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宝嘉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天龙八部。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了”!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是
... -->>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天龙八部。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了”!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