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cc,飙云儒韵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年这个初冬时节,竟如黄梅季节一般连绵下起雨来。周日无事,和几个朋友结伴来到长兴的八都岕银杏老村,在宽敞明亮的邻居民宿里坐听雨声滴沥,喝上一杯香浓的老白茶,任思维跳跃式前进着,居然想起故乡的老房子来,潮湿却温馨,老旧但亲切。一个老房子里有什么?一段往事,一段童年的回忆?还是长大的无奈、俗事的烦扰?我可能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每次回臧林老家总要有事没事地全村转上一圈,睹物思昔,当然免不了到我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凭屋怀古”追寻逝去的岁月。
房子已经很旧了,卖出去后又给新主人租给外地人住,现在又砌了围墙,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尽管如此,老房子当年的模样一直印刻在我心底深处,那里有我人生的第一声啼哭、迈出的第一步,有我不随年华褪色的幸福记忆。
(一)
老房子有三间,东面是爸妈的房间,西面是外公外婆(母亲的养父养母)的房间,两张床、一张八仙桌、两件橱柜和几张椅子等最简易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几乎再没有其它家具了。房子中间是堂屋,后面是厨房,使用面积不会超过六十平米。三间房屋西边还有一间泥土墙垒砌加盖茅草屋顶的猪圈。堂屋与后面厨房之间有一个方形小孔,便于做饭时观察来人。四十年前的灶头是用砖和泥砌起来的,做饭还需要烧稻草或麦秸秆,上面煮着饭,外婆不断地在下面添柴,映得她的脸红彤彤的。有一次我去凑忙,不小心火突然喷出来,烧疼了我的手,外婆立即停了下来给我用菜油涂抹。那时哪有烧伤的药啊,她慌忙的、焦急的表情让我疼并开心着。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慢慢弥漫,每到这时,我就知道,是外婆在叫我回家吃饭了。放下游戏,告别小伙伴们,然后顺着那香味,追寻而去。跑回家来不及洗手就抓上灶台上的菜肴,径直放进嘴里。每次都会被外婆发现,然后拉着我泥泞的小手,用缸里的水帮我搓洗,轻声的嘟哝仿佛呢喃,永远都是“不洗手就吃东西,肚子里就会长虫子”云云。虽然很害怕,但即使被说上很多次,年纪小时还是未曾改过习惯。外婆那轻声的劝说早已溶入骨髓,经常会在身体里绵延缱绻;她那慈祥的眼,粗糙但柔弱的手,也深深植入了脑海。
到十岁以后,我离开出生的村庄,来到了父亲教书的地方读书。每次周末回家都有种过节的感觉,心情愉悦,步伐轻快,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里。而周日傍晚要离开家步行去八里路开外的新建小学时,心里总是充满了依依不舍,那种感伤让小小的我第一次品尝到了人生别离的滋味。外婆总是默默的给我油炸一把我最喜欢的蚕豆瓣塞在口袋里,然后站在门前望着我渐渐远离,仿佛望着望着,即使多看到一眼也能到一丝安慰。我三步一回首,她那倚门而望的佝偻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变小、融化,化作一缕光环,定格在我的心底,萦绕在我身边,守护着我直到永远。
一年又一年平淡地度过,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外婆无声无息地走向天堂。只记得那天早上得到噩耗后爸爸和我匆匆赶到家,屋里气氛沉重,妈妈哭作一团,亲戚们都在帮着张罗后事。我久久肃默,不知所措,不是不心痛,是太刻骨铭心的伤心无法表达出来的痛,只是呆呆地立在那里;也许是我一时还不能够接受,不相信这是真实的事情。当我坐在外婆遗体前,触摸到她冰冷的手,终于明白最疼爱我的外婆真的已经永远离我而去,再也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这是我懂事后逝去的第一个至亲至爱的人,也是印象中老房子里经历的最伤痛的往事。
(二)
儿时曾有一条最熟悉的路,从家的前门出去,走上30多米就到了这一条村里最好最宽也是最“繁华”的路。这条路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因为走的人多了早已磨得光滑润亮。向东可到学校,向西则可到街巷,因为街小而窄,所以叫“街巷”比较合适。街虽小,但“五脏俱全”有供销社、双代店、剃头店、浴室、茶室、豆腐店、铁匠店、小饭店等。走进这条街的中段就走到了村中心,村上的人称来这里叫“上街”街上大多是一些很早之前就盖起来的老房子,挤挤搡搡地横亘一排,像沧桑的老人依偎在一起,散发着古老的气息。那时的街还是很热闹的,茶室里很多老年人喝茶聊天听说书;许多村上人拎着热水壶拿着竹子做的“水筹”到老虎灶“泡水”;两个浴室为避免竞争引起龃龉,轮流开张迎客,标识是挂灯笼,谁家挂灯笼了就表明哪家在开业迎客。
沿着那条青石板路,幼年的我开始学会独立的走出家门,充满欣喜的完成爸爸妈妈交待给的第一件事:带上几毛钱上街打醋、打酱油。醋,八分钱一斤,酱油一毛两分钱一瓶。一路上走走停停“看呆眼”瞧瞧傅家竹具店如何把弯竹子烫直,看看许家磨豆腐的流程,听听储家铁匠店敲击的清脆声。路过烧饼飘香的饭店,... -->>
