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巴山大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靠着它,没事时坐在溪沟边观花开叶落景,听潺潺流水声,都是一种唯美的感觉。
营房前面的地巴并不宽阔,现已长满了荒草。那时却是我们经常整队集合的地方。当时我们每个人都配发了一支63式自动步枪,5发子弹是站岗时轮流交接。每到换岗时间,我们必须扎好胸前子弹贷,左臂佩戴好印制着省军区的红色“执勤”袖标,肩挎着枪从地巴角走向铁路的梯坎路。在地巴角我找到了当年到岗亭的那条梯坎路头,现已掩藏在荒草丛中而人迹罕至。
从油菜地回到隧道口上面的平缓地,我伫立凝望营房对面的树林,还是当年春天时的葱茏,好像还比那时还要茂密。转过头来俯视,两条铁轨静静卧在枕木上,一直向远方延伸,这是我看过了多少次的景观啊!今天再看依然是那样美丽。
我久久地凝视那条铁路,隐约听见一声火车的鸣叫,遥看远方露出的一段铁路上,一列客车正向隧道口这边驶来,我叫女儿赶快给我拍下列车过来的瞬间。女儿使用了连拍,记录了列车由远及近的多个镜头。
列车钻进隧道后,女儿对我说:“那个来破坏铁路,有啥守的嘛!”“你不知道,那个时代与今天不同啊!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可能是担心一些出身成份不好或者外国什么特务来破坏铁路。历史是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护路民兵也是那个时代诞生的产物嘛”我给女儿讲着我自己认为的解释。
太阳已靠近西山边,柔和的斜阳照耀着我们,也笼罩着片片青山。举目四望夕阳晚照的美景,我简直忘却了该下山回家了。还是女儿一句“爸爸,我们走啊!”才提醒我起步往下走去。
慢步走在梯坎路时,我不由得又停下来,一直端详着依然矗立在隧道口铁路边的岗亭,那曾经昼夜都要在里面站岗度过几个小时的岗亭,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
岗亭,我们有时叫岗楼或哨楼,有时也叫哨位。无论叫啥,反正是我们执勤的地点,也是体现我们责任的地方。岗亭设在紧临隧道口的铁路外边,只有不过3米高3平米宽,门开在旁边。面对铁路方向有一窗户,可以看见进入隧道口的铁路。那时除铁路巡道工外,一般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隧道的,附近居住的老百姓,想走捷径到隧道那方去,除非是特别熟悉的才偶尔放行。
白天站岗执勤,每个人一般4小时。若班里要人请假,班长就要调整时间。反正岗不离人,人不脱岗,哨楼必须保证有人执勤。白天执勤可在岗楼内,也可在岗楼外,但不能离开岗楼太远,反正看住不能有人进入隧道。当火车经过时,无论在内在外,都要求面向铁路站立端正。尤其是客车来时,要挺胸抬头、勒紧枪带、行注目礼,给旅客展现出一个护路民兵的飒爽英姿。
白天执勤的时间虽长,但活动空间大,感觉很惬意轻松。有时可以在岗楼偷偷地看看小说;有时可以在岗楼外面走走;有时可以走进隧道里去看看;有时可以去桥上看清清的河水。当漫步在铁路枕木上,我多想能有那么一天,顺着这条铁路,到外面去看看更精彩的世界。
晚上站岗执勤,每个人一般只有两小时。虽会换岗较勤,但要轮流循环,若轮到初夜或拂晓的执勤,倒是无所畏惧,若轮到深更半夜,还真有些害怕。峡谷的夜晚的岗楼周围一片寂静,只有火车经过的轰鸣声,还有国道上偶尔驶过的汽车声打破夜的静谧。刚到这个班时,有很多个深夜我都不敢到隧道口的岗楼去,只有抱着枪坐在从营房下来的梯坎路上,死死盯住隧道口的动静。
