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考成法上得到内阁其他人的认可,所以大家纵然在小事上各有异议,大方向上却很有默契地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朱翊钧也开始从军队下手。
自从戚继光那本《练兵纪要》刊印出来,发放全国军队将领之后,他自己也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直到能把书倒背如流为止,并且要求驻边将领将自己在带兵过程中的心得也写成条陈,上呈御前。
每个武将带兵的经验都不一样,但这里头也不乏对军事一窍不通,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人,东西写上来,是龙是虫,是抄兵书的还是自己体会的,皇帝对照着看,又找来久经沙场的兵部尚书杨博一起研究,也能挖出不少浑水摸鱼的蛀虫。
熟悉军事,了解军事,是为了在战争一起的时候,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至于被人欺瞒,两眼一抹黑,很容易闹出笑话,而且身为皇帝,也是军队最高统帅,理应拥有武将的拥戴,但如果你没有本事,就算因为地位的缘故而不得不让人屈服,也终究达不到打动人心,让人心服口服的效果。
从小受赵肃熏陶的朱翊钧很明白这一点,而且身体力行,每天起码要花上两个时辰亲自参与京营禁军的操练,有时甚至亲自下场与将士一起训练比划。为此内阁不少人,包括张居正都强烈反对,认为天子不该和士兵厮混在一起,有失身份,但赵肃独排众议,与兵部尚书杨博一起,支持皇帝这样的行为。
实际上,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朱翊钧不怕吃苦和一视同仁,得到了京营中不少将士的拥护,而皇帝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也想出了不少办法,用来提拔有才能的人,淘汰在军队里混日子的。
为了让皇帝能够更加熟悉地形地貌和战场上的情况,赵肃让工部又做了蓟州和宣大两地的沙盘,而这个时期,在戚继光手下当兵的贺子重,也会经常与朱翊钧书信往来,跟他描述一些实际情况。
当然,要指望贺子重的书法和文笔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皇帝经常会在信中看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别字和病句。
这就又让朱翊钧发现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提高军队士兵的文化水平。
在明朝当武将有几种途径,一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外放,像谭纶。二是世袭武职,像戚继光。三是通过武举授职,一步步升上去,像毛文龙。四是虽然没什么文化水平,但是跟着老大打天下,后来老大成了皇帝,下面的人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了。
如今第四种情况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明朝武将一般都要识字的,但是对士兵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明朝士兵的地位极其低下,加上国库空虚,常常拿不出军饷发放,一支连吃都吃不饱,也没有任何信仰的军队,怎么能指望他们打赢战?
戚继光之所以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给了士兵足粮足饷,而且定下严格军纪,这才有了名震天下的戚家军。朱翊钧想改革军队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就要先从清点军队人数,和发放足额军饷开始。
清点全国军队人数,是为了防止克扣军饷,吃空饷的情况,发放足额军饷,则是让士兵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
再然后,就是对五品以上武将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军事知识,对防地的了解,每月的操练规定,并派人实地验收等,以免这些人时日一久,不思进取,敌人一来连打都不用打,就直接逃跑了。
最后则是对普通士兵文化水平的普及,朱翊钧原先的想法是让武将直接给士兵授课,但赵肃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那些在考成法中不幸落马的革职官员去教士兵识字,戴罪立功,一年之后考核士兵,如果全部考核通过了,说明这些人教得好,可以考虑让他们重新为官,如果士兵考核没通过,那不好意思,再派个人来,反正朝廷里每年因为工作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人不知凡几,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人选。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一步步来的,光是清点军队人数这件事情,就进行了大半年,一直到万历二年春天才基本完成,其中还包括淘汰一些老弱病残,或者根本不存在,却在军队里占空饷的名额。
这段时间内,人人忙得脚不沾地,内阁阁老们一天十二个时辰,几乎有十个时辰是在内阁里度过的,有时候困了就直接倒在内阁里间的小屋子里歇会。
为了提高效率,皇帝也索性把办公场所暂时搬到内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天待在这里,才发现内阁的环境是多么简陋,一想到赵肃,哦不,是所有阁老每天就在这种环境下办公,朱翊钧二话不说,下令扩充内阁,重新整修。
