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重回80当大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计出货也有四五千万之多,只不过这个数据是持续到80年代末、SFC即将出现时累计完成的,也就是从84年卖到90年,累计卖了这么多,折算下来大约每1年半完成1000万增量。
不过因为摩尔定律,电子设备的加权物价是逐步下降的,肯定是越到后来消费者觉得越便宜、卖得越多,所以这个曲线并不是平均增长,后段会有一个加速。
顾骜的天鲲做到20个月破1000万,已经非常不错了,比另一个时空的任天堂同期还要好。更何况因为顾骜的出现,本时空家用游戏机市场的竞争激烈度,一开始是比另一个世界强的——原本只有任天堂大战世嘉,顾骜出现后却变成了三方大战,还是顾骜废了不少手脚和斡旋,把世嘉打残后,连横合纵把世嘉弄出了圈子,实属不易。
在游戏机业绩如此稳健的情况下,略微拖一拖产能、向新起步的CD随身听倾斜一下,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是一片新的蓝海,要赶快圈地。
……
铺开了CD随身听的市场后,顾骜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变现。
因为光靠卖CD机,着实是没什么赚头的。
在索尼的台式机CDP-101定价600美元的时候,天鲲的DISC-MAN裸机售价198,这是价格杀手级别的定价。
可以说,目前每月15~20万的出货,完全是靠“小型便携式就该是便宜货,很划算”这个深入人心的定位拿到的。
历史上索尼公司刚做D50随身听的时候,也是不赚钱的,出井伸之甚至是做好了“先亏一年多,等摩尔定律和工艺提升后降低成本,后面再慢慢赚”的打算。
顾骜现在卖CD机也是不赚钱的,只是占住“天鲲是世界上第一个做CD随身听”的这个江湖地位和名望,把品牌扩散出去。
如果今天天鲲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这个数据就会非常好看:公司可以把销量、营业额这些数据都放到公司报表里,画饼告诉股民们“虽然现在没利润,但凭着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百分比,过两年我们会有多赚,所以你们要提前买进股票等着两年后分红”。
这样一来,公司现在就能立刻收到因为两三年后预期大好带来的利益。
但天鲲还不是上市公司,哪怕是即将拆分的“天鲲音乐”都还没上呢。所以顾骜不甘心白等未来的利润预期,他决定现在就先制造点纯利润现金流。
他选择了把史育朱这个Y壶再拿出来用一用,去找环球唱片和华纳唱片谈判。
谈判的理由,当然是“贵公司都才刚刚介入CD唱片发行行业,难道不希望天鲲的CD随身听在销售时,搭售套餐里捆绑贵公司歌手的专辑么”?
众所周知,CD是82年出现的,虽然在CD出现之前,华纳和环球的音乐公司也已经叫“唱片公司”,但那时候它们指的“唱片”是黑胶唱片。
另外如果不讲究音质的话,它们也录磁带卖。
而CD唱片,本来就是83年开始,环球和华纳才逐步尝试的。因为技术专利授权拿的时候磕磕绊绊,它们的起步肯定是不如宝丽金这种技术标准第一方地位的公司快的。
也不如已经在跟索尼有媾合趋势的哥伦比亚唱片快。
顾骜之所以宁可让买方竞争激烈程度下降一些、少一家供应商竞争,也不去找哥伦比亚,就是因为想跟盛田昭夫保持更久的和睦,不想和索尼翻脸。
他知道哥伦比亚系已经是盛田昭夫的禁脔了,虽然历史上还要过一年才会被索尼正式收购,但既然划分了江湖地盘,那就遵守吧。
顾骜复制了索尼跟哥伦比亚目前合作的模式,找上环球和华纳,争取收个几个美元的好处费,帮忙捆绑套餐。
华纳和环球果然也是上钩的。
顾骜是目前低价CD播放器市场的唯一占领者,而第一次买CD机的消费者,是必然要顺手买几张CD回去听的,不然光有机器没有碟不是成摆设了么。
因此CD机搭售CD的转化率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顾骜卖CD随身听的时候,让经销商出“迈克尔杰克逊套餐”、“麦当娜套餐”,拿几张这些歌手的CD做个优惠,愿意买单的消费者会非常多,还会觉得便民。
美国的音乐还是比较昂贵的,80年代初,一张新发行的黑胶唱片的售价都能有20~30美元——谁让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呢。
CD作为刚出现的新技术,暂时是卖得比黑胶还贵的,只有未来黑胶绝版了,才因为收藏和稀有而变得更值钱。
于是环球音乐甚至答应了顾骜“一台CD随身听搭售3张环球系的CD组成套餐,环球方面给每张碟5美元的渠道加盟费”。
华纳唱片给到了6美元。
这样的出价,环球和华纳卖这部分CD唱片时,基本上也处在不怎么赚钱的状态了,但他们想得也很透彻:CD音乐是才出现了一年多的新玩意儿,占住坑圈住地盘最重要,暂时赚不赚钱不重要。
天鲲不是上市公司,华纳和环球可是上市公司。天鲲画不了的远景预期饼,华纳和环球是可以画的。