今年这个初冬时节,竟如黄梅季节一般连绵下起雨来。周日无事,和几个朋友结伴来到长兴的八都岕银杏老村,在宽敞明亮的邻居民宿里坐听雨声滴沥,喝上一杯香浓的老白茶,任思维跳跃式前进着,居然想起故乡的老房子来,潮湿却温馨,老旧但亲切。一个老房子里有什么?一段往事,一段童年的回忆?还是长大的无奈、俗事的烦扰?我可能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每次回臧林老家总要有事没事地全村转上一圈,睹物思昔,当然免不了到我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凭屋怀古”追寻逝去的岁月。
房子已经很旧了,卖出去后又给新主人租给外地人住,现在又砌了围墙,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尽管如此,老房子当年的模样一直印刻在我心底深处,那里有我人生的第一声啼哭、迈出的第一步,有我不随年华褪色的幸福记忆。
(一)
老房子有三间,东面是爸妈的房间,西面是外公外婆(母亲的养父养母)的房间,两张床、一张八仙桌、两件橱柜和几张椅子等最简易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几乎再没有其它家具了。房子中间是堂屋,后面是厨房,使用面积不会超过六十平米。三间房屋西边还有一间泥土墙垒砌加盖茅草屋顶的猪圈。堂屋与后面厨房之间有一个方形小孔,便于做饭时观察来人。四十年前的灶头是用砖和泥砌起来的,做饭还需要烧稻草或麦秸秆,上面煮着饭,外婆不断地在下面添柴,映得她的脸红彤彤的。有一次我去凑忙,不小心火突然喷出来,烧疼了我的手,外婆立即停了下来给我用菜油涂抹。那时哪有烧伤的药啊,她慌忙的、焦急的表情让我疼并开心着。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慢慢弥漫,每到这时,我就知道,是外婆在叫我回家吃饭了。放下游戏,告别小伙伴们,然后顺着那香味,追寻而去。跑回家来不及洗手就抓上灶台上的菜肴,径直放进嘴里。每次都会被外婆发现,然后拉着我泥泞的小手,用缸里的水帮我搓洗,轻声的嘟哝仿佛呢喃,永远都是“不洗手就吃东西,肚子里就会长虫子”云云。虽然很害怕,但即使被说上很多次,年纪小时还是未曾改过习惯。外婆那轻声的劝说早已溶入骨髓,经常会在身体里绵延缱绻;她那慈祥的眼,粗糙但柔弱的手,也深深植入了脑海。
到十岁以后,我离开出生的村庄,来到了父亲教书的地方读书。每次周末回家都有种过节的感觉,心情愉悦,步伐轻快,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里。而周日傍晚要离开家步行去八里路开外的新建小学时,心里总是充满了依依不舍,那种感伤让小小的我第一次品尝到了人生别离的滋味。外婆总是默默的给我油炸一把我最喜欢的蚕豆瓣塞在口袋里,然后站在门前望着我渐渐远离,仿佛望着望着,即使多看到一眼也能到一丝安慰。我三步一回首,她那倚门而望的佝偻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变小、融化,化作一缕光环,定格在我的心底,萦绕在我身边,守护着我直到永远。
一年又一年平淡地度过,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外婆无声无息地走向天堂。只记得那天早上得到噩耗后爸爸和我匆匆赶到家,屋里气氛沉重,妈妈哭作一团,亲戚们都在帮着张罗后事。我久久肃默,不知所措,不是不心痛,是太刻骨铭心的伤心无法表达出来的痛,只是呆呆地立在那里;也许是我一时还不能够接受,不相信这是真实的事情。当我坐在外婆遗体前,触摸到她冰冷的手,终于明白最疼爱我的外婆真的已经永远离我而去,再也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这是我懂事后逝去的第一个至亲至爱的人,也是印象中老房子里经历的最伤痛的往事。
(二)
儿时曾有一条最熟悉的路,从家的前门出去,走上30多米就到了这一条村里最好最宽也是最“繁华”的路。这条路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因为走的人多了早已磨得光滑润亮。向东可到学校,向西则可到街巷,因为街小而窄,所以叫“街巷”比较合适。街虽小,但“五脏俱全”有供销社、双代店、剃头店、浴室、茶室、豆腐店、铁匠店、小饭店等。走进这条街的中段就走到了村中心,村上的人称来这里叫“上街”街上大多是一些很早之前就盖起来的老房子,挤挤搡搡地横亘一排,像沧桑的老人依偎在一起,散发着古老的气息。那时的街还是很热闹的,茶室里很多老年人喝茶聊天听说书;许多村上人拎着热水壶拿着竹子做的“水筹”到老虎灶“泡水”;两个浴室为避免竞争引起龃龉,轮流开张迎客,标识是挂灯笼,谁家挂灯笼了就表明哪家在开业迎客。
沿着那条青石板路,幼年的我开始学会独立的走出家门,充满欣喜的完成爸爸妈妈交待给的第一件事:带上几毛钱上街打醋、打酱油。醋,八分钱一斤,酱油一毛两分钱一瓶。一路上走走停停“看呆眼”瞧瞧傅家竹具店如何把弯竹子烫直,看看许家磨豆腐的流程,听听储家铁匠店敲击的清脆声。路过烧饼飘香的饭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