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biquge3.cc,金玉仙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也十分庞大和繁杂,丝毫不逊于道教的宇宙观理论。正是这种人生观理论使其在平民阶层有着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关于人生方面是个矛盾体(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譬如汽车,既有输出动力的发动机,又有限制汽车行动的制动系统),一方面尊重生命,提倡“众生平等”;另一方面又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称人体为“浊物”、“浊骨”等等,称“人类社会”(人界)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个矛盾体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有相应体现,在尊重生命方面,莫过于唐僧,其为了“不伤生”这个信念,在取经途中多次跟孙悟空起冲突,多次念紧箍咒料理孙悟空。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在列举。而在贬斥人生方面,《西游记》书中也有描述,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接引佛祖弄了个无底船接唐僧师徒过“凌云渡”,唐僧上船毂“辘的跌在水里”一跤,就脱去了自己的人体这种“浊物”、“浊骨”,泱下一个死尸顺水而去,作者还作了首诗赞赏这件事:“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依佛教的理念,这种脱去“浊物”、“浊骨”的情形是功德圆满的体现,但是,只有唐僧一人脱去“浊物”、“浊骨”就有点令人思量了。依唐僧师徒四人(且不说白龙马)的来历看,孙悟空是只猴子,却是灵根育孕源流出的“仙胞”,沙悟净虽然是个妖怪模样,据他自称还吃人无数,却是被“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这两人有仙体,过“凌云渡”没有泱下“浊物”、“浊骨”还有理由。但是和唐僧相比,猪八戒没有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可以说就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贬斥了。因为唐僧和猪八戒都是转世投胎的。《西游记》书中唐僧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弟子,是个修行了十世的罗汉,投胎到人间转世,其父陈萼为新科状元,其母为丞相殷开山之女,尽管其父母也是历尽磨难,但这并不影响唐僧煊赫的权贵背景。而且唐僧还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西游记》一书中殷开山是唐朝的丞相,唐僧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这种与历史上是不是相符的问题,不属本文论证的范围,本文只做引用)。而《西游记》书中猪八戒尽管也是转世投胎,但是其家世要说起来,依传统人文的观点来看,则是无丝毫光彩之处。猪八戒被玉帝痛扁二千锤之后,“一灵真性”先是投在母猪胎里,成了“野豕”、“老彘”的模样。出生后“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可以说是个不孝不义之徒(《西游记》书中的如来佛祖,被孔雀吸下肚去。如来佛祖剖开他脊背出来后还封孔雀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而猪八戒则咬死了给与其生命载体的母猪)。后来又在福陵山云栈洞卵二姐处当了个“倒蹅门”女婿(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倒蹅门”女婿是个被鄙视的群体),卵二姐死后靠吃人度日。受了观音菩萨戒行后又去高老庄当了几年女婿。就是这样一个破了色戒,泡过两个女子,还有不孝不义情节这种出身背景的人(尽管其有神通,但属转世投胎后仍被保留的范畴,并不抹去其投在母猪胎中,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过“凌云渡”竟然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不说吃人,就依猪八戒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有不孝不义情节;而且破了色戒的来历背景,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就能上灵山。而一性至诚,出身高贵,并有唐太宗钦封“御弟”身份的唐僧竟然要泱下“浊物”、“浊骨”才能上灵山这两件事情对比来看,姑且不论作者的动机,我们就能感受和联想到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贬斥。
佛教视“人界”(人类社会)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与道教“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以“主生”为主导理念的人生观是有区别的),是诱惑人们产生各种欲念、(妄相)的“欲界”或“苦界”。有“欲”便有“苦”。视人们的为污垢、肮脏之物,“浊物”、“浊骨”、“肉胎”、“凡骨”等等。人从母体里生出来就是带着“垢姿”而来,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要吃东西,要男女,要排解大小便等等,这些都是“垢姿”,而这些大量“垢姿”的人,在“人界”(人类社会)还会产生各种“妄相(欲念、)”,所以人生为一个痛苦而又历尽磨难的过程。佛教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的说法,在民间影响很大,创于金元时期,以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为必修经典,同样强调修心的道教全真教派,对此更是充分借鉴并发扬光大。如全真教派创始人王重阳的诗:“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称“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处机的词,把人形容为“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谭处端则把人体贬斥为“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像这类诗词,让现代一些生活热情很高,喜欢把全部精力投身于社会,喜欢追星自恋的人看了心里绝对不舒坦。但是这样的人生理念,给艰于生活,心灵苦闷的人们则指出了一条心灵解脱的出路。
不过做为污垢、肮脏之物的这种带有“垢姿”人体,以及丑陋的、肮脏的“人界”,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这种带有“垢姿”的人体给“灵魂”提供了一个载体;丑陋的、肮脏的“人界”又给人们提供了在磨难中领悟“四谛”的契机。
