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翊钧一身樱草色直裰, 系着白玉腰带,看模样便知又是微服出宫, 只是实在风流出色,即使寻常服饰站在那里, 也比旁人耀眼许多。
赵肃见他一脸无辜,脸上只差没写着“真的是偶遇”几个字,不由起了调笑的心思。
“公子是出来买糖葫芦的?买够二十根没有?”
朱翊钧早就从他口中得知自己小时候的糗事,闻言也笑道:“碰巧忘了带钱,还好撞上你们,看来这二十根糖葫芦的银钱,还得你来出!”
旁边赵耘见了朱翊钧, 想也不想, 张口就喊:“皇……”帝哥哥!
剩余的三个字在赵肃的手掌中消音,他委屈地瞅着父亲。
“唤万公子。”
赵耕更机灵些,马上跟着父亲喊:“万公子好!”
朱翊钧咳了一声:“这有些生疏了,也不是外人, 喊叔叔便可。”
叔叔?
兴许是他的模样怎么都不像叔字辈, 两个小娃娃瞅了瞅满脸胡子的沧桑小贩,又瞅了瞅朱翊钧,眼睛里写着怀疑。
赵肃强忍笑意:“还是唤大哥吧,万大哥。”
“万大哥好!”
小孩子脆生生的声音无法弥补皇帝心里的失落。
他不就是不想落肃肃一辈而已,有这么难么?
逛了会儿街,拎了一大堆东西,全是小孩们指名要的糖果玩意, 直到赵吉两手差点提不过来,赵耕和赵耘才终于觉得累了,几人便去了临近的茶楼歇脚。
上元灯节,京城里家家都出来看灯,连茶楼里也人满为患,二楼雅座早就被订满了,只有一楼大厅,刚送走一拨茶客,空出几桌来,赵肃几人连同跟在皇帝身边的便装侍卫们一去,立时坐得满满的。
茶楼里不比外头安静,店小二提着茶壶点心四处吆喝,加上此起彼伏的说话声,熙熙攘攘,嘈杂不休,乍一望去,还有不少书生打扮的茶客,在那里清谈辩论。
赵肃聆听了一会儿,叹道:“一年又一年,又该到会试了!”
朱翊钧低笑一声:“可惜你当年中探花的风光,我没能见着,俊俏赵郎,风流探花,据说曾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赵肃睇他:“这客栈里年轻才俊也不少,您不妨先物色物色。”
这似笑非笑的一眼,或许无心,却是风流内蕴,华彩天成,看得朱翊钧心头一荡。
“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两人的座位紧挨着,又离得极近,这句话只有彼此听见,赵肃也不知自己怎了,平素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此刻居然被说得脸上一热。
朱翊钧深谙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暗自一笑,浅尝辄止。
隔壁几桌的辩论之声越来越大,就连赵肃他们想刻意忽视也不行。
书生几人,有二十几岁的年纪,也有三四十的,但看起来都一脸意气风发,无疑是此番进京参与会试的举子,神情之中挥斥方遒,多是对未来前程的信心。
明代书院林立,自有王氏心学之后,加上海禁一开,商业兴起,民间议政的氛围也越加开放,如雨后春笋,什么论调都冒出头来,颇有百花争鸣的架势。
会试将近,天下学子云集京城,除了金榜题名,谁都想在考试前先博个名头出来,这样的话,能高中当然最好,就算不能,起码也名声在外,于前程有利,再说文人相轻,书生意气,碰到一块了,不让他们说上几句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的茶楼,自然没有什么“莫谈国事”的规矩,相反,茶楼老板们还会专门辟出一块地方,可以让这些学子辩论,旁边供看热闹的旁听,以招徕生意。
在赵肃看来,这些争论无非也是在儒家框架下,程朱理学、王门心学等几门学问的辩论,而不是像先秦战国那般诸子百家逐鹿天下的氛围。
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深入人心,这不是不好,一种学说的盛行,不乏统治者的扶植,也有它本身的必然趋势,但是一条路子走到黑,难免就会失之偏狭,唯我独尊久了,也会失去进取的锐志,纵观明清的思想家学问家,十个手指头也就数完了,左右不过是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王夫之几个。
说白了,现在的学术之争,就像小孩... -->>
朱翊钧一身樱草色直裰, 系着白玉腰带,看模样便知又是微服出宫, 只是实在风流出色,即使寻常服饰站在那里, 也比旁人耀眼许多。
赵肃见他一脸无辜,脸上只差没写着“真的是偶遇”几个字,不由起了调笑的心思。
“公子是出来买糖葫芦的?买够二十根没有?”
