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百媚千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酸雨有好处;只要受到愚弄的人碍着面子不愿承认,还要把道出常识的人至于死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不可能自信。”
“不知道中国还有人没能解决温饱,不知道当年的大跃进带来饥荒,城里人的粮食是从饿死的种地人口中夺来的;我不知道街头乞讨的人也有辛酸的眼泪;更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究竟有多少民族的精英带着冤屈永远的沉默下去。当我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相信着学校的教诲,书本的告知,媒体的宣传,相信我们国泰民安,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时候我的确自信过。”
“在我不自信了,反而踏实了很多,并不觉得承认这一点有什么不好。至少不自信的人更有可能以谦卑的姿态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是傲慢的甩张钞票扬长而去。或许,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更愿意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把这片土地看得细致,才更有可能对过去种种违背常理,盲目乐观,粗暴残忍的做法进行反思。对自己国家民族不自信,恰恰不是站在云端看风景的姿态,真正的爱国者,一定会和一株健康的植物一样,永远依赖扎根的土地。”
我常常疑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淡漠的,读不懂古文就可以看出,我们和传统文化断裂有多深,是一旦与人争执起来,们却总要咬紧民族自豪感不放,佛对自己的民族不自信就十恶不赦。终于,叔本华的一席话警醒了我:“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骄傲,那正说明他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去求助于他和他的千百万同胞共同分享的那份资本。一无所有的傻瓜,把他所属的民族当作一个最后的依靠,并为之骄傲,他准备竭尽全力并且乐意去捍卫民族所有的阴暗面,而且以此来弥补他自己的不足。”原来我们空洞的民族自豪感只是为了维持自己虚弱的自信,我们实在太懦弱了,竟然连直视自己的内心的勇气都没有。
关于鲁迅
提到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自身的反省,实在不能不说到鲁迅先生。。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大意是:世界史上优秀的民族在灾难之后,都能从灵魂的拷问中生起一座座文学和哲学的颠峰。没有卢梭的忏悔录,就没有18世纪法国浪漫文学的先河;没有托尔斯泰从忏悔走向复活,就没有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功;没有萨特对沦陷时期巴黎知识分子群的恶心,就没有20世纪西欧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双向丰收。可是我们的民族不是也有鲁迅先生吗,鲁迅对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审视和解剖难道还不够深刻,为什么鲁迅死后还和身前一样寂寞,没有一个能够站上他肩头继续向高处攀缘的接班人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民族还不算优秀,我们为孕育精英所准备的土壤还不够肥沃。
我曾经计划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好好来读先生的著作,想写一点心得体会,可是直到开学都没有写下一个字。阅读鲁迅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太年轻,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太安逸,我距离苦难有多远,距离先生就有多远。二十年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让我在痛苦洗礼的文字面前看到了自己的软弱无力。无怪林贤治会说,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身居高位的人,读不懂鲁迅。但是,借着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了,用“铁屋”和“碰壁”这样阴冷的词作比,激愤背后,鲁迅先生是一个多么孤独和绝望的人。他用人格独自担当了对中国的深切绝望,这种绝望感一生都没有消失,甚至一刻都没有减轻过,但是他同样一刻也不愿放弃与绝望的斗争,一刻也不愿放松为绝望的人群寻求新生的可能。从认知上已经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先生从内心的愿望上看到世界的希望;在逻辑上已经无法论证光明的存在的时候,先生用灵魂的祈祷呼唤光明的出现。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先生,你怎么舍得她难过,指出鲁迅一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却深深的辜负了朱安。他没有照顾到这个女人的感觉,让她整整辛酸了一辈子。可是我觉得这样说对先生实在是太苛刻了,鲁迅也是人,也有弱点,他伟大不表示他没有无法承担的重负。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生的爱情都是不幸的,朱安只是年迈母亲的“礼物”为了照顾母亲的心情,不得不与她在没有爱情甚至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完婚。