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3.cc,三国纵横之凉州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嫌,两人再度联合,后面又加入了同样反水的张济兵马,联军再次追击天子东归的车驾,并成功击败了杨定、董承等人的军队。

    从以上这三件事情中,我想,我们可以看到的郭汜,应该是一个有勇少谋,却绝非无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狡诈多变的角色。

    (三)人物卡之贾诩

    贾诩这个人物,在汉末三国之中的名声,不可谓不大,探究分析他的为人处世、计谋方略的高论也有很多,因为有众多珠玉在前,所以作者在本文中只打算着眼于贾诩在后董卓时代西凉军中的重要作用来谈论。

    我们先来看一看,在裴注《三国志》中,裴松之在《贾诩传》末尾的议论。

    “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简单来说,就是裴松之认为,按照“人以群分”的列传体原则,贾诩应该去跟程昱、郭嘉这一类人同传,而不应该和二荀同传。

    我们抛开著者陈寿和注者裴松之的立场(一个以曹魏为正统,一个以蜀汉为正统)而言,就裴松之将贾诩列为与程昱、郭嘉同等级的谋士人物的态度,作者是不赞同的。

    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贾诩除了是一位卓越的谋士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堪与同样是一流谋士、政治家的荀彧相媲美。

    我们可以来看看史书中对贾诩在西凉军、长安朝廷中的记载:

    《献帝纪》曰: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

    (李傕)又以为(贾诩)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魏书》曰: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

    从这些史书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贾诩在长安朝廷、西凉军中起到的是一个定海神针的政治维稳作用。

    因为他,长安朝廷与西凉军之间的政治妥协能够持续下去,西凉军中的将领也暂时没有分裂开来。

    协调西凉军,掌控好长安朝廷,这本来先是董卓,之后是李傕应该尽到的政治职责,但因为李傕本人的政治才能不足,不得不由贾诩来代替他尽到这些政治职责。

    为此,贾诩也尽了最大努力,来巩固西凉军控制下的这个长安朝廷的政权,团结应当团结的关中名族势力。

    这从他推辞尚书仆射,以服“关中人望”(虽说是天下所望,但当时关东各地割据,朝堂无力控制,朝野上下的人望只有也只能是在指关中的人望),还有主持选拔人才,“多选旧名”,“典选举,多所匡济”这两件事情中,都可以窥知一二。

    而在同一时期的曹操阵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荀彧在巩固曹操的地方政权、协调曹操霸府与许都朝廷的关系中,也曾作出了相应的努力。

    虽然后来西凉军对长安朝堂的控制还是失败了,但这主要还是归咎于李傕、郭汜两人,而不是已经转为光禄大夫被闲置的贾诩了。

    (四)人物卡之李儒

    李儒这个人物,史书记载寥寥几笔,无足轻重。在书中的诸多表现,完全是作者借鉴于以往诸多三国作品中对李儒这一角色的描写,来进行艺术加工的。

    本来以他的历史角色,是不适合加入本文的,但因为这也是一个具有众多书友争议的人物,所以作者姑且将他加入进来,在本文中对他的角色进行定位。

    在作者看来,书中李儒这个角色,是长于谋画,还是工于心计,是钻营权势,还是自视甚高,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书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他贯穿了前董卓时代、后董卓时代,代表着利用军势法术来控制朝廷,攫取天子大臣的权力,由此来兴王定霸、号令天下的旧凉州派,与以阎行为首的建立地方霸府、重塑政权新核心的新凉州派进行分庭抗礼。

    最后,在新旧更替中,角色也将跟随旧派走向败亡一途。

    (五)人物卡之阎行

    最后一张人物卡中加入阎行,作者并不是为了给书中的主角阎行定位。

    如“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所说的,主角的角色定位,我想,应该交给那些喜欢本书、阅读过本书的读者们。

    在这里说阎行,主要还是为了回应那些抨击阎行取河东战略优柔寡断、不取并州扼住八陉的评论。

    首先在取河东的问题上,为何要先取得朝堂的正式任命,然后才回师平定河东。

    这是因为,阎行这支军队,作为一股外来势力,想要减少阻力、名正言顺地执掌河东,就必须取得汉室朝堂的任命。

    作为抨击阎行战略优柔寡断的论据,袁绍、曹操两人的事迹引用是极不恰当的。

    袁绍、曹操二人在取得冀州、兖州的时候,确实是没有得到汉室朝廷的任命,但我们需要注意到,袁绍、曹操两人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冀州、兖州任职多时(袁渤海太守、曹东郡太守),取得了一定的功绩,获得了巨大的地方人望了。

