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翠竹听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菊花盛开的秋夜,我手捧陶渊明的诗卷,正有滋有味地读着,不经意间的一抬头,便看到远处一脉隐隐约约的山影,于是就幻想出陶翁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朦胧中似乎还能看见一个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肩荷锄头的清瘦的诗人正从山上悠然而下,走进了辉煌的中国文化史,走出了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清高之样板。
陶渊明是一个率真感性的人。
千百年来,文人的道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进则治国兼济天下,要么退则养性独善其身。在陶渊明以前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冲着第一条路去的。他们热衷于功名。学而优则仕,不当官似乎就不是个成功的文人。他们有着伟大的理想,野心勃勃,想干一番宏大的事业。于是他们寒窗苦读,满腹经书,满脑子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早年的陶渊明也不能免俗。他幼年时家道就已中落,生活十分清贫,也想通过仕途改变现状,于是乎怀着单纯的理想在漫漫仕途之路忙碌奔走,虽饱读诗书,颇具为官之才,然“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先后只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低级官员,而且都是如蜻蜓点水一般,未及温热便草草退了下来,最后做到彭泽县令,时日稍长些,大概八十多天吧,可是又因为他的书卷气太浓而无法接受为官的游戏规则,他终于不由得发出了一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挂印辞官,结束了那令人诅咒的仕途生涯,回到家乡,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南山之下,东篱之旁,几间草屋;屋后植榆柳,庭前种桃李;院内几簇菊花,院前一道用竹子做成的篱笆;山上还有三分薄田。这散发着淡淡原始清香的幽静之地就是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蜗居。面对着清幽的田园,陶翁潜心于“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偶尔回想起已往的官场生活,他还会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是啊,一个原本就没有迁就世俗的个性,生而就酷爱山川自然的人,却让他做不喜欢做的,让他听不喜欢听的,让他说不喜欢说的,以致于那志气高扬的灵魂还要堕落在肮脏的红尘俗事中,这岂是他所能容忍的?难怪他将尔虞我诈的官场称为“尘网”将踏上仕宦生涯称为“误落”由此可看出陶翁懊悔之深。
陶渊明把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活比作一只留恋山林的笼中鸟,比作一条思念宁静水潭的池中鱼。归田之后的他则成了一只远离尘网的自由的飞鸟,成了一只远离世俗的悠闲的游鱼。此时的诗歌处处显示出他的豁达乐观和隐逸后恬淡怡然的心态:有“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洒脱舒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欢;”的超凡脱俗;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恬淡闲适回归自然之后的诗人是何等的轻松愉快啊!此后他的心思放在了田园里“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总担心野草过盛遮蔽了豆苗,总忧愁风雨失调使他丰收无望
斗转星移,时光的车轮碾出了他额头上的斑斑皱纹,岁月的风霜吹白了他两鬓的缕缕青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老农,而他却依然故我地安贫守贱,心态是那样的平静坦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他的命运如同最卑贱的蝼蚁,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依旧落了个“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穷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凄凉虽时常伴随着他,然则他依旧不隳清高之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避开了政治和官场。他飞翔的思绪,依旧寄托于自然和田园---洁净馨香的气体,悠然自在的流水,晨曦雾蔼中浮动的暗香之中
陶渊明是聪明的。他并不像前辈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固执,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扭转滚滚向前的社会车轮。生活的清苦非但没有对他高尚的精神产生丝毫的影响,他让自己最大体验人生的快乐情趣。他在自然的怀抱中开辟出一条诗意化的文人处世之道。
不管世态如何险恶,南山脚下的陶渊明,蓬门柴扉里,于荒野空旷之中,其内心逐渐充实丰富,犹如秋天的长空广阔辽远。晚上,在油灯微弱的光亮之下,他悠然地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庆幸自己昔日的逃离,心儿像一只飞鸟自由自在地在枝条上轻盈跳跃,尽情地歌唱自己那份惬意,于是,一首首淡雅清新真率而又生趣盎然的诗篇便从老翁的笔端倾泻而出。他的诗文朴实无华,如同清风吹过原野。就这样,以他农民化的热血,在平淡的田间生活中陶冶出一串串清新自然诗行,登上了五言古诗的高峰。
诚然,闲适淡然的陶渊明已然成为中国文人所仰慕的一座雕像,一个清高的样板。不过,这似乎是与现有社会秩序相对峙的一种生活态度,这似乎是与滚滚红尘相冲突的一种生活方式。曾几何时,多少文人,当他们在为功名利禄忙碌奔波而倍感身心疲惫的时,就时常想起陶翁的诗句,羡慕诗中那溪水潺潺、芳草萋萋的世外桃源,渴望过着悠然闲适生活,他们选择归隐的;可是社会稍稍安定,时局出现转机,他们内心就又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起来。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真正像陶翁这样归田之后就永不复出呢?