这样一来,顾骜在机器不赚钱的情况下,硬生生靠搭售碟片的套餐,从唱片公司那里捞到了每台15~20美元的额外纯利润。
计出货也有四五千万之多,只不过这个数据是持续到80年代末、SFC即将出现时累计完成的,也就是从84年卖到90年,累计卖了这么多,折算下来大约每1年半完成1000万增量。
不过因为摩尔定律,电子设备的加权物价是逐步下降的,肯定是越到后来消费者觉得越便宜、卖得越多,所以这个曲线并不是平均增长,后段会有一个加速。
顾骜的天鲲做到20个月破1000万,已经非常不错了,比另一个时空的任天堂同期还要好。更何况因为顾骜的出现,本时空家用游戏机市场的竞争激烈度,一开始是比另一个世界强的——原本只有任天堂大战世嘉,顾骜出现后却变成了三方大战,还是顾骜废了不少手脚和斡旋,把世嘉打残后,连横合纵把世嘉弄出了圈子,实属不易。
在游戏机业绩如此稳健的情况下,略微拖一拖产能、向新起步的CD随身听倾斜一下,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是一片新的蓝海,要赶快圈地。
……
铺开了CD随身听的市场后,顾骜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变现。
因为光靠卖CD机,着实是没什么赚头的。
在索尼的台式机CDP-101定价600美元的时候,天鲲的DISC-MAN裸机售价198,这是价格杀手级别的定价。
可以说,目前每月15~20万的出货,完全是靠“小型便携式就该是便宜货,很划算”这个深入人心的定位拿到的。
历史上索尼公司刚做D50随身听的时候,也是不赚钱的,出井伸之甚至是做好了“先亏一年多,等摩尔定律和工艺提升后降低成本,后面再慢慢赚”的打算。
顾骜现在卖CD机也是不赚钱的,只是占住“天鲲是世界上第一个做CD随身听”的这个江湖地位和名望,把品牌扩散出去。
如果今天天鲲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这个数据就会非常好看:公司可以把销量、营业额这些数据都放到公司报表里,画饼告诉股民们“虽然现在没利润,但凭着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百分比,过两年我们会有多赚,所以你们要提前买进股票等着两年后分红”。
这样一来,公司现在就能立刻收到因为两三年后预期大好带来的利益。
但天鲲还不是上市公司,哪怕是即将拆分的“天鲲音乐”都还没上呢。所以顾骜不甘心白等未来的利润预期,他决定现在就先制造点纯利润现金流。
他选择了把史育朱这个Y壶再拿出来用一用,去找环球唱片和华纳唱片谈判。
谈判的理由,当然是“贵公司都才刚刚介入CD唱片发行行业,难道不希望天鲲的CD随身听在销售时,搭售套餐里捆绑贵公司歌手的专辑么”?
众所周知,CD是82年出现的,虽然在CD出现之前,华纳和环球的音乐公司也已经叫“唱片公司”,但那时候它们指的“唱片”是黑胶唱片。
另外如果不讲究音质的话,它们也录磁带卖。
而CD唱片,本来就是83年开始,环球和华纳才逐步尝试的。因为技术专利授权拿的时候磕磕绊绊,它们的起步肯定是不如宝丽金这种技术标准第一方地位的公司快的。
也不如已经在跟索尼有媾合趋势的哥伦比亚唱片快。
顾骜之所以宁可让买方竞争激烈程度下降一些、少一家供应商竞争,也不去找哥伦比亚,就是因为想跟盛田昭夫保持更久的和睦,不想和索尼翻脸。
他知道哥伦比亚系已经是盛田昭夫的禁脔了,虽然历史上还要过一年才会被索尼正式收购,但既然划分了江湖地盘,那就遵守吧。
顾骜复制了索尼跟哥伦比亚目前合作的模式,找上环球和华纳,争取收个几个美元的好处费,帮忙捆绑套餐。
华纳和环球果然也是上钩的。
顾骜是目前低价CD播放器市场的唯一占领者,而第一次买CD机的消费者,是必然要顺手买几张CD回去听的,不然光有机器没有碟不是成摆设了么。
因此CD机搭售CD的转化率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顾骜卖CD随身听的时候,让经销商出“迈克尔杰克逊套餐”、“麦当娜套餐”,拿几张这些歌手的CD做个优惠,愿意买单的消费者会非常多,还会觉得便民。
美国的音乐还是比较昂贵的,80年代初,一张新发行的黑胶唱片的售价都能有20~30美元——谁让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呢。
CD作为刚出现的新技术,暂时是卖得比黑胶还贵的,只有未来黑胶绝版了,才因为收藏和稀有而变得更值钱。
于是环球音乐甚至答应了顾骜“一台CD随身听搭售3张环球系的CD组成套餐,环球方面给每张碟5美元的渠道加盟费”。
华纳唱片给到了6美元。
这样的出价,环球和华纳卖这部分CD唱片时,基本上也处在不怎么赚钱的状态了,但他们想得也很透彻:CD音乐是才出现了一年多的新玩意儿,占住坑圈住地盘最重要,暂时赚不赚钱不重要。
天鲲不是上市公司,华纳和环球可是上市公司。天鲲画不了的远景预期饼,华纳和环球是可以画的。
这样一来,顾骜在机器不赚钱的情况下,硬生生靠搭售碟片的套餐,从唱片公司那里捞到了每台15~20美元的额外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