许广平的出现曾经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她为捐躯者捐躯的牺牲精神难能可贵,但是许广平毕竟没能真正理解鲁迅,从先生总是夜里起来独自仰望天空,以及解放后许广平的种种违背先生生前意愿的举措可以看出来。余杰在香草山中提出了一个善意的猜测,认为与鲁迅先生心灵靠得最近的女性应该是萧红,萧红怀念鲁迅的文字远比许广平真切生动,但是先生必须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下去,不能有任何表露。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先生能得到美满爱情的滋养,他的文字或许不至于如此绝望,面对无边黑暗的压迫,或许会更有战斗的力量。只是在那样一个摧残人的年代里,这样的愿望太过于奢侈,十八年的写作,先生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心血榨干了,去世的时候体重只剩下70多斤。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现在还有多少人敢于解剖自己,面对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呢?我就是一个胆怯的人。我不敢保证身在文革中,我不会变成红卫兵中最粗暴的一个,也不敢保证集权在手的时候,我不会和萨达姆一样残忍,自私、胆怯、虚荣、孤傲、狭隘、猜忌、逃避、不宽容,这些恶劣的因子在我身上,一点也不少。怎样克服自己内心的阴暗?刘小枫提出了信仰:“信仰就是毫无所惧的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谢有顺提出了思索:“放弃那些低俗的感受,颓废的经验,做作的文风,而坚持对人类普遍的人性、心灵、正义、爱、由苦难而致的绝望、匮乏、拯救等永恒命题的思索,哪怕是不成熟的思索。”我想这都是有力的方法。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直把它当作自我安慰和自我原谅的遮羞布,就大错特错了。
写到这里字数已经严重超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觉得这20年来自己是在谎言的包围中成长的,我受过的教育是狭隘的,除了一定导向的政治,就是各种有技术无科学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生活服务资讯,告诉我将来有了钱该怎么花。教育没有打算把我塑造成一个健康和完整的人,而我现在想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相信生活中总还有一些事情是值得做的,越不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的事情,越有可能蕴藏生活最本真的意义。
酸雨有好处;只要受到愚弄的人碍着面子不愿承认,还要把道出常识的人至于死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不可能自信。”
“不知道中国还有人没能解决温饱,不知道当年的大跃进带来饥荒,城里人的粮食是从饿死的种地人口中夺来的;我不知道街头乞讨的人也有辛酸的眼泪;更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究竟有多少民族的精英带着冤屈永远的沉默下去。当我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相信着学校的教诲,书本的告知,媒体的宣传,相信我们国泰民安,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时候我的确自信过。”
“在我不自信了,反而踏实了很多,并不觉得承认这一点有什么不好。至少不自信的人更有可能以谦卑的姿态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是傲慢的甩张钞票扬长而去。或许,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更愿意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把这片土地看得细致,才更有可能对过去种种违背常理,盲目乐观,粗暴残忍的做法进行反思。对自己国家民族不自信,恰恰不是站在云端看风景的姿态,真正的爱国者,一定会和一株健康的植物一样,永远依赖扎根的土地。”
我常常疑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淡漠的,读不懂古文就可以看出,我们和传统文化断裂有多深,是一旦与人争执起来,们却总要咬紧民族自豪感不放,佛对自己的民族不自信就十恶不赦。终于,叔本华的一席话警醒了我:“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骄傲,那正说明他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去求助于他和他的千百万同胞共同分享的那份资本。一无所有的傻瓜,把他所属的民族当作一个最后的依靠,并为之骄傲,他准备竭尽全力并且乐意去捍卫民族所有的阴暗面,而且以此来弥补他自己的不足。”原来我们空洞的民族自豪感只是为了维持自己虚弱的自信,我们实在太懦弱了,竟然连直视自己的内心的勇气都没有。
关于鲁迅