考成法上得到内阁其他人的认可,所以大家纵然在小事上各有异议,大方向上却很有默契地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朱翊钧也开始从军队下手。
自从戚继光那本《练兵纪要》刊印出来,发放全国军队将领之后,他自己也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直到能把书倒背如流为止,并且要求驻边将领将自己在带兵过程中的心得也写成条陈,上呈御前。
每个武将带兵的经验都不一样,但这里头也不乏对军事一窍不通,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人,东西写上来,是龙是虫,是抄兵书的还是自己体会的,皇帝对照着看,又找来久经沙场的兵部尚书杨博一起研究,也能挖出不少浑水摸鱼的蛀虫。
熟悉军事,了解军事,是为了在战争一起的时候,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至于被人欺瞒,两眼一抹黑,很容易闹出笑话,而且身为皇帝,也是军队最高统帅,理应拥有武将的拥戴,但如果你没有本事,就算因为地位的缘故而不得不让人屈服,也终究达不到打动人心,让人心服口服的效果。
从小受赵肃熏陶的朱翊钧很明白这一点,而且身体力行,每天起码要花上两个时辰亲自参与京营禁军的操练,有时甚至亲自下场与将士一起训练比划。为此内阁不少人,包括张居正都强烈反对,认为天子不该和士兵厮混在一起,有失身份,但赵肃独排众议,与兵部尚书杨博一起,支持皇帝这样的行为。
实际上,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朱翊钧不怕吃苦和一视同仁,得到了京营中不少将士的拥护,而皇帝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也想出了不少办法,用来提拔有才能的人,淘汰在军队里混日子的。
为了让皇帝能够更加熟悉地形地貌和战场上的情况,赵肃让工部又做了蓟州和宣大两地的沙盘,而这个时期,在戚继光手下当兵的贺子重,也会经常与朱翊钧书信往来,跟他描述一些实际情况。
当然,要指望贺子重的书法和文笔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皇帝经常会在信中看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别字和病句。
这就又让朱翊钧发现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提高军队士兵的文化水平。
在明朝当武将有几种途径,一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外放,像谭纶。二是世袭武职,像戚继光。三是通过武举授职,一步步升上去,像毛文龙。四是虽然没什么文化水平,但是跟着老大打天下,后来老大成了皇帝,下面的人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了。
如今第四种情况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明朝武将一般都要识字的,但是对士兵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明朝士兵的地位极其低下,加上国库空虚,常常拿不出军饷发放,一支连吃都吃不饱,也没有任何信仰的军队,怎么能指望他们打赢战?
戚继光之所以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给了士兵足粮足饷,而且定下严格军纪,这才有了名震天下的戚家军。朱翊钧想改革军队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就要先从清点军队人数,和发放足额军饷开始。
清点全国军队人数,是为了防止克扣军饷,吃空饷的情况,发放足额军饷,则是让士兵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
再然后,就是对五品以上武将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军事知识,对防地的了解,每月的操练规定,并派人实地验收等,以免这些人时日一久,不思进取,敌人一来连打都不用打,就直接逃跑了。
最后则是对普通士兵文化水平的普及,朱翊钧原先的想法是让武将直接给士兵授课,但赵肃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那些在考成法中不幸落马的革职官员去教士兵识字,戴罪立功,一年之后考核士兵,如果全部考核通过了,说明这些人教得好,可以考虑让他们重新为官,如果士兵考核没通过,那不好意思,再派个人来,反正朝廷里每年因为工作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人不知凡几,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人选。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一步步来的,光是清点军队人数这件事情,就进行了大半年,一直到万历二年春天才基本完成,其中还包括淘汰一些老弱病残,或者根本不存在,却在军队里占空饷的名额。
这段时间内,人人忙得脚不沾地,内阁阁老们一天十二个时辰,几乎有十个时辰是在内阁里度过的,有时候困了就直接倒在内阁里间的小屋子里歇会。
为了提高效率,皇帝也索性把办公场所暂时搬到内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天待在这里,才发现内阁的环境是多么简陋,一想到赵肃,哦不,是所有阁老每天就在这种环境下办公,朱翊钧二话不说,下令扩充内阁,重新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