朱翊钧早就从他口中得知自己小时候的糗事,闻言也笑道:“碰巧忘了带钱,还好撞上你们,看来这二十根糖葫芦的银钱,还得你来出!”
旁边赵耘见了朱翊钧, 想也不想, 张口就喊:“皇……”帝哥哥!
剩余的三个字在赵肃的手掌中消音,他委屈地瞅着父亲。
“唤万公子。”
赵耕更机灵些,马上跟着父亲喊:“万公子好!”
朱翊钧咳了一声:“这有些生疏了,也不是外人, 喊叔叔便可。”
叔叔?
兴许是他的模样怎么都不像叔字辈, 两个小娃娃瞅了瞅满脸胡子的沧桑小贩,又瞅了瞅朱翊钧,眼睛里写着怀疑。
赵肃强忍笑意:“还是唤大哥吧,万大哥。”
“万大哥好!”
小孩子脆生生的声音无法弥补皇帝心里的失落。
他不就是不想落肃肃一辈而已,有这么难么?
逛了会儿街,拎了一大堆东西,全是小孩们指名要的糖果玩意, 直到赵吉两手差点提不过来,赵耕和赵耘才终于觉得累了,几人便去了临近的茶楼歇脚。
上元灯节,京城里家家都出来看灯,连茶楼里也人满为患,二楼雅座早就被订满了,只有一楼大厅,刚送走一拨茶客,空出几桌来,赵肃几人连同跟在皇帝身边的便装侍卫们一去,立时坐得满满的。
茶楼里不比外头安静,店小二提着茶壶点心四处吆喝,加上此起彼伏的说话声,熙熙攘攘,嘈杂不休,乍一望去,还有不少书生打扮的茶客,在那里清谈辩论。
赵肃聆听了一会儿,叹道:“一年又一年,又该到会试了!”
朱翊钧低笑一声:“可惜你当年中探花的风光,我没能见着,俊俏赵郎,风流探花,据说曾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赵肃睇他:“这客栈里年轻才俊也不少,您不妨先物色物色。”
这似笑非笑的一眼,或许无心,却是风流内蕴,华彩天成,看得朱翊钧心头一荡。
“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两人的座位紧挨着,又离得极近,这句话只有彼此听见,赵肃也不知自己怎了,平素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此刻居然被说得脸上一热。
朱翊钧深谙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暗自一笑,浅尝辄止。
隔壁几桌的辩论之声越来越大,就连赵肃他们想刻意忽视也不行。
书生几人,有二十几岁的年纪,也有三四十的,但看起来都一脸意气风发,无疑是此番进京参与会试的举子,神情之中挥斥方遒,多是对未来前程的信心。
明代书院林立,自有王氏心学之后,加上海禁一开,商业兴起,民间议政的氛围也越加开放,如雨后春笋,什么论调都冒出头来,颇有百花争鸣的架势。
会试将近,天下学子云集京城,除了金榜题名,谁都想在考试前先博个名头出来,这样的话,能高中当然最好,就算不能,起码也名声在外,于前程有利,再说文人相轻,书生意气,碰到一块了,不让他们说上几句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的茶楼,自然没有什么“莫谈国事”的规矩,相反,茶楼老板们还会专门辟出一块地方,可以让这些学子辩论,旁边供看热闹的旁听,以招徕生意。
在赵肃看来,这些争论无非也是在儒家框架下,程朱理学、王门心学等几门学问的辩论,而不是像先秦战国那般诸子百家逐鹿天下的氛围。
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深入人心,这不是不好,一种学说的盛行,不乏统治者的扶植,也有它本身的必然趋势,但是一条路子走到黑,难免就会失之偏狭,唯我独尊久了,也会失去进取的锐志,纵观明清的思想家学问家,十个手指头也就数完了,左右不过是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王夫之几个。
说白了,现在的学术之争,就像小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