    袁绍得冀州,是韩馥让给他的,曹操得兖州,是州府长吏万潜等人请他去的。

    换而言之,袁绍、曹操二人不顾汉室朝廷,是因为他们就算没有汉室朝廷的任命认可,一样可以减少阻力、名正言顺地执掌地方。

    在此,我不得不再举两个反例,来论证我对阎行战略是正确的论断。

    公孙瓒取幽州,他不顾汉室朝廷,诛杀了幽州牧刘虞,用武力控制了幽州,但结果是什么?(失地失人)

    孙策取江东,也是不顾汉室朝廷,直接用武力夺取三吴,大肆屠戮吴地反抗他、不与他合作的地方豪杰,结果又是什么?(存地失人)

    其次,为何不取并州,扼住八陉,与公孙瓒联合对付袁绍?

    这是因为,不符合战略,也不切合实力。

    战略上,身为关西人的阎行,一早在讨董联军将起的时候,为自己一方确定的战略,就是贾诩“天下策”的前半段,(详情可以回顾第三卷51章),也就是西取关中。

    而扼住八陉,与公孙瓒联合对付袁绍,战略目标就转变成了平定河北了。

    这与之前定下的战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实力上,既然定下了稳固河东、西取关中的战略,那么分散用兵、东西兼顾的战术就是要不得的。

    一个势力的军力是有限的,非西即东,确定了战略之后,一切战术上的运用,都必须是为了战略服务的。

    并州周边势力错综复杂,异族有匈奴、鲜卑、乌桓、羌胡之类,汉人势力有袁绍、公孙瓒、黑山张燕等,敌人往往都是来自于北方草原和河北平原的。

    如果战略是平定河北还好,西面还无太大的忧患,如果战略是西取关中,那并州必定是危在旦夕了。

    试想一下,在主力人马践行战略目标,西取关中的时候,如何又能够保证并州一地不失呢?

    若觉得我的论断不够有说服力,那我就再举两个正反论据来论证我的论断。

    以李唐为首例,身为关陇贵族一员,他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西取关中、陇西。

    但在他们主力攻下关中之后,并州一地很快就被趁虚而入的刘武周攻取了,李唐与刘武周在并州的争夺战中,因为实力分散,连连告败。

    最后,李唐是在稳定关中、平定薛秦、收取陇西之后,集中了关陇力量,出兵河东,历经多番恶战,才重新夺回并州的。

    再以五代后唐为例,河东藩镇(包括了河东、并州之地)在晋王李克用时期,曾经是天下第一强藩,可是因为李克用的战略不清晰,一阵子西攻李茂贞,一阵子东讨李匡筹,一阵子与中原的朱温周旋,结果如何,一朝实力衰竭,连连战败,河东的基业差一点就折在了创始人李克用的手中。

    而李克用的继任者李存勖,在战略上,明显就要比他的老爹高上好几筹。晋军的战略目的,一直就是坚定的东取河北,不管西面的李茂贞是强是弱,都将目标完全对准了河北大地。

    在这坚定践行这一战略下,晋军收取卢龙、魏博二镇,拉拢义武军、成德军作为盟友,与朱梁争霸中原,最后消灭朱梁,问鼎中原。

    至于为什么要打匈奴、为什么要联合地方士卒,这些问题书中早有答案给出,作者就不再这里一一赘述。

    (六)结尾

    这本书其实还有种种不足的地方,作者也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几度搁笔,随后,又因为对这段历史的热爱和一些热心书友的鼓励,重新拿起笔来继续创作,而这一过程,明显耽搁了小说的进度。

    笔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用小说笔法,讲一段故事,和有兴趣的书友一切探讨、拓展对着一段历史的认识。

    所以尽管现实中有种种的不如意,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而一直坚持支持我的书友,我也想,再次跟你们说声谢谢。

    谢谢,谢谢你们看我的小说!

    2018.5.4 凌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