晚风习习,夜柔如水。
抬头望见几颗星星在寥廓的天幕布上闪烁着。遥想那翠竹摇曳葛藤俯仰的桃园,此时也该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了吧?岁月渐渐地模糊了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日子像南山的林木,悄悄地苍老了。“躬耕田垄”、“采菊东篱”的“悠然”也成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模糊的剪影。桃花园却依旧是一种范式,成了一个阶层人的向往;陶渊明依旧是一种象征,成了世代文人景仰的清高之样板。
写于2005年11月
菊花盛开的秋夜,我手捧陶渊明的诗卷,正有滋有味地读着,不经意间的一抬头,便看到远处一脉隐隐约约的山影,于是就幻想出陶翁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朦胧中似乎还能看见一个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肩荷锄头的清瘦的诗人正从山上悠然而下,走进了辉煌的中国文化史,走出了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清高之样板。
陶渊明是一个率真感性的人。
千百年来,文人的道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进则治国兼济天下,要么退则养性独善其身。在陶渊明以前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冲着第一条路去的。他们热衷于功名。学而优则仕,不当官似乎就不是个成功的文人。他们有着伟大的理想,野心勃勃,想干一番宏大的事业。于是他们寒窗苦读,满腹经书,满脑子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早年的陶渊明也不能免俗。他幼年时家道就已中落,生活十分清贫,也想通过仕途改变现状,于是乎怀着单纯的理想在漫漫仕途之路忙碌奔走,虽饱读诗书,颇具为官之才,然“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先后只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低级官员,而且都是如蜻蜓点水一般,未及温热便草草退了下来,最后做到彭泽县令,时日稍长些,大概八十多天吧,可是又因为他的书卷气太浓而无法接受为官的游戏规则,他终于不由得发出了一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挂印辞官,结束了那令人诅咒的仕途生涯,回到家乡,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南山之下,东篱之旁,几间草屋;屋后植榆柳,庭前种桃李;院内几簇菊花,院前一道用竹子做成的篱笆;山上还有三分薄田。这散发着淡淡原始清香的幽静之地就是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蜗居。面对着清幽的田园,陶翁潜心于“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偶尔回想起已往的官场生活,他还会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是啊,一个原本就没有迁就世俗的个性,生而就酷爱山川自然的人,却让他做不喜欢做的,让他听不喜欢听的,让他说不喜欢说的,以致于那志气高扬的灵魂还要堕落在肮脏的红尘俗事中,这岂是他所能容忍的?难怪他将尔虞我诈的官场称为“尘网”将踏上仕宦生涯称为“误落”由此可看出陶翁懊悔之深。
陶渊明把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活比作一只留恋山林的笼中鸟,比作一条思念宁静水潭的池中鱼。归田之后的他则成了一只远离尘网的自由的飞鸟,成了一只远离世俗的悠闲的游鱼。此时的诗歌处处显示出他的豁达乐观和隐逸后恬淡怡然的心态:有“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洒脱舒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欢;”的超凡脱俗;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恬淡闲适回归自然之后的诗人是何等的轻松愉快啊!此后他的心思放在了田园里“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总担心野草过盛遮蔽了豆苗,总忧愁风雨失调使他丰收无望
斗转星移,时光的车轮碾出了他额头上的斑斑皱纹,岁月的风霜吹白了他两鬓的缕缕青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老农,而他却依然故我地安贫守贱,心态是那样的平静坦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他的命运如同最卑贱的蝼蚁,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依旧落了个“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穷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凄凉虽时常伴随着他,然则他依旧不隳清高之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避开了政治和官场。他飞翔的思绪,依旧寄托于自然和田园---洁净馨香的气体,悠然自在的流水,晨曦雾蔼中浮动的暗香之中
陶渊明是聪明的。他并不像前辈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固执,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扭转滚滚向前的社会车轮。生活的清苦非但没有对他高尚的精神产生丝毫的影响,他让自己最大体验人生的快乐情趣。他在自然的怀抱中开辟出一条诗意化的文人处世之道。
不管世态如何险恶,南山脚下的陶渊明,蓬门柴扉里,于荒野空旷之中,其内心逐渐充实丰富,犹如秋天的长空广阔辽远。晚上,在油灯微弱的光亮之下,他悠然地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庆幸自己昔日的逃离,心儿像一只飞鸟自由自在地在枝条上轻盈跳跃,尽情地歌唱自己那份惬意,于是,一首首淡雅清新真率而又生趣盎然的诗篇便从老翁的笔端倾泻而出。他的诗文朴实无华,如同清风吹过原野。就这样,以他农民化的热血,在平淡的田间生活中陶冶出一串串清新自然诗行,登上了五言古诗的高峰。
诚然,闲适淡然的陶渊明已然成为中国文人所仰慕的一座雕像,一个清高的样板。不过,这似乎是与现有社会秩序相对峙的一种生活态度,这似乎是与滚滚红尘相冲突的一种生活方式。曾几何时,多少文人,当他们在为功名利禄忙碌奔波而倍感身心疲惫的时,就时常想起陶翁的诗句,羡慕诗中那溪水潺潺、芳草萋萋的世外桃源,渴望过着悠然闲适生活,他们选择归隐的;可是社会稍稍安定,时局出现转机,他们内心就又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起来。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真正像陶翁这样归田之后就永不复出呢?
晚风习习,夜柔如水。
抬头望见几颗星星在寥廓的天幕布上闪烁着。遥想那翠竹摇曳葛藤俯仰的桃园,此时也该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了吧?岁月渐渐地模糊了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日子像南山的林木,悄悄地苍老了。“躬耕田垄”、“采菊东篱”的“悠然”也成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模糊的剪影。桃花园却依旧是一种范式,成了一个阶层人的向往;陶渊明依旧是一种象征,成了世代文人景仰的清高之样板。
写于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