俯首相对。
就这样,这次乡校论政,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胜利闭幕,而赵官家又亲自留下,领着数十位重臣与太学生们和闻讯赶来的诸多中低层官吏们一起堂食……一直到晚间掌灯,赵玖领重臣从御道上的汴河浮桥过去,又让御前班直甲士在浮桥处分出一半先护送宰执重臣们各归府邸,此事才算彻底终结。
而一直到此时,赵官家这才唤来胡铨到身边,边走边说,当面交谈,身旁也只有大约七八位似乎顺路且有陪护名义的近臣……也就是小林学士等几位翰林学士,范宗尹等几位中书舍人还有一个专门跟来的殿中侍御史万俟卨几人了……在后方陪侍。
“是为了邸报的事情?”赵玖开门见山。
“是。”尽管熬了一整日,但胡铨依旧保持一开始的跃跃欲试。
“你的奏疏朕已经看过了。”赵玖坦诚以对。“是有一些道理的,朕确实失于轻佻了……”
此言既出,即便是胡铨一腔忠肝义胆,准备力谏官家的,此时也不免怔住,因为官家上来就认错了。
不过,紧随其后的林景默与万俟卨却是忍不住对视了一眼。
但这还不算,赵官家开口认了错,却依旧没停:
“但朕也想了一想,那便是这件事情却非只是朕一时轻佻,更重要的是,邸报那边跟都省不同,都省有给事中,可以审查政令,邸报却缺一个‘给事中’……”
胡铨愈发沉默,他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身后几个近臣也都愕然之余若有所思……因为赵官家这简短的一句话,既透露出了巨大的信息,又显得荒诞不堪。
首先,暗含的政治信息,基本上集中在官家随口提到的给事中三个字。
给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