提到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自身的反省,实在不能不说到鲁迅先生。。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大意是:世界史上优秀的民族在灾难之后,都能从灵魂的拷问中生起一座座文学和哲学的颠峰。没有卢梭的忏悔录,就没有18世纪法国浪漫文学的先河;没有托尔斯泰从忏悔走向复活,就没有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功;没有萨特对沦陷时期巴黎知识分子群的恶心,就没有20世纪西欧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双向丰收。可是我们的民族不是也有鲁迅先生吗,鲁迅对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审视和解剖难道还不够深刻,为什么鲁迅死后还和身前一样寂寞,没有一个能够站上他肩头继续向高处攀缘的接班人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民族还不算优秀,我们为孕育精英所准备的土壤还不够肥沃。
我曾经计划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好好来读先生的著作,想写一点心得体会,可是直到开学都没有写下一个字。阅读鲁迅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太年轻,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太安逸,我距离苦难有多远,距离先生就有多远。二十年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让我在痛苦洗礼的文字面前看到了自己的软弱无力。无怪林贤治会说,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身居高位的人,读不懂鲁迅。但是,借着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了,用“铁屋”和“碰壁”这样阴冷的词作比,激愤背后,鲁迅先生是一个多么孤独和绝望的人。他用人格独自担当了对中国的深切绝望,这种绝望感一生都没有消失,甚至一刻都没有减轻过,但是他同样一刻也不愿放弃与绝望的斗争,一刻也不愿放松为绝望的人群寻求新生的可能。从认知上已经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先生从内心的愿望上看到世界的希望;在逻辑上已经无法论证光明的存在的时候,先生用灵魂的祈祷呼唤光明的出现。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先生,你怎么舍得她难过,指出鲁迅一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却深深的辜负了朱安。他没有照顾到这个女人的感觉,让她整整辛酸了一辈子。可是我觉得这样说对先生实在是太苛刻了,鲁迅也是人,也有弱点,他伟大不表示他没有无法承担的重负。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生的爱情都是不幸的,朱安只是年迈母亲的“礼物”为了照顾母亲的心情,不得不与她在没有爱情甚至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完婚。许广平的出现曾经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她为捐躯者捐躯的牺牲精神难能可贵,但是许广平毕竟没能真正理解鲁迅,从先生总是夜里起来独自仰望天空,以及解放后许广平的种种违背先生生前意愿的举措可以看出来。余杰在香草山中提出了一个善意的猜测,认为与鲁迅先生心灵靠得最近的女性应该是萧红,萧红怀念鲁迅的文字远比许广平真切生动,但是先生必须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下去,不能有任何表露。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先生能得到美满爱情的滋养,他的文字或许不至于如此绝望,面对无边黑暗的压迫,或许会更有战斗的力量。只是在那样一个摧残人的年代里,这样的愿望太过于奢侈,十八年的写作,先生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心血榨干了,去世的时候体重只剩下70多斤。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现在还有多少人敢于解剖自己,面对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呢?我就是一个胆怯的人。我不敢保证身在文革中,我不会变成红卫兵中最粗暴的一个,也不敢保证集权在手的时候,我不会和萨达姆一样残忍,自私、胆怯、虚荣、孤傲、狭隘、猜忌、逃避、不宽容,这些恶劣的因子在我身上,一点也不少。怎样克服自己内心的阴暗?刘小枫提出了信仰:“信仰就是毫无所惧的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谢有顺提出了思索:“放弃那些低俗的感受,颓废的经验,做作的文风,而坚持对人类普遍的人性、心灵、正义、爱、由苦难而致的绝望、匮乏、拯救等永恒命题的思索,哪怕是不成熟的思索。”我想这都是有力的方法。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直把它当作自我安慰和自我原谅的遮羞布,就大错特错了。
写到这里字数已经严重超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觉得这20年来自己是在谎言的包围中成长的,我受过的教育是狭隘的,除了一定导向的政治,就是各种有技术无科学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生活服务资讯,告诉我将来有了钱该怎么花。教育没有打算把我塑造成一个健康和完整的人,而我现在想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相信生活中总还有一些事情是值得做的,越不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的事情,越有可能蕴藏生活最本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