“四谛”是释加牟尼佛提出的一种修行理念,“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祛除“六贼”来修行。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也十分庞大和繁杂,丝毫不逊于道教的宇宙观理论。正是这种人生观理论使其在平民阶层有着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关于人生方面是个矛盾体(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譬如汽车,既有输出动力的发动机,又有限制汽车行动的制动系统),一方面尊重生命,提倡“众生平等”;另一方面又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称人体为“浊物”、“浊骨”等等,称“人类社会”(人界)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个矛盾体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有相应体现,在尊重生命方面,莫过于唐僧,其为了“不伤生”这个信念,在取经途中多次跟孙悟空起冲突,多次念紧箍咒料理孙悟空。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在列举。而在贬斥人生方面,《西游记》书中也有描述,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接引佛祖弄了个无底船接唐僧师徒过“凌云渡”,唐僧上船毂“辘的跌在水里”一跤,就脱去了自己的人体这种“浊物”、“浊骨”,泱下一个死尸顺水而去,作者还作了首诗赞赏这件事:“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依佛教的理念,这种脱去“浊物”、“浊骨”的情形是功德圆满的体现,但是,只有唐僧一人脱去“浊物”、“浊骨”就有点令人思量了。依唐僧师徒四人(且不说白龙马)的来历看,孙悟空是只猴子,却是灵根育孕源流出的“仙胞”,沙悟净虽然是个妖怪模样,据他自称还吃人无数,却是被“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这两人有仙体,过“凌云渡”没有泱下“浊物”、“浊骨”还有理由。但是和唐僧相比,猪八戒没有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可以说就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贬斥了。因为唐僧和猪八戒都是转世投胎的。《西游记》书中唐僧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弟子,是个修行了十世的罗汉,投胎到人间转世,其父陈萼为新科状元,其母为丞相殷开山之女,尽管其父母也是历尽磨难,但这并不影响唐僧煊赫的权贵背景。而且唐僧还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西游记》一书中殷开山是唐朝的丞相,唐僧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这种与历史上是不是相符的问题,不属本文论证的范围,本文只做引用)。而《西游记》书中猪八戒尽管也是转世投胎,但是其家世要说起来,依传统人文的观点来看,则是无丝毫光彩之处。猪八戒被玉帝痛扁二千锤之后,“一灵真性”先是投在母猪胎里,成了“野豕”、“老彘”的模样。出生后“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可以说是个不孝不义之徒(《西游记》书中的如来佛祖,被孔雀吸下肚去。如来佛祖剖开他脊背出来后还封孔雀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而猪八戒则咬死了给与其生命载体的母猪)。后来又在福陵山云栈洞卵二姐处当了个“倒蹅门”女婿(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倒蹅门”女婿是个被鄙视的群体),卵二姐死后靠吃人度日。受了观音菩萨戒行后又去高老庄当了几年女婿。就是这样一个破了色戒,泡过两个女子,还有不孝不义情节这种出身背景的人(尽管其有神通,但属转世投胎后仍被保留的范畴,并不抹去其投在母猪胎中,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过“凌云渡”竟然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不说吃人,就依猪八戒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有不孝不义情节;而且破了色戒的来历背景,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就能上灵山。而一性至诚,出身高贵,并有唐太宗钦封“御弟”身份的唐僧竟然要泱下“浊物”、“浊骨”才能上灵山这两件事情对比来看,姑且不论作者的动机,我们就能感受和联想到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贬斥。
佛教视“人界”(人类社会)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与道教“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以“主生”为主导理念的人生观是有区别的),是诱惑人们产生各种欲念、(妄相)的“欲界”或“苦界”。有“欲”便有“苦”。视人们的为污垢、肮脏之物,“浊物”、“浊骨”、“肉胎”、“凡骨”等等。人从母体里生出来就是带着“垢姿”而来,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要吃东西,要男女,要排解大小便等等,这些都是“垢姿”,而这些大量“垢姿”的人,在“人界”(人类社会)还会产生各种“妄相(欲念、)”,所以人生为一个痛苦而又历尽磨难的过程。佛教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的说法,在民间影响很大,创于金元时期,以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为必修经典,同样强调修心的道教全真教派,对此更是充分借鉴并发扬光大。如全真教派创始人王重阳的诗:“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称“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处机的词,把人形容为“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谭处端则把人体贬斥为“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像这类诗词,让现代一些生活热情很高,喜欢把全部精力投身于社会,喜欢追星自恋的人看了心里绝对不舒坦。但是这样的人生理念,给艰于生活,心灵苦闷的人们则指出了一条心灵解脱的出路。
不过做为污垢、肮脏之物的这种带有“垢姿”人体,以及丑陋的、肮脏的“人界”,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这种带有“垢姿”的人体给“灵魂”提供了一个载体;丑陋的、肮脏的“人界”又给人们提供了在磨难中领悟“四谛”的契机。
“四谛”是释加牟尼佛提出的一种修行理念,“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祛除“六贼”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