夜晚执勤的时间虽短,但哨楼没有灯,感觉很寂寞漫长。有时只有在岗楼或坐或站,有时只有静听阴深隧道里铁轨道热胀冷缩的响声;有时只有走出来仰望满天繁星;有时只有静听月光下夜鸟的鸣叫。当每个夜晚执勤时,我多想能有那么一天,顺着这条铁路,到外面去寻找我人生的天亮。
岗楼无言,却是我坚守的阵地;隧道无语,却是我保护的目标。多少个风和日丽的晴天,我游走在隧道口;多少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我站立在哨位上。那时的襄渝铁路(1)线,跑多最多的是货车,客车好像很少,也不是今天的“和谐”电力机车头。当看着轰隆隆的“东风”内燃机车头,牵引着长长的列车,顺利通过我们守护的隧道,我的心里就荡漾着一种成就感。
岗亭,它容纳着我,隧道,我守护着它。我多想再走进岗楼和隧道口去看看,而绿色的铁丝网已封闭得无处可进。我知道从原来上铁路的小路,可以到铁路边正面看到岗楼和隧道口。
图片
来到国道边的停车处,我取出相机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等我一会”我一路小跑到铁路桥下,沿着曾经走过无数次那条斜坡小路,来到铁路边的铁丝网前。那清晰可见的隧道口和岗楼,是多么的熟悉和亲切啊!我仔细地看着并拍下了那曾经天天伴随的地方。
岗楼、隧道口、营房,有我17岁青春的足迹;有我对人生追求的思索。营房、隧道口、岗楼,是我初涉社会的第一站;是我领悟和担当责任的启蒙地;是我人生走向未来的起点。一年多后,我告别了护路民兵连,告别了营房、隧道口、岗楼,告别了天天抚摸的钢枪,从这条铁路走进了西北军营。
当兵两年后,一次特殊的探亲假,我也曾来过这个地方,拜望过去朝夕相处的班长和战友,他们依然忠诚地守护这个隧道。我四年的军旅生活退伍回来后,听说护路民兵连到85年才撤销解散,那些重点桥梁、隧道也再没有人守护了。
铁丝网能阻挡我的身躯,却隔不断我对它的思念。“爸爸,下来走啊!”女儿的叫喊,让我意识到已是黄昏该回家了。我不舍地回望了隧道口和岗楼,才走下来时的小路。
靠着它,没事时坐在溪沟边观花开叶落景,听潺潺流水声,都是一种唯美的感觉。
营房前面的地巴并不宽阔,现已长满了荒草。那时却是我们经常整队集合的地方。当时我们每个人都配发了一支63式自动步枪,5发子弹是站岗时轮流交接。每到换岗时间,我们必须扎好胸前子弹贷,左臂佩戴好印制着省军区的红色“执勤”袖标,肩挎着枪从地巴角走向铁路的梯坎路。在地巴角我找到了当年到岗亭的那条梯坎路头,现已掩藏在荒草丛中而人迹罕至。
从油菜地回到隧道口上面的平缓地,我伫立凝望营房对面的树林,还是当年春天时的葱茏,好像还比那时还要茂密。转过头来俯视,两条铁轨静静卧在枕木上,一直向远方延伸,这是我看过了多少次的景观啊!今天再看依然是那样美丽。
我久久地凝视那条铁路,隐约听见一声火车的鸣叫,遥看远方露出的一段铁路上,一列客车正向隧道口这边驶来,我叫女儿赶快给我拍下列车过来的瞬间。女儿使用了连拍,记录了列车由远及近的多个镜头。
列车钻进隧道后,女儿对我说:“那个来破坏铁路,有啥守的嘛!”“你不知道,那个时代与今天不同啊!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可能是担心一些出身成份不好或者外国什么特务来破坏铁路。历史是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护路民兵也是那个时代诞生的产物嘛”我给女儿讲着我自己认为的解释。
太阳已靠近西山边,柔和的斜阳照耀着我们,也笼罩着片片青山。举目四望夕阳晚照的美景,我简直忘却了该下山回家了。还是女儿一句“爸爸,我们走啊!”才提醒我起步往下走去。
慢步走在梯坎路时,我不由得又停下来,一直端详着依然矗立在隧道口铁路边的岗亭,那曾经昼夜都要在里面站岗度过几个小时的岗亭,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
岗亭,我们有时叫岗楼或哨楼,有时也叫哨位。无论叫啥,反正是我们执勤的地点,也是体现我们责任的地方。岗亭设在紧临隧道口的铁路外边,只有不过3米高3平米宽,门开在旁边。面对铁路方向有一窗户,可以看见进入隧道口的铁路。那时除铁路巡道工外,一般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隧道的,附近居住的老百姓,想走捷径到隧道那方去,除非是特别熟悉的才偶尔放行。
白天站岗执勤,每个人一般4小时。若班里要人请假,班长就要调整时间。反正岗不离人,人不脱岗,哨楼必须保证有人执勤。白天执勤可在岗楼内,也可在岗楼外,但不能离开岗楼太远,反正看住不能有人进入隧道。当火车经过时,无论在内在外,都要求面向铁路站立端正。尤其是客车来时,要挺胸抬头、勒紧枪带、行注目礼,给旅客展现出一个护路民兵的飒爽英姿。
白天执勤的时间虽长,但活动空间大,感觉很惬意轻松。有时可以在岗楼偷偷地看看小说;有时可以在岗楼外面走走;有时可以走进隧道里去看看;有时可以去桥上看清清的河水。当漫步在铁路枕木上,我多想能有那么一天,顺着这条铁路,到外面去看看更精彩的世界。
晚上站岗执勤,每个人一般只有两小时。虽会换岗较勤,但要轮流循环,若轮到初夜或拂晓的执勤,倒是无所畏惧,若轮到深更半夜,还真有些害怕。峡谷的夜晚的岗楼周围一片寂静,只有火车经过的轰鸣声,还有国道上偶尔驶过的汽车声打破夜的静谧。刚到这个班时,有很多个深夜我都不敢到隧道口的岗楼去,只有抱着枪坐在从营房下来的梯坎路上,死死盯住隧道口的动静。
夜晚执勤的时间虽短,但哨楼没有灯,感觉很寂寞漫长。有时只有在岗楼或坐或站,有时只有静听阴深隧道里铁轨道热胀冷缩的响声;有时只有走出来仰望满天繁星;有时只有静听月光下夜鸟的鸣叫。当每个夜晚执勤时,我多想能有那么一天,顺着这条铁路,到外面去寻找我人生的天亮。
岗楼无言,却是我坚守的阵地;隧道无语,却是我保护的目标。多少个风和日丽的晴天,我游走在隧道口;多少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我站立在哨位上。那时的襄渝铁路(1)线,跑多最多的是货车,客车好像很少,也不是今天的“和谐”电力机车头。当看着轰隆隆的“东风”内燃机车头,牵引着长长的列车,顺利通过我们守护的隧道,我的心里就荡漾着一种成就感。
岗亭,它容纳着我,隧道,我守护着它。我多想再走进岗楼和隧道口去看看,而绿色的铁丝网已封闭得无处可进。我知道从原来上铁路的小路,可以到铁路边正面看到岗楼和隧道口。
图片
来到国道边的停车处,我取出相机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等我一会”我一路小跑到铁路桥下,沿着曾经走过无数次那条斜坡小路,来到铁路边的铁丝网前。那清晰可见的隧道口和岗楼,是多么的熟悉和亲切啊!我仔细地看着并拍下了那曾经天天伴随的地方。
岗楼、隧道口、营房,有我17岁青春的足迹;有我对人生追求的思索。营房、隧道口、岗楼,是我初涉社会的第一站;是我领悟和担当责任的启蒙地;是我人生走向未来的起点。一年多后,我告别了护路民兵连,告别了营房、隧道口、岗楼,告别了天天抚摸的钢枪,从这条铁路走进了西北军营。
当兵两年后,一次特殊的探亲假,我也曾来过这个地方,拜望过去朝夕相处的班长和战友,他们依然忠诚地守护这个隧道。我四年的军旅生活退伍回来后,听说护路民兵连到85年才撤销解散,那些重点桥梁、隧道也再没有人守护了。
铁丝网能阻挡我的身躯,却隔不断我对它的思念。“爸爸,下来走啊!”女儿的叫喊,让我意识到已是黄昏该回家了。我不舍地回望了隧道口和岗楼,才走下来时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